五阴浮云空去来 ——《大念住经》解读(四 ·1 · 4)
发布日期: 2025-04-24 浏览量: 62 次浏览
《大念住经》开示系列,第四季,之一
摘 要
直接贴一个标签、给个定义,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续前——
对于凡夫来说,都是有我执的,自我被否定就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和烦恼。
如果她能够站到小猫咪的角度去体验:别人如果这样对待我,把吃的东西弄来弄去,操纵我,我会很愤怒。那她就能理解猫的这种心情,她也就能够知道怎么来待人,怎么来处事,怎么来做非常好的陪伴。
我们学习了佛法之后,就会洞察到其中所发生的每一个部分,就是所有的心法、心所法、感受,以及其中的因缘、缘起。当我们把这些看清的时候,才能够处理这些问题。如果能够照破我执,那就能彻底做到烦恼不起。
对于母亲来讲,可能她不满意孩子的状态,也发现孩子的问题,但给孩子贴一个标签,只是说孩子做人失败,那是没有用的,甚至还会使孩子更难受。如果是一位善巧的母亲,她很可能会陪伴孩子去了解过程。
比如对孩子说,你体会一下,假如你是小猫,我这样来逗你的时候,你的感觉是什么?那女儿可能就能明白小猫为什么会这样,这个时候她会选择自己该怎么做。如果她是和小猫做游戏,不是不给它吃,只是与它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你必须理解对方愿不愿意跟你玩,可以玩到什么程度,要有同理心。玩很可能也是开心的,小猫就算有时候吃不到,但是有时候能吃得到,它扑来扑去,乐在其中,那也是挺好的。
如果不注意小猫的感受,只是想玩弄小猫的话,总有一天它会愤怒的,离我们而去。当孩子完全理解了这些的时候,这个过程对她的意义就是成长。只有做到这个层面上的时候,才是看清世俗层面的缘起法,母亲才能真正地帮到孩子成长。否则的话,直接贴一个标签、给个定义,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行”就是造作义。“想”的时候还只是认知,到了行的时候,就会有自己的意志加进去,就是喜欢不喜欢,抗拒或者是抓取,产生了贪嗔痴等种种烦恼。
“识”是了别为义。它是对认知的一种认知,就是一种“认识到”。比如,我们看东西产生眼识,眼识产生的时候,才看见了颜色。眼识没产生,我们是看不见颜色的。那你们能听到我说话的声音,这就是你们的耳识在起作用。当然光是有眼识和耳识还不够,还要配合了意识,才能听懂我说话的内容。如果没有第六意识配合,你只能知道有声音,声音好听不好听,但是你不能听懂它的意思,懂他的义理需要第六意识配合,加入慧心所的功能才能理解。
所以识是了别,就是“认识到”的层面,同时它也提供了主体的凝聚感。我们会有一个“我”在看、“我”在听,会有一个认识主体的感觉出来,会感觉到有一个“我”变成了认知的主体和中心,这是识带给我们的体验。
“色、受、想、行、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同时发生的,整个生命存在就是这些。那我们怎么来观呢?
首先我们观色法。对色法的觉知,可以从地、水、火、风这四个角度来觉知。
体验到“地大”,它是一种坚性,有任持、支持、承载的意味。体验到地大的时候,体验到的是软、硬、轻、重,还有粗涩或光滑。比如,“我今天走路怎么这么沉重”,当你觉知到身体的沉重,你要知道这实际上是体验到了地大的现象。刚才也有人提问:禅修中身体特别地轻盈,轻盈也是一种地大的感觉,这是一种更微细的地大的感觉。
水大,它是一种湿性,就是润湿的、润泽的,有摄聚的功能,这是水大的特点。它能够凝聚,所以面粉加上水就能揉成面团,就是水大的摄聚作用。
火大,它是暖性,让我们感受到温度。大家觉得天很热,那你要意识到这是火大,也是色法的感受。感觉到空调吹来风冷飕飕的,这依然是一种对色法的体验,就是你感受到火大中冷的感觉,冷也是一种火大的感受。
风大,它是一种动性,就是运动的感觉。比如提手,把手抬起来,抬的时候会体验到动的感觉,动是风大引起的。说话的时候会有动的感觉,把声音发出来,它也需要风大来发生作用。
地大和风大是一对,就是静和动;水大和火大是一对,就是摄聚和熟变。火大还有个特征,就是能够消化东西,这也是火大的功能,所以就会造成事物的熟变。
在万事万物中,所有的物质里边都同时存在四大,才会体验到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如果只有地大,它都是定的,就不可能动了。因为它还有风大的潜质,当风大的部分变得强烈了,它的动感就出来了。就像大家坐在这里,坐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身体的风大会起作用,就会有一种踊动感,就想动、想晃。有的人站禅的时候特别会有这种感觉,这其实是风大在发动。有的人打坐的时候,越坐越重,或者越坐越轻,就是地大的现象变强烈了。
四大会形成四大所造的色法。因四大而产生的总共有十一种色法,那就是内在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和五根所对应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视觉现象在佛教认为是物质现象,声音也是物质现象,气味、味道,包括接触,所有都是色法。
最后一种是“法处所摄色”。这个色法不是眼、耳、鼻、舌、身的所缘,它看不见、摸不着、碰不到,它是第六意识的所缘,这个所缘有五种。
第一种是“极略色”,就是极微。佛教认为,极微是物质的最小颗粒,看不见、摸不着,不可能被触碰到,所以说是极微。
第二种是“极迥色”,迥就是远的意思,极迥就是极远的空间、虚空。虚空是不能被看见的,所以把它也认为是一种色法,就是空界。
第三种是“受所引色”。比如说受戒了之后,与没受戒的人区别就是身心里多了戒体,戒体就被称作“无表色”,它也是一种色法,这个是有部论师们的观点。
第四种是“遍计所起色”。遍计所起色就是水月镜像。比如说照镜子,会在镜子里呈现你自己,镜子里的你其实是遍计所起的。还有一种就是幻觉,比如生了飞蚊症之后,感觉到眼前好像总有蚊子飞来飞去,实际上没有蚊子,蚊子只是错觉,遍计出来的。
最后一种是“定所引色”,定力所变现的色法。比如:有人打坐中,突然看见鲜花盛开、闻到妙香、看到光明,这些色法就被称作定所引色,是定力所产生的。
在论典里面认为前四种色是都是假法,没有另外的实体,是安立出来的,其实还是心本身。最后一种定所引色,它是有实有假,有一些是真实的,有的人在禅定中能够产生神通。比如把一杯水,直接运用神通变成一碗牛奶,这个变现出来的牛奶是真实的,可以被人喝掉,而且有营养,给人的感受也是真实的。有一些是假的,比如在定中看到了风景,鲜花盛开,但是睁眼一看,什么都没有,这种就是假法,其实还是心的幻现,不是真的色法。
以上这些内容,是对佛教中色法的讲解。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观察到色法的体验,就像感受到轻和重,感受到柔软或者坚硬,感受到光滑或者粗涩,感受到流动感,感受到冷热,感受到运动的动感,所有的这些都是色法。
除了色蕴的感受之外,还有受蕴,就是舒服不舒服的感受。
第三是想蕴,我们时时刻刻在安立概念,产生认知。
第四是行蕴,我们不断地把意志力投进去。比如我想上课、不想上课;爱听、不爱听。这些都是行蕴在造作,产生贪嗔痴,产生慈爱,产生理解和智慧,推动各种善与不善的行为,都是行蕴在起作用。
最后是识蕴,我们对所有这一切的了知,愤怒的时候知道愤怒,听到声音的时候知道听到声音,这都是识蕴的表征。
佛教论典中对于五蕴的现象,除了能够去识别之外,还有一些比喻。
比如:把色蕴比喻为水上的泡沫。看着很大一堆,捞一下气泡,什么都没有。这就是色蕴的特征,它是无实体的,不可爱的。
就像大家的身体,看着很真实,当有一天去世的时候,会看到这个身体变成白骨、腐烂,回归了大自然。当然,现在社会进步,火化一下,直接就变成了粉末,这就是身体的本质,被比喻为水上的浮沫,可以破去我们对身体真实和美丽的执着。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 法汇、法军
校对 | 心宏、悟苇
排版 | 智筠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