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皆空”—— 什么是五蕴?《大念住经》解读(四 · 1 · 3)
发布日期: 2025-04-19 浏览量: 64 次浏览
《大念住经》开示系列,第四季,之一
摘 要
对于凡夫来说,都是有我执的,自我被否定就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和烦恼。
续前——
在佛教论典里把一切法、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为法,一类是无为法。什么是有为法?简单地说就是有生有灭的,属于有为法。什么是无为法?不生不灭的。
比如:大家的感受是有为法,因为是有生有灭的,一会儿舒服,一会儿不舒服;现在腿疼,下了课腿就不疼,它是有为法。
什么是无为法?涅槃、真如是圣者所证得的诸法实相。有一种无为法,比如说空间。当然空间也可能是有为的空间——比如人多了空间变小了,空间就是有为法的空间。还有另外一种空间的概念,是无为法的:你搬东西进来,空间没有变小,东西撤出去,空间没变大,空间是不生不灭的,我们只是在不生不灭的空间里来去,这个意义上的空间被称作虚空无为,它也是一种无为法。
所有的有为法,在佛教里分为四类:心法、色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
色法是物质的层面。心法指的是我们的心识,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识、第七识和第八识,总共八个识构成心。色法是一种存在,心也是一种存在。
第二,心所法。它们是与心相应的心理现象。比如说:我们起了贪,这是烦恼心所。我们生起了爱心、慈悲,这是善心所。生起了智慧,是慧心所。
佛教认为有五种遍行心所、五种别境心所、十一种善心所、六种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烦恼,还有四种心是不定的。比如说:寻、伺、睡眠都属于不定心所,可能是善,也可能不是善。
“心所法”是心的功能与现象,它也是一种存在。发脾气是一种存在,产生爱心也是一种存在,它就是心所法的一种存在。
还有一些法叫“心不相应行法”,就是有为法里边,除了色法、心法和心所法之外所有的存在,都放到心不相应行法里面。
比如说:时间。时间很难说它是物质,摸不着看不见,但它也不是心。从现象的角度来说,时间也有时间相的存在。语言文字也是一种存在,你不能说它们不存在,毕竟它们也有它们的现象和功能作用,但是语言文字它是物质还是心?在佛教里面,把它归纳为心不相应行法。都是一种存在,一种第四类的存在。
论典中用五位、一百种法,把所有的万事万物都做了归类,物质的世界、心的世界、心不相应行法的世界、无为法的世界,所有的存在无非是这些。
今天讲的五蕴,它也是对有为法的概括,把有为法概括为色、受、想、行、识,核心作用是观察我们生命的存在,把每个人的生命分解为这五种。
《大念住经》的经文
他知道:
色是这样;它的生起是这样;它的灭去是这样。
受是这样;它的生起是这样;它的灭去是这样。
想是这样;它的生起是这样;它的灭去是这样。
诸行是这样;它们的生起是这样;它们的灭去是这样。
识是这样;它的生起是这样;它的灭去是这样。
五蕴,什么是色、受、想、行、识?
“蕴”就是积聚和类别的意思。生命是一种堆积,是五个部分的集合体。就像一间房子,房子是房顶、地板、墙、门和窗户的集合,离开了屋顶,离开了地板,离开了墙、窗户和门,房子也就无法存在。
每一个生命就是五蕴的集合,把生命分为五个部分,色、受、想、行、识的集合,这就是佛教的生命观。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再去修正念,感受是不一样的,那就要能够识别,这是色、这是受、这是想、这是行、这是识。
那什么是“色”?色也可以粗略地说为物质的层面,“变碍为义”——“变”就是它会变坏;“碍”,质碍,有大小形状、占有空间。这是色法的一个定义。
什么是“受”?“领纳为义”,是一种感受。包括了苦、乐、舍三种感受,是感受层面的、内部的主观体验。舒服不舒服,这是感受层面的。它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当佛教谈到生命存在的时候,不光是观察物质层面的,还要观察感受层面的存在。
第三是“想”,除了感受层面之外,还会安立想。想是“取相为义”,于种种外界事物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简单说就是安立概念,对其命名。
比如:开始看到讲台的时候,首先一个直觉是觉得舒服不舒服,颜色好看不好看。不好看这是体验到苦受,好看就是体验到乐受。接下来就会安立这是红色、这是褐色、这是咖啡色。当我们意识到“红色”的时候,就是想——安立了概念,把它命名出来了。所以,想是带有认知的过程,而受是单纯领纳的过程。
“想”包括命名和认知的过程。我们看到对面来了一个人,这时候给他安立一个标签,比如“大领导”,瞬间就会影响到心理体验,就会变得很紧张、很拘谨。安立概念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大家一定要注意。
“想”的后面会产生“行”,行是“造作为义”,会产生意志层面的抗拒、厌恶或渴望、抓取,这是行的层面,已经开始造作,意志力出来了。
在想的阶段,只是安立了概念、认知——认知其实很重要,因为接下来就会引发“行”。为什么会造作善恶业?往往与我们怎么认知是有关的。当然和它给你带来的乐受和苦受也有关。
比如医生给我们针灸,同样是针扎的苦受,如果你标明为“治疗”,对这个苦受就很愿意接受;但是如果标明为“虐待”,就会非常愤怒与抗拒。
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我们处处都在安立概念,语言真是很神奇的。
比如,一个人在干活,干得很带劲,如果你给他安立概念——“精进”,在为大家奉献,那瞬间就会觉得感动和温暖。如果你给他安立的概念是——“表现”,那你可能就会觉得厌恶和反感,所以千万别小看了概念的安立。
前几天的早晨,我在前花园散步,看见有一对母女一大早就来到寺院里,在逗小猫玩,女儿拿了猫条喂小猫。她不好好喂,把猫条甩来甩去,小猫一会儿能吃到,一会儿吃不到,后来小猫烦了就掉头走了。这时候妈妈说了一句:“你看你做人多失败,猫都不睬你。”我正好路过,在旁边听到了这句话,当时心里就有点触动,不知道这位女儿听了这句话会有什么反应。
对于这位母亲来讲,她在这里也有一个安立概念的过程,把女儿喂猫、逗猫的过程,安立为“做人失败”。如果说女孩非常敏感,可能就会觉得这句话挺扎心的,也会觉得我怎么这么失败,怎么连喂只猫都没喂好,又被妈妈嫌弃了。那她就会变得不开心,甚至产生嗔心,有一些贬低和攻击自己的想法会生出来。但也可能女孩只是哈哈一笑,并没有认同这个概念,就当妈妈开玩笑的,不在意,那她就不受伤。
我当时听了这句话之后,就在思考,因为学佛形成的习惯,看见什么都要去参悟一下这个过程的本质是什么,这位女孩的行为本质是什么。
我就感受了一下她,意识到她在喂猫的过程中,她对猫不完全是爱心。如果是爱心的话,小猫吃得开心,她会很欢喜,她希望小猫吃饱,肯定会全力地去陪伴,配合小猫吃的过程。那她为什么把猫逗来逗去,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控制:我给你吃,你就可以吃到;我不给你吃,你就吃不到,而且你还要表演给我看,蹦来蹦去。在此时,这是控制欲的表现,她在掌控这只小猫,调动小猫的状态。开始小猫也中招了,跟着她扑来扑去,但是猫的耐心也是有限的,最终它愤怒了、失望了,就掉头走了。
所以在她和猫互动的过程中,有爱心,但不完全是爱心,实际上也有一种控制欲夹在中间。女孩控制欲的来源,很有可能也是在家庭里习得的。也可能是在大人带孩子的过程中,有的时候也有控制欲,孩子听话我就爱你,孩子不听话我就不给你,试图掌控孩子的所有行为,女孩可能也习得了这个部分。她在喂猫的时候,不知不觉中就会把这种行为模式呈现出来。
这个时候如果只是批评她,说她做人很失败,但没有帮助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模式,她就会觉得很困惑,否定的不再是行为模式本身,而是开始否定“自我”。对于凡夫来说,都是有我执的,自我被否定就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和烦恼。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 法汇、法军
校对 | 心宏、悟苇
排版 | 智筠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