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行的生命关怀之道(一):陪伴
发布日期: 2025-03-07 浏览量: 107 次浏览
我们也是别人体验和感受的一部分。
义工又称为法工,法工就是法的工作者,所以义工不仅仅是干活、做慈善,同时也是佛法的实践者。
在实践义工的过程中,怎么才能够更好地弘扬佛法,利益大众?在这个过程中怎样对治烦恼,消减障碍,增长我们福德和智慧的菩提资粮?我相信这是在座的诸位经常思考和践行的重要课题。过程中考验的是我们的教理水平和实践能力,就是对佛法的教理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了?对我们来说,佛教的教理和思想,只是一个理论概念、一种说法,还是一种生命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活出来?
义工行的生命关怀之道,既是关怀他人,也包含了自我关怀,是自利和利他的综合体现。我们有时候会觉得,我是来做服务的、来奉献的,实际上我们在利他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利。自利利他并不矛盾,反而能够互相增进。这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还是真实的生命体验。
此时此刻,我们先一起来做一个观想。大家可以闭上眼睛,调整到一个舒服的坐姿,做一下深呼吸,静一静心。等到心静下来了以后,就可以观想面前有一个小动物。这个小动物非常的柔弱,甚至有点可怜巴巴的、很无助,又冷又饿,慌张又害怕,找不到家的样子。看到这样一个小动物,它可能很需要我们帮助。
这个时候,体验一下假如我们用很粗暴的态度对待它,把它推开、对它大声呵斥,很凶地对待它。当我们在相像中这样对待它的时候,可以体验一下自己的身和心的感受是什么?心是越来越松,还是越来越紧绷?我们身体的感觉是紧的还是松的?
假如我们换一个方式,用一种非常关怀的方法,用一种充满爱心的方式对待这只可怜的小动物。好像我们在告诉它:“别害怕……我来帮你……”我们给它拿来食物和饮料,让它能够咕噜咕噜地喝下去解渴,让它能吃饱。我们帮助它找到回家的路,让它可以有地方去,感受到安全。
我们轻轻地爱抚这个小动物,帮助它放松,告诉它:“我在这里,别害怕、别害怕。”我们不断地给予它帮助和关爱,并且祝福它。当我们这样来关怀这个小动物的时候,看看我们自己的身体和心,感受是怎样的?你的心是越来越放松、越来越安定,还是越来越动荡紧张?我们的身体有怎样的变化?
想象我们不断地给它各种关怀,给它吃的喝的,为它带来温暖,帮它擦干身体,带它回家。当这个小动物得到了帮助,它的痛苦减轻了,身心变得安乐和快乐,这个时候感受一下我们自己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我们现在做个深呼吸,就可以结束这个观想了。
大家刚才有什么变化吗?可能很多同学会发现,当我们对这个小动物很凶,这个时候我们自己的身心也会变得很紧绷,甚至有些同学会觉得很难受,不喜欢这样的一种观想和感觉。
而当我们去关怀这个小动物,帮助它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身心很舒服,给它的越多,让这个小动物越快乐,自己的身心就越温暖、放松。甚至有的同学会想尽量的多给它一点,因为给的越多,自己的身心就会越安乐。
通过这个对比的观想练习,我们就会看到,这就是佛教讲的利他即是利己。它不是一个空洞的道德要求,不只是一个理念,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智慧。我们必须去关爱他人,才能够提升我们的正能量,力量才能回馈到我们的身心里来。我们一下子就放松了,会感到安定、温暖和光明。有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会体验到一种感动,会觉得有一种美好绽放出来。
我们的义工行也是这样的。我们服务的对象有一部分可能是老人和孩子,大部分可能都是成年人,但是他们其实也像观想中的小动物一样,有各种各样的焦虑和紧张,来到寺院的陌生环境,有种种的不适应、不方便,需要帮助、安慰和关怀。
当我们向他们打开身和心,给他们关爱的时候,其实也温暖了我们自己。所以义工行不仅仅只是干活、只是奉献。我们要非常深刻地理解这个道理。这样在做事情、接人待物时,感觉就不一样了。我们就能够不断地从利他行中收获滋养,回馈到我们的正能量。我们的福德和智慧也会不断地被开发出来。
这就是我们首先讲到的义工行的生命关怀之道,它不仅仅是关怀他人,也包含了自我关怀,它是自利利他的综合体现。
接下来的讲座就围绕着“如何利他”、“如何自利”这两个话题展开。
义工的利他行,无非就是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陪伴,第二是服务,第三是引导。
一、“陪伴”
首先给大家讲义工行“陪伴”部分的内涵。
什么是陪伴?
我们身处在道场,护持一个法会活动的时候,我们自己就是道场和法会活动的一部分。千万不要认为开法会,这是西园寺常住的活动,是法师们带领,我们来帮忙护持。其实不是。当我们来护持一个活动的时候,我们本身就是这个活动的一部分,要有这样的意识。
这种陪伴就是一种“在场”,与大众、道场、法会一体的感觉,我们不是旁观者。当参加这个法会的那一刻,一定要意识到,我们本人就是这个法会的一部分。这个时候,我们是在的,把道场视为自己的心灵家园,就像我们自己的小家一样地爱护和照料。
对来到寺院的香客、信众、学员,也不要有二元对立。我们是提供照顾的,他们是被护持的对象。不然这个时候,就是一个“有能、有所”——照顾者和被照顾者的二元对立,那可能不知不觉中已经划出了一条界限。
我们在家里跟家人不是二元对立的,是一体的,会有一种一家人的感觉。所以,你为家人做饭的时候,不会觉得“我在为你们做饭”。打扫卫生,你也不会觉得“我是在为我的家人打扫卫生”,因为这就是我自己的家,我为我自己做事情。
同样,我们在这个道场里,包括对香客也好,信众也好,学员也好,都不是二元对立的,这就是一种心的开放性。就像此时此刻,虽然我坐在这里给大家做讲座,但是在我的心里,我跟大家也不是二元对立的——好像我是讲课者,你们听我讲课,其实不是,我们是在一起的。
此时此刻这个空间的氛围,就是我们大家在一起的一个空间和场合。你们的状态,愿意听、不愿意听,感兴趣、不感兴趣,其实也是这个法会的一部分,也是我讲课的一部分。如果大家很爱听,那下午的氛围就好;如果大家不爱听,很烦躁很反感,我再怎么努力,这个氛围也不好,这是我们共同的空间。这就是家人一样的一体的感觉,这就是陪伴。
有时候一句“欢迎回家”,就能让彼此有一种亲切感和放松,瞬间感觉就挺好。这也就是我在讲课一开始说,大家放轻松一点,今天其实不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培训——虽然名字叫培训,我们也把它当作生活的一部分来体验,这样我们就觉得很轻松了,不用太拘谨。法师在讲得过程中,大家也可以跟着思考、回味,有想法也可以互动,这些都是可以的。
“陪伴”的第二个意义,意味着我们是别人的体验和感受的一部分。
从我们自身来说,我们不把别人看作二元对立的一方,对方跟我们是平等的,是在一起的。我们跟道场、跟整个的活动、跟所有人是一体的。另外,我们也要意识到,我们也是别人体验和感受的一部分。
信众们来到寺院,他并不仅仅感受到西园寺的佛像很庄严,猫咪很可爱,面条很好吃,也包括我们整个道场的义工们。他们也能感到来到西园是很不一样的:义工们用非常礼貌的方式来引导,对大家微笑,提供了恰到好处的帮助。他们就能够感受到我们在座的诸位所呈现的人文精神。义工给大家带来的观感和内心感受,也是他体验的一部分。
如果环境很美,但是义工很凶,他也感觉不好。哪怕环境简单一点,就像大家坐在这个仓库改造的房间里,但是我们脸上有笑容,身心是安详的,大家互相都比较尊重、客气、柔和,那你也会觉得很喜欢这个地方。
所以如何通过我们义工的身语意、我们的精神面貌来表法,把道场的清净庄严,佛法的从容、慈悲和安详表达出来,这实际上对我们是有很高要求的。
(未完待续)
整理 | 法施 如瑞
校对 | 慈正 心惠 一心
排版 | 智筠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