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三风建设 > 戒幢春秋 > 洞察力的培育 ——《大念住经》解读(三 · 4 · 4)

洞察力的培育 ——《大念住经》解读(三 · 4 · 4)

发布日期: 2025-03-03 浏览量: 105 次浏览

《大念住经》开示系列,第三季,之四

摘 要

当我们体验到无我的那一刻,我们会跟诸法、跟世界完美的融合,体验到一种绝对自由的感觉,清凉、开阔和完全通透。

续前——

刚才大家在练习法念住的过程中,会体验到几个方面:第一,就是单纯的生灭变化的声音;第二,自己发生的变化——有的人会有身体感受的变化,有的人感受到一种内在情感情绪的涌动。第三,有的人还体验到了音乐里所传达的情感。刚才我们说音乐也是一种语言,所有的语言都是心的载体,实际上在观听的过程中,我们也是在旁观一个人的心,他的情感、情怀,被我们所看到。这就是我们在法念住过程中所发生的和所看到的。

但此时此刻,我们现在怎么样了?可能还有点余温,但是多数已经平静下来了是吧?刚才产生的情绪也灭去了,这也是生灭的。所以它只是一个缘起的现象。如果我们的定力和念力够强,我们还能看到声音、心念的刹那生灭和领悟到无常性、无我性、空性。

随着对四念住的精通,我们就会对缘起无我的法则有非常深的体验和了解。我们会变得越来越清明,越来越具有领悟力和洞察力,都看得很清楚的。

所以现象只是现象。在佛陀那里,因为彻见了实相,所以他就可以做到在一切境界面前从容以对,如如不动。

我们刚才在这个过程中,也在尝试着成为旁观者,尝试着如如不动——虽然可能你的身体发紧、呼吸急促,甚至体验到流泪和感动,但同时你还在觉知你的流泪和感动,观察它们的正念力是如如不动的。它强大了之后,也会有越来越大的定力,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这个音乐里传达的感情,它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可能你会尝试用一些关键词来表达它。它是忧伤吗?它不完全是忧伤。它是喜悦吗?但它也不完全是喜悦,它里面可能也有依恋,有一种温暖的思念……当我们的心足够细的时候,我们是能够把它读出来的。

读出来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更懂得这个作曲者和演奏者,跟他们心心相印,也懂得这个人的这一段情感。可能在现实中,我们对自己的母亲没有这些感觉,或者这些感觉不明显,但是我们会通过旁观另外一个人对母亲的感情,来看到一个人的心灵世界。通过接触到不同的人,我们对人心、人性,对生命、世界,理解都是越来越深的,所谓的“阅人无数”。这种“阅人无数”就会让我们慢慢的了解人类的感情,就会变得非常的通透。

当我们身边的人呈现出这些情感,我们就不会像过去那样,要么不理解、不接受,要么掉进去,自己受到影响和波动。我们就会有第三个状态,就是正念正知的状态——看得很清楚,能够理解到对方,但不会掉进去。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很从容的跟他互动,在过程中关怀到他,解决人际中的问题。

如果没有这种看清楚的能力,没有正念正知,我们就很难应对跟他人的关系和相处:要么掉进去,看这个人哭得稀里哗啦的,自己也跟他一样的在流泪,甚至比对方更抑郁,被他激发了自己的一些创伤。也有可能我们就无法理解对方,觉得你干嘛要这样,因为看不到对方的心,就觉得无所谓,很麻木。

所以说,法念住的洞察的能力,不仅是座上的禅修,它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与他人相处、自利利他,都是非常重要的,是一个基础的能力。大家可以反复的来理解,反复的训练,在这个地方去感悟。

在大部分的法随观时,将“因缘条件性”更特定地运用于禅修中,我们会看到,这跟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是不同的,法念住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的。对缘起的理解就会慢慢的进入到这个层面。

关于五盖,修习者的任务就是:观察它们生起和灭去的因缘。关于六入处,所进行的随观应该揭露:认知过程如何使得心的系缚在根门生起。七觉支的任务就是:辨识七觉支生起,和提升七觉支所依赖的条件。而四圣谛本身就是“因缘条件式”的陈述:苦谛是结果,集谛是苦的因;灭谛是结果,这个道谛——八正道,是灭苦的因。所以它是两重因果,轮回苦的因果,和出轮回的苦灭的因果。

缘起的原理,构成了第四念住中种种运用的基础。到这个阶段,我们就要开始不断的从缘起观、无常观来体验。

了解了无常,了解了缘起,我们就体验到了无我。什么是“我”?佛教的一个基本的定义就是“主宰、恒常、非缘起(不依赖助缘、独存)”。就像刚才大家体验到的情感变化,我们并不是自己的主宰,在内外众缘的遇合过程中,身心变化随之生起。

但是要想一直在里面,也做不到,是不是?乐声灭去,法师一说话,我们会发现已经没那个感觉,不在那个状态了。所以我们不是自己生命的主宰,整个的生命现象都是一个缘起的过程,是众缘和合,缘聚即生,缘散即灭,我们慢慢就体验到,原来真是无我的。

当起贪心的时候,如果只是批判自己“我怎么这么卑劣,为什么一直在贪!”那是不够的——因为缘起法则,如果我们对乐事有不正思维,缺少正念正知,贪就会一再生起。除非有一天我们对贪有了正思维,贪就会得到了管理,即使有乐受出来,我们也是如如不动的。

有的人说,“我脾气怎么这么大,一天到晚都爱生气,心量太小了”。那你也不要过于批判自己,因为这些嗔也是缘起法,是对苦受有非理作意。假如有一天,我们可以对苦受和逆境如理思维,所有的坏脾气就都不会出来了。

我们对正念正知、如理思维的过程越来越了解,“自我”这个词就会越来越少,“无我”的感悟就会越来越呈现出来。总有一天我们会突然明白:“哇,原来真的没有‘我’!一切都是缘起法则,此身此心,在众缘中流转。”那种感觉是非常好的。

之前我们会觉得自我与世界有种种的隔离,只要还有自我,我们就一定会疙疙瘩瘩的。我执越强,心里的疙瘩就越多,好像什么都在跟自己作对,自己和世界是二元对立的。当我们体验到无我的那一刻,我们会跟诸法、跟世界完美的融合,体验到一种绝对自由的感觉,清凉、开阔和完全通透。

我们就会放下过去,向未来开启,在过程中成长,成为生命的觉悟者和智者。这就是佛陀的道路,所以它被称作觉悟之道。

我们这一次五天禅修营的内容,就先讲这么多吧。这也是众缘和合,我今天讲的内容,也是我来之前没有浮现的,来之前我也只是简单的做了一个幻灯片。今天所讲的内容,也是我们大家同在的这个空间、氛围里的缘起呈现,是缘起法则。所以,我也感谢大家,是你们的存在,成就了我们彼此的相遇,成就一段美好!


(全文完)

录音整理 | 智君
校对 | 一心
排版 | 智筠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