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给人贴标签 ——《大念住经》解读(三 · 4 · 3)
发布日期: 2025-02-27 浏览量: 133 次浏览
《大念住经》开示系列,第三季,之四
续前——
好了,大家的问题都很好,相信也会开启我们未来的成长之路。最后我们来看“法念处五盖随观”的最后一段经文:
以此方式,于诸法,他于内安住于随观诸法;于外安住于随观诸法;于内和于外安住于随观诸法。
他安住于随观诸法中生起的性质;他安住于随观诸法中灭去的性质;他安住于随观诸法中生起和灭去两者的性质。
“有诸法”的念,在他心中确立,其程度适足以发展纯粹的知和持续的念。并且,他安住于无所依赖,不执取世间的任何事物。这就是他如此地,于诸法,依五盖安住于随观诸法。
首先,“于内安住于随观诸法,于外安住于随观诸法,于内和于外安住于随观诸法”——这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内,什么是外?
内就是我们内在的五盖。
外是什么呢?有的注解认为,这指的是别人的五盖。那就是说,法念住所涵盖的觉观内容,不仅包括自己,也包括进入我们知觉的他者。“于内和于外”,就是同时知道自己和他人。
比如说两个人在对话,一个人生贪,一个人生嗔,两者同时出现,那就都要有觉知。藉由将觉知导向他人的姿态、脸部表情和声调,以作为他人的感受或心的状态的指标,外在的念住就能被修持了。
所以大家千万别认为禅修就只是闭着眼睛看自己,法念住这一段说到,我们也要对他人的状态有觉照。
当然,如果证得禅定之后,我们就可以以他心通的方式来观察他人的五盖,能直接知道他的心,知道他的贪、嗔、昏沉这些。但是对我们初学者来讲,是没有这个能力的。现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觉知到别人外部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散发的气场、语气声调等来感知他的状态:他是有贪的还是无贪的;有嗔的还是无嗔的;他是散乱的还是昏沉的,还有没有怀疑。
比如说此刻,法师坐在这里,内心还是平和的,但如果我瞬间生气了,有觉知力的同学马上就能感觉到气氛变了。我要是挺开心的,大家也能感知到法师所散发的喜悦心,这就是观外法的法念住。
修内随观是第二步外随观的基础。当我们对自己的五盖观得非常熟练了之后,我们就可以训练觉观他人的五盖。看到了别人的五盖,也可以反过来帮助我们增长对自己的五盖的了解。所以说:“许多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或在外在对象上时,比发生在自己身上,能够更清楚地被了解。”
有的时候自己起了贪心,起了嗔心,自己不容易察觉,但是通过觉知他人,我们就能够意识到。比如说吃饭的时候,发现有一道菜特别好吃,如果是自己贪吃想要这道菜,你就会盯着这道菜看过去,不容易意识到“这是贪”,但是如果你眼光看到旁边那个人眼睛都直瞪瞪了,瞬间心里就能标明出来。
嗔也是这样的,如果有足够的清明,他眉毛一皱,你就能觉察到。标出来之后,就会警醒自己:我是不是也这样的,一会皱眉毛,一会抓取?这样的话,我们就对观察诸法越来越熟练,越来越通达了。
要注意的是,依“法念住”来观外法的时候,不是为了评判他人,而是为了见缘起、见实相。否则就会引发慢心、嗔心、比较心等各种问题。
为了使觉知平衡的发展,这种从内到外的转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觉知自身的五盖,可能就会导致太自我中心,过度的在意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或者自己内在的一切。但是却浑然不知自己的行动和行为影响到了他人。
康菲尔德的一本书里讲了一个案例:他在西方的一个禅营里教禅的时候,有位女士修得非常认真,她在行禅的时候,走的极为缓慢,脚慢慢的抬起来,慢慢落下。但是她修法念住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要观内色外色,内法外法,所以大家排队去斋堂的时候,她也仍然走得这么缓慢,所有人都被她堵在门口,进不去。在集体生活中,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是那种很慢的行禅方式,所以她对大家造成了很大的打扰,造成了交通阻塞,但是她却浑然不觉。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完整的修习《大念住经》,对四念住的理解是偏颇的,就会造成这个问题。所以内法和外法的念住两者兼修,就可以预防修行者在这方面的偏颇。
在法念住的随观中,对无常性和缘起性的深入体见,是智慧显现的重要表征。不光要知道现象的生起,还要知道现象的灭去,还要知道现象的生起和灭去的因缘。这个其实是挺难的,根据经典,如果看不见现象的生起和灭去,就是无明。
如果只是看到了现象,比如说“他在贪吃”,但是,没意识到贪的生起和灭去:过一会儿他又不贪了,过去他也是不贪的,只是在那个瞬间生起然后就灭去了。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到这些,我们就会给别人贴一个标签——这个人很贪婪,或者这个人脾气大,或者这个人怎么不好。但很可能我们就无法了解到真实的他者。也看不见、意识不到他人的美好面。
所以说,看不见现象的生起和灭去,这就是无明。把一切现象视为无常,就能开启观智。对无常的直接体验,代表了禅修的智慧力量的层面。在证悟之道上,会遇到各种关键性的体验,在所有的这些体验中,领会现象的生起和灭去,是关键中的关键。
否则的话,我们的观察很可能会增加我们的烦恼——有的时候没学这些,你还没太介意,学了之后你发现“怎么他的五盖这么大?”然后对他起嗔心或轻慢心——那是不行的。
接下来我给大家准备了一首音乐,我们用它来观一下内法和外法。我们知道音乐其实只是生灭变化的声音,但是这些变化的声音经过了作曲家和演奏者的组织,是由旋律来呈现的语言。而语言是为了传递和表达心。作曲家的心、演奏者的心会在一段音乐中传递出来。我们在听的时候,我们以它为所缘,也会激发我们自己内在的心境变化,这就是一个缘起的过程。
我们在觉知声音的过程中,不仅要知道乐器的声音品质,还要知道声音的生起和灭去。另外我们还要体验这个过程中,音乐里边对方所传达的情感,以及我们自己由此生起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流动变化。
过程中,如果觉得情绪变得非常剧烈,那就回到身念住,通过观察呼吸和身体感受,来保持自己的觉照。要以一个“觉观”的姿态来觉知这个听的全过程和所有发生的现象。现在大家闭上眼睛,放松一下身心,准备开始观听。(音乐响起,持续约4分钟。曲名:《母亲》,演奏:贺西格,演奏乐器:马头琴、钢琴、吉他)
……
如果还感觉到身体里面有一点涌动的感觉,就反复做一下深呼吸,放松整个身体,直到自己再次的平静下来。这个过程大家有没有看到:虽然只是一些生灭变化的声音,但是在我们相遇这些声音的过程中,它们却对我们身心产生了很多影响。
本来坐在这里很平静,在乐声响起的之后,可能就突然切入到另外一个频道里。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就是因为听到了声音以及这些声音所传递的内在语言和情感。这样我们就会对身心现象的缘起法则有非常深刻的感触和理解。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 智君
校对 | 一心
排版 | 智筠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