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好事物的相处之道 ——《大念住经》解读(三 · 4 · 2)
发布日期: 2025-02-22 浏览量: 202 次浏览
《大念住经》开示系列,第三季,之四
摘 要
如果是无执取的乐受,我们是不会有痛苦的,只会感恩这一朵花曾经开放在这个教室里,奉献过它的美丽。
问题五: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我相信练习正念可以解脱。之前对净土法门很不理解,但这次打坐,有一刻阿弥陀佛名号自然生起,那一刻,我坚信临终时阿弥陀佛会亲自来接。虽然动一念也过去了,但为大家分享,愿众生永断痛苦,早证如来正信。
界文法师答:
所以有没有发现心灵世界是非常深奥的?之前你可能根本就不了解净土,也不太接受净土,但是当静坐到一定深度,突然发现自己在念佛。那这个怎么来解释?就是佛教所说的“种子”,内心里有相应的善根种子现行。当然心理学用集体无意识来讲,也可以说你链接到了整个人类的更深的意识。
在宗教学里边有学者专门研究过这些神秘的宗教体验。包括荣格,他有见到上帝的体验,还有很多人体验到佛教的观音菩萨、佛陀等等。所以人类的心灵世界非常的深奥,千万别认为它就只是一个肉团心。
过去我们理解这个“心”,以为这就是一个物质的心脏;认为我们所有的认知都是从大脑皮层的思维里来的,是自小从教育里吸收来的。但是如果读过荣格心理学,了解到荣格研究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大家应该很清楚这个故事:荣格的一个朋友,一个几岁的小女孩,临终前把她的很多的梦记下来。她去世之后,这个小女孩的父亲也是个心理学家,就把她的梦交给荣格看。荣格分析了她的梦,惊讶的发现,这个孩子的本子上描述的是一些非常古老的神话传说,不是这个孩子的认知所能知道的。所以他就慢慢的意识到,人类的精神世界可能远比想象的要更深奥。
接触过“家庭系统排列”的人也会看到,选出来的代表跟来访者素不相识,但却能够完整、生动的呈现出这个来访者的家庭关系、情感情绪。那是现在的科学和医学常识所无法解释的,只能从现象学的角度去看待这些现象,因为没办法用现有的科学理论来支持。但是佛教的心意识理论就完全能够解释所有的这些现象。
这位同学体验到的阿弥陀佛名号自然生起,就是内在的种子在心静下来的时候浮现,给你带来非常不一样的信心生起的感觉。在那一刻,坚信了净土的真实存在,知道临终念佛一定能往生。其实这就是你内心里本来就有的,在静下来的时候它呈现了出来,所以叫“定能生慧”,也是这个道理。
问题六:为父母修慈心禅时觉得很难过,念不下去。因为对他们有很深的恨,但同时知道,他们也在受苦。我不知道该停下来照顾自己的情绪,还是继续念下去。
界文法师答:
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回过来先对自己修慈心。你在与父母关系中可能受到过很多的创伤,非常痛苦。恨是愤怒,愤怒都是来源于苦受。你的心里有还没疗愈的痛苦,所以放不下这个怨恨,导致无法对父母生慈心。这个时候,我们首先要疗愈自己,源源不断的给自己修慈心,给予自己关爱和理解。
当有一天,你真的感觉到此刻的自己很幸福的时候,真的让自己变得安乐了,突然你会感恩你的父母:感谢你们生我下来,我才能体验到这个美好的世界。即使过程中你们很笨拙的教育了我,过程中也有很多的眼泪,但是今天我的幸福还是来自于你们成就了我。那个时候你一定会生起感恩,从这个感恩之中,你就能对父母修慈心了。
所以说,我们这个时候不要硬去强迫自己的心,心里的因缘没有改变,那我们应该尊重这个缘起,先回过来修自己,疗愈了自己,后面就非常容易了。
问题七:关于亲情,父母的爱有时有压力,比如相亲,还有生活中各种建议和提醒,干涉的比较细。有逆反只想逃离,吵架又觉得有愧疚,怎么平衡呢?
界文法师答:
我觉得还是要用缘起观的方法来看。大家看到,我这位师父都是只有一个“缘起论”作为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父母对你的那种爱和干涉强势,一方面是他们对你的关怀;第二,可能这里面有他们的焦虑,就是怕你不幸福,怕你生活不好。其实核心的心理就是两种:一个是爱,一个是焦虑。
再有就是,他们也可能把他们的自我投射到孩子身上了,自己没活出来,但是希望孩子活成他们的理想。我们一旦看清楚了,那就可以就把这些告诉他们:谢谢你们对我的关怀;我也知道你们其实挺焦虑我的未来的,怕我不幸福,你们也希望我活成你们心目中那个完美的样子。我愿意努力把自己照顾好,让你们不担心。把这些说出来的时候,拥抱一下父母,他们的心被你照见、被你理解的时候,就会有一个释放和松下来的过程。
另外一方面,也要觉察自己的压力的本质。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父母,但其实也是因为我们认同了父母的焦虑。所以这里面也要有一个识别和分离开的过程。
当然,作为孩子总归是希望父母快乐和满意,父母如果能够减少一些焦虑,更平静理性地来看待,孩子的压力也更小。所以自利和利他也是一体的。
问题八:我本来喜欢自己的亲人,但有时候很烦,比如他们说话太大声,经常抱怨,还有批评我爱喝酒。我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经常批判自己,不能百分百爱自己,爱亲人——我如何做到爱众人呢?
界文法师答:
这个话题很深。我们要像佛那样拥有大爱,是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修行的。我相信,大家来参加这个禅修营也是一个开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的在学习着爱自己,爱他人。
轮回中每个人都很苦,都不容易。在佛法里把轮回世间称为苦谛,就是说它是一种苦。其实你看到了这些苦,对这个苦的体验是很深的,这样就有可能把它转化为悲悯,在任何时候,一旦你的悲悯心生起来了,就能够爱他们。
问题九:法师说乐受通常有贪,搞得我很紧张,每当感受到快乐时,就反思是不是贪,无法像以前一样纯粹的享受美好事物。这样对吗?
界文法师答:
首先,我要随喜你,学习认真,这是好学生的品质。不过,“受念住”里边有六种受,就是“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这三种,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有执取的:有执取的苦受、有执取的乐受和有执取的不苦不乐受;第二种是无执取的:无执取的苦受、无执取的乐受和无执取的不苦不乐受。
当我们看到美好事物的时候,可以觉察我们内心对这个美好,是有执取还是无执取的。如果发现自己是无执取的,这个时候你的心是清凉和平静的,这就是无执取的乐受。
那什么是有执取?看到美景,你的心抓住了它,希望占有更多或者不希望它消失,等等的。就会发现自己的心会有一种紧的感觉,身体也会有点紧绷。这个时候,我们就观一下心里的执取,轻轻的把自己的身心放松开,执取放下了,心又重新变得清凉。这样的话,就不会因为这个乐受而受苦。否则就会受到贪著的煎熬,乐受失去了之后,就会感受到坏苦,就会有失落。
如果是无执取的乐受,我们是不会有痛苦的,只会感恩这一朵花曾经开放在这个教室里,奉献过它的美丽。当有一天这这束花枯萎了,我们也知道这就是它无常的规律。我们的心对一切是开放的,生命在继续朝前发展,而不是被不接纳过去困住。这样的话我们就体验到了心的自由。
问题十:如何对治我慢?
界文法师答:
对治我慢,用法念住里面的五蕴观,把人分为五蕴就会好很多。比如说我坐在这里开示,大家为我鼓掌,如果我内心标记为“我很厉害”,或者“我得到掌声”,那可能就会有慢心。但如果标记为“这是五蕴”,此刻的此身、此心,它是众缘聚合所发生的现象,那就不会产生这种慢意,因为下一念的心如果失去了正念,可能就没那么好,生命是无常和流动的。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 智君
校对 | 妙定
排版 | 智筠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