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三风建设 > 戒幢春秋 > 相对于事情本身,怎么看待更重要 —— 《大念住经》解读(三 · 2 · 3)

相对于事情本身,怎么看待更重要 —— 《大念住经》解读(三 · 2 · 3)

发布日期: 2025-01-15 浏览量: 41 次浏览

《大念住经》解读系列,第三期,之二

摘 要

不要认为是外境导致了我们的愤怒,愤怒其实与我们的思维方式有关。除了世间层面的如理作意,如果再能够用出世间层面、实相层面的如理作意,那我们的烦恼和执著将彻底断除。

续前——

今天接着说五盖的第二个,嗔。

1

定义

嗔的内涵

嗔,它包含了所有程度的反感、恶念、抗拒、烦躁、恼怒与怨恨。

通过这些词可以回味一下:在我们平时的心境中,这些可能都是非常熟悉了,甚至可能刚才就出现了几次。一闪而过的反感或者烦躁,包括抑郁、恐惧,这些都属于嗔的范围。

2

特征

嗔的特征

嗔的一个特征是,它会带来苦受。贪的体验,它会带来乐受或者是中性的体验。嗔的特征是带来苦受,心灵的痛苦都是由嗔而起的。要是感觉到自己还有苦恼、还有烦躁,那就要意识到这里都有嗔。嗔的特相:是凶恶残暴——这是比喻了,发火时很凶的样子。当我们生气的时候,肯定是比较凶一点。

3

作用

嗔的作用

嗔的作用:怒烧自己的“依处”——即嗔所依靠而生起的名色法。它的作用是会让我们的身心受到愤怒的煎熬,“怒火焚烧”的感觉。它现起的时候,有攻击性、破坏性,有可能是毁坏自己,也可能是毁坏他人。

我们对一个人发火的时候,我们就会希望对方倒霉,希望他不被别人喜爱,希望他没朋友,希望他失去财富和名声、地位。女孩子嫉妒的时候,就会希望对方变丑,希望对方不被人爱,诸如此类的。

有的时候会攻击自己,当嗔心攻击自己的时候,就会觉得“我活着没意义,我没有价值,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上”。很多孩子会与父母抱怨说:你干吗把我生下来?当他这样说的时候,我们要意识到其实孩子是在攻击自己。他不认为自己生命的存在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其实是非常严重的自我攻击。

在修慈心的时候,有的人对自己不能够生起慈心。祝福家人快乐可以,但祝福自己就觉得很别扭,心里抗拒、不舒服,甚至浑身发热烦燥,那就是对自己的嗔心。

它的原因就是(九或十种)嗔怒事——想到过去、现在、未来对自己的不友善;或者对我们所爱的人的不友善(比如,霸凌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对他起嗔);或者是利益了自己的敌人。(如果有人是你的对头,而你的一位朋友与那个人走得特别近,你瞬间就对朋友不舒服了,那是因为他利益了你敌人,这就是嗔心。)

4

起因

嗔心生起的因缘——非理作意

嗔心生起的因缘,就是对“可恨相”的不如理作意。这个“可恨相”是不可爱的对境。贪的对境都是可爱的对象,因为可爱,因为有乐受,才会起贪;而对不可爱相的不如理作意,就会起嗔心。所有的嗔心里面都是有不如理作意的。大家千万不要认为是外境导致了我们的愤怒,愤怒其实与我们的思维方式有关。

之前遇到过一位禅友,她刚来禅修的时候是非常抑郁的,甚至有自杀倾向。在单独小参时,她告诉我,她的抑郁情绪来自她的一个情结:她的家里还有一位哥哥,她是妹妹。从小到大,家人都很照顾她哥哥,父母也一再地要求她,“要多关心你哥哥,帮衬你哥哥”,她就一直在付出。但一边付出,一边又觉得特别难过、匮乏。

一直到父亲临终的时候,最后一句话交代还是:你要把哥哥照顾好!父亲去世时最后的那句话就让她彻底崩溃了。她觉得:“到临终的最后一句话,想的还是我哥哥,都没有关心我一下,我在你们心里还有份量吗?”她父亲去世了之后,她就陷入了重度的抑郁,生无可恋:“干吗要把我生到这个世界来,又不爱我?”

在听的过程中,我处在中立的旁观者状态来感受,脑海中就突然有个直觉,出现一个画面,是她与父亲并肩应对世间的困难,这是她哥哥所未能得到的:“你的父亲给了你最好的礼物,就是对你的信任”,当我说出了这一点的时候,她泪流满面,才意识到她与父亲的亲近感。

父亲虽然没有在嘴巴上关心她,说要照顾好自己之类的,但是父亲所有的行动都表达了对她的信任,父亲是与她在一起的。当她理解到了这一点的时候,她的心结就解开了。

这个案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发现,相对于事情本身,一个人怎么看待一件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我给她的那句话,并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而是我从旁观者角度感知到的真实,所以也才能得到她的共鸣。

为什么这位禅友之前没有意识到?是因为之前太想要语言上的认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当她执着于要一句话的时候,就会忽略了对方的行为所表达的更深的意涵。作为旁观者看到了这一点,提示给她的时候,因为她的潜意识里很清楚,她的父亲对她的信任有多大,瞬间就释怀了。

当然这样的如理作意还是世间层面的,如果再能够用出世间层面、实相层面的如理作意,那我们的烦恼和执著将彻底断除。

佛教的正念,并不仅仅就只是觉知,它还强调了智慧的层面,思维模式和认知都很重要。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特别地留意这个部分。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 悟苇

校对 | 一心

排版 | 果甚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