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都在苦中,所以更宽容
发布日期: 2024-11-29 浏览量: 97 次浏览
——统摄生活和禅修的修学框架(三)
摘 要
如果我们接受了苦就是真理,反而我们会生起一种清凉的出离心,就会意识到,原来佛陀说的是真理,轮回其实没有那么可爱乐,那就更容易放下,也会更加容易生起慈悲心和菩提心来。
续前——
前段时间我们观音热线有一位信众来访。他是一家企业的高管,他讲到了一件事情,是佛法对他的一些帮助。因为现在很多企业都面临裁员、降薪,他作为一个刚被任命的企业高管,一上任就面临裁员、降薪问题。
很多职员都非常愤怒,因为有的人被裁掉了,有的人降薪降得幅度很大,那么都会把火气投射到新来的领导身上来,甚至有些人就攻击他,或者是散布舆情,说如何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他很委屈、很恼火、很郁闷。有段时间也是夜不能寐,觉得很压抑,心情很难受,对这些造谣攻击他的人也有一种愤怒感。
有一天,他在禅修的时候,突然他就想到了佛法说的“苦”。他之前对于自己的状态——抑郁、失眠、焦虑,是很不满意的,就觉得怎么把自己活到了这个程度上,对自己很不满。
但是在他想到了“苦谛”的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在苦中。同时他也意识到,这个社会其实很多人都在苦中,那些愤怒的员工也在苦中。当他领悟这些的时候,他就突然感受到了心态的变化,接受了他们的那些愤怒。因为他们越愤怒,就越说明他们是苦的。
当他意识到,所有这些员工们,包括自己都在苦中的时候,他反而觉得心里有一种柔软生出来。所以在禅修中,他的慈悲心就生起来了。当他生起慈悲心的时候,能够去关怀自己,理解自己、也理解他人的时候,他心里原来那种拧巴、不接受的感觉就消融了。
后面他的状态就很明显改善了,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就变得很有耐心,不再发火,也不着急,就事论事地去应对处理。别人都会觉得他的心态怎么这么强大。虽然他没有办法明确地告诉对方,是佛法让他有了这样的一种高度。但是他心里知道,实际上就是对佛教“苦谛”的认知,使他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还能生起一种巨大的心理力量来,能够超越出来看事情了,不会掉进去。
我们在生活中其实处处都是苦。关键是怎么看待这个苦。如果没有认识到苦是真理,我们可能觉得“这是苦”之后,会变得更烦恼、更焦躁了,心情变得更差。
但是,如果我们接受了苦就是真理,反而我们会生起一种清凉的出离心,就会意识到,原来佛陀说的是真理,轮回其实没有那么可爱乐,那就更容易放下,也会更加容易生起慈悲心和菩提心来。
我们既然都在苦中,所以更容易宽容,更应该去彼此的关怀,在这样一个痛苦的世界里带来一份清凉。所以我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心就会变得柔软,而不是坚硬。
如果我们有了对“集谛”的认知的话,那就会重视烦恼和我执,我们会意识到这是烦恼,否则的话我们在烦恼中而不自知。
即使我们没有能力对治掉所有的烦恼,它们可能会一再地现起,但是至少我们能够知道它们的存在,知道它们是集谛,那么我们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在此基础上去超越这个轮回界,看到轮回的虚幻和无实,能够超越出来,能够积极地修习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六波罗蜜,走向一条超越性的道路,那我们的生活跟修行就会被整合起来。
否则,有的人就会觉得:“我干嘛要修行?我为什么要做这些?”有了四圣谛的认知,你会发现修行不但是需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因为它就是生命关怀。不然我们就会在轮回的苦海里边,是没有出头的。
刚才讲了见地对我们的一种影响。
其实了解了见地,我们就会非常容易体会到自在的人生态度。所谓“态度”,用佛法的语言来讲,就是“无贪、无嗔、无痴”——用这样的一种心态去生活和修行。
我们在禅修中,有的时候也容易有一种贪著的态度。打坐的时候,就急着要产生好的体验;修的时候,总想修出点什么来。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中会有贪求。
带着这种贪求心,你就会发现禅修中容易用力,有时候容易激发掉举,造成修行的紧张感;一旦没得到好的体验,也非常容易放弃;这时候,我们对禅修的过程没有那么关注,反而会过多地牵挂禅修的结果。
实际上,真正的禅修是禅修的过程。结果,是顺其自然产生的。就像爬山,爬山的过程才是真正的爬山。但是我们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把山顶视为爬山的目的和目标,很可能我们就会忽略这个过程。那么禅坐、修行也是这样,修行的过程才是修行的主体。修行所得到的那些觉受也好,产生出来的效果也好,它是顺其自然达成的一个果而已。
如果我们被这种贪求心所束缚的话,我们就会一直在考虑结果,同时很可能会忽略了过程。
同样的,这个心态其实处处都可见。比如说我们来读书,我们关注的可能也是结果:我得到了什么,等等。但是,我们有没有认真地看,我们怎样度过这一天呢?每天,我们学习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们能够重新地静下心来,专注于过程,安安心心地把当下的事做好,那我相信一定会收获非常好的结果。
所以,这样一个无贪的态度,才会更好地做到如实,才能够真正地修行,把生活活出来。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 正慈
校对 | 绍立 智茜
正慈 净瑾
排版 | 果甚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