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三风建设 > 戒幢春秋 > 在不完美的世界里活出完美 —— “法、理、情”的平衡(下)

在不完美的世界里活出完美 —— “法、理、情”的平衡(下)

发布日期: 2024-11-05 浏览量: 127 次浏览

摘 要

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首先都要开启出一种自我关怀。关怀自己同时也理解他人。因时、因地、因人,能够做出最有智慧的和慈悲的抉择,这样可能才是最好的。

续前——

如果我们不了解法、理、情的平衡关系,有的时候我们就会得理不饶人:我有理,那你就不行。有的时候我们又会被法则所困扰,有的时候我们的情没有被满足,我们也会很受伤。

所以大家以后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从法、理、情三个角度来思维。因为大家都还不是圣人,都有我执和贪嗔痴,在这个层面的世间关系中,缺少了任何一种维度的理解,都很难处理事情。

密集禅营中,我们大家在这里接受法工们的管理和协调,室友之间也有很多的互动。虽然要求大家止语,但是其实无声的互动还是很多。大家在一个屋里边,什么时候洗澡,什么时候起床,都要有一种默契和配合,其实里边都牵扯到法、理、情。如果我们处理不好,很可能就会起烦恼,或者打扰到别人,禅修会有波动。

所以既然来修慈心禅,我们在这几天也从法、理、情三个方面来思维。我们在寮房共住、接受管理、在道场生活的过程中,既理解自己也理解别人,找到相对平衡的相处模式,这非常重要。

在生活中,一个团体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和合。我们知道佛陀入灭之后,迦叶尊者主持了经典的结集,共有五百阿罗汉结集三藏典籍。在结集三藏的过程中,是有很多故事的。

阿难当时还没有证到阿罗汉,他就没有资格参加,因为阿罗汉才没有烦恼,绝对清净。但是阿难是佛的侍者,他听过佛陀所有的教法,还必须要参与。好在阿难还是不负众望,在僧团结集的前夜,他终于证到了阿罗汉。

他一整晚上都在行禅,最后疲惫不堪。当他躺下来想要睡觉的时候,他一下子放松了,就在要躺没躺的那个过程中,他证到了阿罗汉。这也是阿难的一个不可思议,一般人要么是坐着证悟的,要么是站着证悟的,躺着证悟也可以,没有人在躺下一半的时候证悟的。

阿难证悟了之后,他就获得了参加结集经典的资格。但是在结集之前,迦叶尊者就指出了阿难的七个错误,要求他忏悔。阿难对每一条过失都作了解释,并说:“我于此中不自见有罪,信大德故,今当忏悔!”虽然并不认为是自己真正有过失,但是出于尊重大德的原因,我向大德忏悔。

我们从律藏里记载的这个过程就能够看出,有的时候在僧团里为了僧团的和合,哪怕我们是有理的。像阿难,每一条他都有道理,在他当时的情境之下,不是因为烦恼,而是因为他的智慧不够、因为受到魔的覆障、有些是意外原因。但是即使阿难在法和理上面来讲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为了和合的原因,他仍然愿意去忏悔。

当他做了这七个忏悔了之后,整个五百结集才能够如法进行。因为按照戒律来讲,如果阿难这时候拒不忏悔,那么就会造成僧团的矛盾。一旦僧团有了矛盾,就没有办法完成经典的结集。

虽然迦叶尊者提出这七条,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认为这些行为是不恰当的,没有考虑到当事人的心态和出发点以及实际情境,但就像我刚才讲到的法、理、情,这时候阿难尊者不是从法跟理上面来纠结,他是从情上来考量,就是为了僧团的和合、为了对大德的尊重。

其实,跳出来看,出家戒中很多戒条的制订,都是出自于对当时印度的社会环境和人文背景的尊重,而不是这些行为本身有什么邪恶或不对,那这也是从法、理、情中“情”的层面的一种理解和通达。这样僧团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之下,才能更好的融入,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如果我们掌握了法、理、情,我们才能够把一些问题想清楚、处理好,在生活中才能获得这样的智慧。不然如果纠结在任何一点,那可能都会阻碍我们人际关系的通达,引发自他的烦恼,甚至造成我们生活修行的障碍。

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首先都要开启出一种自我关怀。关怀自己同时也理解他人。因时、因地、因人,能够做出最有智慧的和慈悲的抉择,这样可能才是最好的。

佛法的智慧其实是蛮深的,戒、定、慧三学学问都非常深。今天稍微跟大家分享一点戒学的内容。如果我们不掌握戒学的智慧,我们的定学和慧学是修不上去的。因为你的心会动荡,会纠结。但是一旦了解了戒学,就能够从从容容的生活,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做到完美。

(全文完)

录音整理 |心惠

校对 | 一心

排版 | 果甚

图片 | 道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