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场合下,法则、道理、感情的平衡(中)
发布日期: 2024-11-01 浏览量: 148 次浏览
摘 要
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掌握法、理、情这三个方面的平衡,灵活运用,那么我们就能够非常顺畅的去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
续前——
自我关怀跟自私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自我关怀的时候我们关怀自己,但是我们的心对世界也是开放的。自私的人他的心对世界是关闭的,他的心里只有自己,跟世界是二元对立。自我关怀就是我们既关怀自己,但是对世界也开放,这就是一个统合。
另一方面,我们在修习、运用慈悲的过程中,也需要有缘起的智慧。一般来说是三个方面:法、理和情。如果我们能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掌握这三个方面的平衡,灵活运用,那么我们就能够非常顺畅的去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
法理情平衡
是为最圆满
什么是法?法就是法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是法则的层面。什么是理?理是道理的层面,适合怎样,不适合怎样,它是一种理性。什么是情?情是感性的,在法和理的前提之下,我们也要关注到感性的情。三者的平衡才是比较圆满的状态。
但是在不同的场合之下,可能法、理、情的重心也是不一样的。在这个地方,特别考验我们的见地、智慧和态度。
比如说在有些场合,法是站在第一位的,法则是第一,理和情都要为它让道。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一些集体,特别像道场丛林在做管理的过程中,法则可能会被用在第一位,理和情被用在第二位。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知道阿罗汉已经完全证到了无我,灭去了一切烦恼。阿罗汉有没有执着?肯定是没有执着的,阿罗汉已经破去执着了(当然有的人说阿罗汉还有法执,“法执”不是我们这个意义上讲的执着。从自我、烦恼的角度来讲,他是没有了)。在佛教的戒律里边说,证到阿罗汉以后是不会犯戒的,他的这种戒被称作“道共戒”,不管做什么他都是不犯戒的。因为他没有烦恼,所有的犯戒都是跟烦恼有关。
律藏里边有这样一个公案:在僧团里边,佛陀规定每半个月要诵一次戒。到了月半的时候,僧团要集合在一起诵戒。有一位大阿罗汉,他在山上的山洞里面坐禅。这个时候他就起了一个念头:“我已经证到了最高的无我,没有了任何烦恼。僧团诵戒,我到与不到,常自清净。”就是不管我参不参加诵戒,我的内心都像月光一样清净,没有任何烦恼,他就觉得不一定非要去。
当他起了这个念头的时候,佛陀以他心通知道了这位阿罗汉的想法。佛陀就以神通力显现在他的面前,告诉他说:你已经证到了最高品位的阿罗汉,去不去参加诵戒,你都是清净的。但是为了僧团的和合应该去诵戒。而且佛说:我也会亲自参加。阿罗汉明白了佛陀的意思,他就收拾自己的衣服,走下山去参加集体的诵戒。
如果从理上,有的人可能就会较劲说,“你都证到阿罗汉了,还执着于诵戒吗?诵戒对你没有意义,容易犯戒的人才要诵戒。你已经灭了一切烦恼了”。如果大家都这样的话,那么僧团的管理就会遇到困难。可能其他的年轻比丘看到上座长老都不去诵戒了,“那我也不去了”。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不是阿罗汉。所以说在这个时候,法则是第一位的。
有些时候理性是第一位的。这些都牵涉到戒律了——今天晚上我想跟大家聊一聊戒学。因为戒、定、慧是三学,我们来禅修是学的是定学、慧学。但是,如果戒学不精通,也会影响到我们的修行跟生活,所以三学必须要综合。
什么时候理性又很重要?在戒律里面有另外一个公案。有一些戒条,比如说出家人不能穿几层的皮质靴子。规定了之后,只要穿了就是犯戒的。但是,有一批僧众要到北方去弘法,北方被称作寒雪国,非常冷,就必须穿上厚的靴子才能够保暖。这个时候,佛陀就开许他们穿。但是当他回到了热带国家,回到了印度本土很热的地方的时候,还是只能穿薄的,不能穿厚的。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法、理、情里边,理又占了最主要的。戒律不是死板的,要符合这种理性。
有一些戒,比如比丘是不能随便跑的,只能庄严从容的走路。但同时也有开许,遇到紧急情况可以跑。遇到命难,老虎追来了,可以跑。一般来说不允许蹦蹦跳跳的,但是如果这有个坑涧很长,就可以跳过去。在这个时候,法、理和情三者中,理也可以作为一个平衡的基础,不能光是执着于这个法则。
第三个,情。情就是我们的感情。我觉得在集体的共住中间,法则可能更重要。在我们个人的行持中,理性很重要。什么时候要重视这个情?我觉得可能就是在二人世界里边,特别是在家人的夫妻关系,亲密关系里边。
婚姻专家经常讲,婚姻不是一个讲道理的地方,如果说在家庭里只讲道理,有的时候这个家是过不下去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丈夫白天在外面赚钱,工作了一天晚上回来。但是妻子看到先生躺在沙发上放松,喝个茶、刷手机,就会很不开心,就会觉得你怎么一点都不关心家里,回来了就玩。先生说我从早到晚都在赚钱,钱都交给你了,这不就是关心吗?如果说两个人在这个地方来抬这个理的话,就会发现越说越气,双方都有理。
其实在这个时候,它不是一个讲理的问题,它是一个感情的问题。这个时候先生要意识到,太太要的其实是一个态度。回来了,如果先生能展示出一个态度,说一句“在家从早到晚做家务带孩子辛苦了!”,对妻子有一种理解和关怀,陪她一起象征性的干一点家务都好一点。态度要对,这就是一个情的问题。
有的时候,太太吃饭的时候就会问先生,去跟谁见的面,跟谁谈业务,谈什么?先生可能会觉得,说了你又不知道,问这些干什么?妻子就会觉得你又没干坏事,有啥不可以说的?两个人又开始抬这个理了。作为先生就要知道,这时候其实是一个情,太太不是非要知道不可,但是你不告诉她,态度不对。
从这一些例子大家就会看到,法、理、情的平衡其实是很微妙的。在家庭里可能也需要规则,就是法——有一些底线是不能碰的。即使是婚姻,也需要界限分明,有一些该做到的义务和该承担的责任,这都要有法则的;家里有时候也要讲理,把道理搞清楚;但是情也非常的重要,特别是在二人世界里,在亲密关系里,这个情甚至可能决定你们能不能走下去,到了至关重要的程度。
在我们个人的佛法行持上,我们很可能就要重视理,合情合理,把每一个理性能够活出来,要用理性来消化我们的感性。当然有时候也不能僵化、教条。实际上法无定法,顿悟为法。但在大众集体生活里面,任何一个单位,任何一个道场,可能法则又会占到主要的。即使你有理,有的时候也要遵循法则。
如果我们不了解法、理、情的平衡关系,有的时候我们就会得理不饶人:我有理,那你就不行。有的时候我们又会被法则所困扰,有的时候我们的情没有被满足,我们也会很受伤。所以大家以后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从法、理、情三个角度来思维。因为大家都还不是圣人,都有我执和贪嗔痴,在这个层面的世间关系中,缺少了任何一种维度的理解,都很难处理事情。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心惠
校对 | 一心
排版 | 果甚
图片 | 道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