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三风建设 > 戒幢春秋 > 众善奉行,获得利益与快乐 ——《吉祥经》解读(六)

众善奉行,获得利益与快乐 ——《吉祥经》解读(六)

发布日期: 2024-09-27 浏览量: 424 次浏览

摘 要

我们最终要达成的,不是外在的完美,而是内在能够应对一切,善于去调适自己的状态和解决问题,在不完美的世界里活出完美。

续前——

总结上文五个偈诵

今天上午我们一起学习了《佛说吉祥经》,在这部经典里面,人类和诸天对关于“什么是吉祥?”做了很多讨论,因为互相争论,得不出结果,所以他们就来到了祇树给孤独园,向佛陀来请教。佛陀由此因缘用了11个偈颂,开显 38种吉祥之事。

上午我们首先学的第一个偈颂,就是“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佛陀首先讲到这三种吉祥。

然后说到,要居住在适宜的地方,能够修福修慧、环境适合;过去生中我们曾经种下过善根, 积累过善的德行;在内心里有一种向上向善的愿力与志向,佛陀说这也是吉祥的。

接下来说到,要多闻;拥有专精的技艺;对身语意的行为能够如理如法,远离违犯和罪恶,严持禁戒;最后“言谈悦人心”,所说的都是真实语、柔软语、和合语和利益语,佛陀说这些是吉祥的。

后面“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事正当、适宜的职业,佛陀说这是吉祥的。正当的职业,包括职业要适合自己的体力、根性、能力,工作的内容是正当的,没有不如法或者是罪恶。

除此之外,我们的工作状态要远离怠惰、混乱这样的错误,能够认真地对待一份职业,善于调适我们在职业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其实在世界上做任何事情都是不容易的,我们要做的是善于去调适自己的状态和解决问题。我们最终要达成的,不是外在的完美,而是内在能够应对一切,在不完美的世界里活出完美。所以佛陀说到这四种也是吉祥的。

第五个偈颂,他说到布施的态度和布施的能力。对这个世界、对众生有用,能够有所奉献和利益,我们就会获得众人的喜爱,也能够获得未来生殊胜的果报,所以这个被称为吉祥。

除此之外,他也说到 “好品德”,主要是指的是如法的行为,一般来说,是远离“杀盗淫妄”这些非法行,就是我们的身语意要常常如法。

然后,“帮助众亲眷”,帮助的亲眷主要是指亲属亲戚们,当他们受到财物的损失或者疾病的打击,以自己的能力用食物、衣服、财物来接济和帮助,在佛陀认为也是吉祥的。当然这个要在能力承受范围之内,不要超过自己的能力来做。


实际上我们会看到,在这里佛陀谈到了亲戚关系、家族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东方的世界是重视家族的。家族也有家族的好处,那就是能够形成互助的体系,当一个个体有困难的时候,整个家族都会来出力,给予帮助,遇到重大的灾难我们就有更好的抵抗能力。

现在中国的失业率有点高,但是其实很多家庭都还能扛得住。为什么能扛得住?因为中国人的家族观念,父母会资助孩子,孩子也可以帮助父母,有时候兄弟姐妹、亲戚之间也会有一些共同的扶持和提携。那这样的话,在遇到一些重大困难的时候,我们就比较容易能够去应对。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有一定的家族观念,对自己的亲人亲属给予适当的资助是吉祥的。当然我们现在,可能因为文化、经济、思想变迁的原因,有时候家族大了亲戚之间的相处也不容易。

所以 38 种吉祥也必须是互相配合,一个好的机制,还需要一群优秀的人来实 践它,人的素养达不到,那也是不行的。但不管怎样,还是应该尽量的建立起人际关系的连接,互相地给予互助。

最后,“行为无瑕疵”,没有过失的行为。包括受持斋戒,做慈善,种植园林,架造桥梁等等,身体、语言和心念上的善行,也就是要有一种众善奉行的意识。这些是获得各种利益与快乐的原因,所以被佛陀称之为吉祥。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 寂聪

校对 | 心光

排版 | 果甚

图片 | 李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