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营 | 讲座回顾 :《佛教的中道》
发布日期:
2024-07-21 浏览量:
1,552 次浏览
2024年7月6日下午,戒幢佛学研究所的恒强法师为信众们带来了《佛教的中道》专题讲座。
讲座伊始,恒强法师谈到,大家经常用“遁入空门、四大皆空”来形容佛教,那是因为对佛教的了解不够深入,希望大家能够多听闻正法,这样才能对佛教有更加正确全面的了解。
首先,恒强法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题——《佛教的中道》。
法师介绍了佛教的中道概念,以及中道所包含的两个层面。
佛教的中道是指中正之道,也是正确之道,如实之道。它包含两个层面:中道见和中道行。
中道见就是指佛教的一些基础正见,中道行是指修学与实践。
中道见与中道行是指没有任何偏颇、偏激,能够远离两端、如实地进行佛教的修学与实践。
接着,在第一部分中,恒强法师从“常断中道、空有中道、无我中道”三个方面讲解了“中道见”。
法师引用了《别译杂阿含经》中的“如来说法,舍离两边,会于中道。以此诸法,坏故不常,续故不断,不常不断。”来说明“常断中道”,它既有无常性,又有相续性,是不常不断的。
“空有中道”中,法师引用了《杂阿含·八一经》中的“有因有缘众生有垢,有因有缘众生清净”讲解了佛教中的缘起观,世间万物基于因缘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
在讲解“无我中道”时,法师引用了《阿毗昙毗婆沙论》中的“我有二种:一假名我,二计人我。若计假名我,则非邪见。若计人我,此则邪见。” 以此来说明,佛说“无我”,并不是否认由身心组成个体真实的存在,而是否认常恒不变的“我”。
第二部分,恒强法师从三个方面讲解了“中道行”,即:苦乐中道,精进中道,世出世中道。
法师介绍,佛教中是允许出家弟子穿衣服,吃饭,睡觉,生病了去看医生的,只有满足了身心的基本需要,大家才能够修行,汉传佛教有六字方针“僧装、素食、独身”。法师以此来说明,佛教反对“无意义的苦行”,而是提倡“少欲知足”,以此来说明“苦乐中道”。
在讲解“精进中道”时,法师列举了佛陀时代“二十亿耳”的公案。犹如琴弦,琴弦太紧,容易断裂;琴弦太松,弹奏不出美妙的音乐,以此来说明修行也要不紧不松,这样才能证悟,进而得解脱。
在讲解“世出世中道”时,法师提及佛教看待世俗与超越世俗之间的关系,强调这种关系的核心在于因缘。这一观点体现了佛教对于世间与超世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释迦牟尼佛在人间出生,在人间成长,在人间结婚,在人间生子,在人间出家,在人间修行,在人间觉悟成佛,又在人间说法,都是离不开人世间的。佛陀虽然没有离开人世间,但他觉悟之后并不被世界所污染。正如《杂阿含·一〇一经》所云:“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我虽生世间,不为世间着。”这是释迦牟尼佛对“世出世中道”的践行。
最后,恒强法师用“不偏,无著,随缘,自在”来总结佛教的中道。
不偏,即没有任何偏执。不偏执常见,不偏执断见;不偏执顽空,不偏常恒有;不偏执有我,不偏执无我;不偏执苦行,不偏执恶行。
随缘,说话做事,度脱众生,随缘而作。不勉强,也不强求。
自在,由于不偏、无著、随缘,得身心的自在。这种自在有解脱的自在,有喜乐的自在。
最后,恒强法师希望信众们今天能够听闻正法,培养正见,法喜充满,从而得到身心的自在。
供稿 | 悟苇 校对 | 祁莹 排版 | 慧仕 摄影 | 网络部摄影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