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慈心禅的作用(一)
发布日期: 2024-07-05 浏览量: 946 次浏览
摘 要
慈心禅就能够起到非常好的疗愈和改善的作用。核心原因就是,当我们的心处于这种慈悲喜舍的状态的时候,它比较安稳。心安稳了之后,做什么都比较轻松,修任何法门都很容易。
慈心 慈心禅的作用
慈悲是佛教里边重要的品质。当我们谈到佛菩萨,首先都会想到四个字——大慈大悲。实际上“佛”的本身意思是“觉悟者”,按理说他的特质跟“智慧、觉悟”是特别相关的,但是在我们接触佛教的时候,在我们的情感跟体会层面,我们首先感受到的却是大慈大悲。可见“慈悲”这一法实际上是非常深刻和重要的,它本身也是一种大智慧的体现。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了慈悲,我们可能就会感受到一种孤独、绝望,或者说是一种荒漠的感觉。可能就会很心慌,内心实际上是很难安住的。但是假如说我们感受到了友善,感受到被尊重、关怀,那我们的感觉会怎么样?好像一下就放松了,就能安心做自己。
因此慈心禅在各种禅法里边,入定是比较快的,它能够让我们快速的把心安定下来,这是跟心的规律有关。
我们一开始进入修行的时候,心特别的动荡,杂念特别的多,甚至有的人有抑郁、焦虑、失眠、各种压力的状态,但是慈心禅就能够起到非常好的疗愈和改善的作用。核心原因就是,当我们的心处于这种慈悲喜舍的状态的时候,它比较安稳。心安稳了之后,做什么都比较轻松,修任何法门都很容易。
如果我们带着一颗不安的心,一颗动荡的、匮乏的、枯竭的心,要想用功,其实是很艰难的。不断的要处理情绪,不断的要放松,但是却很难松开,一直觉得心里紧紧的,各种纠结。所以说慈心的生起非常重要。
从广义来说,佛教里的慈悲可以包括四种:慈心——希望众生安乐;悲心——希望众生离苦;喜心——为众生的收获和成功而感到喜悦;舍心——在向众生开放的同时,依然知道:每个众生都是自己的业力的拥有者。
关于慈悲的实践,如果我们了解了它的特质,修起来的时候就会更容易把握住方法。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可以做一个想象:
假如说你来到了一个商场,商场里面有很多人,有服务员,有营业员,有保安,有其他的顾客,还有管理人员,你打开这个门进入到商场。
假如说你进入到这个商场里,每个人都对你都有一种尊重和友善,有人来接待你,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人来帮助你解决,那你的感觉怎么样?肯定会很舒服,很放松。可以安心的购物,而且会觉得是很愉快的一个体验。这就是慈悲带来的一种人际连接跟感受。
但是假如说换了另外一种情况:你进来了之后,所有人对你都很不尊重,有人对你有攻击性和评判,有的人对你很傲慢,有的人对你有防御和戒备,有的人把你当空气一样的跟你隔开,对你很冷漠,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可能瞬间就会觉得有点艰难、紧绷,而且会有点待不住的感觉,可能马上就想离开,或者会容易变得愤怒和焦躁,觉得“这个商场怎么管理的!为什么会这样?”
第三种情况:假如说你进来了之后,所有人对你都过度热情,围着你问这问那,“需不需要帮忙?”纷纷试图给你各种建议,想让你听他的。你会有什么感觉?可能也不舒服。会觉得“你们忙你们的,我就买个东西,自己来挑就行,我需要的时候你们来帮我一下,我不需要的时候你们做自己的就行”,是不是这种感觉会更好?
通过我刚才讲的这个例子,大家体会了这个场景,就能明白慈悲的基本特质了。我们对众生的慈悲应该是哪一种呢?肯定应该是尊重和友善,它的前提是心的开放性。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该放手的时候放手,这才是一种健康的慈悲。肯定不是第二种,没有基本的开放的心态、尊重和友善的态度,那不是慈悲。但也不是第三种“过度热情”,不能够意识和尊重到个体的独立性。
落实到具体的慈心禅修习,一方面,不要把它当做任务,像是为了完成一个功课——法师说了要修慈心,就当个任务一样的来练习,为了慈悲而慈悲。一旦找不到感觉,又觉得自己不够慈悲,就会很纠结,会评判自己,觉得自己修不好,是不是不适合修慈心,也会很着急,心就乱了。
我们可以从从容容的,想到了刚才说的这个比喻,从尊重和生命关怀的角度来开启慈心。当我们对自己修慈心的时候,也可以在想像中对自己鞠一躬:“我尊重你的存在,愿意把祝福给你!”
因为有的时候我们是不接受自己的,会觉得祝福自己心里有点抗拒、别扭的感觉。因为过去我们的心是习惯于外求的,希望别人给自己关怀,希望父母爱自己,希望先生爱自己,希望孩子爱自己,希望同事、朋友、师父爱自己。但是对于自我关怀,却很陌生。
有的人会觉得爱自己就是——想吃啥就吃啥,满足自己各种欲望;或者自我中心,把他人和世界看作是与己无关、为我所用的“外物”……所有这些都不是自我关怀。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 无念 校对 | 一心 排版 | 果甚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