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三风建设 > 戒幢春秋 > 认识皈依与皈依后的修行 (全文)

认识皈依与皈依后的修行 (全文)

发布日期: 2024-06-11 浏览量: 1,879 次浏览

首先谈谈对皈依的认知。什么是皈依,为什么要皈依?

在座的各位今天参加了皈依法会,可能每个人对“三皈依”都是有一定的认知的,有决心、有需求,所以我们今天才来到这个会场。但是实际上三皈依的修行非常深远,值得我们一再地去学习和体会。我们也会通过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三皈依。

所谓的“皈依”是什么?——皈投依靠。“皈”是回归,就是我们生命指向的地方,给我们的生命一个导向。什么是“依”呢?就是依托、依靠。“三”是指“三宝”——佛、法、僧,是我们生命的依托。在我们的三皈依里,以佛为大师,以法为正皈依,以僧为修行路上的助伴。整个三皈依的核心就是皈依法。

何为皈依佛?

佛是人生榜样、修学导师

佛是我们的人生榜样,是我们的修学导师。因为他领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现了福德分和智慧分的圆满,把自利和利他做到终极的成就。这样一位觉悟者,是我们每一个生命所向往的终极目标,所以我们称他为大师,把他作为我们的榜样,我们才皈依佛。皈依佛就是把我们的生命皈投于佛陀,依止于佛陀。

佛之所以成为佛,是因为他觉悟了真理。历史上有多少位佛陀?佛是不是只有一尊呢?《阿含经》里边记载,曾经有一个外道来见佛,他问佛一个问题:“世界上只有一尊佛,还是有很多佛?”

佛陀就告诉他说,并不是只有一尊,未来会有恒河沙诸佛出现在世间。只要你觉悟了真理,实现了福德和智慧的圆满,能够洞察宇宙人生的实相,那你就是佛。当时,这个外道听了之后很高兴,他说这样的话,未来有那么多尊佛出世,太好了!我将来可以在这些未来佛的面前,跟他们学习,好好的修行解脱、成就,他就告辞离开了。

可是走到半路,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刚才说未来有无数的佛出世,但是过去有没有佛?释迦牟尼佛是不是第一尊?然后他又折回去,问佛陀这个问题:您刚才说到未来会有无数尊佛出世,那过去有没有佛出世过呢?佛陀告诉他说,过去也已经有恒河沙一般的诸佛成就了,他们一尊接一尊地曾经出现在世间。

这个时候,外道突然就被深深的震撼了,他意识到,过去有那么多尊佛出现于世间,我都没有抓住机会好好修行,现在仍然在迷茫之中。那未来即使有无数尊佛出现在世间,如果我不抓住机会的话,仍然无法解脱。现在佛已经出现在世间了,我应该珍惜今生的缘分。他就不再迟疑,当下顶礼了佛陀,在佛陀的脚下皈依,发心修行,不再错过今生的机遇。既然此生遇到了佛陀,此生就可以展开修学,不能期待于未来。

在佛教的观念里面,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潜质,每一个人都有佛性,不要把佛看成是一种特别的存在。但关键是你能不能把慈悲和智慧活出来。就像刚才讲的外道,过去已经有恒河沙的诸佛出世了,他都没有能够获得解脱的机会。因此未来虽然会有无数尊佛出现于世间,但并不能保证我们就一定能得到智慧、解脱和超越。

为什么?因为智慧不会自己显发,福德也不会自动地圆满。它们需要一个修学的过程,就像通过播种、培育、收获,是这样的一个修行的过程。所以在佛教里边,不是只信仰就够了。我们可能会说信上帝,信某种教,但是在佛弟子这边,是叫“学佛”,这就是跟其他宗教的不同。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没有信心就不可能入门,没有智慧就不可能超越。只有信心是不够的。

何为皈依法?

法是真理,是规则

刚才讲到佛是觉悟者,是我们生命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那么法是什么?法是真理,法是规则,它是我们真正要依止的。三皈依的核心就是皈依法,也就是佛陀经常讲的“依法而住”。有的人听到“皈依法、依法而住”,觉得不太懂,到底什么叫“依法而住”?我每天礼佛、供佛,也有放生、诵经、打坐,参与了很多的修行活动,那我算不算“依法而住”了?

说到这里,我可以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个感悟。前段时间新冠疫情爆发后,有一个年轻人到我们这边来,做了一个交流。他讲到疫情期间,家里的父母也都感染了,当时病情严重,反复住院,好几次生命垂危。经历了这个过程,老人是抢救过来了,生命暂时稳住了。但是他发现自己却崩溃了,陷入了一种恐慌。

因为他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有一天要是爸妈不在了,我就一个人了。想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就有一种惊恐。虽然说老人已经平安了,但是他的心却再也没有办法静下来,老人身体有一点点的风吹草动,他都睡不着,就是焦虑、恐惧。他平时其实也是挺精进的,每天磕大头、诵经、做各种修行,但是依然没法让自己平静。

聊着聊着,我突然有一个感悟,明白了一件事情。我就告诉他,我终于明白你的问题出在哪里了。为什么你这么波动呢?那是因为虽然你做了很多佛教的功课,每天修行花了很多的时间,但是佛法对于你,你只是把它当做止痛剂,作为解决眼前问题的工具来使用。遇到困难了,赶快诵一部经,帮我加持加持,解决我的问题,觉得修这部经功德很大,修那部经有福报、有力量。但是法没有真正成为你生命的依止处。你现在的生命依止核心是什么?是你的家人。所以当你的家人有情况出来的时候,你会非常的崩溃和恐慌,你的生命核心没有建立在法的基础上。

所以,虽然花了很多的时间修行,但是会出现一个怪圈,就是有困难、有问题的时候特别精进,每天要诵好几部经;等到问题解决了,一切都很好的时候,可能又懈怠了,不想干了;有的时候问题一直解决不了,就动摇了信心,觉得佛法不灵,或者就想是不是换一部经更好呢?甚至于想,是不是应该信个基督教更能解决我的问题?

这样的修行都是没有根的,自己的心也是没有归宿的。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早就说过,轮回的本质就是苦谛,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无常、无我、苦是世间的真相。如果我们生命的重心是放在家庭上,放在工作上,放在财富上,放在任何外在的东西上,都无法给我们带来一种真正的安全感。无法让我们的这颗心真正的找到归宿,找到依靠。

何为皈依法?

法是真理,是规则

有的时候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看到,有的人平时可能修行并没有那么精进,但是在遇到一些重大问题的时候,在一些生死场合的时候,他的皈依就会显现出力量来。

之前也有一位信众,曾经分享过她的一个生活经历:她学佛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当时也才一年多一点,听过一些基本的教理,上了一些佛学基础的课程,平时做一些了解,有时候念念佛。

有一次,她先生骑着电瓶车带她出门。突然迎面来了一辆汽车,拦腰撞在他们的车上。当时她就昏倒在地上,被紧急送到医院去抢救。后面她告诉我们,在被抢救的过程中,她其实全程什么都知道,能听到先生跟孩子在哭喊,能知道医生在紧急抢救她。但是当时她就突然就进入了一种状态,就是一种心无杂念,一直在念佛,进入一种非常宁静的状态。

她后来告诉我们,那个时候她好像就是什么牵挂都放下了,只是念佛,反而后面抢救过来了之后,才有点后怕,觉得要是当时没过了这一关,可能真的就回不来了怎么办。但是这个过程也给她带来了非常大的信心跟信念,她发现佛法真的很有用。

她说:我在那个时刻,真的没有任何恐惧,心里非常安宁。她的这个分享,还是非常有启发的。这就是我们建立了三皈依之后,在有些非常重大的场合,你体验到的生命真正的依托感。

另外一位信众也有类似的一个体验:他心脏有问题,在一次大型讲座的时候,突然心脏病发作。当心脏剧烈绞痛、不能动的时候,别人都很慌张,在打120什么的,但其实他自己当时很镇静,一直在念佛。而且他感觉如果当时就这样走了,他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非常的安定。

所以我们会看到,这就是佛法带给我们的力量,它会在一些非常关键的时刻呈现出它的作用来。

前段时间疫情当中好多人都感染了,有些感染的症状是会发烧,并且整夜睡不着。有一位法师跟我讲了他的体会,当时发烧的时候夜里无法入睡,人还是比较难受。但是他在这个时候没有去抵抗这种痛苦,因为经过了佛法的训练,知道生老病死的痛苦是世界的本质,它既然来了,是不需要去抱怨什么的,而是在痛苦中歇息,放松自己。然后观察呼吸,对自己修慈心。

在这个过程中,不但不觉得有那么的难受,反而因为修了一整夜的观呼吸和慈心,第二天体力和精力就恢复了,恢复得就很快。

如果我们没有佛法的话,当我们陷在痛苦中彻夜难眠的时候,我们的心放在什么地方呢?如果心放在家人上,可能会想我万一撑不了怎么办?就会很恐慌。第二就是担心会不会给家人带来困扰?又害怕家人操心,又会想家人以后怎么办,这时候的心是无法安定的。

所以说放在任何外在的地方,都没有办法帮助我们得到依靠感。当我们的心动荡纷乱的时候,我们就会体验到恐惧、悲伤和焦虑,体验到黑暗和迷茫。

这种精神的痛苦、心灵内在的深深的迷茫,其实更可怕。

人最害怕的是心灵的黑暗。我们这个时代,有那么多人抑郁、焦虑,其实更迫切需要寻找到一种光明,需要去寻找生命的依止处。否则的话,我们就会有无意义感,就会困惑、动荡。

这就是皈依法,它非常非常重要,佛法能够陪伴我们,超越这样一个无常动荡的、带着各种各样冲击的轮回世间。陪伴我们到达寂静、安详、喜悦和光明的未来。

所以如果一个人有真正的信仰的时候,他的内心是从容的。作为凡夫,开悟之前、证到阿罗汉之前,我们不能说他完全没有负面情绪,没有烦恼,但是他的生命是有根的,那是不一样的。

他可能会波动,但是不会崩溃;他不会产生无意义感,不会觉得迷茫。因为他在任何时候都是可以修行的。有的时候越是痛苦来临的时候,越是遇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的佛法越是会产生出它非凡的力量来。

以前在弘法部的时候,我们有一个慈善项目:定期邀请一些周边养老院的老人们,到寺院里来吃素面,到我们的西花园走一走。我们的这个慈善项目还是非常受欢迎的。当时有好几家的养老院,他们都很开心,组织大巴车把老人们接过来,到寺院里来走一走,过程中我们也会安排一些义工陪伴他们。

当时,我们就发现有很多养老院的老人,他们的状况真的是值得担忧,有的老人已经失去了语言的功能,跟他说话的时候,他已经无法跟你交流了,扶他走路他就会走,叫他看看鸽子、看风景,他也会看,但是他失去了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因为长时间待在屋子里看电视,就是一个人待着,缺少一种交流,他们的身心功能退失得非常严重。

当时我们很多义工都非常心疼他们,挽着他们的胳膊,尝试跟他们聊天,帮他们做按摩。不是说养老院的这些员工们不尽责,他们确实可能只能保证一些生活层面的、健康层面的。但是老人的精神层面他们无法满足。

当时我们的慈善项目里面,也有我们苏州的佛教安养院。我们也会到佛教的安养院去陪伴这些老人。感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会,佛教的这些安养院的老人们,他们明显的表现出就是比较健康,特别有活力,当时我的印象还是蛮深的。

我们义工们去了之后,他们还会把我们义工们当孩子来照顾。陪我们说话,给我们介绍这、介绍那,领我们去参观他们的房间什么的。他们的生活比较有规律,早上做功课,白天还听经,作一些教理学习。然后他们还做一些互助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劳作,也会定期组织放生、出门参学、到寺院礼佛这些活动。确实让我印象非常的深刻。

我就发现,佛教的养老院,这些老人们实际上过着一种精神上非常充实的生活,有他们自己的修行功课,还在不断的学习。

她们的生命活力就是三皈依产生出的一种作用,她的生命不是依靠在儿女身上,没有太多朝外的期待、报怨和牵挂,而是以法为依,在当下把生命活出来。

否则如果把生命的依托放在其它的方面,那么心始终都是动荡的、焦虑的,无法真正获得安宁。甚至有的时候会觉得生命是绝望的,没有意义。那就无法活好我们的此时此刻。

但是如果我们有了这种皈依之心,真正地把佛法作为我们生命的安置处,我们就不用去担忧未来,因为未来哪怕会经历衰老,哪怕会经历疾病,甚至经历生死,我们的内心有佛法,那一句佛号会陪伴我们,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所以不必要害怕。刚才我举的这些例子,有生病的例子,有衰老的例子,甚至有面临死亡的例子,还有面对亲人的别离。所以我们会看到,为什么佛陀这么强调依法而住。

佛陀有一句著名的话,叫做“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每个人应该依止的是谁?是自己。在这里,好像有时候我们感觉我们自己也依靠不住。其实所谓“依靠自己”不是说真的让你依靠自己,而是依靠自己所修的法,所以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除此之外,不可能再找到其他的依止。因为那些都是无常的,都会经历苦谛的一个展现。

何为皈依僧?

以僧为助伴、良师益友

皈依僧。刚才讲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僧”是什么?

僧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因为智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虽然佛教讲每个人都有佛性,但成佛依然需要一个漫长的去伪显真的过程。就像我最开始讲的那个外道问佛的公案:恒河沙的诸佛都成佛了,但是他依然是迷茫的,因为没有经过修行,是不可能见到真理实相的。这其实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需要良师益友的引导和助伴,需要修行的增上缘。

这样,我们的三皈依就非常的圆满。我们有目标、有榜样;有作为核心的法;同时我们还有陪伴者——良师益友陪伴我们,帮助我们前进。所以三皈依是缺一不可的。

这是第一个部分,首先把什么是“三皈依”给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皈依就是我们生命的依止处。皈依佛,以佛为榜样、为目标;以法为我们的正皈依;以僧为我们的助伴、良师益友。这样我们就开启了一条向上、向善、向光明、向解脱,走向生命圆满的道路,我们的生命会获得方向、获得依靠、获得安宁,渐渐走向光明。

在佛法的认知里,每个人都是可以成佛的,包括在座的诸位,所以大家也要对自己有信心。当进入了“三皈依”,踏入了佛法之门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就在走向一条觉悟之道。

所以我们的生命,要相信它会越来越光明,越来越开阔,越来越能够走向圆满。我们就不再是迷茫、黑暗的,不再绝望和无助,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运用佛法来帮助我们超越生死的洪流,度过轮回的苦海。这个意义是非常的重大。

今天大家在普贤菩萨圣诞日接受了三皈依,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可能每个人还获得了自己的法名,也代表了一种新的人生阶段。受了三皈依之后,也不是说就出家了,好像就要抛妻弃子,舍弃家庭,这倒也不必要。大家还可以跟以前一样生活,只是说心里多了一种依靠,生命多了一种努力的方向,多了一份安全感,多了一种陪伴和支持。

二、皈依后注意事项

尊重佛法僧

对自他友善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皈依之后的修行。

有人说我今天受了三皈依,拿到了《皈依证》,有了新的法名,那么皈依之后我该注意什么?有哪些修行的注意事项?怎么来修?

皈依之后的注意事项,简单的说有这么几点:

第一,皈依佛之后,我们要尊重诸佛,哪怕对于佛像也要有一份恭敬心。

举个例子。比如别人问你哪一尊是普贤菩萨?过去可能我们就会随便手指一下,但是你要知道这并不礼貌,呈现不出我们的恭敬心。就像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会用手指点着我们尊敬的人。那我们就可以手掌平伸,手心向上,以一种邀请观看的手势,引示这一尊是普贤菩萨,这一尊是释迦佛。这种感觉是不是会很好?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的内心里就会体验到一种暖流,有一种正能量产生。

皈依法,我们要尊重法宝,对经典要护持。

不要扔在地上、踩在脚下、跨越、和鞋子拎在一起、弄脏它等等,这些是不恭敬的行为。当然恭敬最主要是呈现在我们的内心里,行动上注意就行。

皈依僧,就是要尊重僧侣。

虽然今天是大和尚给大家传授了三皈依,但是我们要知道,所有的僧众都是我们的师父,都是要恭敬的。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个法师修行好,我就恭敬他,那个法师修行没那么好,我就不恭敬了,不要有这样的分别心。

只要是僧众,我们见面的时候都要合十、点一下头,有一个礼貌的问候。至于个人的修行,每个人都要自己对自己的修行负责,不需要我们替别人操心,我们只要守护自己的一份恭敬心即可。

如果你觉得某一位法师能帮助你,觉得他修行的好,就可以多向他请教。有的法师你觉得他修行没有那么有力量,我们也可以只是保持一份恭敬就行,但不要有诽谤、攻击、侮辱的行为,特别是在公开场合或者是公众媒体上。因为我们的一些言论可能本来只是针对我们所接触的某些个人,但对于外人来说,却会把我们的负面印象投射到全体僧众身上,就会带来广泛的影响。

如果我们佛弟子自己都不尊重三宝,其他宗教的人、没有信佛的人,还能够尊重三宝吗?那也会阻断众生对三宝的善根,阻断他们的一条觉悟之路。所以这一份恭敬心是需要的。

皈依佛,即不可皈依外教。皈依了佛教,假如再去接受其他宗教的洗礼或是皈依仪式,就会破失了自己的皈依体,失去自己的三皈依。

为什么呢?因为皈依的核心是法,每一种宗教的见地和修行之路是不一样的。脚踏两只船,就会产生内在的冲突,反而会障碍自己理性的成长,所以皈依是唯一的。但是对其它宗教,我们仍然要恭敬、尊重,每一种宗教都是在探索一种心灵之路。虽然各自有各自的方法论、各自的路径,我们不一定认同,但是可以尊重。另外,像有一些护法(神),我们带着一种恭敬心就行,不要产生皈依心,这就是皈依佛要注意的。

皈依法就要不损恼有情。因为法的核心是慈悲和智慧。所以皈依了法,我们要有一种正向的心态,看世界、看众生,包括看待自己,都要有一种友善之心,对这个世界不是敌视的。

心理学上讲有一种人叫做反社会人格障碍,他们的特点就是仇视社会。我们看到报道,前几年有人因为自己过得不开心,就跑到大街上拿着一把刀冲到幼儿园去砍杀孩子们,知道大家最爱的就是自己的孩子,意思是反正我活得不开心,我也让你们不好过,这就是反社会。作为一个佛弟子,应该对社会、对这个时代,对众生、对世界有一种生命关怀。自利和利他,守护自己的幸福,也希望他人幸福,这是我们作为佛弟子一个基本的生命态度。

前两天有人问我一个问题:法师啊,我的修行总是不能坚持,总是前三两天很有干劲,接着就荒废了,就干不下去。看到别人修得很好,获得了很多的进步,精神面貌都变好了。我怎么就修不上去呢?在修行和信仰的过程中觉得很困惑,好像觉得自己没有产生出力量来。我就告诉他:不要把修行当成一个功课、当成一件任务,而是要把它变为一种生命关怀。

有的人学佛了之后,每天诵一遍经,或者说每天念多少声佛号等等。但是家庭、工作、事业又很忙,每天做功课的时候速度都快要飞起来了,拼命的朝前念,一边念一边想着怎么还没结束?念完之后松了一口气:今天我又完成任务了,菩萨不怪我了。

其实菩萨对你永远都是慈悲的,菩萨是不会责怪任何人的。但是我们的这种态度——生活本来已经很累了,你又把修行变成了一项任务,过去只有家庭生活的谋生的功课,现在又多了一份修行的功课,觉得加重了负担——其实这个定位错了。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应该把修行当做是一种生命关怀:在念佛的当下,在修行诵经的当下,去体验一种法的滋养、修行的快乐,这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有了这样的生命关怀,修行对于我们来讲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的重要,甚至今天可以少吃一顿饭,但是修行不愿意减少,这个时候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念佛的时候不要把它当做任务,念佛是把我们的心打开,与佛同在。像我们后面这一尊佛,大家看到这一尊佛像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可能会觉得很祥和,看到这尊佛好像心里就有一点慈悲和喜悦的感觉出来;也可能会让你觉得很宁静,有一种安定美好的感觉,感受到心灵被净化。

所以念佛是什么?就是与佛同在,就像收音机一样的,把我们的频道打开,与佛心心相印。当我们与这样一尊佛相应的时候,我们的心灵感受肯定是美好的,有非常多的喜悦、清凉和安定,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过程。

所以作为一个依法而住的佛弟子,一定要有一种生命关怀的态度,在每一个生命的当下,我们都可以活出一种美好,把这样一份生命关怀给自己、给家人、给社会、给到整个的世界。

很多人跟我说,来到寺院里,好像突然一下心就很轻松、很舒服。在佛像前双手合十礼敬一下,拜拜佛、抄抄经、喂喂猫,甚至就在那里坐一会儿,听一听佛乐,就已经觉得很好了。

为什么寺院能够传达出这种氛围?那是因为佛法本身就是清凉的、是寂静美好的。没有那么多的攻击性,是无限的开阔、无限的慈悲,但是同时又不执着,非常的通透。

所以来到这里的时候,有时候你会暂时放下一些尘缘,好像把心里的一些东西放掉了,就非常纯粹的体验到活在当下

佛法经典里边说:“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法已经灭去了;未来还没来,所以叫未来。我们能拥有什么?就是此时此刻。我们活在此时此刻,也只拥有此时此刻。

所以佛教说“活在当下”,它其实讲的是一个实相,但是我们却很难真正体验到这句话的深义。我们总是要么顾恋过去,要么焦虑未来。

全然地活在此时此刻,这是大禅师的意境,甚至是佛的意境。但是当我们来到寺院里的时候,在某一个刹那,某一段时间里,或多或少的体验到了这种全然地活在此时此刻的感觉,放下了对过去的种种挂念,放下了对未来的担忧,活的很纯粹。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会开启。

走在西花园,清风徐来,看到周边是慈祥的佛像,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们,熙熙攘攘各有悲欢的人群。

如果能够把爱心给自己,给周围的一切众生,像我们的慈心禅讲的:愿我内心安宁,愿我获得幸福和自在,也愿一切众生平安,愿他们获得幸福和自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会向这个世界、向此时此刻打开所以佛法的用心是即刻的。

当下体验到佛法,当下就能够感受到心灵的提升、净化和滋养,不是要等到来世。虽然说佛法重视生命的来世,但是修行也是在此时此刻的,修行在任何时候。

就像此刻我们在这里,大家在某种意义上也暂时放下了很多的尘缘,我们相聚在这样温暖的灯光下,一起来分享法义,一起来了解佛法,也是一种美好。

这个时候我们不需要跟别人竞争什么,也不需要刻意做什么,只需要开启自己的这一颗心灵,体验到此刻值得拥有,就可以了。心灵会自动吸收智慧进去,帮助我们走向未来,应对生命中种种的挑战和动荡。

因为佛法会带给我们一种方法论,带给我们一种见地和态度,般若智慧。获得这种智慧以后,我们就能产生出自利利他的能力,灭去烦恼,解决问题,就不会那么焦虑。所以在佛教里面慈悲和智慧是无法分割的,是一体的。因为有智慧,所以才能产生出慈悲;因为慈悲,所以我们才格外的愿意追求智慧。

皈依僧,就不要随顺外道。所谓“不要随顺外道”,并不是说我们不能跟其他宗教的人来往。甚至有的人自己是佛弟子,但是家人是信仰其他宗教,都有可能,仍然是可以和睦相处的。因为在佛陀看来,一切众生都是我们关怀的对象,不是我们的敌人。

 

这里说的“不随顺外道”,是指如果有人对我们说“三宝并不存在,佛教讲的不是真理”,那么我们不能随顺认同“是这样、是这样”。我们可以告诉他:你对佛法还不太了解,佛法其实是很深奥的。如果对方不接受,我们也不一定非要去争辩,但是至少我们不要去赞同,这是重要的。不随顺于非理的、不正确的思想和言语。

这些是三皈依之后的几点注意事项。

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守护我们的皈依体。不要动不动就说我不信佛了,我要去信其他教,哪怕开玩笑也不要这样说,以免破失了我们的三皈依。

今天我们是在三宝的殿堂里边做了庄严的承诺: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假如有一天你告诉别人说我不皈依了,去信其它教,就会破失皈依体,就会失去佛弟子的身份,所以大家要注意守护皈依体。

当然,假如说如果一时冲动,放弃了自己的三皈依,过了一段时间可能又后悔了,觉得还想再回来,也是可以的,那就要重新再受一次三皈依的仪式。所以要守护皈依,不要随随便便放弃我们的信仰,舍弃三宝。这就是关于三皈依要注意的事项。

三、皈依后的修行

勤修戒定慧

息灭贪嗔痴

最后,有人问接下来怎么修呢?

法门是很多很多的,佛教里边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是我们一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一个主修的法门,一门深入。

另外一方面,还要尽可能系统的学习一下佛法,所以叫做学佛:了解佛法的道理,吸收佛教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修行的技巧、用心的原理,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进步。简单的说就是从“戒、定、慧”三学来成长。

戒学,实际上是一个粗分的遮止,不可以去造作重大的罪恶,守护好自他的安乐和清净。

定学,也被称作“心学”,是降伏其心的学问。散乱动荡的、浑浊的、带着烦恼的这颗心,如何帮助它变得澄清、稳定,得到净化和提升,开发出专注力和觉照力,这是定学中要学习的。

第三部分是慧学,就是智慧层面,了解生命的运作规律,看清万事万物的本质,照见实相。怎么来看待世界,什么是真理。

希望大家未来能够进一步走入佛法的深处。大家今天只是打开这扇门,刚刚踏进这个殿堂。其实这里面的世界非常丰富,非常深奥、精彩和美好,值得我们尽此一生去探索,甚至尽未来际去追寻和实践。

最终我们将能够超越这个苦难的、不圆满的世间,到达吉祥自在的彼岸。所谓彼岸,也不离开这个世间,只是我们的心灵终于圆满了,我们的生命终于自在了。随喜和祝福大家!

问1:

法师您好,三皈依中包含了“三不”,其中的“终不皈依外道典籍”。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两个情况有些疑惑:一是用儒家经典来解读佛经,二是用其他的印度传统典籍来传播佛法。我原来也是先学了印度瑜伽再接触佛法,现在再学习印度瑜伽的话,不知用什么心去面对印度的传统典籍。另外《瑜伽师地论》的“瑜伽”是何意?感恩法师开示。

界文法师答:

这个问题是比较专业一点的。“终不皈依外道典籍”指的是,真理其实只有一种:只要符合真理规律的都是佛法。在佛教的概念里,佛法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最狭义的概念,就是佛所说的法叫做佛法。第二种广义的,叫“入佛法相,皆为佛法”,佛弟子或者祖师大德们所说的也被称作佛法,因为它跟佛所说的是一致的,是展开的。第三种,最广义的佛法叫做“世间一切微妙善语皆是佛法”。其他宗教,包括世间的科学、哲学、心理学,也都在探讨宇宙人生的奥秘,所以大家互相之间也都有很多心得,也有触碰到很多事物的规律。

从这一点上来讲的话,千万不要觉得好像只有佛教了,我们也要有一种开放的心,包括对世间的科学、其他宗教所讲的一些内容,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去看待。

但同时我们也要知道佛教跟其他宗教的区别是什么。当我们在参考的过程中,我们也要了解核心本质的不同是什么。如果我们不了解根本的差异,我们可能不知不觉中就会偏失了这样一个正确的道路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经历了一个“格义”阶段,就是用中国传统的道家,还有一些传统哲学的思想和概念来解释佛经。但大家很快就意识到格义的佛教很有可能会偏离佛教的原意,所以后面格义佛教受到了批判。比如用道家的“无为”、“本无”这些词语来解释佛教的空性。实际上还是有差别的。像印度的瑜伽,它的一些见地跟佛教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包括它的方法论。

所以,我们接触到其他宗教和世间学问的时候,第一要了解它好的那些部分,第二还要了解佛法和它的区别是什么。相信当我们有了这样的前提,就可以很善巧的处理好佛法跟世间法的关系。

《瑜伽师地论》这个瑜伽(qie)其实也就是瑜伽(jia)。瑜伽(jia)在古印度是通用的一个名词,内外道都在用,它也有“相应”的意思。在历史上,特别被一些深入禅定的修行者所使用。当然佛教的瑜伽师,他用的法门和见地是佛教的,区别是在这里。

问2:

我目前在读医学博士,有动物实验需要做,我今天上午受持了五戒,“不杀生”这一戒我仍想受持,完成学业后发愿不再做动物实验,但针对目前的杀业我应做些什么?仍想受持五戒,不想破戒,请师父开示。

界文法师答:

这其实是蛮沉重的一个话题。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医学发展的历史上,有大量的动物付出了它们的生命,很多的实验是在动物身上做的,他们承受了巨大的苦难,才让我们人类获得了很多的医药,不再有副作用,达到了合适的剂量。

我觉得其实通过这个提问,也让我们看到轮回是非常苦难的事实。有的时候为了医疗的进步,为了拯救更多的人免于病苦、免于死亡,可能在很多的医疗机构依然没有办法完全取缔这种动物实验。

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至少我们要看到它们的牺牲和付出,我们要对这些动物们产生出一种感恩,深深的感谢他们为我们所付出的生命,所经历的苦难。而不要觉得,反正也只是动物。了解了这些之后才能够激发我们的出离心

你会看到世间是不圆满的,有的人总想着在轮回里找到圆满,但你是找不到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佛陀要求我们要解脱,超越轮回。

在三界中的生命形式,还有出世间,并不只有我们现在看到的生命这一种形态。你超越了之后,像天人,色界天的天人不会生病的,不牵扯到医疗问题,生病的话至少都是欲界的众生才会有。诸佛菩萨更没有疾病这些问题。他们的应化身可能会示现跟我们一样的病、老,但是报身和法身不会,是究竟清净的。

我们要从这个角度产生出大悲心和出离心,还有向上的菩提心。

我们受持了五戒之后,杀生戒的根本戒是杀人,杀人会破失根本,戒体就会破失。杀动物的话,有过失仍然是有过失的,不属于破根本罪,但我们也要发起惭愧心,为动物们所遭受的苦难而忏悔,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心安理得的。通过忏悔就可以净化我们的身心,获得提升。

另外,如果目前还避免不了接触到杀生行为,可以暂时先不受“不杀生”这一条戒,这也是对戒的尊重,发愿等将来毕业了,再清净地受持。

 

信众3: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偶尔小酌怡情,在家居士是否可行?例如红酒可以美容养颜,佛祖是否允许居士在家小酌?

界文法师答:

喝酒本身,佛教并不是说就必须要禁止,但是你要是受了“不饮酒”戒,就不能喝了,是不允许入口了。生死事大,我们既然学佛了,如果说你想接受“不饮酒”戒,就要做得清净一点。

这个世界有很多人不饮酒也没问题,你看师父们都不饮酒,也很健康,好像也不是特别的衰老、憔悴。怡情的方法,最好的就是修行。也有人说“借酒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我们也要跳出来看。

当然,没有受过“不饮酒”戒的,是没有遮止,但是也不要放纵,放纵欲望会伤害我们的身心,障碍我们的智慧。

如果受了“不饮酒”这一条戒的话,就要守护清净,尽量就不要去做。这样你的内心里会非常的舒服,非常的清净,因为持戒的功德是很大的。偶尔违犯了,也不要放任搁置,以惭愧心礼佛忏悔就可以得到还净。

对戒律千万不要有一种错误的理解,就算有一些部分我们暂时做不到清净,也可以通过忏悔、通过发愿、通过修行来重新得到净化和提升。

持戒的功德如大地土,那么违犯的话,就像爪上土,是非常微少的。因为每条戒我们发心的所缘都是一切众生,但我们不可能把一切众生都杀了,不可能偷一切众生所有的财产,不可能对所有的众生都有邪淫,不可能跟所有的众生都有妄语。所以要用无限的视角来看待我们所受持的戒律、功德和它的重要性。这样我们才知道法的宝贵,心量的博大。

信众4:

法师,我现在还算年轻,还不到30岁,我总会把俗世中的事情放在首位。但心里又知道我最终的归宿是佛法,两者一直在我的心中冲突折磨。每天都不开心、不开窍,不知如何是好。感觉这样下去会生病的。感恩法师开示!

界文法师答:

确实是个比较纠结的孩子,但是很认真。下午我其实也举了很多的例子,一个真正有修行的人,是不是就不食人间烟火?天天闭着眼睛坐在那里,啥都干不了?不是的。我们错误的理解了佛法。佛法实际上是可以在生活中去实践的,慈悲和智慧,我们任何时候都可以活出来。

疫情结束之后,我回去看了一下我的母亲,看到老人做各种家务,照顾我们,也会觉得年龄都那么大了,总想帮她一把。

有的时候想给她帮个忙,洗个碗之类的,老人就觉得不需要。她说:我一个人在厨房里的时候,我的心很静,一样一样的做事情,一边念佛一边洗菜、摘菜,有条不紊。她说这样一点都不累,而且我也不着急,心很静。你一进来我还要跟你说话,两个人一起干活还不同频,反而让我觉得有点打扰。

所以她就觉得:我做不了的你可以帮我,但这些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对于她来讲,做家务跟她的修学,没有把它们看成是两体的——我赶快洗完菜,赶快刷完碗,我好去修行——不是这样的。她在刷碗、洗菜、做事情的当下,她的心都是绵绵密密的在念佛,都是安住在正念里边。

包括我们也是这样。有的时候出门走路、排班,都可以安住在修行里,安住在正念、修慈心,活在当下,或者只是简单的觉照。所以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信众5:

我在皈依前是经营餐饮的,菜品是要买食品公司的肉食。请问法师这是否犯戒?请法师开示!

界文法师答:

其实这些问题应该是在我们的戒律讲座里面回答。佛教的不杀生指的是杀害他们的生命

但是戒律里边也开许三净肉,就是“不见杀,不为自己而杀,没有听到杀害的声音”,这是容许的,也不是要求大家马上就要吃素,但不能点“活杀”这些,因为这就等于叫他人杀。不是特意为我们杀的,已经处理好的这些肉食,在佛教里面是把它作为叫三净肉,是开许的。

我们在做采购工作的时候,这个部分没有问题,但如果是预订让对方宰杀就会有问题。

戒律是个非常微细的话题,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还是建议大家下来之后,可以深入的学习,正确的了解,才不会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全文完)

录音整理 | 明霞 法理   校对 | 一心   排版 | 果甚

图片 | 宏子、智明、李敏、言雪亚 、法明、陆丽君、慧如、赵德明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