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路上的十种 “ 魔军 ” (全文)
发布日期: 2024-05-28 浏览量: 717 次浏览
摘 要
我们大家离开了世俗的家庭,离开了种种城市间的生活模式,进入道场,不管是出家众还是在家众,实际上都开启了一种修行的生活。
表面上看起来,我们是在读一个佛学院,完成一份学业,但是实际上读佛学院并不仅仅是读佛学院本身;同样,我们在外寮做事情,但是做事情也并不仅仅是做事情本身。当我们进入了一个道场,实际上就意味着开启了一种修学的生活,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承担的岗位不一样,或者修学的重点有差别。
在佛学院读书期间,可能闻思教理是我们要特别注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修行的其他部分是不需要的,或者说可以被舍弃的。如果我们能够把整个的道场生活纳入到一个修学的框架中,就会在道场生活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收获和进步。
如果我们认为读书就只是来读个书,做事就只是到点了去岗位上值班,到点了就回来休息,那我们可能就会错失了很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会看到,修行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实际上并不容易。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修行路上的“十种魔军”。
这“十种魔军”是来自于《经集》。我们知道佛陀开悟之前有一个降伏魔军的过程,但其实佛陀在这个时候不光征服的是外在的魔军,同时他也征服了他内在的“十种魔军”。所以了解十种“魔军”,对于我们的修学生涯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这十种“魔军”,第一种是欲;第二种就是不喜;第三种是饥渴;第四种是渴爱;第五种是昏沉和懒惰;第六种是恐惧;第七种是疑;第八种是虚伪和顽固;第九种是称誉、恭敬;第十种是自赞和毁他。在我们的修行路上,这十个方面都可能会对我们的修学产生阻碍,让我们的身心失去安乐。
第一个就是“欲”。这里的欲,它指的是对感官或者其他一些对象的执着,尤其包括了对色、声、香、味、触,还有像家人、财产、事业,甚至人际关系这些事物的执着。这就是魔王的第一支“魔军”。
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欲,执着于家人,执着于亲朋好友,执着于一份事业、财富、名声,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在心里首先体验到的就是一种牵挂,它会扰动我们的内心,使我们失去了自在。
前段时间有一位居士打电话给我,分享他最近的一段心路历程。
他前几年报考过我们的佛学研究所,后来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完成入学考试。离开之后,回到世间结婚、生子,过了几年的在家生活。回到红尘间的生活其实并不容易的——进入一段婚姻,生了一个孩子,意味要肩负起很多责任。
家庭里也有很多的矛盾冲突。有段时间他实在是太烦躁了,就找了一个小的道场住了好几天。道场人很少,每天中午他用完午斋就跟着住持后面去绕塔念佛。有一次,走着走着,他突然就感受到一种犹如清风明月般的心被打开的感觉。在那一个刹那,好像之前的那些烦恼突然烟消云散了。
他跟我分享说:“在那一刻我才知道,在这之前的几年,其实我的心就像阴天,始终被一种不开心、被一种烦恼所遮蔽着,甚至时间久了自己都忘了自己一直处在这种状态里,对这种抑郁状态都习以为常了。”
他说在那个刹那,心灵突然感受到一种清风明月、天晴云开的感觉。他的心里面突然浮现了一个偈诵,大意就是说:其实这就是放下。当时就让他有一种非常深的感悟。
当时我听的时候,非常理解他的这种体验。就是说我们在红尘中,甚至于在道场生活中,都可能不知不觉的被一些东西所牵挂着,那么这种牵挂对我们其实也是一种消耗,也是一种压抑和困扰。日复一日的身处其中,有的时候我们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被困扰。
当在一些时刻,突然体验到一种无牵无挂的感觉,全然的活在当下。那么这时候内心里会体验到一种安宁、简单。你会明白,生命本身其实非常的简单。
如果我们能全然的活在此时此刻,不牵挂过去,不担忧未来,不执着于其他东西的时候,那一刻是非常真实的,也就是我们祖师常说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有时候我跟佛学院的同学们交流,其实很多同学跟我分享过他们类似的这种感受,就是来到了道场以后,突然他觉得没有烦恼了,没想那么多了。好像过去的那些滚滚红尘变得非常的遥远,也很模糊,然后就觉得心里非常的清净,每天上上殿、看看书,背背功课,发心做做事情,就觉得活的很简单,很充实,心里无事。
所以,在修学的道路上,我们也需要不断的去净化我们内在的一些执着和牵挂。放下牵挂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世间是冷漠的,只不过是少了一份焦虑感。我们一样可以去关心众生,但是没必要去执着或者过于牵挂。
我们可以想一想,假如说有一天我们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他们不还是要自己生活吗?假如说有一天我们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的家人、我们的朋友,甚至我们的信众,他们也会继续生活下去,这个世界也依然还在每天运转。
所以有的时候需要一种放下的心态,我们可以有慈悲、有关怀,但是放下一种牵挂。就像我们《慈经》里面所说的,“每个人是自己业力的拥有者”,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福报,有每个人的业力,有每个人的因缘。用一种放手的心态来关怀这个世界,但是不执着于这个世界,这样我们才能够清空我们的内心,才能真正的能把自觉觉他的道路走出来。
否则牵挂于家人,牵挂于事业,牵挂于财产,牵挂于友情、人际关系,什么都过于操心的话,你会发现你的心就像阴云密布的天空一样,其实是不快乐的,活得很复杂,缺少了一种如同清风明月般的透脱和空灵。
第一种就是欲。放下我们的这些牵挂,让我们的心灵释放出来。
第二种“魔军”:不喜
有的人来到道场生活,确实也放下了很多的东西,结束了很多的人际关系,但是却有一种不开心。对道场生活感觉到无聊,去听课觉得乏味,对于学习、禅修有一种厌倦的感觉。
那么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隐蔽的困扰,它对我们身心健康和修行的障碍还是非常大的。如果一位同学不喜欢上殿、不喜欢听课、不喜欢共修、不喜欢做事——那还喜欢什么呢?这样的话,在道场里面生活其实是一种折磨,整个人就是病殃殃的的,缺少了一种活力。这其实是第二种“魔军”。
佛陀在开示中指出了修行者的这一种心态,实际上是一种“魔军”在障蔽着我们。所以在修学过程中要注意培育自己的一种喜悦心、法喜。
在上课的时候就培养对课程的喜悦心。老师讲的过程有的时候可能比较枯燥,但是讲的义理是很宝贵的。有的时候义理你都知道,但是每一位老师的讲授方法也是独特的,过程中他可能也分享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所知所见,一些人生体验和修学体验,这些也是很好的参学。
旁观他人的人生历程,也会丰富了自己的见闻,激发我们的思考和感悟。如果能够用一种空杯心态从方方面面去吸收滋养,那我们就会获得喜悦心。我们常说开卷有益,打开书本你就能吸收到新的知识营养;去上一堂课,可能你就会感受到一些新的东西。
所以,如果我们能主动的去培育一种喜悦心,在做事的时候培育对做事的喜悦心,在禅修就培育禅修过程中的喜悦心。不必要逼迫自己,也不要有一种怯弱感——觉得我又证不到禅定,又不能开悟,打坐有用吗?
实际上我们在坐禅的当下,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把觉察力带回到身心上来:哪怕我们只是从头到脚扫描放松一遍自己的全身;哪怕我们观一下自己心里的执着,轻轻暗示自己放下;乃至安心于一个喜欢的善所缘——一句慈心,一声佛号,或者一个特别适合你的所缘境,都是一个很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出欢喜心。
学会善待自己,把自己的心态调适好,我们就能常常在做事中欢喜,在学法过程中欢喜,在禅修中欢喜,在与同参道友的互动中欢喜。这样的话,相信我们的道场生活会让你感觉到非常有活力,得到滋养。
所以说这个“不喜”是我们要破去的第二种“魔军”。我们不去执着于喜悦,但是却善用喜悦心来激活我们的身心,增益我们的精进力,增上我们的信仰。
第三种“魔军”:饥渴
可能在佛陀的时代,修行人托钵乞食其实经常吃不饱,或者得不到自己要的食物,这个时候对饮食的执念也是一种很大的困扰。就需要修行者有一种少欲知足的心性,否则的话,我们可能就会受到这个方面的困扰。
比如你喜欢吃辣,但是来到了南方的道场,饮食味道特别的清淡,我们可能有的同学就会感受到一种不满意,久而久之就会起烦恼,甚至退心。总觉得吃不好,吃不到自己要吃的东西,这种感觉也是很痛苦的。
我记得出家之前,那个时候在单位上班,学校里边几位年轻的老师都是外地的,大家一起住在集体宿舍,当时我们几个年轻人就在一起搭伙做饭。
有一段时间大家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该吃什么,谁都不愿意去菜场买菜,因为不知道买什么。每天换着花样吃,久了就感觉什么都吃腻了,再变不出什么新花样,买菜做饭变成了一种困难,经常有一种烦躁不舒服的感觉。
出家之后其实吃的更简单了,吃素食,在寺院里生活,但是反而没有了当年的那种痛苦。有时候我也在回味为什么?我想其实还是跟心性的变化有关——经常打坐,心静下来了之后就不那么躁动,对外在感官的需求在减少。
在带三日禅、七日禅密集修行的时候,我们的营员们,很多人在结束的时候都回馈,觉得寺院的饭菜太好吃了!虽然说他们在外面可能会吃到各种各样丰富的食物,调料可能都更浓烈,品种更多。但是道场里简单的食物反而会让他们回味无穷。其实就是因为破去了这种对食物的渴求、不满意的感觉。
在禅修中心密集禅修的时候,禅师要求在吃食物的时候做觉察。一般来说,先不吃有浓烈味道的菜,而是先喝粥,或者是米饭、馒头这一类平淡的食物。当我们咀嚼这些平淡的食物的时候,以清明的觉察力观照它们的味道、香气、质感,以及它们在咀嚼过程中的生灭变化,还有身体对它们进入的感受。
当在做这些修行的时候,我们平时可能对白米饭根本就无感,没有菜的话是吃不下去的,但是当你深观米饭在咀嚼的过程,它的质感的变化,怎么从颗粒变成了完全的流质,它有它独特的米饭的香气,跟面食是不同的,跟粥类也不一样,每一种食物都有它独特的香气、触感。但是所有的食物又有共同的特质,那就是无常,所有的味道最终到了喉咙里都灭去了。
当我们有点饥饿和渴望的时候,身体是紧绷的,但是当一口淡粥或者一团米饭被你充分的咀嚼进入到你的肚子里的时候,你会体验到身体有一种放松的感觉,是饥饿感被对治了之后的一种放松。
所以说在那一刻,当我们观察食物的时候,其实会发现每一种食物都是独特的,每一种食物实际上对我们的身体都有滋养,都有不同的影响。反而是一些味道过于浓烈的食物,过咸、或者不适合的食物,虽然嘴巴很喜欢,但当吃下去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有一种紧绷的感觉,并不舒适。
随着修习,慢慢就会意识到这些,在这个时候就不再去抗拒任何一种味道,因为任何一种食物的味道到了喉咙里最终都灭去了,它只是一个现象,没有自性,本质为无常、空、不可得。但是也不再贪求任何一种新的味道。对食物获得了平常心。
所以,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一些训练,有了这样的心态,那就可以非常强有力的对治我们对食物的贪嗔抓取。哪怕是清淡的米饭,哪怕一碗平淡无奇的白粥,也可以让我们身心安乐,感受到被滋养。
第四种“魔军”:渴爱
渴爱是一种非常强烈和抓取的爱着。通过去观我们心里的抓取感,慢慢去放松它,去看到爱取本身的无常性,它也只是一个心理现象而已。当我们带着足够的正念来观自己的爱取的时候,它也会显现它的无常和空的本质。
其实,即使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如果我们要求自己从早到晚一直处在一个渴爱的状态里也做不到,是不是?心很快就会觉得太累,或者时不时的又转向其他的念头和思维。
所以当我们坚信它是无常的,本质为空,我们就更容易战胜它,从它中间跳脱出来,不被这种渴爱所控制。一个修行者最终要发展出足够的正念、定力和智慧,就不再受到这么多的束缚。
第五种“魔军”:昏沉和懒惰
有的同学早上要上殿,一起来的时候就觉得没睡好,觉得疲惫。有的时候懒洋洋的,什么都不想干,不想打扫卫生、不想读书、不想去做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我们可能以为这很正常,但是作为一个修行者就要警惕,这也是一种“魔军”。
要对治我们的昏沉,那就要保持一份健康规律的生活、恰当的饮食、守护根门,保持住自己的身心能量,激活自己对善法的好乐心,常常安住于善所缘,就可以破去我们的昏沉。
对于懒惰,要能够觉知到这些懒散感觉的现起,标明它们,同时把精进的教法提起来。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感受到破去了昏沉和懒惰的“魔军”之后,所获得的一种法喜和活力。那是一种非常有活力的感觉。
经典里边说到,有一法生起的时候,五种法同时生起。当不放逸生起的时候,同时有五种善根都会生起,就是信心、精进力、正念、定和慧——五根、五力就会生起来。
如果过于放逸自己,我们的心里会生起掉悔,觉得懊恼,对自己、对佛法、对修行的信心会降下来。而当我们不放逸的时候,在法上有所收获,这个时候我们的信心就会增加。有了信心,我们就会有精进力;有精进力,正念就会增加;正念增加,我们的定和慧就会增长。所以说只要有一法生起,五种法都会生起,它是重要的。
第六种“魔军”:恐惧
恐惧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困扰。
有的时候我们很多的小同学们也开始担心:将来养老怎么办?我该在哪里住道场?对未来有各种各样的担忧。所以一天到晚都在计划经营打理。因为各种各样的恐惧心,总在担忧未来,没有办法安心的读个书。有的人为什么那么攀缘呢?其实也是一种恐惧感在作怪。所以,当恐惧出来的时候,我们要看到它对我们学习、生活、修行的破坏性。它让我们没有办法脚踏实地的去安住当下,脚踏实地的去成长,扰乱了我们的内心,耗去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有的时候恐惧也包括了怯弱心:没有那么勇猛,害怕困难。不相信自己只要把成绩学好了,把修行提升了,把佛法掌握了,自己就能够获得一个好的未来。相反总是活在恐惧和动荡思虑中。但是如果我们心里没有法,没有获得智慧,即使我们获得了很好的机遇,也没能力去把握,也可能会失去这些机会。所以,内在对法的理解、吸收、掌握和运用,实际上是我们最好的守护。不管将来是住大丛林还是小寺院,或者住茅棚,甚至闭关,都会有信心,因为获得了法的能力。
第七种“魔军”:疑
疑是对佛、法、僧的怀疑——到底有没有佛,有没有法,有没有贤圣僧?还有对自己的修行的怀疑。所有这些怀疑都会障碍我们的信心。在这些时候,首先,我们需要依照教理去如理思维。第二,要寻找善知识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获得足够的解答,我们的疑就会破去。第三,通过实修,对佛法有所体验、有所了解,那么我们的信心就会增长。所以说信心也是一个缘起法,它可以通过修学来培育。
第八种“魔军”:虚伪和顽固
有的时候我们在修学中稍微有所收获,我们往往急着想被人认定为“已经开悟”,一种“未证谓证”的心态。或者只想听到夸赞,听不进他人的劝告和建议,执著于表现自己、固执己见,这也是需要去克服的。
所以也要常常扪心自问,去看清自己真实的状态,是不是真的在法上面有进步,常常看到自己的不足,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过于关注外在的虚名,总是跟别人竞争,总是在比较。所以说在这个时候虚伪和顽固是一个“魔军”。
第九种“魔军”:
利养、称赞和恭敬
当我们真正有了一定的功德,这个时候获得的利养、恭敬和称赞也会成为“魔军”,让我们执着于此,可能就会想获得更多,那肯定就会偏离了自己修学的本位。实际上,所有的利养也好,赞美、恭敬也好,那都是外在的东西,发生在别人心里的东西,我们最终要面对的是我们自己的身心。如果我们能够常常从生命关怀的角度去重新观察,去洞察此身和此心的实相,我们就不会掉入这样的一些陷阱,重新产生出觉照和智慧。
第十种“魔军”:自赞毁他
因为执著于别人的恭敬认可,我们可能就会自赞、毁他,产生出很强烈的攻击性,处处打压别人,抬升自己,造成非常多的人际关系冲突。在这个时候,要特别谨慎这第十个“魔军”。
佛陀本人没有任何自赞毁他的心态,即使成就了佛道,仍然用一种非常平和理性的态度来看待佛法和外道。在佛陀快要进入涅槃的时候,当时有一位外道的婆罗门须跋陀来见他。当时须拔陀就问了佛陀一个问题:六师外道,他们也都认为自己证悟了,您怎么看?他们是不是具有真实的智慧?
这个时候佛陀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告诉他:任何一个教法,如果它具有八支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那么这个教法里面,就可以产生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圣者,就会产生觉悟者。如果一个教法没有八支圣道,它就不可能出现任何一位圣者。
在这个过程中,佛陀其实仍然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并没有“佛法是最好的,外道是不行的”的执著,而是用一种求真求实的态度,心平气和的去分析。
所以说佛陀他非常完美的净化了这十种“魔军”对他心灵的困扰,他的内心不再受到这样一些欲、不喜、饥渴、渴爱、昏沉和懒惰、恐惧、怀疑、虚伪和顽固,还有执著于称赞、恭敬以及自赞毁他,这些心理的困扰。坦坦荡荡、心地清明的如实而安住,成为一位彻底的觉悟者。
我想,我们每一位,作为佛弟子,也要向佛陀看齐,对于我们人生中、修学道路上的十种“魔军”有足够的警惕心,能够用一种健康的方式去善巧对治,最终获得不断的成长,产生出对法的信心,产生出精进力、正念、定和智慧,获得自利利他的能力!
录音整理 | 智君 校对 | 一心 排版 | 果甚 图片 | 赵德明、慈祎、法明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