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益众生
发布日期: 2024-05-15 浏览量: 728 次浏览
如何利益众生
“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头,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2017年9月,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上,传普法师获得“金莲花”一等奖,以下为法师讲经全文:
如何利益众生
——依据《八大人觉经》
尊敬的诸山长老,各位大德法师,各位护法居士大家好。我是来自江苏苏州西园戒幢佛学研究所的传普,作为一名晚辈,我很庆幸有机会站在这里同大家一起重温佛法的智慧。
我所要讲的经文是《八大人觉经》。《八大人觉经》是佛“遗教三经”中最为简短的一篇。全经也只比心经长几十个字,然而就是在那么简短的一篇经文中,佛陀却提纲挈领般将利益一切自他众生之道娓娓道来。
通观全经,佛陀说“八大人觉”,是佛所开示的八项菩萨大人所觉悟之法。所谓菩萨,《入菩萨行论》中说“一切众生相续中凡具有菩提心者,即安立为菩萨。”
那么何谓菩提心呢?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说,凡具有“发心度众生”及“求正等菩提”两个心所时,与之相应的心王则安立为菩提心。可见,这八项菩萨大认识觉悟之法,必定是可以利益一切自他众生之道。
无常观
在《八大人觉经》的第一觉悟中,佛陀是以“无常观”开始,那么无常观为什么占据那么重要的位置?到底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无常观又意味着什么?
娑婆世间,因佛陀出世,才得以聆听教法,而佛陀是以什么因缘才出现在世间呢?佛在《无常经》中说:
“汝诸苾刍,若老病死,世间无者,如来应正等觉不出于世。此老病死,于诸世间是不可爱、是不光泽、是不可念、是不称意,由此三事,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于世,为诸众生说所证法,及调伏事。”
正因为世间当中有无数的凡夫,将轮回中的这一切有漏无常之法当做恒常实有,视众苦而不见,将本该舍弃的种种当做我们人生的所追逐的意义而虚度生命,所以佛陀出世教化众生,他告诉我们“否”。
在西园寺每个月布萨中,总听到佛在《涅槃经》中的一段警策文:“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人命无常,过于山水。”每每听到这一段,我心里都会或多或少被震动一下。
在楞严经中,佛对波斯匿王说:“汝年少时,皮肤润泽,今则白发面皱,是即变迁无常。” 波斯匿王略带悲哀地回答道:“如是类推,岂惟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名无常。”
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时间在掠夺我们的生命,而我们无能为力。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不过区区几十年,时间将我们每一个人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变了成今天的模样,也不过再有短短的时间之后,时间也终会把我们每个人送到死亡面前。不在今天,也必在某一天。
而我们学佛日久,我们出家有年,可是直至今时今日,我们究竟拿得出什么来抵御无常的侵袭,我们现在究竟有多少把握能够面临死亡的降临?
我们终有一天要分别,同所有人所有人、同整个世界分别、乃至于同这个身体。《普贤行愿品》说:“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
无常,终究磨灭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间上全部所骄傲的、所珍惜的、所憧憬的、所不舍的一切一切。李白说,“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天地者,万物之逆旅”。我们像匆匆的过客一样来到世上,所谓一辈子,就是今生今世,我们演子,某个人演母,我们演徒,某个人演师,而终有一天,我们必将分别。
作家龙应台在他的文章《目送》的结尾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头,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不必追,佛在《无量寿经》中说:“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来独去,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我们终其一生都在目送他人离开,也终有一天,别人会目送我们离开。我们所能做的或许就是在分别的那一天说一句:“很高兴同你做了一生父子母女一场,我们有缘再见。”
《无常经》中说:“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斯者。父母及妻子,兄弟并眷属。目观生死隔,云何不愁叹。假使妙高山,劫尽皆坏散。大海深无底,亦复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无上诸世尊,独觉声闻众。尚舍无常身,何况于凡夫。”
为什么佛陀在《四十二章经》中言,他可以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兴化,如四时木。为什么?观无常有什么样的意义?
当我们能够观照到,原来我们对这个世界不过是个过客,原来我们觉得重要无比的这一切终究没有意义时,我们才可能将心从对世间的营求,转向对解脱的渴望。
我们才会如经中所说心甘情愿地 “ 谛听真实法,共舍无常处。佛法如甘露,当行不死门。”
无常观就有这样的力量,他将我们从愚蠢蒙昧之中敲醒,他告诉我们:“ 假使寿命满百年,终归不免无常逼,老病死苦常随逐,恒与众生作无利。” 它将我们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修行人;它令我们思考修行的意义之所在;它让我们从内心深处厌离世间的五欲而心生道意。这难道不正是佛陀所给予我们的巨大的加持吗?
所以佛陀说:“观无常者,佛所加持,观无常者,佛所授记。”所以佛陀说:“一切诸想中,无常想为最。”
如来一代圣教,因无常而说苦,又因苦而说无我。所以无常观是如来一切圣教的基石,一切圣教也正因无常观而开启,所以佛陀以无常观而开启全经。
进修道
在八大人觉经的中间,佛陀在六个觉知中分别开示:一个修行人当要少欲、知足、精进、多闻、布施、守道。
那么,为什么要这样?我们为什么要少欲知足,为什么要精进多闻,为什么要布施守道?
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而繁杂的年代,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爆炸胜过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代。今天的我们中可能有人精于摄影,可能精于书法,可能精于茶艺、可能精于琴道,我们懂得很多很多,而佛陀说:“否”,佛陀说:“汝等比丘,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
今天的资讯发达到,只要有一台手机,我们足不出寺就可以坐观天下事,我们很轻易可以知道明星们的花边绯闻,了解中东的政治局势,我们甚至在调侃关心远在地球另一端那一个国家新上任的总统的头发。然而佛陀说:“否,”佛陀说:“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常当自勉,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 所以,息诸缘务,正闻熏习。
我们可是要晓得,我们并不是为了当政治家、企业家、艺术家才来出家的。在读唐代玄奘大师的传记时,有一个片段非常令人感动,大师在西行求法途中,独身一人在横度八百里的莫贺延碛沙漠,在经过了五天四夜的远行而滴水未进之后,大师倒卧在沙漠之中,在死亡边缘的关头,大师留下来了一段显得颇为悲怆的独白,大师说:“玄奘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 这样的文字,哪怕过了千年之后,当我们读到的时候,依旧为之动容啊。然而今天的我们,依然还记得跪在佛前剃染出家时的初发心吗?
痛念生死,舍离俗缘,成无上道,度脱群生,我们不正是因为仰慕这条道路,才放下了整个世间的种种吗?
明代莲池大师在存世的著作《竹窗随笔》中有一篇叫《出家》的短文,恰好是对“守道清白“的最好诠释,大师说,每个人在刚出家时,虽然各人的志向有大有小,但没有不具一段清净发心的。然而时间久了,就在种种因缘、名利的熏染之下,渐渐又开始营造华贵有如宫殿的居室,讲究起华贵的衣饰、购置田产、蓄养徒众,积蓄财产,如在家人一般精于俗世的缘务,而这又同俗人已有什么两样呢?
大师说佛经上讲:一人出家,魔王波旬也要为之恐怖。可要是照这个样子,恐怕魔王波旬应该为之酌酒庆祝了。所以凡怀着一腔好心出家的僧人,要快快着眼看破。古人说:必须重离烦恼之家,再割尘劳世俗之网,这才是出家以后的出家呀!
佛陀说:“汝等比丘,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这就是佛陀在《八大人觉经》的中间教导给我们的修行之道。佛陀是在告诉我们:自利若不成,云何复利他?
在《八大人觉经》的末尾,佛陀在最后一觉悟中教导弟子当发大乘心普济一切。
菩萨行
《维摩诘经》中说:“ 出生诸佛者,智度而为母,方便以为父。”
“智度” 当然指的是般若智;而“方便”,最重要的就是菩提心。正如弥勒菩萨在《华严经》中所赞叹的一样:菩提心如点金剂。四念处、少欲、知足、精进、多闻、布施、守道,这些本是大小乘的共法。而正因为最后汇归到菩提心上了,这些最终成为了我们上取菩提、下利众生的菩萨行。佛陀正是用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佛法在世间。
这些就是八大人觉经所传递给我们的智慧。
《大智度论》说:“十力世尊身光具,智慧明照亦无量,度脱一切诸众生,名闻普遍满十方,今日廓然悉安在?何有智者不感伤!”
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佛陀吉祥卧在拘尸那迦城外的桫椤双树下,在众弟子的环绕中,在天人徐徐飘降的花雨里,佛陀缓缓闭上了双眼。从那一刻起,佛陀就已经不在这个世间了。然而当他的智慧穿过两千余年的岁月、辗转传递我们面前时,它依旧像灯塔一样照耀后人,指引前路。只要世上依旧有人在践行佛陀所开示的道路,佛陀依旧在我们身边。
录音整理 | 禅风网 校对 | 一心(微有删改) 图片 | 陆丽君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