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的智慧(二):太善良,有副作用?
发布日期: 2024-04-08 浏览量: 715 次浏览
慈悲的智慧
“真正的慈悲之道,其实是做真实的自己,同时又不伤害他人,又对这个世界带着友善。”
第二个问题:
修慈悲有没有副作用?
有人说“ 这个世界上我们不能太善良”——我要告诉大家的就是,慈悲本身是没有副作用的。负面问题的产生,是来源于我们对慈悲的教法还没有真正的了解,在修行和运用慈悲的过程中有一些误区。
误区一:把贪爱当慈悲
第一个误区,我们把贪爱当成了慈悲。在这一点上误解的人是非常非常多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经常会问别人:你爱我吗?父母会觉得“我太爱我的孩子了”,作为父母,他觉得他很爱孩子,但是有时候我们的这种爱却伤害了孩子,孩子不但不喜欢,还很有愤怒感。
有人说,现在50%以上的孩子恨父母,让人听了非常惊讶。但是我们在心理热线中也确实遇到很多孩子跟父母的冲突非常之大。那么问题来了,难道爱还有错吗?
实际上我们的爱不是一个纯粹的慈悲,我们的爱心里边实际上是有很多杂质的。比如说“我执”和“我所执”。
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你可能会在无意识层面把对方占为己有:他就是我的!有的人没谈恋爱之前,对对方非常的包容、友好,也很客气;但是一旦两个人发展成了恋爱关系之后,他对对方就变得非常的霸道,到了哪里必须要汇报,不许跟别人太热情。不要说爱情了,甚至于朋友关系都会有一种独占欲,当你跟一个人很好的时候,看到他跟别人来往的很多,你都会不舒服,都会对他发脾气,要求他不许跟别人多走动等等。
所以我们会看到这个时候你觉得自己慈悲吗?肯定不慈悲。所以说这种爱是一种占有欲,它跟慈悲是无关的。
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把欲望当成了慈悲。有的时候会特别思念某个人,心里特别想跟某个人在一起,但这可能只是我们自己的需求,因为你孤独,因为你渴望对方,但这跟慈悲并不相干。
有的时候可能我们会有移情和投射,甚至是一种自恋。比如说你家孩子很优秀时,你就很开心,对孩子很好;但是假如说孩子这一道题怎么都算不出来,表现的比较笨一点,我们有的父母就会火冒三丈:“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一个孩子?!” 对孩子大喊大叫。
我们会看到,其实这里边都有移情和投射。我们实际上是把自己的那种要强、想要优秀,觉得自己不能落于人后的一些情绪投到孩子身上。当孩子落后于别人的时候,父母就觉得丢人,觉得愤怒,难以接受,就会对孩子施压,惩罚孩子。其实那只是我们自己对优秀的渴望,从而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
有的时候也是一种自恋。就是你爱一个人的时候,就不能接受他的不完美:“他必须要完美,然后我才喜欢他;如果他不完美,我就会觉得特别的受伤,就会觉得特别的失望。” 所以有的时候夫妻之间,妻子总希望先生赚钱多一点,优秀一点;先生总希望太太出门的时候给自己面子,让自己感受到在同学、朋友那里如何如何。所以在这个时候,对方变成了我们满足自我感的一个工具,我们把对方物化了,像一个工具一样的来使用对方。所有的这些都不是慈悲。
人和人之间有没有慈悲呢?还是有的。在父母和孩子的相处中,在伴侣的相处中,朋友相处中,有一些时刻还是有慈悲的。
慈悲的定义是什么?
慈心是希望对方快乐,得到安乐;悲心的定义是希望让对方减少痛苦,不希望对方受苦;喜心的定义就是为对方的幸福和成功而感到喜悦;舍心的定义就是尊重对方,知道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依自己的业力而向前行走。只有这四种心,才是佛教所说的慈悲。
我们反思一下自己,在人际关系中有没有这样的一些时刻,产生出这样的心?还是有的,是吧?
你给好朋友送礼物的时候,你就特别希望他开心,喜欢这个礼物,里边还是有慈心的。有的时候孩子生病,亲人生病,我们就会想帮他减轻痛苦,这是很好的悲心。家庭主妇做了一餐饭,先生跟孩子吃的很高兴,这时候她也会生起喜心:看到他们快乐我也很开心。
舍心就是意识到对方的独立性。即使是我们的孩子,从一生下来,他就要开始学会吃奶,要学会走路,开始学说话,接下来就开始上学,开始学语文、数学、外语,学各种技术,长大了还要面对他自己生命中的各种人际关系。
这个时候父母作为一个旁观者,会意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生活道路和人生挑战,父母会祝福他,但父母没法替他生活,这就是一种舍心。这时候的心是清凉的,而不是那种控制欲与抓取感。孩子有他自已的生命力,他有他自己向上成长的福报和智慧,当然他也有他要面对的艰难。
当我们有了慈悲喜舍这四种心的时候,它会给我们的人际关系带来痛苦吗?并不会。佛教把爱区分为染污爱和无染污的爱,染污的爱会带来痛苦。无染污的就是慈悲,它不会带来痛苦,它本身实际上是安乐的,会让生起慈悲心的自己当下就体验到安宁。
误区二:把慈悲当讨好
第二个误区,就是把慈悲理解为讨好和取悦他人。
我们说到慈悲的定义就是希望他人获得安乐,但并不意味着自己非要刻意去取悦、讨好对方。我们要取悦别人的动力来自于什么?肯定还是来自于想要回报,想得到对方对我们的好感,希望能建立一段关系。
所有的取悦背后都是渴望感,都是想得到。不是慈心本身让人累,而是有了这些需求让我们累。因为想取悦别人其实是很累的一件事情,就没有办法做到平常心,没有办法不卑不亢地生活在一个关系里。为什么呢?其实背后就是我们的渴求。
所以佛法说:“有求即有苦,有求即有畏”,因为我们的需求,所以带来了焦虑,带来了恐惧感,带来了疲惫。
如果我们的慈悲就只是慈悲,就像我前面举的那个例子,他面对这个客户的时候,实在太痛苦了,最终他想用佛法来解决他的困扰。然后他向对方敞开,去祝福对方,这个时候放下了过于焦虑对方态度的抓取,他的心反而放松了,帮助他更好的处理了这个关系。他后面跟对方达成一种轻松的互动,不是因为要取悦对方,而是因为他感觉到对方跟他一样,有一种平等心和平常心出来。
误区三:忽视自我关怀
第三个误解就是:“如果修慈悲就只能牺牲自己,不能对自己太好”。
我们经常强调“无我利他”,这个时候你可能就会觉得,关心自己或者对自己好是不对的,我们只能牺牲自己对别人好。这样的思想有时候你觉得挺好的,很伟大。但是有的时候你又会觉得很累,觉得自己担不起来,太过沉重。这其实也是对慈悲的一个误解。慈悲,在佛法的理念中是“自觉觉他”,不光是觉悟别人,也要觉悟自己。
所以自我关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只有拥有强大的、饱满的、有能量的身心,才有能力去展现出真正的关怀。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在做利他行的时候,那么累,那么纠结?其实根本的问题是自己不够强大。如果足够强大,所有的利他行都是轻松和喜悦的。为什么不够强大?是因为我们的自我关怀还没有那么充分。
但是自我关怀不是放纵自己,不是让自己吃得好一点,睡得好一点。自我关怀是一个非常深的话题,需要用佛法不断地来修炼和提升自己,才能够强大起来。
在这里我们经常讲到的一个公案,就是眼镜蛇的公案,讲的是关于慈悲心的误区。这个公案里讲到一条眼镜蛇从它的老师那里得到了慈悲的教法。它就很精进地开始修慈心禅,对一切众生祝福,愿他们快乐,愿他们没有心灵的痛苦,愿他们健康,当它这样修的时候觉得很开心。
但是有一天森林里来了一个砍柴的老太婆,老太婆眼睛不太好,她砍了柴之后,想找个绳子来扎柴火,她就误把眼镜蛇当成了一条绳子,一把就把它扯过来了,开始捆柴火。眼镜蛇因为它修了慈悲,觉得我不能伤害她,它就强忍着疼痛,一声不吭。然后老太婆把它打了几个结,捆在柴火上,扔到车上,然后堆到柴火棚里。一直到深夜的时候,眼镜蛇才好不容易从柴火棚里逃出来,逃出来的时候它浑身伤痕累累。
然后它就气呼呼的跑到它老师那里,说你看你教我的这个慈悲,我按照你教的修了之后,你看我变成了什么样子,你知道我受了多少苦吗?!
这时这个老师就笑了,告诉它说,其实你并没有真正的落实慈悲的教法,因为慈悲首先是做真实的自己。你并不是一条绳子,别人把你当成了一条绳子的时候,其实你是眼镜蛇,你可以告诉对方这一点,当然你不需要去咬她。但你至少可以发出咝咝的叫声,告诉她你是眼镜蛇。你明明不是绳子,却非要去伪装成绳子,这才是你真正受伤的原因,这个跟慈悲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公案说起来是个寓言故事,但它其实是意味深长的。真正的慈悲之道,它其实是做真实的自己,同时又不伤害他人,又对这个世界带着友善。其实这是很难的,我们有时候不知不觉中就会伪装,总希望别人不要知道我是眼镜蛇,总想扮演一条完美的绳子……但这太难了。所以说,有的时候也要接受这是个不完美的世界,我们自己也并不完美。
修慈悲有没有副作用?慈悲本身没有副作用,产生副作用的是来源于我们的这些误区,把贪爱当成了慈悲,把慈悲理解为讨好和取悦,甚至于有时候我们认为慈悲就不能做自己,那都是误解。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慧朋 校对 | 一心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