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的智慧(一): 智慧是佛法的核心,那还需要慈悲吗?
发布日期: 2024-04-02 浏览量: 1,082 次浏览
各位营员们,全体的义工们,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佛法的智慧。我今天的题目是:《慈悲的智慧》,核心是讲慈悲,但前提是“有智慧的慈悲”。主要围绕三个问题来展开。
第一个问题,智慧是佛法的核心,因为佛法是觉悟之道,以智慧来断烦恼、来解决问题。那我们还需要慈悲吗?第二个问题:慈悲有没有副作用?我们当代很多人会觉得,“为人不能太慈悲”,太善良觉得不行,那怎么来看待?第三个问题:如何来实践有智慧的慈悲?有哪些实用的内容可以从生活中来吸收,帮助我们让慈悲变得更有智慧?
第一个问题:
智慧是佛法的核心,
那还需要慈悲吗?
大家说,还需要吗?需要,是不是?实际上在佛法里边认为,慈悲这一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首先它是佛陀的完美品质。我们知道“佛”是一个人心灵修行达到圆满的顶峰。慈悲是佛陀的完美品质之一,所谓“悲智双运”,他是慈悲和智慧两方面都达到圆满的化现。
所以,佛法认为一个人光有智慧还是不够的,没有慈悲的智慧那还不是真正的大智慧。所有的大智慧必然带有一种非常深透的慈悲。当然,佛陀的慈悲跟我们普通所说的慈悲善良不太一样,因为它被大智慧淬炼和升华了。这就是第一点,慈悲是佛陀完美的品质。
第二点,慈悲对我们身心品质的提升,对于我们生存的质量以及幸福体验至关重要。就像我们为什么要来学佛?今天周末了,大家没有去逛街,或者其他的娱乐场所,而是来到寺院,坐在大讲堂里边来听课,为什么呢?肯定是想离苦得乐,想在佛法里得到启迪,或者想以某种方式让自己生活得更好——离苦得乐是佛教的一个终极命题。
慈悲对于我们能够体验到幸福,提升我们的生存质量及身心品质都是至关重要的。
慈悲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慈悲是什么?慈悲是爱心、是友善、是关怀、是祝福,是一种希望众生——这个“众生”也包括我们自己——得到安乐的美好心愿和情怀。这样的情怀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因为作为人类,在佛教的认知里面是属于三善趣的(在六道众生里,有三种属于善趣,三种属于不善)。生而为人,我们其实都已经属于三善趣,在佛教划分的生命类型里边,应该说我们都是属于这种好的,及格了,升到了人天,我们每个人内心里都是有善根的,所以爱心可以说是生而为人就具备的。
当我们体验到自己内在慈悲的时候,就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非常好的感觉。有一首歌唱道:“只要人人都奉献一点爱,这个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有人说:爱是人间良药,能够疗愈众生内心的悲凉和痛苦。
记得以前看了一篇报道,是国外的一个社会学研究,研究爱心对一个人幸福体验的影响。其中引用了一个非常简短的小故事:
一位父亲带着他只有三、五岁的小女孩上街走一走,路过了一个卖冰淇淋的小店铺。这个孩子很爱吃冰淇淋,父亲也很爱他的女儿,就买了一个给她。小女孩拿到之后突然看到旁边站了一个小乞丐,是一个小男孩,穿着非常破旧。这个小男孩用渴望的眼光盯着女孩手里的冰淇淋。小女孩也看到了,她知道这个小男孩很想吃,但这是她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她就问她爸爸:我该怎么做啊?这个父亲他很有智慧,想考验一下他的孩子,想看看小孩在这个时候会怎么去处理。父亲就说:你有权利自己决定怎么做。她思考了一下,最后还是决定把冰淇淋送给那个小男孩。这个小男孩拿过去之后给他们深深鞠了一躬,然后就大口大口吃了起来。
这个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当天晚上回到家里,小女孩突然抱住她爸爸,在他的耳朵旁边说:我今天特别快乐!虽然她没有吃这个冰淇淋,但是她却感觉到了一种之前没有得到过的特别感觉、一种幸福感。这个小案例引用出来,就是说明利他主义对于我们的幸福体验是非常有帮助的,它能够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幸福感。
当我们感受到了内在的爱心的时候,我们就会体验到幸福,体验到内心不再是悲凉、孤独的,好像突然有了一种连接,内心得到了滋养。
所以在关于慈心的几个内涵里,它有“连接”的意思,产生凝聚力,使我们跟这个世界产生了亲切感。第二它也有“滋养、润湿”的意思,它对我们有滋养,我们的心灵不再是干枯的。
然后它也有“柔软”的意思,这个时候我们的心不再坚硬,变得柔软下来,体验到一种安乐。这种乐不同于五欲所带来的快乐。欲望、感官享受带来的快乐也是一种快乐,但是往往会比较动荡。而爱心带来的愉悦和快乐,它会让你有一种很深沉的安心和安宁的感受,它是在存在的意义上让我们体验到的快乐。对我们的生存质量、身心品质的提升,还有幸福体验都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我想带大家做一个练习,体验一下慈悲心的生起对我们身心的影响。大家可以调整自己的姿势,坐得轻松一点,把笔和纸放下来,做个深呼吸,静一静心……把眼睛闭起来,这时候你可以在头脑里想象一个场景:想象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一个非常开阔、非常荒凉的地方你看到了一个小动物。如果不喜欢小动物的话,你也可以想象一个小孩儿。如果是小动物的话,可能是你喜欢的小猫或者是小狗的样子。或者是一个孩子,他在风雨中全身都湿透了,而且好像很孤独,找不到自己的家,迷失在荒野中,又冷又饿,非常的无助,饥寒交迫……
我们首先在心里想象出这样一个非常无助的小生命。当看到他的时候,你可以想象走近了他,遮挡住他身上的风雨,把他抱到一个安全温暖的地方,轻轻的帮他擦干身体,给他温暖,然后轻轻的拥抱着他,告诉他:别害怕,别害怕,我在这里,我在陪伴你。
让他感受到安全、被保护、被陪伴……我们也可以在想象中,拿来了一些吃的东西,让他好好的吃饱,还给了他非常甘甜的、沁人心脾的饮料,他咕咚咕咚的喝下去,内心里面不再饥渴……我们把爱心给他,用各种方式来关怀他,给他温暖,给他安全,给他陪伴,给他保护。送他回到自己的家园,让他不再觉得孤独……
在这个过程中,一边想象在关怀他、安慰他,一边体会你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感受的变化,看看当不断的把爱心给他的时候,你自己的身体有什么变化,你自己的心有怎样的变化?
给了他食物和甘甜的饮料,看着这个小生命放松下来,获得安全感。告诉他:别害怕,别害怕,我在保护你,我会陪伴你,我把爱心和祝福给你。带他回到温暖的家园,给他安全和保护,给他祝福和陪伴,让他不再孤单。当我们不断的在想象中,把爱给他的时候,感受自己的身体的变化和心境的变化……
好,现在我们做个深呼吸,把眼睛睁开,可以结束这个观想了。
大家刚才在做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我相信可能很多人都会感觉到,慢慢的自己的身体会有一种松开的感觉,如果观想的比较到位的话,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内心有一种安稳的感觉。心里很舒服,松开,甚至有一种被疗愈的感觉。这就是慈悲心的神奇效果。当它生起来的时候,不光是帮助了他人,其实对我们自己也是非常有用的,直接疗愈的首先是我们自己。
佛教里面认为,慈心生起来的时候,会产生十一种功德:可以让一个人入睡安乐、醒时安乐、不做噩梦;容颜变得有光泽、有神采;得到人类和非人的喜爱和护持,就是不容易受到意外的灾难;内心变得安宁,容易快速的入定;临终不会昏昧;如果没有开悟的话,至少也能超越欲界,生命提升到更高的层面。这就是慈心的重要性。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有了慈悲的话,也会感受到更安全、更放松、内心更安宁,也更有利于开发智慧。
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但是我们都希望能够用完美的方式来对待它,在不完美的世界里活出完美。但有的时候你会发现并不容易,经常会遇到一些情况让我们一下心就乱了,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于明知道应该怎么做,但就是做不到。
很多时候我们想让自己强大,但是感到内心里真正的自己特别脆弱、特别崩溃,都有可能。在那些刹那会觉得自己有一种黑暗、绝望的感觉。不要说非常有智慧、非常完美的去面对了,甚至于我们根本就不愿意面对,只想逃离。有时候我们对世界、对自己都生起一种很大的嗔心,想毁灭、想放弃的心念都可能有。
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是一种能够看透真相、明了取舍的智慧。
智慧的来源是什么呢?智慧的生起,就需要一颗安定的、强大的内心。所谓“水清月现”,水必须要非常平静,才能够让一轮明月真正的映现出来。如果这个水都是惊涛骇浪,你看到的都是碎片,无法看到圆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颗强大、安定有力、高品质的心灵。
有一次,一位年轻人跟我分享他的一个体验:他有社恐,但他的工作经常要接待客户跟领导,特别是有求于对方的时候,他就觉得压力非常大,但是工作需要又必须要去面对。有一次他在这个情境之下受不了了,他就觉得:我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对别人这么容易的事情对我这么难?
因为他是佛弟子,这时候他突然就有一个扪心自问:这个客户,我见他的时候让我那么紧张,但我真的对对方慈悲吗?他发现自己心里对对方一点慈悲都没有,害怕尴尬不舒服,只想赶快逃走。在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没有慈悲生起,甚至于下意识地把对方当成了一个假想敌。
如果对方态度很好,对他认可,这个时候他会慢慢的感受到安全感,渐渐就能放松下来。但是假如说对方有一点点表现出冷淡,或者回信息的时候回的很简洁、感觉不热情,或者发的表情比较严肃,他心里都会波澜起伏,会想我是不是又做错什么了?或者我该怎么解决这个关系?心里一直波动,反复思考,特别的敏感。
所以这个时候他就发现,自己不但没有慈悲,甚至于还把对方当成了假想敌。想象中对方是不喜欢自己的,好像一个随时会伤害我们的一种存在。但这全部都是自己内心的游戏,可能跟别人并无关系。
当他发现自己对对方不慈悲的时候,他就下定决心要开启慈悲,怎么做呢?他就坐下来,在想象中想到了对方,然后在心里向对方敞开:我愿意祝福你,我愿意把爱心给你,希望你获得安乐,希望你获得健康和幸福!
开始这样说的时候他有点不舒服和不习惯,但是随着反复的、真心诚意的把这些祝福给对方,这样观想了一会儿,慢慢感受到他跟对方之间的关系就变化了,好像两个人之间亲切了一些、友好了一些。修着修着他突然有一个领悟,突然意识到对方并没有那么可怕,也没那么强大。对方这个客户比他年轻,是个小伙子,其实只是一个活泼有个性的小年轻而已。
当体会到这个感悟之后,他就如释重负。后面的几次会见,两个人的互动就很轻松了。他不再像之前一直特别注意看别人的脸色,拼命想怎么来跟对方沟通,人就比较自然。当这个工作关系结束的时候,甚至于他还想跟对方加个微信,以后做个朋友了。两个人的交流还算愉快,实际上没有那么可怕。
他的这个分享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当我们的内心里没有把慈悲心打开的时候,我们跟这个世界是隔绝的,有时候我们会把之前的一些投射——可能我们小时候受到过伤害,比如说在父母那里受到过严厉的指责和处罚,或者在学校里受到过霸凌,在进入职场的初期阶段受到过拒绝,被人伤害过,我们内心里把那种被伤害的不安全感,投射到了当下的人际关系中。可能现在的人际关系还好,但是我们依然有一种不安全感。只有当我们疗愈了自己的时候,勇敢的把心打开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现在其实是不一样的,并没那么可怕。
甚至于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社会上很多人都跟我们差不多,每个人都希望被关怀,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希望被人认可,这是生而为人的一种本性。了解了这些,我们就找到了与人的相处之道。当想到: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谁都希望被认可和关怀,他跟我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我们的心就能打开。
由此可见,慈悲心的生起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内在的敌意,帮助我们看清实相,解除不必要的烦恼。让我们用一种非常从容的、能够做自己的方式来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情,这对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就像一棵树有了根,一片海有了定海神针,那么再处理问题,我们的智慧就容易出来了。
这就是第一个问题:智慧是佛法的核心,那还需要慈悲吗?答案是需要的,而且慈悲这一法非常的重要,精通了慈悲之道的话,会有助于我们开发智慧。
未完待续
排版| 慧英 录音整理 | 慧朋 校对 | 一心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