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幢讲堂 | 修行者的梵行生活
发布日期: 2024-02-19 浏览量: 1,088 次浏览
所谓梵行
就是清净的生活
一个真正的
修行者的生活
时间过得非常快,大家已经完成了三天慈心禅的密集训练,能够感受到每个人都在自己相应的层面上有所体验,对禅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今天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一部关于慈心的古老经典——《应作慈爱经》。它收集在南传《尼柯耶》的《小部》中。
它的背景是当年一群比丘在安居的时候遇到了困扰,遇到了非人的障碍,佛陀告诉他们,修行慈心可以灭除这些障碍。通过这种修行方法,比丘们果然得到了当地森林里非人和树神的守护,获得了非常好的修行成果。
在这部经里,佛陀开示了在证得圣果之前,作为一个禅修者应该具备的修行品质。
全经有十个偈颂。前面讲关于应作、不应作的部分;其次是修习慈心禅的部分;最后佛陀再从慈心的定,开示了戒学和慧学,运用三学调伏烦恼、证得涅槃。看上去篇幅不大,但是内容非常完整。
开发智慧的十五种品质
经典之初说到,深明实义、诸根寂静的人应做到一个前提,是什么呢?就是具有智慧。而从佛教的缘起法来看,一个人能开发智慧,对治烦恼,内心宁静,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所以佛陀在这里介绍了它的因缘:
应做到一、有能力;二、正直;三、非常正直。
1 有能力
所谓“能力”,核心是指具备五种精进。
1、拥有信仰。信仰实际上跟一个人的能力相关,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佛教的信仰不是个人崇拜,是源自于对真理的认知。只有追求真理的人,他才能够获得正确的信仰。
现在很多人都是迷茫的,有的人说:我什么都不信,只信仰物质财富。但是物质仅仅只是我们生命的一个层面,如果我们缺少了足够的理性,就没有办法去寻求真理。所以只能安于物质层面的追求,不能够正确地建立精神层面的成长之路,因此进入了一种什么都不信的状态。
还有一些人盲目地信仰,觉得会有一个外在的力量能够给予他们幸福,或者帮助自己灭除各种各样的困难,或者认为有一个造物主创造一切,只要相信它,就能帮自己找到答案。这些信仰都是盲目的,是对真理、对世间的规律、对法没有认知。所以拥有一个正确的信仰,是能力的象征。
2、健康。有没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的身心,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智慧。如果我们不善于觉察和取舍,那么衣食住行、作息等都很难做到善巧,很有可能破坏自己的健康,包括破坏人际关系。
不管是心灵的健康还是身体的健康,都需要拥有相应的能力才能护持好。
3、不狡诈、不虚伪、真诚如实地表露自己。
4、精进。
5、睿智。
拥有这样的五种品质,才能被称作有能力的人。
有的人缺少对法的理解,没有正确的信仰;有的人不善于善巧地照顾好自己的身心;有的人不能够如实、真诚地面对自己;有的人缺少精进;还有人不够睿智。这些都使我们不能快速地达到涅槃,证得圣果。
我们这几天的禅修没有那么密集,但是可能对于有些禅修者来讲,也觉得很苦,有疲惫感,身体酸痛。
但我们想一想,世间又有哪一件事情不苦呢?年复一年地上班、下班;作为家庭主妇,每天要把全套的家务做完,其实也都是挺疲劳的一件事情;包括照顾孩子,深更半夜要起来护理,必须要面对孩子的各种情绪,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世间的任何事情都需要精进,何况佛法。不付出努力很难取得成功,精进是必须的。
2 正直、非常正直
“正直和非常正直”,主要是断除我们的虚伪和狡诈。
正直要从三个方面去体验:第一是身体上的;第二是语言上的;第三是心念上的。
通过戒学、定学和慧学,可以使我们的身心获得“正直和非常正直”。佛法就是要我们做到如实观。我们要想在佛法上面取得进步,只要能做到如实,那就会获得很大的变化。
佛陀有十个名号,其中一个名号叫“如来”,如来的意思就是“乘如实之道而来”,就是说如实是佛最根本的一个特点,佛陀对待任何事情,都采取求真求实的根本态度。
以前我在禅修中心禅修的时候,禅师给我们开示,他说随着修行的进步,一个人会变得越来越正直,越来越倾向于真诚。我们可以慢慢去体会。
当你获得正直之后,会发现世间的事情突然化繁为简了。一颗坦坦荡荡的心,一颗不苛求的、能够如实理解缘起法的心,会将你的整个生活化繁为简,少了很多的烦恼和迷茫。而且拥有直率、坦荡、如实的心态非常利于修行。
4 业增长广大
第四、易受教,即不顽固。
一个顽固的人比较难以接受新鲜的教导,就无法进步。易受教指的是用柔软的心,非常欢喜地听从指导,然后积极地实践。这个状态下接受了正确的合理教导,进步就会非常快。如果自以为是,固步自封,进步就很困难。
所以佛法里边的心态是开放的,它不是消极的宗教,实际是充满了智慧,心态非常开放。但是易受教不是盲目地接受,而是在理性基础上。
5 柔软
第五、柔软。柔软是另外一个层面的心性品质。如果易受教是一种开放性,柔软就是一种温和,不那么僵硬。观察我们的身心,你会看到自己的心到底是坚硬的还是柔软的。
我带禅修的时候经常会做一个练习,就是“佛陀的微笑”的练习。观想自己像一尊佛一样,嘴角微笑,面颊微笑,胸口微笑,全身微笑。有一些禅修困难的行者做了这个练习之后就轻松多了。
为什么呢?这个练习其实也就是让我们调整到柔软的状态。如果在很僵硬的状态下去修行,你会发现修得很困难。如果我们掌握了柔软的品质,就会非常不一样。
我们的身、口、意业,无论行为、语言,还是心念都是温文尔雅的,没有傲慢、刚强、固执的部分,它是愉快、友善、温和的,在这种状态下最容易得到禅定,最容易开发出智慧。
6 不自大
第六、不自大。自大是指骄傲。要有一种谦恭的态度,这样就比较容易修习慈心了。
佛法是智慧的信仰,每一个深入修习的人都必须持有理性的态度,运用理性去审视我们的感性,淬炼我们的感性。感性需要得到理性的淬炼,才能够引领我们的生命朝一个美好的方向去提升。我们无需排斥,不要回避、否认我们的感性,而是用智慧去洞察它、淬炼它。这就是中道。
接下来的第七点、第八点、第九和第十点都是关于少欲知足的部分。
7 知足
第七、知足。就是满足于当下拥有的一切。
这两天禅修营的生活要说给别人听,别人可能会吓一跳。一天只吃两顿饭,还是素食,既没有电视,也没有其他娱乐。
如果我们知足了,你会发现这样的生活也挺快乐的,是不是有这种感觉?甚至于有的人会爱上这种生活——它非常简单,但是让你的身心都很轻松。知足,满意于我们当下所拥有的。
对于修行也是这样,把当下学到的,修到甚深处,全面深入地去理解和掌握,这就已经很好了,不要去贪求过多的法门。一会儿想修这个,一会儿想修那个,什么都想获得,会让我们的心扰动。
此时此刻我们在这个禅修营里,如果能把所接受的教导真正地、彻底消化进去,就会收获很多。如果吃的东西还没有怎么消化,我们又吃其它的东西,最后就会消化不良。营养吸收得很少,反而带来了不适感和困扰。
所以对于法门我们也需要知足。每一个法门都非常殊胜,要全心全意地修到甚深处,把它完整地吸收进来。
接下来还会有七天的正念禅修,当修行正念的时候,你也要全心全意地提醒自己:我要真正地把它吸收进去,了解到它的精髓。完整地、深入地去实践它,真正得到它。
如果我们都拥有这种心态,一定会进步很快的。但是如果我们在修这个法门的时候想着其他的法门,浅尝而止,又急着想要更多,那么就会给自己带来困扰和疲惫。有的人学佛学得很累,学得很辛苦,其实是不必要的。
8 易护持
第八、易护持。就是不挑剔,容易满足。
一般我们在禅修中心里面很经典的一句话就是:给什么吃什么——这也是让你非常放松的一句话。如果我们拥有了这样坦然的心态就不再焦虑了,很多紧绷的东西都会放下。所以随缘的态度很容易护持。不要太挑剔,一旦心态上放松了,我们就能接受很多东西,心态上不接受,我们什么都适应不了。
易护持不仅仅表现在修行上,在生活中很多很多方面都可以去观察和体验。
如果一个孩子容易护持的话,那么他的父母就会轻松很多,家庭里面少了很多困扰。有一位居士讲到她家孩子太挑剔,每天都不知道做什么菜,去菜市场对她来讲简直就像高考一样难。做完饭菜之后,提心吊胆的,老是觉得孩子的脸色不对劲儿,又不吃东西了。
家庭里很多的痛苦,跟我们的挑剔有关。但实际上挑剔者本身也很痛苦:今天又没有吃到我想要吃的东西!所以他也是陷入痛苦中,不但自己痛苦也给别人带来痛苦。
所以说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易护持的品质非常重要。我们大家也要不断地提醒自己,勇猛一点,开放一点,接受一切,做一个容易被护持的人。你会发现,如果你能够勇猛一点,什么都能接受的时候,那个感觉是非常舒畅的。禅宗讲“处处无家,处处家”。有人总觉得在外面很困难,在家里很安乐。但是作为一个不挑剔的人,处处都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随处安心。
这些看起来简单,但是实践起来是非常细致的。如果真的做到了,一定会导向安乐,一定会让你的生活化繁为简,而且变得快乐,没有那么多的烦恼。
9 少事务
第九、少事务。就是不多事。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都要出家,佛陀说有五种身份是可以修行的,包括在家的男居士、在家的女居士,都是可以的。我们没有事不要多事,遇到事也不要怕事。不多事是一个非常好的品质。
10 生活简朴
第十、生活简朴。简朴的生活令我们身心放松。
接下来两条,第十一和第十二对于修行的要求就比较高。
11 守护根门
第十一、守护根门。守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要有足够的正念正知,能观察到自己的身心反应才能做到很好地守护根门。
12 智慧
第十二、智慧。主要通过听闻正法、阅读,通过对法的讨论,通过如理思维来获得正见,掌握住学修的方法和要领。
佛法是理性的,以前我们在讨论感性和理性的时候,有人说:“我这个人挺感性的,是不是不太好?但我又觉得一个人太理性了,会不会也不好?”
我告诉他:我们都是活在感性的世界里,不是活在理性的世界里。很多男生觉得他很理性,但其实追求事业本身就是感性的;打游戏也是感性的;喜欢辩论也是一种感性。所以我们都是生活在感性的世界里。
但是感性需要得到理性的淬炼,才能够引领我们的生命朝一个美好的方向去提升。没有经过理性淬炼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可能是灾难,跟随自己的欲望和冲动胡来会带来非常大的破坏性。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案件,他们受到感性的驱策,却没有经过理性的淬炼。
佛法是智慧的信仰,每一个深入修习的人都必须持有理性的态度,运用理性去审视我们的感性,淬炼我们的感性。我们无需排斥,不要回避、否认我们的感性,而是用智慧去洞察它、淬炼它。这就是中道。
有人不承认不接受自己的感性,但他也不可能活在纯理性的世界里,我们都是活在感性的世界里的,必须承认这一点之后,我们再去淬炼感性。
13 谦虚
第十三、谦虚。谦虚就是不出现粗鲁和无理的现象。粗暴和无理会让我们的心和身紧绷。采用谦柔的态度,我们的身心就会柔软。
14 不执著于亲友
第十四、不执著于亲友。有时候“爱心”太多,也会带来很多烦恼。过于贪爱亲友、信众,都会阻碍禅修。甚至包括我们的宠物,太喜欢小动物甚至是花草,都会带来某种困扰。
所以要保持距离,避免不必要的交往和执着,这是禅修进步的前提。
15 不以恶小而为之
第十五、不以恶小而为之。避免各种各样微细的过失,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生活中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小的不善法,即使是很微小的事,我们也要能够护持好自己的心念和态度,相信修行肯定会很好。
佛陀介绍的这十五种品质非常重要,每个人都应该经常忆念,反复思维,而且在生活中去践行。以此为前提,修行慈心就比较方便了。
佛陀说:“愿一切有情幸福、平安,愿他们内心安乐!凡有生命的,不管它是强或是弱,是长还是短,是大还是小,粗或者是细,可见的或者是不可见的,人类、动物界或者是非人、天神,有些已经投生,有的正在等待投生。一切有情,或近或远,愿他们安乐”。
“愿他们安乐”这一句是整个慈心的根本。
修习慈心禅,让我们走向这样的一条觉悟的道路,我们正在慢慢地打开自己的心,朝这个方向进步。这是非常美好也非常伟大的心灵之旅。我们的收获,首先是自己受益,自己的身和心会得到一个强有力的提升,同时也减少了对众生的伤害,给世间带来更多的安乐和利益,而不是痛苦。
对治三个习气
接下来,从相反面继续修习慈心,做到这三点:“不欺骗他人;不在任何地方轻视任何人;让彼此不要处于愤怒和厌恶中互相制造痛苦”。
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发慈心,在修慈心禅,但是我们仍然会放纵自己的习气。这三个方面的习气要特别注意对治:
第一、欺骗。欺骗对人的伤害是最大的,因为它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比如慈善筹款,但是筹来的钱没有去救助别人,这种欺骗行为就会破坏大家对善法的信心,障碍是非常大的。
第二、轻视。我们不骗人,但是我们很可能会轻视别人,觉得这个人“修行差、非我同类”。
轻视现象存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前段时间我看到一篇文章讲喝茶,喝普洱茶的可能就会鄙视喝红茶的,喝红茶的可能就会鄙视喝绿茶的,喝绿茶的可能就会鄙视喝花茶的。想想是不是很可笑?还有各种各样的文章教你怎么拽起来,可以不被别人鄙视,可以去鄙视别人。
所有这些都会障碍我们的慈心。对比会让我们感到非常痛苦,当我们轻视别人的时候,也在伤害别人。作为一位真正有慈心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该轻视任何人,这是实践慈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彼此憎恨与厌恶,互相制造痛苦。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创造了大量的不必要的痛苦。
我们的心理热线,经常会遇到一些家长,小孩儿才十几岁就已经痛苦到不能上学,整个身心都处在很糟糕的状态。单纯的孩子会有什么痛苦?原来他们在学校遭到了校园霸凌,被其他的孩子欺负、打压。
按理来说学校是个和平的地方,没有任何经济冲突,它只是共同学习的场所而已。但是即使是这样一个应该和平的地方,我们也创造了大量的不和平。
来源于什么?来源于内在的烦恼,我们的心灵在制造这些痛苦。甚至在禅修的道场里,也会有类似的现象。
所以我们就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哪怕心里真的生气了,至少不要在语言上和行为上制造痛苦。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气,要做到这一点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不要说道场里、学校里,就是家庭里,最爱的亲人之间,也经常制造痛苦。
彻底的慈心是非常强大的,也是非常高的一种人生境界。佛陀说:“就像是母亲用生命来保护孩子,对一切众生散播无限的慈心”。
佛的慈心是怎样的?他看每一个众生就像看他唯一的儿子一样,对一切众生散播的慈心是无限的。
修习慈心禅,让我们走向这样的一条觉悟的道路,我们正在慢慢地打开自己的心,朝这个方向进步。这是非常美好也非常伟大的心灵之旅。我们的收获,首先是自己受益,自己的身和心会得到一个强有力的提升,同时也减少了对众生的伤害,给世间带来更多的安乐和利益,而不是痛苦。
用十个方位修习慈心
接下来运用十个方位来修习慈心,把无限的慈心散播到整个世界。“不管是上方、下方、四方,无障碍、无仇敌、无怨恨。无论站着、行走、坐着、躺卧,只要不昏沉,皆应培育此念”。
无量的慈心散播给东方的、西方的、南方的、北方的、上方的、下方的一切众生。不管是站着、走路、坐着、躺着,只要没睡着,我们都可以安住在这无量的慈心之中——“愿一切有情幸福、平安,愿他们内心安乐”。
佛陀接着说:“这就是梵行的生活”。所谓梵行,就是清净的生活,一个真正的修行者的生活。
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能够继续修行戒学和慧学,“不执持邪见,拥有戒行,具足正见,降服烦恼,放下对于诸欲的贪求之后,肯定不会再投胎”。我们将彻底从这种烦杂痛苦的、生灭无常的轮回中解放出来,获得不生不死的、圆满清净的大涅槃。
《应作慈爱经》包含了甚深的佛法,佛陀为我们开示了甚深的人生智慧,指导我们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则和用心方法,以及未来修行的理路和方向。大家在空余的时候可以好好地体会。慢慢地把它消化掉,吸收到我们的生命里,让它成为我们心灵永不枯竭的滋养。
今天的学习,也是在我们的心里种下法的种子,让这颗种子在未来慢慢萌芽,成长,带给我们安乐、吉祥,带给我们修行和生活的智慧。
从昨天到今天,大家在修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获得了哪些进步?或者还有哪些困难?感受到了什么?我们可以做一些分享,也可以提问。
问答部份 ——
问
我以前没什么感觉,现在有感觉了,但是会出现悲情的感受。比如我会想象我一路走来的坎坷和不容易,想到我故去的父亲,也会有这种悲情。想请问这是正确的吗?
答
关键是这种情绪跟感觉你是怎么处理的,对你修行慈心是障碍还是促进呢?
如果有利于开发出自己的慈心来,说明它促进了你的修行,就是好的,适当地运用观想是有益的。但如果它让你的心动荡,障碍了慈心的安宁,那就会有偏差。
鉴别对错就看心的效果,心是更博大了,还是还更纠结了?如果动荡,要把它转化成慈悲、转化成祝福,让它们产生一种正面效果,不要停留在情绪里。就像我们前面说的,感性出来了,但是感性要经过理性的淬炼,把它转化为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的修行,而不是沉浸在这个悲伤里。
问
早上打坐应该是超了一个小时,有一种开心得想笑的感觉。我不太爱自己,我的感觉是没有真正的自己,然后就想到别人,但是我会让心情慢慢地平静下来,这个感觉还是挺好的。
答
检验的方式要看它对你的心的影响。你修到开心的笑出来,说明产生了一种喜乐,这种喜乐也是双刃剑。如果让你高兴得心太动荡,也会破坏禅定。
这个时候你要运用喜悦来增长自己,让这种欢喜心促进你绵绵不断地继续深入禅修。如果你放下了慈心的目标,很开心地去享受这个开心的感受,就会障碍自己和打扰到禅修,在于你怎么处理它。
因为精进而引发的喜悦是很好的。
问
我下午的时候就比较平静,稍微能感觉到喜悦的感受流淌在脚尖、手指间,令我快乐。修“敌人”这一组,我感觉心是打开的,没有障碍。
答
这也可以。但是要注意,当快乐扩展到全身的时候,不要去执著这个快乐,而是让快乐引发心的安宁,持续不断地增长定力,朝这个方向上引导就对了。如果注意力转到对身体的快乐上,就偏离了。在细节上要这样调整。
总体感觉你是获得了相当层面的安住,对敌人能够升起悲悯之心,说明已经克服了对他们的嗔恨心,这是好的。这种过程有助于打开内心,检查内心时发现心是打开的或者是柔软的,对敌人修慈心的障碍就会消失,这是对的。
问
今天我持续地给自己发慈心,觉得没有原来那么痛了,就不停地给自己发慈心,而且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总是想到钱,感觉现在定力好多了。我想问当疼痛感出来的时候,应该去观痛还是继续给自己发慈心?
答
如果说你是在修慈心的这个阶段,只要修慈心就行了,要继续发慈心。到了后面修学正念时会观疼痛。
如果太痛了你就换姿势,不用把注意力转到疼痛上,因为这样的话就换了所缘境。修慈心是“心一境性”,只有一个慈心的目标,不要转换目标。
问
禅定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是什么意思?
答
这是定的不同深度跟成果。时间原因我今天没法讲那么多。以后在长程的禅修里是必须要了解的,这样才能知道自己修到什么程度。
你刚才讲到,感觉昏沉不像前两天那么多,心也不像过去那样想过去、未来,那么杂乱,这实际上就是五盖在减轻。我们昨天说到了五盖:贪欲、嗔恨心、昏沉、掉举和怀疑,它们障碍我们的止禅和观禅。今天你感受到昏沉在减轻,掉举也在减轻,说明你在运用慈心禅对治五盖了,五盖在不断地减少,这是你的身体不太疼痛的一个原因。
但是离真正的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还有很远的距离。证到初禅、二禅的时候不可能有身体粗重的疼痛感,会有很强的喜乐,身体会感到轻安,能够长时间安住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甚至更长。
问:
三天下来,每一次都能做到调整一些方向、一些方法。下午开始的时候,当自己稳定后就将慈心发给师长和亲戚、朋友,在发给朋友的时候察觉到有一丝丝难受,不明显;发给自己不喜欢的、不友善的人的时候很困难。后来再发送给师长、亲戚、朋友们变得很轻松,然后我尝试发送给不相干的人,也很顺利,腿上开始感觉有软软的一种暖流。之后我就挑战发给不太友善人,这个暖流更加强烈、更明显,也感觉到身体局部不太舒服的地方瞬间也有暖流流过,但不彻底。然后我就尝试着把慈心禅按方位全部做了一遍。我在家里也经常听黄慧音的《慈经》,有时候好几个人一起听,有时候能听通宵。
这是我第一次来参加禅修班,初期就是一张白纸,遇到了很多障碍,感觉很艰难。在法师昨天中午的小参以后,我调整了一下,专门对自己发送慈心,一直到今天下午循序渐进地发送给每一个人,感觉整个人就不一样了,那个暖流让我很轻松。
这一座结束之后,是一种释然、轻松的感觉,但还会感觉自己的某个部位有一些东西,还需要继续做。
所以我有一个问题要请教法师,一般来讲是要做多少天,才能让我们感到身心平安、通畅?甚至之后可以给未来带来很长的殊胜的轻安感?自己回家要持续修行,希望得到法师明确的指点。
答
你的这个过程是比较经典的,突破得还是比较快。因为你一直绵绵密密地发心,实际上是精进力的过程。精进力提升了,定引发了轻安,你感受到暖流从身体上升起来,轻安生起来的时候,粗重的烦恼和痛苦就会灭去,腿的疼和不适感就减弱了,再修的时候就变得比较轻松了。
因为这是第一次,你仍然会觉得有一些微细的残留,所以慈心还需要反复、深入地修行。
修到什么程度呢?当你能突破平等慈这个界限,面对自己、他人、可爱者、普通人、敌人以至于一切众生没有任何差别,切换到任何对象都毫无困难,而且非常自然、无障碍地发送慈心,此时如果再消除五盖,基本上就快得到近分定(接近于初禅的定境——编注)了。
要进入慈心的禅定,一般还需要长时间地安住在一句祝福词上,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没有任何杂念,喜乐感生起来之后,心与慈心融入、合一、安住,具备了五禅支,基本上就进入到初禅了。如果能修遍满慈,会对你更有帮助。但是需要一些时间,不能推进得太快。拥有定力的时候是很容易修的,如果定力没有升上去,修的时候就会很疲劳,所以这要看情况。
修十个方位这是第三个阶段,这次没要求大家修。定力的培育还是需要时间的,没有那么快。
佛教不是一个消极、冰冷的宗教,它实际上充满了关怀,帮助我们自己,关爱他人,让这个世间减少痛苦,带来安乐,消除我们的内在的烦恼,获得光明、安乐的人生。这样我们的生命就不会虚度。这就是佛法带给我们的利益,所以我们应该感恩佛陀以及历代的祖师大德。
禅修后的注意事项
最后讲一下禅修营结束之后的注意事项。
第一、我们要理解慈悲是包括了身语意三业的。
1、身业慈。这几天我们看到法工们给大家打扫卫生,做美味的食物,很细心地照顾大家,这些都属于身业慈。包括给花草浇水,爱护小动物,可能没在心里发祝福,但行为本身就是慈心。
2、语业慈,关怀的语言。
3、意业慈,我们心里希望对方得到幸福,希望减少痛苦,为他的成功感到高兴,尊重他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不仅要关注发慈心和修禅定,在生活中的身业慈和语业慈也很重要。
第二、能够识别出慈悲喜舍。
比如一个孩子或者一个好朋友,他获得了某种快乐,这种快乐是正当的,在这个时候你在心里为他感到高兴,那么你要能辨认出来,这是随喜之心。
如果我们能够辨识出自己生起的慈悲喜舍,那么它的力量就会更大,这是智相应的善法,它给我们的力量要超过智不相应的善法。如果你看到他成功,你也很高兴,但是你没意识到这是喜,这是一种善,那就跟智没有相应,力量会弱一些。
所以今后生活中要注意把善心和不善心辨识出来。比如你看到一个人受苦,马上产生不忍之心,随即你辨识出来这是慈悲心的显现。一旦辨识出来了,你的感觉就不一样,它就不仅仅是个稍纵即逝的情绪,而会成为一个善根,种在你的生命里,会带来强有力的熏习。
第三,回向于增长善根、成就菩提。如果在朋友圈里看到别人分享了一篇法义,觉得很好,点了一个赞,要辨识出这也是身业慈,随喜自己的点赞行为,再运用回向。
当善法和善根生起之后,及时地回向对我们也非常重要。回向于增长善根,消除障碍,开发智慧,成就菩提,引导生命朝向光明。一段时间以后,你会发现整个人的正能量、福德和智慧就会得到显发。
如果不回向,善根很可能结成另外的一些世间福报,或者会流散,这些善根会沉睡很久才能够成熟,成熟的时候也不一定是你想要的样子。因为世间欲乐和福报,也有可能会带来一些困扰,增长了欲望。
所以要朝增福、增慧,开发菩提、消除烦恼这些方面做回向。
第四、在生活中,慈心就是友善地爱整个世界,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是一种嗔恨的,反社会的。
有一种心理问题叫“反社会人格障碍”,他对整个世界缺少友善,以伤害别人为乐。但是一个修习慈心的人是关怀世间的,他有一种人文关怀。
但是慈悲并不是烂好人,并不意味着就只能说好听的,不能够去指责和严厉地批评了,在爱心的基础上都是可以的。
另外,慈悲也不是没有原则的自我牺牲。有的人说我太慈悲了,是不是会吃亏?会不会伤害到我自己?慈悲不是一种无谓的自我牺牲。
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眼镜蛇的公案故事。一条眼镜蛇修了慈心禅,在森林里一直安住于慈心。有一天来了一位眼睛不太好的老太太,砍柴忘记带绳子了,她把眼镜蛇误当作了花绳子,随手就拿来捆柴火。眼镜蛇由于修了慈心,就默默地忍受着,到了晚上才遍体鳞伤地逃回森林。然后就找到了它的师父,大发雷霆:“你看看我!修这个慈心禅把我搞成什么样子了,差点儿要了我的命!”
他的师父就告诉它说:“这是因为你用愚痴的方式在修慈悲,慈悲是需要有智慧的。你是一条眼镜蛇,并不是一条绳子,你可以告诉老太太这一点。不一定非要去咬她、伤害她,但是你可以发出咝咝的叫声,让她知道你是蛇也就够了。你不是绳子,却想要去伪装成一条绳子,所以伤害了自己。”
这个公案其实是意味深长的,我们修善法能够行持到什么程度,是要根据我们的现实,就是说你能够承受到什么程度,你的定和慧以及神通力到了什么程度,就以相应的程度做相应的关爱和奉献。
人生一点都不奉献,这是一个没有燃烧的生命,是没有价值的。但是如果你的奉献超过了你的承受能力,就会受伤。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有自我关怀和取舍的智慧。
修习慈悲并非没有原则的自我牺牲,实际上它关怀自己和关怀别人都是具备的,所谓要自利利他。如果我们自身都是泥菩萨的话,我们是不能过河的,也不能帮助别人过河。
最后,慈心禅可以配合其他的法门来落实在日常的生活中。
有的人问:法师我接下来怎么修呢?你可以把慈心禅作为主修法门,但是也可以有其他的法门。
比如有的人是修安般念的,修念佛的,修密法的等等,如果不愿意更换自己主修的法门,你可以继续修你之前的,但是可以运用慈心禅来帮助你。
一般我们建议在一坐最前面的10到15分钟修一会儿慈心,对自己或者对一切众生,然后切换到其他的修法上来。这样的话,你的身心能够得到很好的梳理,效果会更好,更容易安住。
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友善的人,做一个充满智慧、充满生命关怀的人。佛陀是一位真正的关怀生命的圣者,直到临涅槃前还度化一位外道修行者,令他证得阿罗汉。他一生都在做着生命关怀这样一个伟大的工作。
所以佛教不是一个消极、冰冷的宗教,它实际上充满了关怀,帮助我们自己,关爱他人,让这个世间减少痛苦,带来安乐,消除我们的内在的烦恼,获得光明、安乐的人生。这样我们的生命就不会虚度。这就是佛法带给我们的利益,所以我们应该感恩佛陀以及历代的祖师大德。
三天的慈心禅到此全部圆满结束,最后随喜大家,也祝愿大家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上慈心满满,收获法喜无量!
(全文终)
录音整理 | 觉媛
排版 | 明明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