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三风建设 > 戒幢春秋 > 戒幢讲堂 | 禅修的初学与深入

戒幢讲堂 | 禅修的初学与深入

发布日期: 2024-01-29 浏览量: 575 次浏览

所以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一定会修得越来越好。如果见地没有跟上,对修行的理路没有非常精通,随着时间的推移,很有可能我们的心会再次关闭。

大和尚慈悲,各位法师、居士,大家晚上吉祥。今天我分享的话题是禅修的初学和禅修的深入。

作为学佛人,佛教是一种信仰。但同时佛法也是一种生活,是我们生命的提升和圆满。所以在学佛的道路上,在最初的阶段我们会视之为信仰——到寺院里礼拜,参加一些法会,做一些仪轨。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我们很多人就不再满足仅仅是信仰,或者仅仅是做个仪轨。很可能我们会想要走得更深一点,想体验得更深刻一些。在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会开始进入实修。比如说念佛、持咒、诵某一部经,或者拜忏、打坐等等。

在佛教的信仰之路上,这种想要走得更深、想要体验更多的追求,引领着我们慢慢地去进入实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方面可能我们常常能够体验到一些好的感受,比如有的时候诵经,突然觉得身心非常愉悦,感受到暂时超越了红尘,被经典中开示的广大殊胜的境界所感染、净化和提升,有一种非常好的体验生起来。这样就会激发我们的信心,就会很想长时间地修下去。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这些好的感受虽然有时候会来,但是它并不是每次都能来。有的时候想要维持它,却维持不住。有时候诵经感觉很好,可能过了一段时间就觉得杂念纷飞,心烦意躁,甚至过去的享受已变成了一种应付,让你觉得疲惫,自己对自己的修行越来越不满意。

到这个阶段,很多人会再次感受到一种迷茫。要么退心了,觉得修来修去也就这样子了,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要么可能我们就会想再换一个法门,觉得是不是会比现在的更好?很可能就会在这样换来换去的过程中,慢慢磨掉了自己那种初学者非常有活力的、生机勃勃的兴趣。

所以我们会看到,对于初学者来讲,一方面是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恰当法门,不能盲修瞎练,根据自己的感觉随意乱来。另一方面,就是要掌握正确的见地和修行要领。初学者在修行过程中偶尔得到了一些好的感受,但是因为没有见地的支持,因为对禅修的要领没有完全掌握住,因为对修行的理路不够通达,缺少经验,这些好的感受没有深厚的见地作支持,它们就没有那么稳固。

所以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一定会修得越来越好。如果见地没有跟上,对修行的理路没有非常精通,随着时间的推移,很有可能我们的心会再次关闭。

为什么在初修的时候会有么多好的体验?是因为你的心是开放的,因为新鲜感,因为信心,因为对一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开放性,你的心是活泼泼的。所以会比较投入,也会比较容易打开。那么就比较容易出现一些好的觉受和体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我们的见地跟不上,不注意去检查我们心的状态、心的品质和心的态度,我们的心门很有可能不知不觉中会再次关闭。

有的时候这种关闭来自于新鲜感的退去。有的时候这种关闭来自于厌倦,就是得到了一些好的体验,又失去了,再得到又失去了,久而久之,你有一种厌倦、懈怠,当初的那种开放性也消失了。心门重新关闭,我们的觉受也会退减。

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讲,在最初入门的时候,就要寻找到能够开启自己心灵,能让自己全身心投入进去,能带来提升的适当法门和正确的修习方法。

当已经能够在一个法门上得到收获和体验的时候,接下来要做的重要任务,就是对见地的提升,对修行理路的深刻理解。对自己所修的理论一定要非常通达。这样,就需要我们去学习相关的经论,听一些相关的修行开示,与修行同类法门的善知识、同参道友经常交流沟通。在过程中来提升我们的见地,校正我们的态度,逐渐逐渐的让我们对所修的法门非常通达。在这个过程中,反复的把我们的心调整到一个正确的状态上来。

所以我们经常讲“初心不退,成佛有余”,有时候“禅者的初心”可以成为一个话头,成为禅修的一个非常好的开启的钥匙,是我们要常常去体会的。

就像每天的早晚课诵,刚刚接触佛教的时候,可能很多人在外面听到殿堂里的念诵声的时候就会感受到震撼,被经文所感染,内心里产生出一种神圣的感觉。有的人甚至泪流满面,毛孔耸立,在大众一起修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法喜充满。可是一段时间之后,随着一天天的重复,有的人就慢慢地失去了新鲜感,产生疲厌、心不在焉等等,法喜减少了。

那么,如何来重新开启我们的心门?你没有办法用新鲜感来开启,因为每天都做,不再有一个初学者那样的好奇心,在这个时候实际上就是需要见地的提升。

在不断重复念诵内容的时候,就要不断地深入品尝它蕴含的法味。一次又一次展现开放性,让我们的心不断刷新,每一个念诵都是崭新的,要有一种“禅者初心”来投入到我们的修行中。这时候就会发现,我们的心常常都是开启的,法的滋养就会流入到我们的身心里来,让我们得到疗愈、得到提升、得到净化。

所以对于一个初学者,慢慢地进阶到这样一个阶段,能够在教理上不断深入,对自己所修的法门越来越通达,能够不断开启“禅者初心”,用一种非常清新的态度对待每一次修行。在这个时候,我们的修行就会进入到第二个阶段,一些好的感受慢慢就会稳定下来,成为修行的常态。它不再是偶尔发生,而是只要一进入状态,就能体验到,成为修行的一部分。

禅者的修行提升到了第二个阶段,就是一个持续进步的阶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在这个阶段里面,我们能够体验到修行的成果稳定下来,修行对我们变得比较有益。如果每天都有进步,我们的心也会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初心也会不断地刷新。

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悟,让你不断地融会贯通,互相激发,互相突破。渐渐地,我们整个的生命,整个的生活,还有我们的存在方式就会发生非常不一样的改变。就像积累多年的寒冰,在温煦的春风和阳光之下,渐渐消融。获得这样的一份通透之后,我们所体验到的世界不再是复杂的,不再是晦暗艰深的,不再是迷茫的。会发现生活中很多的事情会化繁为简,其实也没有什么。

作为一个佛弟子,我们掌握了业成熟的四个次第的规律,不光能把握我们这一生的幸福和安乐,我们也能够把握未来生的幸福和安乐。

随着持续的修行,可能接下来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修行的瓶颈期。

在这个时期,虽然见地也达到了,也有法喜和收获,可是会阶段性的止步在某一个程度上停留很久,迟迟没有新的突破。在到了这样的瓶颈期的时候,很多人也容易放弃。就是久而久之后,修行也会变成“就这样了”,容易产生出懈怠和退失心。有时候,有的人也会转向新的法门重新开始,期待着是不是可以有新的突破。

当用功到了一个瓶颈期,我们该如何来突破它?

很多人常用的方法可能就是加长修行的时间,加大量。过去坐一个小时,现在坐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上不去了,把它增加到四个小时。或者通过密集的闭关,通过长程的、大剂量的修行来增长、突破。

可是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条件,比如说,在佛学院期间,可能你每天能够用于打坐用功的时间是有限的,其它时间可能要看书,你要完成常住的义务,有各种的事缘,没有条件去闭关、去做大剂量的密集修行的时候,如何在日复一日、好像一成不变的修行状态里面来进步和突破?

在这样的阶段,对我们的一个挑战实际上就是,从强度的层面没有办法加大,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提升我们修行的深度。就是说从方法到态度的变化,在点点滴滴的加深它。第二就是把禅修的觉受和领悟逐渐逐渐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看似一成不变,看上去每天都是如此,差不多的觉受,差不多的体验,可是也就在这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我们的身心实际上每天每天的发生着变化和进步。

前段时间遇到有一位禅修者,他之前修了一段时间的慈心禅,感觉很好。但是修得久了之后,因为他也接触过四念处的禅修和禅宗,他想我就不念慈心,就只是觉照看看怎么样。

所以这个时候他就从慈心禅的法门转入到“觉照”,然后也很有效果。有时候上座之前,可能经过了一天的活动,身心有点疲惫,心里边可能有一些情绪,堵塞了一些难受的东西。那么他采取的方法就是只管打坐,再烦再难受,你就看着它。一直观呼吸或者一直观这些感受,最终心也就静下来了,心静下来了就下坐。然后他的一个问题就是怀疑自己这样修对不对?就这样了吗?

其实他在用功的过程中有一些部分是对的,但是有一些部分还是可以进一步去提升的。

对的部分是什么?就是他实际上已经掌握了一些觉照的方式,不管念头是什么,不管身体里有哪些不适感,他已经能够很坚定,“只管打坐”,就是去觉照。念头来了,知道念头本空,念头也在自生自灭;身体难受的感觉或者心里的一些堵塞,就直接去观照它。这些感受也会发生着流动变化,那就观它的流动变化,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但是有的时候它似乎不变化,那是因为你的时间和定力都不够,就很难深入地去觉察它微细生灭的细节,就会觉得它好像一直在,没有明显的改变。

这时最好的方法,其实也就是坦坦然然地,重新回来观呼吸,继续保持觉照也就够了。这种坦坦然然的觉照的状态,只要你坐得时间足够久,最终你会发现心也就会慢慢地静下来。杂念浮现一段时间后,你不给它投注养料,它也就会渐渐减少,心获得了清明。到了一座结束的时候,可能这时候心里觉得空空的,心静下来了,带着一种觉照和宁静。

那么这次是不是就这样下座了,就结束了?实际上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我们在坐禅中所体验到的、所领纳和提升出来的这种心境带入到生活中。把这一份禅修带来的从容和觉性带到生活里。带着这份觉性去待人接物、洒扫应对,“劈柴担水,穿衣吃饭”,把法味带入到生活中。

虽然说,座上的时候我们的对境是杂念和身体的感受,座下的时候我们的对境是纷杂的人和事,但是它们的本质其实都是一样的,无非都是对境而已。

对的部分是什么?就是他实际上已经掌握了一些觉照的方式,不管念头是什么,不管身体里有哪些不适感,他已经能够很坚定,“只管打坐”,就是去觉照。念头来了,知道念头本空,念头也在自生自灭;身体难受的感觉或者心里的一些堵塞,就直接去观照它。这些感受也会发生着流动变化,那就观它的流动变化,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我们在座上的时候学会了观念头、观感受,我们其实也可以在座下采用同样的态度去觉照。慢慢地把座上修的感悟带入到座下,渐渐渗透到生活中。而不是打完一坐,心定下来了就结束了。座上和座下打成了两截的话,我们的修行可能就会止步不前。但如果我们能够尝试着把这些修行的悟境带入到生活中去,在与人对接的过程中,在动静之间常常去观照,常常去提起,历境练心,我们就不断会有收获和突破。

生活中永远都有挑战,它不像座上的禅修——每天打坐一段时间,你感受到的,要处理的都差不多。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对境,点点滴滴,经历的大小考验可能是层出不穷的。所以我们把修习的精华渗透到我们生活中去,带着一份觉照的心去历练、去应对、去感悟,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天都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不一样的感觉。

你在一件事情上有所领悟了,可能你在其它的事情上也能够融会贯通,它会产生出在一类事情上的通达。在一个点上的突破,可能就会在一个面、在很多事情上通透和突破。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座上修和座下修慢慢交融,一点一滴的,我们对佛法的见地和智慧就会不断提升。

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悟,让你不断地融会贯通,互相激发,互相突破。渐渐地,我们整个的生命,整个的生活,还有我们的存在方式就会发生非常不一样的改变。就像积累多年的寒冰,在温煦的春风和阳光之下,渐渐消融。获得这样的一份通透之后,我们所体验到的世界不再是复杂的,不再是晦暗艰深的,不再是迷茫的。会发现生活中很多的事情会化繁为简,其实也没有什么。

随着境界的提升,过去觉得非常难以面对的,现在就不再是困难,反而成了我们进步的资粮,成了历境炼心的良好材料。就像磨刀石一样磨砺出非常锋利的智慧。体验到“处世界,如虚空,如莲花,不着水”的人生境界,超越了轮回世间对我们的束缚困扰,种种障碍。就像一个登山者,从最初山脚下的迷茫,中途的疲惫和困惑,最终到达“一览众山小”的豁达和开阔。

所以我觉得,修行的道路,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把法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过程。座上修是一个很好的提升的机会,运用我们的见地调伏这一颗心。但是座下的生活才是我们生命的主体,需要把座上修所得到的精华引入其中,渗透其中,是一个真正要用功的地方。座上修和座下修交互提升,慢慢地从方法到见地,从见地转化成态度,从态度转化为领悟和通达。

这就是从我们的初修,坚持深入去开启的过程。

过程中它可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时候我们会一再地失去我们禅者的初心,我们的心门可能又一次关闭,可能会一次又一次地忘失了法义,忘记把法活出来,对人对事产生执着,心失去了空灵,失去了觉观,都有可能。

但是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重新开始,常常地扪心自问,重新清空,再次激活觉性,把我们的见地越来越深地活出来,就会使我们渐渐地深入。度过了入门时候的懵懂,度过了初修阶段的不稳定,度过了中期的瓶颈。最后慢慢地,把法渗透到座下全体的生活中,最终到达通透和洞达。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过程,值得每一位修行者去体验。细细地去品尝法味,渐渐地吸收,所有法的滋养、净化和提升,这就是我们的修行之路。

(全文终)

排版 | 智凰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