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如何看待命运 ?如何改造命运? (中)
发布日期: 2024-01-03 浏览量: 3,972 次浏览
收录于合集 #佛法如何看待命运 3个
从因到果的四大法则:第一业决定,从善业产生乐果,从不善业产生苦果都是决定的。第二业增长广大,微小业能够生起极大的果实,极大的业也可能果实很微弱,关键看中间的过程。第三业不作不得,没有造作因业,苦乐的果决定不会生起。第四业作已不失,如果不加以对治,纵使经过百千劫都不会自动消失。
- 续前 ——
各位义工朋友们,所有来参加皈依共修的嘉宾们,大家上午好!
上一讲给大家介绍了命运的奥秘、佛教的业力思想和修习。我们这个世界多种多样,每个人都不同,无论是财富、健康、人际关系,甚至苦乐的状态都是千差万别的。如果将我们的目光扩大到整个世界、整个宇宙的层面,除了人类、动物界之外,还有看不见的有情众生,天人、苦道的生命,众生的生命形态各不相同,非常复杂。
在佛法看来,不管我们的生命有多么复杂,用一句话,甚至两个字就可以全部概括:那就是“业果”。众生因为业不同,而显现出形态的不同、果报的不同。
我们上次讲到了“业”的定义就是造作。它的本质是我们的“思心所”。跟内在的思维活动、心理活动有关。
有的业表现在外在的行为上,比如杀生或是护生,说粗恶语或说柔软语、爱语,这叫做表业,是外面能看得到的。
有一些业力是内隐的,比如我们受了戒,或者发了菩提心,乃至于受了三皈依,那我们的生命实际上也不同了。虽然没有持续表现在外在的行为上,但是在你的内心世界里,在内隐的层面上,连续不断地产生着善或者不善的影响力。有的人生起大愿,发起与诸佛菩萨相应的美好愿力;有的人可能发起的是不善心,反社会、仇视他人等等。这就是无表业。
由业感果的时间,可能今生今世成熟;可能下一世成熟;可能在更遥远的未来成熟;也可能是不定的,根据各种因缘和合,有种种的不同。
这是我们上节课所讲的,今天继续跟大家讨论从业因到业果的规律和特点。
从因到果的四法则
从因到果有四大法则,是我们要重视的。第一是“业决定”,第二“业增长广大”,第三“业不作不得”,第四“业作已不失”。
什么叫法则?实际上就是一种规律。万事万物的运作有规律性可循,有特定的运作模式。佛陀观察到业果的运作规律,为我们总结了这四大法则。
1 业决定
什么是业决定呢?善业一定会产生乐果,不善业一定产生苦果,这个是决定的;从善业产生苦果、或者从不善业产生乐果,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业的第一个规律,叫业决定,即决定如此。可能很多人不太能接受:有时候我们做了善事反而受苦,有的人天天做坏事,他还很享乐,是吧?为什么说善业一定产生乐果?不善业一定产生苦果?
其实,我们造作善业,有的时候感觉反而遭受了痛苦,那是因为这个善业本身的果报还没成熟,从因到果的成熟需要一段时间,有一个过程。
所以我们看到的所谓“做了好事受苦,做了坏事反而享乐”,不是我们在这里所讲的业果。比如一个人做了杀生偷盗的坏事,还大吃大喝、享受着各种快乐,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他过去生的福报能够让他享受到这个快乐;但是他此刻造作的杀生和偷盗的业因,在未来一旦成熟,就会感召痛苦的果。如果他过去生没有福报,即使杀生和偷盗,也不可能享受乐果。所以做坏事跟享乐没有必然关系。
我以前看过一个报道,有一位银行职员,挪用了大量公款,很多年都没有暴露,终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被查出来了。为什么没有暴露?因为他把挪用的公款放在一个密封的塑料包里,藏在一座桥的桥墩下面,就是河水冲刷的桥洞里,一直放了很多年,他从来没有使用过。他没有享受过快乐,反而内心的恐惧感、内疚感却一直在折磨他。
有人听了这个故事可能会觉得:那我做了坏事,我享受快乐也是我的福报,是不是我就可以理所当然地享受呢?你是可以享受,但是接下来所造作的这些不善业的苦果却随时都可能现行,随时都可能产生出果实。因为业果有四种成熟的可能性:今生成熟,下一世成熟,在未来世成熟,最后一种是时间不定。
所以,不管怎么样,即使我们有福报,我们也应该好好的生活,好好的做事,守护我们的行为、语言和心念,这才是幸福最可靠的一种方式。
有时候我们做了善法,但生活却陷入苦难,我们很可能会产生一种不公平的感觉,觉得我没有做坏事,一辈子都那么好,为什么我会遭受这么多的不幸和痛苦?那我们也要有一个坚定信念:目前所遭受的苦难,不一定是来自我们今生当下的行为,有很多是来自于更久远的、过去的业因。了解了这些,我们大可不必怨天尤人,而是应该更好地去“众善奉行”,不断地积聚未来的幸福之因。否则,当下已经很苦了,如果再不努力,再不去精进修习,未来我们又如何能走出苦海?
佛陀告诉我们,有四种人:第一种人从光明走向光明;第二种人从光明走向黑暗;第三种人从黑暗走向光明;第四种人从黑暗走向黑暗。
第一种人从光明走向光明:他在过去生有很好的福报,种下了很多善因,这一生就生在种族高贵的家庭,获得好的容貌、健康、财富、地位。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仍然孜孜不倦地追求智慧,修积福德,寻求生命的意义,不断提升。他不仅能获得今生的快乐,而且对未来生也充满了信心,甚至于超越轮回,成就生命的圆满,最终成佛。佛陀说这种人是从光明走向光明。
第二种人从光明走向黑暗。他的福报很大,却没有继续努力,放纵在财、色、名、食、睡的欲望中,放纵在烦恼中,他的福报犹如昙花一现,当恶业成熟以后就会进入痛苦的轨道,所以叫“先从光明走向黑暗”,那也是很可惜的。
我记得看过一个报道,国外有个人买彩票中了上亿的大奖,中奖之后他就放飞自我了,辞掉了工作,跟原配离婚,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染上了毒瘾和赌博的陋习,结交了很多狐朋狗友。短短几年,他就把上亿的资产消耗一空,重新回到他原来的生活里。回顾过往,原来比较平静的家庭破裂了,健康的身体也失去了,当他再重新回到起点的时候,心虽然宁静了下来,但是当初损失的那些东西却再也回不来了。这样的例子蛮多的,我们在现实中能看到。
像他们这样陷入生命的黑暗状态,来源于什么?并不都是命运使然。实际上是来源于身语意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佛法是非常理性的,它能够在每一个点上都看清楚。这是第一“业决定”。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决定见:从善业产生乐果,从不善业产生苦果。但是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这需要我们用智慧去鉴别、实践,这就非常复杂了。
我记得一个挺有意思的小故事,在讨论善与不善的问题。有一群小学生,老师很想培养同学们助人为乐的精神,就给大家布置了作业,要他们做一件助人的事情。第二天,老师问大家做了没有?很多小朋友都没做,但是有个小朋友就举手了,他很开心地说:我做了。老师问你做的是什么?他说:我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个老爷爷在过马路,行动特别不方便,车来车往太危险了,我就扶着老爷爷,帮助他走到马路对面,他很开心,还谢谢我,我也特别高兴。老师听了之后,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夸奖了这个孩子,还给了他一朵小红花。
同班里边有几个小男孩儿,他们听了之后很羡慕,也想得到小红花。第二天老师又问,你们有没有做好事?有几个小男孩儿就高高地把手举起来说,我们也做了,我们也扶了一个老奶奶过马路。老师问:感觉怎么样呢?小男孩儿说:做是做了,但是我们感觉挺累的,花了好大的力气!老师就问怎么会这么累呀?大家说:“老奶奶不想过马路,我们为了帮她过马路,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才把她弄过去!”老师听了之后哭笑不得。
有的时候我们以为在做善法,做出来的真的就是善法吗?真是别人需要的,或者真的对他有意义吗?善、恶这两个字是简单的,要想把它非常有智慧地活出来,其实没那么容易。听起来像个笑话,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行为实际上也有点像这几个小男孩儿。可能别人未必想过马路,在他充满了挣扎和无奈之中,我们还要硬把人家拖过去,那不一定是他要的,不一定是适合他的,甚至可能还伤害了他。说到善与不善,这里边的学问还是蛮深的,但是“业决定”法则是决定的。
业增长广大。微小的业也可能生出巨大的果实,而一个很大、很重的业,结出的果实也可能很微小。
2 业增长广大
第二,业增长广大。微小的业也可能生出巨大的果实,而一个很大、很重的业,结出的果实也可能很微小。
如果说“业决定”是性质上的一种决定,那么“业增长广大”,有点像“量”层面上的可变性或者弹性,那是很大的。
有一个佛陀时代的公案故事:佛陀成道之后在人间游行,他的足迹遍布了印度各地,有段时间,他去了一个比较偏远的国家,准备到那边去教化。这个国家的国王听说佛陀要来了,开始很高兴,觉得圣者要来了,他很激动。但是他的王妃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这位王妃跟佛陀还有一段渊源。她出生在一个大户人家,长得非常美貌,而且非常聪慧,她的父母觉得天下没有多少男孩子能够配得上她,只有佛陀才适合她。于是就带着女孩子去见佛陀,想把女儿嫁给佛陀,那当然被佛陀拒绝了。佛陀说:在我看来,美色都是暂时的,每个人都是一张薄皮,包裹着血肉、粪便等等的不净。佛陀是在为他们说法,这样说了之后,老先生和老太太当时就证悟了。但是女儿却生起了很大的羞辱心,她觉得:你不但不愿意娶我,还说我是薄皮包裹着血肉不净,认为这是对她极大的侮辱。
后来,她嫁给了这位国王,成了一位王妃,而且受到了极大的宠爱。但是当年的这件事情在她心里还不能释怀。
听说佛陀要到这边来教化,她就跟国王讲,佛陀来了未必是好事,你不要那么高兴。因为一个国家要想稳定,人民必须要对国王有信心,能够尊敬国王。佛陀是圣者,圣人来了大家都听圣人的,那谁还听国王的呢?如果放纵这些修行人在你的国家里传道,你很可能会失去人民对你的信心,甚至会失去你的国家。听了王妃一席话,国王就害怕了,于是下了一道法令,任何人不许供养出家人,如果供养则罚一百个金钱,命令下达之后所有的人都害怕了。
所以佛陀跟阿难来到这个城市的时候,他们发现走到哪里都是关门闭户的,没有任何人供养他们吃的。所有人看到他们都赶快回避,店铺纷纷关门,大家都假装没看见。而且王妃还聘用了一群闲散人员跟在佛陀后面,用种各种侮辱性的语言对他进行嘲讽谩骂。一连七天,佛陀在这个城市里没有乞讨到任何食物,而且还遭受谩骂。
阿难非常难过,他觉得这个城市太不友善了,看到佛陀受到这样的待遇,心如刀绞,就跟佛陀讲:这个地方的人如此的不友善,我们还是离开吧!有的是地方欢迎我们。
佛陀跟阿难讲:如果一个地方的人不友善,你就轻易地离开,去一个新的地方,但如果那个地方的人还是不友善,你又该怎么办呢?你又该到哪里去呢?我们需要去面对和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逃避。
佛陀继续像往常一样,带着一种非常从容的态度,没有任何的嗔心,没有任何的怨恨,甚至没有任何的羞愧感——好像别人不供养我,不恭敬我,我就很丢面子,很羞惭,没价值——对于佛陀来讲,他的价值并不是建立在别人对他尊重不尊重、供养不供养之上。他更重视的是,自己的身语意是怎样的。所以他仍然每天按时进城托钵,即使没有任何人给他食物,即使有人在背后骂他、侮辱他,他仍然非常的从容,面带微笑,散发着一种祥和之气。
佛陀的身影深深地打动了一个家境非常贫穷的老太太。这七天她一直在门背后默默地观察佛陀,看到在这样可怕的境地之下,佛陀还能够那么从容祥和,老太太对佛陀就产生了一种无比坚定的信心,她觉得这个人非常了不起,这不是自己能做到的。
后来她趁着佛陀出城的时候,偷偷地打开门,把家里剩的一点点残汤端出来,她说:如果你不嫌弃的话,我这里有一点残汤可以给你。佛陀随喜了她的布施行为,带着喜悦的心把钵伸出来,老太太自己非常不好意思,但还是鼓起勇气把残汤倒给了佛陀,佛陀欣然接受了,而且为她做了祝福。
在那个瞬间,老太太突然感觉到法喜充满,她从今天的所做所为,获得了一种非常强烈的意义感,非常喜悦,就在心里默默地发愿:愿我在未来际也能够做到像这样的从容,愿我在未来际,也能够能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都不再遭受苦难,让他们都能得到饮食,都能得到尊重,都能获得解脱,超出轮回。当老太太这样发愿的时候,佛陀就微笑了,为她授记:在未来生,依此善业和愿力终能成佛!
老太太的这个行为被其他人看到之后,大家都受到了震撼。过去这几天里,每个人心里都很压抑,因为不许供养、不许跟佛陀说话的规定,不是他们的本愿。看到一个老太太都能够这么勇敢去地去认同自己心里的信念,去做自己想做的,他们再也忍受不了了,很多人就主动把一百个金钱放到门口——你要罚款就来吧,但我还是要供佛的。大家纷纷地打开门来迎接佛陀跟他的弟子们。由此国王的这个法令就失效了,没有办法再执行下去,整个国家的人民都开始闻法,佛法在这个城市里反而弘扬得更好。
事情发生之后,老太太的老伴却想不通,觉得成佛是多大的一件事情呀,多困难呐,我家老太婆供养的不过就是一点残羹,有那么大的价值吗?他跑到佛陀那里问:您的教法听起来有道理,但是我觉得难以接受,一碗残汤有那么珍贵吗?在我看来没有多少价值,怎么可能得到成佛这么大的果实?
佛陀给他举了个例子:你看到这个村口的那棵大树了吗?这棵大树非常之大,树叶散开能覆盖整个村子,一棵树就像一片森林,这棵树大不大?他回答说很大,非常之大。佛陀问,这棵树从哪里来的?他说当然是从种子来的。但是它的种子有多大呢?非常微小,只有一颗芝麻的三分之一那么大。佛陀问:从这么微小的种子里长出了这么大一棵树,你能相信吗?老先生想了想回答说:只要经历足够的时间,给它阳光、水分、肥料,它当然可以成长,可以变得那么大。
佛陀告诉他,刹那间的恭敬心,乃至非常微小的一份供养,就像把这个善法的种子播种到我们的生命里,只要给予充分的灌溉和培育,当它有一天成熟了,也可以像这棵巨大的树一样不可思议。这时候老先生生起了非常大的信心,他顶礼了佛陀,同时也明白了佛法跟其他宗教的差别在哪里,并且知道了未来的幸福之道。
从这个公案中我们能够看出,看起来非常微小的业,也可能生出极大的果,只要我们给予它足够的条件,培育它足够长的时间。当然,即使是重大的业也有可能只感得微小的果,只要削减它的力量,对治它,结出的果实就会变得非常微小,甚至于不结果。这就是第二个规律,“业增长广大”的法则。
3 业不作不得
第三,业不做不得。佛法认为,如果没有积集因,绝对不会生出果来。春天如果不播种,施再多的肥料,水分调得再好,能不能结果?不可能,因为没有种子。这就是第三条“不做不得”。
有人问,我们修净土法门,生到那么殊胜的极乐世界,我们也没有修那么大的因,怎么能得到这么大的果实呢?那是因为阿弥陀佛修行的善根。但即使是佛无量劫的功德所得来的殊胜的境界,你也要种一分因才能享受一部分。你可能没有种全部的因,但至少要有信心、发愿,而且还要有念佛修行的实修。当我们种了一分因,才能够得到诸佛菩萨加持,部分地分享诸佛愿力所成就的净土之果。
如果我们连一分因都没种,就没有办法享受净土,即使阿弥陀佛圆满了他的大愿,极乐世界早已成就了,但是仍然还有很多众生没有办法生到净土,去受用净土的殊胜。为什么?因为没有种因,那是不可能生到净土的。这就是第三条“不做不得”。诸佛菩萨即使要度化我们,我们也必须要有得度的善根才行,经常种善根、发愿是很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善根,佛菩萨的愿力再大、神通力再大,也没有办法度化和帮助我们。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报道,印象特别深刻,我们一念善根真的有可能拯救我们。
多年前有一个人,出身不好,工作后也受人欺负,他就产生了一种扭曲的心理,一种仇视社会的心态,把一个压面条机器改造成了一个杀人的设备,然后专门去车站、广场这些地方,找年轻人聊天、交朋友。一旦得到对方的信任,他就把对方带到家里,让对方坐到他这个机器里,说这是我的一个新发明,来尝试坐到里边玩一下。等到这个年轻人坐进去了之后,他就把机器按钮一按,人就被卡在这个机器里了,然后他就把人虐杀了。他用这种方法前后杀了十几个青年,但是一直没有被破案,因为查找不到原因,这些年轻人失踪了,连尸体都找不到,查不到他们到底得罪了谁,没有线索,案子很多年一直没有破。
那后来怎么破的案呢?有一次,他杀了一个年轻人之后,在车站闲逛的时候碰到一个老太太,老太太就是他杀死的那个青年的老母亲,满头白发,背着一个包,手里拿着儿子的照片,在车站里见到人就问:“你看到我儿子了没有?他怎么也找不到了,一直不回家……”老太太一直在车站里见人就问,因为他儿子就在这个车站消失的,说着说着就哭了:我就这么一个儿子呀,怎么不回来了!央求别人帮忙找孩子。
杀人狂看到了之后,当时没什么感觉,但是回去之后就开始失眠了,无法入睡,他自己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睡不着,脑海中不断地浮现那个老太太找儿子的画面。他内心特别挣扎,一方面来自黑暗的力量还想杀人,因为杀人给他带来一种兴奋跟刺激的感觉,另外一方面,老太太的身影又挥之不去地在他的头脑里。
最终他还是抵抗不了心里的黑暗力量,又抓了一个小男孩儿,才十几岁的学生,抓住了之后仍然把他卡在机器里,开始折磨他。这个小孩苦苦哀求,突然说了一句话,他说:求求你放了我吧,你放了我以后,我给你养老,我把你当我爸爸,我一定照顾你给你养老。当孩子说了这句话之后,这个凶手突然流泪了,因为这一辈子从来没有人对他说过要给他养老。他明知放了这个小孩儿之后,肯定会去报案,这样他就要暴露了,但还是把这个男孩儿放了。之后他把家里的东西收拾了一下,也做好了准备。果然这个小孩儿出去之后就报警了,警察很快就抓到了他,并且判了死刑。
在这个过程中,他为什么最后能够放人?这样一个杀人如麻,已经不把生命当做生命、心理完全扭曲的恶魔,他也有松手的一天。我觉得老太太找儿子的那份爱心、亲情,对他是一个重大影响,男孩儿在慌乱之中说的那句话,可能是关键的一把钥匙,把恶魔的心打开了。
有的时候不经意间的一个善根,很可能会带来不可思议的影响,甚至于会救自己一命。佛法里也是这样,佛菩萨对我们众生都是大慈大悲的,善知识都想拯救我们,但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具有一分善根,否则没有办法得到乐果,所以必须要积集善的业因。没有积集因业,苦乐之果决定不生。这是第三叫“业不做不得”。
4 业作已不失
第四,业作已不失。业一旦造作了,会不会自动消失?它是不会自动消失的。
“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除非现行了,结成了果实,它的力量就耗掉了。或者它受到了对治,比如,不善业可以通过忏悔来对治。我们造作的善根也不会消失,但是有可能会被嗔心,或者诽谤菩萨这样的不善业所摧坏。如果业没有得到对治的话,是不会自动消失的。如果对治就有可能变小,甚至没有办法现行。
这就是佛教讲的从因到果的四大法则。第一业决定,从善业产生乐果,从不善业产生苦果都是决定的。第二业增长广大,微小业能够生起极大的果实,极大的业也可能果实很微弱,关键看中间的过程。第三业不作不得,没有造作因业,苦乐的果决定不会生起。第四业作已不失,如果不加以对治,纵使经过百千劫都不会自动消失。了解了业的四个法则之后,我们会提起对业的重视。
佛教的业果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不是听一听十个不增长业记住就行了,还要思考它是什么道理。同时还要实践,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你会发现身心马上就得到了正能量,善业刹那、刹那间在增长,很快就感觉到一种光明、喜悦从心底生起,福报也会增长出来。
定受业和不定受业
接下来说定受业和不定受业。有些业是绝对要接受果报的,有些业不一定接受果报,差别在哪里呢?
一定会接受果报的: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故思”,过程中有善或不善的认知及心理活动;第二造作;第三增长。具备这三个条件,往往要接受果报。如果有心理活动,也有造作,但是不增长,就不一定会受果报,叫不定受业。
什么是增长和不增长呢?论典里说,如下这十种业是不会增长的:
第一,梦中所作的。比如梦中杀人、跟人打架等等,不会成为一个强大的不善业。因为梦中造作的不好行为,它是微弱的,不能够形成强大的果实,所以不增长。
第二,无知所作。这种业很可能不会增长,它属于不定受的范畴。比如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他不懂事,手抓来抓去一下子把一个小虫抓在手里捏死了,这个孩子是不是造作了一个不善的杀生的业呢?不一定,因为这属于无知所做,他没有没有分辨的能力。
第三,无故思所作。就是非故意的,没有动机,没有伴随烦恼或者相应的善法。我们常举的例子:有人在阳台上晾衣服,突然阳台的一块砖头掉下去砸死了路过的行人,他对这个行人没有杀心,不是故意的,是属于不增长的、不定受的业力。
第四,不利不数所作。造作的时候没有那么强烈的意乐,而且也不是经常造做,不是你的本心、习性,它的力量就比较小。
十种福德善事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 觉媛 排版 | 明明 图片 | 赵德明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