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三风建设 > 戒幢春秋 > 佛法如何看待命运 ?如何改造命运? (上)

佛法如何看待命运 ?如何改造命运? (上)

发布日期: 2024-01-01 浏览量: 1,977 次浏览

收录于合集#佛法如何看待命运  3个

在佛教看来,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张白纸,都是带着过去生所积累下来的强大业力来到这个世界上。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对我们身心中到底还潜藏了多少业力有所了解,然后善巧地处理这些业的种子。与此同时,我们也会不断地在身心里种下新的积极的种子、善的种子。用这种方法,我们才能够最大程度地改善和提升我们的命运,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生命中所有的问题。

命运的奥秘1-佛教业力思想与修习(2021)

参加皈依共修的各位来宾,全体的义工们,大家早上好!这一次我想跟大家探讨的,是关于命运的奥秘,这是关于佛教业力思想的修行法门。

生而为人,我们从小到大,特别是随着年龄的渐渐成熟,可能在座的每一位都曾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人的这一生,命运到底是怎样的?谁来主宰?命运有没有它自身的规律?如何来把握命运?我相信这样的话题,可能是每一个人都非常关注的。关于命运,从古至今大家都在思索,都在尝试着去探讨。

只要我们稍微观察一下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够看到,有的人非常幸福,顺风顺水,身体很健康,事业也很成功,人际关系也不错,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显得相当的阳光。也有一些人,从小到大就觉得自己一生坎坷,虽然有一颗不服从于命运的心,但是人生的路就觉得挺难走的,常常被一种疲惫感、无力感所压倒。展望未来,心里有很多的迷茫。
人和人之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同?实际上不光是我们,在佛陀的时代,也有很多佛弟子向佛陀提出这样的问题。

《佛说十善业道经》记载,当时佛陀来到了娑竭罗龙王的龙宫为他们说法。我们知道,大海里边的生命种类是非常多的。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就是海洋里的鲸鱼,身体极为庞大;海洋里也有很多生物非常的微小,甚至小的像一个针尖那么一点点大。有一些固着在石缝里;有些生活在海底;还有一些会寄生在其它动物的身上;有的动物可能会把自己蜷缩在贝壳里;有的动物非常的柔软,全身没有骨骼,像海蜇,它非常的软;有些动物非常的坚硬;有些动物很强壮;有些动物很柔弱。这样大家就会产生困惑——为什么海洋里的生物有这么多样呢?

佛陀就告诉龙王说:
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佛陀在这里就解释,为什么海洋里的生命有这么多的差异——“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就是说因为大家的心念不同,“心想”是不一样的,有善有恶,有随顺于真理的,有不随顺于真理的。心想的不同导致了他们行为的不同,就是“造业亦异”。它们显现出不同的身业、语业、意业由此就造成了“种类亦异”,就是大家生在不同的生命轨道里,生在天道、人界、动物界、阿修罗界、饿鬼界乃至地狱界。即使身在同一界,长的样子也不一样,有美有丑;有大有小;有强壮,有不强壮;有富贵,有贫穷。

所以在佛法看来,所有的差别就是因为身业、语业、意业这三种差异——“心想异,造业异”,导致了种类异。所以如果我们要把握命运的规律和奥秘,那我们就要从这个地方去探索它。虽然从本质上来讲,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跟诸佛的心实际上没有差别,但是因为无明和烦恼,在显现和造作上,差别就非常大了。所以了解这颗心,把握它运作变化的规律,我们就可以把握我们的命运。

三种命运观

我们会看到关于宇宙人生的讨论,从古至今大概有这么三大类:一类是无因论,认为生命的品质和好坏没有原因,命运是随机的,偶然的,无因无缘。你富贵了,为什么?——“没有原因”。你贫穷,为什么?“没有原因”——认为都是偶然的。它被称作无因论。

第二种被称作邪因论。认为我们的一切都是“主宰神”的意志所安排的,由此做祭祀、各种仪轨,希望得到神灵的护佑,希望他赐给我们财富,赐给我们健康,赐给我们好的命运。这一种叫做邪因论,非因计因。

第三种叫业论,认为命运是由业来决定的。业论在古老的印度,很早就已经有了,但是关于业论,实际上也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业论是宿命论,它虽然也讲业,但它认为所有的命运前世都注定了,无法改变,这是第一种。第二种业论叫做精进论,精进论认为,命运虽然是由业来决定的,但是它认为跟前世无关,一切都取决于今世的努力,所以它叫精进论。第三种是佛教,佛教的业论不同于宿命论,也不同于精进论,在佛法看来,因果和业力是通于三世的,就是说,我们一方面继承和延续了过去生的业力,同时也不断地受到今生业力的影响,为未来的生命形态种下了种子。这就是佛教关于业的观念。

三种业论

为了让大家更清晰地理解这三种业论的差别,论师们也讲了一个寓言故事,为大家解释这三种不同的业论思想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思想会影响他怎样去看待万事万物,然后会影响到他的行为。这个寓言故事说:有三条鱼,它们在大海里生活,一条鱼是宿命论者;一条鱼是精进论者;一条鱼是佛弟子,它是佛教业力思想的认同者。有一天这三条鱼在大海里游泳,突然一张渔网从天而降,顿时把它们三个捕捉了上来扔在船舱里。

这个突然的事件发生之后,这三条鱼开始都非常震惊,等他们清醒过来,意识到它们身上所发生的事件的时候,宿命论的这一条鱼马上就认命了:看来我过去生没有造善业!它就认命了,觉得这就是我的命,于是它变得非常悲伤,在那里默默地等待着它的悲惨结局。

第二条鱼是精进论者。精进论的这条鱼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变得非常愤怒,它试图跟这个渔夫进行搏斗,开始拼命挣扎。渔夫看到这条鱼怎么跳得这么厉害,然后他就一棍子打在这条鱼的头上,把它打晕了,然后把它扔在船舱的最深处。

第三条鱼是一个佛弟子,它一开始被捕上来的时候也感到震惊和害怕,但是接下来它就命令自己冷静下来,它告诉自己这肯定是业力现前,才遇到了这样的重大危机。在这个时候它提醒自己,首先要接受现实。但是同时它也在观察,自己此刻到底处在怎样的业力状态?此刻是怎样的业果?观察了之后它发现:我现在已经被关到了一个船舱里,离开了水域,看上去是处在一个几乎绝境的状态。可是当它仔细观察了因缘的时候,它发现这看似绝境,但其实不是绝境:它发现船舱随着风浪正在不断地摇摆。

当风越来越大的时候,船摆动的幅度也越来越大。当船摆动到幅度足够大的时候,以它的体力是可以从船舱跳到海里去的,但是现在风吹过来的力量还不够大。在这个时候这条鱼就默默的祈请三宝,忏悔自己的不善业,同时也发愿如果能够得救,自己要更加精进。它感觉到内心变得更坚定更有力量了。于是它开始积蓄自己的体力,调整自己的位置和状态。慢慢滑行到一个最能得力跳出去的位置上,然后在那里一边休息一边等待。风是一阵一阵的,有大有小,风来了一阵变小了,但接着又来了一阵更大的风,突然一股狂风吹来,果然这条船剧烈地摆动起来,就在那一个刹那,这条鱼非常敏锐地抓住了最好的时机,奋力一越,从船舱腾空而起,扑通一声成功跳回了大海。

这个故事当然是个寓言了,但是这个寓言故事是意味深长的,实际上概括出了一个佛教弟子对命运,对业力,对因果的看法和处理的方式。

如果我们是一个无因论者,觉得一切都没有原因,命运是偶然的和随机的,那既然一切都是偶然的,我们还需要努力吗?肯定不会努力了。如果命运是偶然的,跟努力不努力无关,你就不会去做任何的努力,那就随波逐流了。如果命运是由上帝或神安排的,你会去努力吗?你也很难去努力了,因为上帝说了算,我们不需要再做什么,我们只需要祈祷上帝。如果一切都是神来决定,那我们只要祈求这个神灵就行了,我们还需要学习吗?我们还需要自己努力吗?可能你努力的方向就完全不同。

如果是宿命论者,我们很可能就会接受当下这样的现实而忽略了业的发展;如果我们是精进论者,我们可能会忽略了业的来源,而只注重当下的努力,忘了过去生的业力所带给我们的深重的影响。

只有把握完整的业力的规律,才能在活好当下的同时,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如果只是凭着我们的意愿猛打猛冲,就像那第二条鱼,不经过智慧的观察,不洞察过去、现在与未来,不在一个完整的时空里来观察因缘,那么我们的那种猛打猛冲,可能只是莽撞的,在前进的同时也在制造障碍,并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解决我们的问题。

所以佛教这样的业力学说,在这里就变得非常重要。我们重视过去生所带来的差别——我们的身心里到底积累了怎样的业力种子。在佛教看来,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张白纸,都是带着过去生所积累下来的强大业力来到这个世界上。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对我们身心中到底还潜藏了多少业力有所了解,然后善巧地处理这些业的种子。与此同时,我们也会不断地在身心里种下新的积极的种子、善的种子。用这种方法,我们才能够最大程度地改善和提升我们的命运,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生命中所有的问题。

改造命运的原则

所以我们就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解决思路:

第一,如何去处理过去生残留在身心里的业力问题;第二,如何从现在开始为未来的生命注入更加积极、光明的力量;第三,对于已经生起现行的不善业力,我们也要让它的影响尽量越小越好;第四,我们要让已经现起的善业的力量越大越好。我们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努力。
接下来我们会一点一点为大家来解析这里边的所有过程。

有的时候我们会去算命、看八字、占卜,现在网络上很多这一类的,你只要会给人看八字,会给人算命,那都是很热门的。算命的人很多,但是能改造命运的人其实没那么多。有的人说,买一个铜葫芦挂在床上,你的命运就会改变;有的人说出门了要穿上特定颜色的鞋子;高考的时候很多父母就会穿上旗袍,让孩子“旗开得胜”。到底效果如何呢?大家都想改变命运,但是必须要掌握命运的规律。我们这一次的三个讲座,核心的目的就是介绍佛教是如何看待命运的,同时如何来改造命运。佛教是非常智慧、深刻的宗教。

“业”的概念

首先谈到“业”。什么是业?可能有一些人还不是太清晰。它印度的梵文原文是“ karman”,音译叫“羯摩”,翻译成中文就是“行为、造作”的意思。关于“业”,在我们的中国文化里边已经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们大家在读书的时候有“作业本”,每个小同学都领到一本作业簿,你在上面要造作,要创作,要有你学习的行为;我们上班“跑业务”,就是你有生意往来的行为,所以叫业务员;开了一家公司,叫“创业”,开创贸易的行为、工业的行为、经营的行为……所以在中国,“业”这个词已经融入了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虽然它是来自于印度的一个思想。

业的本质是什么?实际上就是“”,这个“思”指的是思虑分别。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一切业力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叫“思业”,一种叫“思已业”。什么是“思业”?就是你心里的种种思虑分别,是一种心念的造作,所以把它叫做“思业”或者“意业”。由这种思虑分别的意业,推动我们产生身体和语言的外在动作,就是“思已业”。

比如今天早上大家得知西园寺的“皈依共修”又恢复了,这个时候你就开始思虑分别:我今天早上到底该去哪里?是在床上睡个懒觉呢,还是去商场逛一圈?还是来西园寺听讲座?然后最终你决定了,还是来西园吧,来闻闻法。“买点好吃的好玩的,虽然一时开心,但是闻法也许会给我更深的启发,也许对我的生命会有很好的意义和价值。”这时候你就抵抗了想玩的冲动,产生身体的行为,开始转公交过来。甚至还会有语言:打电话邀请你的同参道友,大家一起去听讲座,一起做义工护持道场。所以有了前面的“思业”,你就能产生出“思已业”,身体的行为,语言的行为。

所以我们身体和语言的行为不是偶然的,它实际上是来自于内在的思虑分别。所有的业,它的本质都来自于思。即使是同样的行为、语言,它背后所伴随的思虑分别不同,那么业力的性质、大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佛教它不是以行为和结果来论断业力的性质,而是以我们内心的思虑分别造作来判断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这个地方有一个电闸,某甲只要按下开关就能给一个电网通上电。如果他发现某乙正在这个电网上工作,但他是甲的仇敌,甲一直想把他干掉,这时候他突然发现今天有了一个好机会。如果这时甲按下了这个键,造成了对方的死亡,那他就会造下一个杀生的业力。

但是假如说甲并不知道那里面有一个人,他只是按照正常的程序来操作,根据规定的计划按下电闸启动电网,让整个设备和机器正常地运作。而且按照通常的惯例,这个时候上面是没有人的,不可能会有人来到这个电网上的。但是他却没有想到,那个时候正好有个人乙在电网上工作,他按了电闸导致对方发生了意外事故死去。那这个按电闸的甲有没有造作杀生的不善业呢?大家说有没有?说有的举手,我看看——看来认为有的人还是蛮多的。实际上没有杀生业。因为虽然看上去他有杀的行为,但其实他没有任何杀人的“思”。

业的本质是什么?是思虑分别,他只是按照正常的上班程序推上了电闸而已。所以说在这个时候他不犯杀生戒。只有第一种情况,明知道上面有人,为了杀死他,按下了电闸,才算是造了杀生的业。

所以大家学习佛法的时候,首先必须要知道业的概念。它虽然是造作,但是它的本质是思虑分别,跟心理活动有关。有时出门无意间踩死了蚂蚁,跟你看到了蚂蚁,很讨厌它,然后脚伸过去把它踩死了,这两个也有本质的不同。无意间踩死属于无记业;但如果是故意的,就会犯杀虫子的过失——虽然不是破根本的杀生戒,但是也有过失,是需要忏悔的。可以在佛像前,礼拜告白:弟子因嗔恨心或者贪心的原因,或者因为愚痴,造作了杀生的违犯罪,今向诸佛菩萨发露忏悔,后不再造。愿诸佛菩萨慈悲,受我忏悔,令我身心清净。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令这个杀虫子的业力得到净化。

三种业

业的属性有三种,大家都知道,就是分为善、不善、无记,业不一定都是坏的。我们说造业,大家一听“造业”心里就咯噔一下,觉得是不是干坏事了?造业也有造善业和造不善业的区别,善业是依无贪、无嗔和无痴的善心所而造作的,它会招感可爱乐的结果,就是在未来感召美好、光明、愉悦的可爱可乐的果报。

不善业是依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而造作的,它会招感不可爱的苦果。有时候我们身体不好;有时候我们心情不好;有时候我们遇到种种的困难,令我们的身心遭受摧残,这就是一种痛苦。这种苦果实际上是来自于不善的业力所引发的,是我们要关注的。

第三种是“无记业”,既没有善心也没有不善心,它是中性的,任运而起的。比如说渴了你就喝水,这个喝水本身无所谓善也无所谓不善,它是无记的。所以业力大概有这三种。

依善心而引发的行为、造作被称作善业。依烦恼、依不善心造作而招感苦果的,是不善业。其它所有的行为都是无记的,不感召爱非爱果。

表业和无表业

了解了善、不善和无记三种,我们还要了解另外一点:业力有表业和无表业。表业是一种明显的、能够被我们观察到的业力;无表业是一种潜在的、不能够被我们直接观察到的业力。

什么是表业?就是行为造作表现在外可以被人看到、观察到。比如你在合掌、礼敬,你在供灯、供花、诵经,喂鸽子,说一些赞叹的话或者说一些批判的话,所有这些都属于表业,能够表现在外,示与他人。

另外一种无表业就比较隐秘了,它是没有办法被人看到的。无表业虽然是潜藏的,但是它也在发生着重要的作用。无表业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律仪”,就是因为受持了善戒法而起的善业。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一个人受了八关斋戒,另外一个人没有受八关斋戒,是个普通人。两个人一块出门,一块回家,这一天里两个人也没有杀害生命,也没有偷东西,平平静静地过了一天。那么这两个人的业力相不相同?表面上看大家是同样的行为,但业力实际上是不相同的。因为受了八关斋的这个人,他今天没杀生,他就是持了不杀生这一条戒;没偷盗,他就是持好了不偷盗这一条戒,所以受了八关斋的这个人这一天好像没做什么,但是他的善法功德仍然在不断增长,这就是无表业所带来的功用。另外一个没受戒的人,则是处于无记的状态。

受戒产生戒体而引发的善,是摸不着看不见的,它潜藏在我们的生命里。因为是受持了善戒法而起的,只要戒体还在,善根就在不断地增长。像我们大家受“三皈依”,“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不损恼有情;皈依僧,不随顺外道邪众”,当你受了“三皈依”之后,就获得了皈依体。只要没有破失你的皈依体,没有去依止其他的邪魔外道,你没有用严酷的手段去折磨、虐待杀伤有情,你没有随顺其他人诽谤、攻击佛教的言论,那么你的皈依体就被护持了。在你所有的生活里,善根也在不断地增长着。其他包括受了五戒或者五戒中的某一条戒,发了菩提心、受持菩萨戒,都是这样的,依无表业而生起的善根在不断地增长。这就是第一种依律仪而起的。

第二种是“不律仪”,就是由受持恶戒法而起的不善。戒也分为善戒和恶戒。什么是恶戒?就是一种不善的、邪恶的誓愿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前段时间突发的一个事件,报道说在南方的一个城市,一个幼儿园,正好孩子们在放学,一个中年男子突然冲到这个幼儿园门口开始挥刀乱砍,当时砍伤了好几位师生,有几个孩子就失去了他们的生命。原因是什么呢?这个杀人凶手跟这些孩子没有任何的恩怨,唯一的原因是这个人生活遭受了挫折,导致了心理变态,他就想报复社会。他觉得“我过得不开心,你们也别想过好”,他在这时就产生一种反社会的心态。当他生起了一种这一生我就要破坏社会,伤害大众的誓愿时,即使他还没出去杀人,但是他的身心里已经生起了不善的“不律仪”,就是不善法的律仪已经现起了。

善律仪能够遮止不善法。比如我们受了三皈依、受了戒之后,我们就会约束我们的行为,它会产生力量,让不好的行为得到控制,得到对治。但是“不律仪”,它的作用也会制止善法的产生。当他心里有了一个报复社会、要破坏这个世界的决心的时候,哪怕是看到小孩子,原本有的一点恻隐之心,也会因为自己的恶愿力,而不想放过了。所以说不律仪也会产生影响力,会遮止善法的现起。相反,律仪可以遮止不善法的现起。这是第二种无表业,就是不律仪而产生出来的不善业。

第三种“非律仪非不律仪”。就是除上面善、不善两种之外的无记业。这一种就是我们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既没有受持一定的戒律,没有善的誓愿力;也没有反社会性,没有不善的誓愿力。他的行为动作都是即刻的,遇到有些事情他就生起善法,遇到有些事情他就生起不善法,他既没有积极的对治不善的内在力量,也没有这种恶的遮蔽善法的内在力量。

这就是无表业,它对人产生出一种潜在的影响。所以从这一点上我们就会看到,佛教非常重视一个人的人生态度,还有你内在的一种发心、一种誓愿力。实际上这种内在的发心和誓愿力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它以一种无表业的方式潜藏在我们的心里,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身、语、意的行为。如果能够生起律仪——就是善的无表业,就能够不断地遮止不善法的现起,我们的生命就会受到守护,趋向于健康和光明。哪怕我们目前还做不到清净,做不到完美,但是已经能够产生出一定的力量来对抗不善法了。

但是如果一个人因为价值观的原因,因为所生的环境等等的原因,他产生了不律仪,那就会导致他的生命一直造作不善法,而且善法想生起的时候就会受到压制。这是跟他的世界观、生命观,还有跟他的发心和愿力有关的。所以这一点大家要特别的注意。

无表业,它对人产生出一种潜在的影响。所以从这一点上我们就会看到,佛教非常重视一个人的人生态度,还有你内在的一种发心、一种誓愿力。实际上这种内在的发心和誓愿力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它以一种无表业的方式潜藏在我们的心里,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身、语、意的行为。如果能够生起律仪——就是善的无表业,就能够不断地遮止不善法的现起,我们的生命就会受到守护,趋向于健康和光明。哪怕我们目前还做不到清净,做不到完美,但是已经能够产生出一定的力量来对抗不善法了。

定业和不定业

说到表业和无表业,从感果的差别上来讲,就牵扯到“定业”和“不定业”。
定业就是一定会感果、一定会遭受相应果报的业力。还有一种不定业,就是虽然有了这个行为,但是不一定感受果报,这就叫不定业。其中不定业又分为“异熟不定”和“时分不定”:

异熟不定

“异熟不定”,比如说我们可能过去世杀了人或者对别人造成损害,可能会感召异熟果也可能不会感召异熟果,这就是异熟不定。

时分不定

也可能是“时分不定”,就是一定会感果,但是感果的时间不一定。果报生起的时间总共有四种,第一种叫“顺现法受”,就是当生就会感果的;第二种“顺次生受”,就是第二生,这一生去世之后,接下来那一生就会感受这个果实;第三种叫“顺后次受”,就是第二生还不会感果,到了第三生或者第三生以后,未来的生命中,果报才会成熟;最后一种叫“顺不定受业”,就是这个业力不确定,如果有今生成熟的因缘推动它,它就会在今生成熟,如果有在下一生成熟的因缘推动,它就下一生成熟,如果再遇到强大的因缘,它就不成熟,所以这就叫做“顺不定受业”。
佛教强调了四种业力,有的会在今生成熟,有的来生成熟,有的在更久远的后世成熟,有的不确定时间。概念虽然是枯燥的,但是了解了这些,对我们的现实指导意义是非常强的。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当下这一生的努力实际上就变得非常重要。
有些人讲,佛教就是修来世的。这个思想对不对?其实不完全对。因为有很多的业力会在你的今生就成熟,并不都是在来世成熟的,所以佛教并不只是修来世。比如说如果你勇猛精进地禅修、开发智慧,你可能今生就开悟了,那就说明让你解脱的善业在此生当下成熟。但是如果你没有去精进的话,你解脱的种子在,但是可能会在下一生或者在更久远的未来成熟。这就是佛教的业力思想对我们的生命的指导性。

讲到了定业和不定业,我们再回到前面举的那个三条鱼的例子。这三条鱼的例子可能大家听起来有点绝对化,但是在我们学佛人中间实际上也有类似的一些思想。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生病了你会怎么认为?生病了之后,有的人可能就会觉得这跟业力无关,可能只是自己不重视,养生没做好,那他可能就拼命地去做养生。但是有时候,如果我们没有处理好我们过去生的业的种子,这些跟健康有关的业的种子,你会发现不管怎么养生都养不好。同样的一个事情,别人没生病,怎么我就生病了?总是磕磕碰碰的,一会儿这里出问题,一会儿那里出问题;同样的一副药,别人吃了有效,你吃了效果就不好,搞来搞去就特别的折腾。
我们就会看到,这个属于精进论者,就会认为我们生病不生病跟业无关,跟自己努力不努力有关。他就拼命地努力想得到健康,但是发现有时候健康没有那么容易得到。
第二种人他可能是宿命论者,我们很多佛弟子也有类似的现象,生病了,就觉得这就是我业力现前了,怎么办?那生病就是消业,也不去治疗,什么也不干。或者做了一些忏悔,那也算是比较积极了。但也有一些人可能认为这就是我的命,他就会什么行动都不采取,甚至可能会导致错失了治疗的时机。

如果是一个正信的佛弟子,会怎么看待生病?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会有哪些方法?首先你就会积极地去忏除跟我们健康有关的不善的业力,那我们可能就会修一些忏悔法门,念佛、礼拜,修对治;第二我们还会做一些积极的、跟健康有关的行为,比如说养生,健康合理的衣食住行,适当当加强锻炼。同时,第三就是种下健康的业种子,可能会去放生、护理其他病人、布施医药等等。所以作为一个佛教徒,他处理同一件事情可能会从好几个方面同时来作用。

因缘论的佛法

佛教虽然强调了业力,但它不是宿命论,也不是绝对的精进论,它是因缘论。重视过去生的业力,也重视了当下的努力,不光重视内因,还重视外缘。我们下一次讲座里边会给大家讲到业力的运作规律,业力可以变大也可以变小,就是它还受到增上缘的作用。虽然已经有了种子,但是种子到底能结成多大的果实,实际上还受到阳光、水分、空气、肥料的影响。所以我们的精进、智慧、外缘对我们都有影响。
当生病的时候,如果去到一个环境气候适宜的地方,也是在改善外在的增上缘;遇到了一个好的医生,他也会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助缘。当然如果你的心力足够强大,你能够彻底忏除掉跟健康有关的不善业,那么你甚至可以不需要借助任何外缘,直接就让这个身体恢复。
还有就是,你还可以通过积极地修持善法,造作一些导向健康的善业,引导这些新的种子在当生就成熟,这样的话,虽然你现在身体不好,但是随着修行,渐渐的,身体越来越健康,整个人变得越来越好,那就是我们这一生的修行起到了作用。所以说佛教对待事物的方式是非常完整的。如果我们对业力理解不充分,不能够正确把握佛教的业力和因缘的思想的话,我们在现实中可能就会偏颇,执着于一个方面,忽略了其他的方面。

我记得我们大和尚开会的时候经常讲,说他这一生的健康,觉得都是这一生修出来的。年轻的时候体弱多病,到了二十多岁的时候甚至都吐血,他的胃相当不好,到医院的时候医生建议他把胃切除掉三分之二。但是那时候因为寺院太忙了,他没有时间去做这些手术,所以他说“白天不病晚上病”,白天要干活不能生病,晚上就要受到这个病痛的折磨。但是他通过每天的众善奉行,每天积极地护持道场来修行,也改变了健康状况。
当时寺院里有几个老和尚生病了,他都照顾他们,给他们做饭,打扫卫生,照顾得非常周到;护持前两任的方丈老和尚,他一直都是做侍者的工作。第二,他每天禅修,早上、中午打坐,饭后会绕着寺院整个走几圈。他每天的生活方式非常健康,加上禅修的力量,加上他不断地对治,照顾病人,念诵佛菩萨名号,发心住持道场,弘扬正法,到了这几年身体越来越好。二十年前我来到西园寺,那个时候还听说大和尚有时候生病,渐渐地就感觉到他的精力确实非常充沛,比我们一般人可能更充沛一些。有时候我们跟他一块出门,我们都累得都不行了,他还是很有精力的样子。这也是修出来的。
所以说我们大家要有这样的信心。我们造作善业,一方面要精进,还要有智慧,掌握因缘善巧,借助足够的增上缘,我们就可以把我们不管是任何一个方面的业力,都调整到一个非常好的状态上来。
具体关于业的修行和规律,我们会在下两次的讲座里给大家详细展开解说,今天只是给大家介绍了概念,介绍了佛教业力思想的基本轮廓。最后也随喜大家今天能够精进地来闻法,我们所有的义工也造做了一个听闻正法的善业,也有随喜、护持和发心的善业。最后也祝愿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还有你们的家人,还有这个世界上一切有缘的众生,愿他们都能够了解佛教业果的思想和修行的法门,愿每一个生命都能得到净化,得到提升。愿我们在座的所有人,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获得幸福和安宁!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 娟子     排版 | 明明     图片 | 赵德明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