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三风建设 > 戒幢春秋 > 心念住 | 4步骤处理负面情绪 ——《念住》之三(15)

心念住 | 4步骤处理负面情绪 ——《念住》之三(15)

发布日期: 2023-11-26 浏览量: 1,350 次浏览

每个人的欲望的特质都不一样。当看清自己欲望的本质,就用正念正知来观这个渴望感,看着“想要”的那种感觉。因为它是无常的,只要我们的正念足够强,就能觉照到它们生灭无常的本质,这个时候我们会有一种天高海阔的释怀,也会增加我们对佛法的信心。

续前 ——

三、心念住的几个步骤

觉知现象、辨别特相、领悟共相

心念住的几个步骤:

觉知到心理现象的生起,并意识到它们只是一种现象;

第一,要觉知到这些心理现象的生起,并意识到它们只是一种心理现象。学了心念处之后,假如跟别人起了冲突,你会第一念觉知到嗔心在生起,那就标明出来,意识到这只是一个心理现象,一个心念住所缘。在这个时候不要标明“我很生气”,因为佛法说无我。谁在生气呢?心在生气,身体在紧张。当这样想的时候,视角和感受就会有所不同,看着这个心生气的样子,也更容易提起正念和悲悯,而不是认同它,被它淹没。现象只是现象,现象不是我,如实而观。

我在禅修营中讲这些的时候,有个人就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法师,我现在知道了,原来不是我在贪,是心在贪,那这样的话,我还需要为这个贪负责吗?不是我在贪,我觉得跟我无关。”我就反问他:“既然是心在贪,你没贪,那干嘛还要随顺它,要听它的话呢?”所以这个问题就不再是个问题了。

当然他说的没有错,确实是心在贪,而不是“我”在贪,这是没错的。但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要修心念住,对心理活动要有正念正知。否则的话,我们就会成为心的奴隶,被它牵引,随业流转。放纵心的后果很大,一念贪心,万劫不复,都有可能。所以出于生命关怀的角度,出于慈悲和智慧的角度,就能够很好的观察和处理这颗心现起的各种现象。

第二,就是辨识它们的特相。

能够看清楚心理状态是什么,这一点非常的重要。有些人的问题就是,不能够辨识清楚,那就很难处理。

比如说,他只知道“我很痛苦,我很难受”,但是如果只标注到这个程度,那是不够的,观察心的时候,觉得被一团混沌的情绪卡住,很难处理自己的痛苦。这个时候最好能识别的更细致一些:这个痛苦是怎样的痛苦?可能这个痛苦里面有一些恐惧,有一些不确定感,可能里面还有紧张,还有一种觉得生命的无助或者说是悲伤——“难受”其实是复合物,是一团混合的情绪。当把它们一个一个的辨识出来之后,我们就不会被卡在情绪里,更容易看到它们的生灭流动变化。

领悟它们的共相——无常性、缘起性、无我性

辨识了它们的特相——就是看清了之后,还要领悟它们的共相。共相是什么?就是无常性、缘起性、无我性。要知道每一种情绪、每一个心念都是无常的,这点一定要非常坚定的相信。

有的人他处在烦恼痛苦中的时候多,就觉得这个痛苦好像是永恒的一样。但是痛苦也是无常的,众缘和合。有人可能在禅修中感受到内心平静安宁、法喜充满,那也要知道,这也是无常的。这样我们的心又放下了对心念的执取,重新获得了平常心。禅修中好的心理体验灭去了也不要紧,并不意味它不会再来。当然它再来的时候也不是它了,也许是另外一种更深的体验。感受只是感受,心念只是心念。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体验到,心是开放的,向各种经验开放,向未来开放,会觉得突然打开了自己。

所以这就是心念住:第一要意识到心理现象的生起:贪、嗔、痴、昏沉、散乱、广大、狭小……出现什么就知道它,知道它是一种现象,不是“我”也不是“我所”。第二辨识,知道它们是什么?更细致地看清它们的特相,这一点非常的重要。第三,也要知道它们的共相,所有的情绪,所有的心念,它们都是无常的,都是缘起的、无我的。所以贪不是“我”,瞋不是“我”,痴不是“我”,昏沉也不是“我”,散乱、掉举也不是“我”。心理现象只是心理现象,用正念正知来保持觉照。

四、对烦恼和不善心的处理法

标明、理解本质、对治、远离对境并转向身念住

我们接着说“心念住”:

在修学的过程中,有时可能会遇到强烈的情绪或是烦恼生起,这时候可以用下面四种方式来处理。

标明(正念)

第一个就是标明,标明本身就具有治疗性。所谓“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当一个情绪或是烦恼被看到和标明的时候,我们就已经从“自动运行”的状态中摆脱出来了。

尝试理解其本质(正知、慧)

第二理解它的本质。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要知道它是什么,这个过程里边有正知和慧。看清楚我们的愤怒、悲伤、焦虑和贪婪的本质。

有的人说:“我这个人特别贪着欲望。”那就可以去观照这个欲望,看它是什么时候生起的,看这是一个怎样的贪欲。有的人会发现原来是渴望乐受;有的人可能会看到自己的欲望的本质,实际上是想接近一个人,体验一种亲密感;有的人可能觉得自己的欲望本质,就是喜欢美好,想要得到。所以每个人的欲望的特质都不一样。当看清自己欲望的本质,就用正念正知来观这个渴望感,看着“想要”的那种感觉。因为它是无常的,只要我们的正念足够强,就能觉照到它们生灭无常的本质,这个时候我们会有一种天高海阔的释怀,也会增加我们对佛法的信心。

 

对过于强烈的烦恼,运用适当的对治法;

对于过于强烈的烦恼,也可以适当用一些对治法来对治。有的时候,我们的正念力不够,可能会发现烦恼太强烈了,不断生起,无法处理。这时候就可以用对治法来加以对治。

如果是欲望的烦恼的话,可以修不净观。如果是愤怒的话,就要对自己和他人修慈心。慈悲心一旦生起,愤怒就会灭去。所以佛教里面也会修习四种护卫禅来帮助修行者用功:不净观、佛随念、慈心禅和死随念。

无法处理的,要及时远离对境,并转向于身念住。

如果用对治法也处理不了,强烈的烦恼反复现起,那就需要暂时远离激发烦恼的对境。有的人在家里吵架,情绪爆发,实在忍受不了,那就可以说:我现在情绪波动有点大,我们先暂停止一下。然后,把门关上回到房间里面开始做深呼吸,身体放松,或者行禅,或者到外面跑一圈,给自己时间和空间,先把心转向身念处,这样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再去做沟通处理就会好很多。

总结一下,对治烦恼和不善心,我们第一就是标明。第二看清它的本质是什么。有强大的正念,第一个就够了,观照的当下,它就会灭去。如果烦恼反复现起,或者看不清,那就细致分辨它的本质。还不行,就修第三对治法。对治法对治不了,第四就暂时远离对境,将心转向中性的或者喜爱的所缘。在任何情况下都尽量不要让自己被烦恼淹没。

有的人觉得,要是不发火,一直都很平静,会不会被欺负,显得软弱?但其实,如果我们需要通过愤怒来处理问题,这仍然是一种不够强大的表现。真正强大了,其实是不卑不亢的。具有洞察力,而且态度上不卑不亢。并不是说我们必须要去取悦对方,或者畏惧对方的攻击性。

真正的强大是什么?是一种平静,而且还能很懂他。有的人的平静,是“我把你看成空气”,隔离了对对方的情绪和感知,那还不是强大,对方反而会更愤怒。因为跟他发火,至少还是一种交流;不理他,反而会让他能量堵塞,更加愤怒痛苦。

所以说真正的强大是非常平静的,而且还很懂他,知道他为什么那么愤怒,能够一语道破。共情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权利,而是一种向沟通开放的态度,这样更容易处理一些艰难的情境。但如果对方平静不下来,我们至少可以冷静离开,安全转移,保护好自己。不要想着自己像造物主一样能掌控所有的情景,想操纵所有情况和所有人的命运,这个是做不到的。依当下的情境灵活应对,就是最有智慧的处理方式。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 牛冠飞    校对 | 心一

排版 | 果甚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阅读更多:

受念住 | 允许一切的发生 ——《念住》之三(14)

受念住 | 正念苦的8种功德 ——《念住》之三 (13)

佛法修行的概要 ——《八大人觉经》解读 (下)

佛法修行的概要 —— 《八大人觉经》解读 (上)

佛法的修心之道  (全文)

不扮演完美,放下期待 —— 《学佛答疑》6

如何面对婚姻困境 ——《学佛答疑》5

脾气不好该怎么调整?——《学佛答疑》4

情执为哪般?——《学佛答疑》3

《普贤行愿品》讲录合集

《大念住经》解读(一)——  具备 “ 如其所是 ” 的态度 4

《大念住经》解读(一)——  保持 “ 觉观 ” 的状态 3

《大念住经》解读(一)—— 何为 “ 正念 ” ?2

《大念住经》解读(一)—— “ 四念处 ” 的禅法背景  1

佛法视角下的身心关怀与疗愈

业力的规律——佛法如何看待命运?(下)

佛法如何看待命运 ?如何改造命运?(中)

佛法如何看待命运 ?如何改造命运?(上)

在生活中实践八正道(下):戒、定、慧

在生活中实践八正道(上):正见与三种正思惟

任何时候都是成长的机遇 ——《普贤行愿》(20)

照亮生命至深处

修习慈悲法门,做充满智慧、充满生命关怀的人

如何用佛法处理内心的愤怒与痛苦?

三日慈心禅开示合集 —— 理论、方法与注意事项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佛教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

戒幢讲堂 | 佛心大爱 —— 幸福有爱的生活,从自我疗愈开始

戒幢讲堂 | 不要根据外在的表现随便评价一个人

戒幢讲堂 | 虚拟世界里,如何面对别人的批评和称赞?

戒幢讲堂 | 让禅修不断进步的方法
护心即护一切 ——《入行论 · 护正知品》讲解合集

戒幢讲堂 | 佛教如何看待欲望和追求?

戒幢讲堂 | 正念 —— 智慧的禅修

戒幢讲堂 | 修集善法的智慧

戒幢讲堂 | 此心安处即吾乡

戒幢讲堂 | 心念引导着生命的去向

戒幢讲堂 | 智慧的心灵不迷茫

戒幢讲堂 | 开启生命的深层意义

慈心 —— 庄严生命的底色

快乐来自 “ 本地风光 ”

佛教的慈悲观  让爱更有智慧

戒幢讲堂 | 让漂泊的心灵得到归处

戒幢讲堂 | 佛法的解脱之路

戒幢讲堂 | 界文法师八关斋戒开示

流光掠影 | 西园的四季

流光掠影 | 银杏摄影专题

界文法师《命运的奥秘 —— 佛教业力思想与修习》讲座合集

界文法师《十善业道》讲座合集

《亲子专题》合集

温故知新 | 这一刻,拥抱自己(附录音)

经典读诵 | 《华严经 · 梵行品》 (全)

寺院法务等相关事务

> 请咨询客堂值班电话:0512-65349545

> 或添加值班微信:

xyhongfabu(西园寺客堂)

xiyuansi6(西园寺客堂)

值班时间:每日8:00-20:00

如遇回复延时,望诸位善信谅解。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苏州西园戒幢律寺·戒幢佛学研究所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苏(2022)0500006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