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三风建设 > 戒幢春秋 > 佛法修行的概要 ——《八大人觉经》解读 (下)

佛法修行的概要 ——《八大人觉经》解读 (下)

发布日期: 2023-11-10 浏览量: 1,326 次浏览

收录于合集 #3 佛法正见   66个

“生死炽然,苦恼无量”,生死轮回在燃烧、煎熬逼迫着每一个众生。菩萨意识到生死轮回的苦难,所以就发起了大乘的心,希望普遍救济一切的众生,希望众生不要再受任何的苦难,希望众生都能够得到毕竟的快乐,究竟的安乐。

《八大人觉经》解读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

(续前)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们大家下午吉祥!今天上午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八大人觉经》的前面部分,了解了佛陀所介绍的诸佛菩萨所拥有的八种觉悟,这也是每一位佛弟子都必须要日夜诵念、记忆、经常提醒自己的八种觉悟。

这八种觉悟当中,上午我们说到要断除和对治的是两种迷惑,一种是迷于事理的迷惑,第二种是迷于事相的迷惑。要了解“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意识到“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就是无常观、苦空观、无我观和不净观。让我们对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身心提起觉照。

迷于事相的烦恼主要是以贪欲为核心,就是“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觉察到贪欲心对我们生命的破坏力,我们就可以获得一种大自在。

接下来我们说到开发三种认识:第一种认识就是少欲知足、安贫乐道,“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意识到我们的贪求心是没有满足的时候的,如果我们去放纵自己的追逐,最终就会增加身心的罪恶,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到别人,所以菩萨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取有舍,“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有一份知足的心,然后把生命的重心放在我们的身心状态上,追求智慧的增长和开发,这是菩萨所关注的重中之重。“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除了要警惕我们的贪求无有厌足,还要特别注意我们的懈怠心对生命的破坏,所以在这里佛陀提出“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接下来第五种觉悟,就是三种认知的最后一种:“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这三种认知里边,佛陀让我们特别警惕的有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贪求心;第二让我们警惕的是懈怠心;第三个让我们警惕的,就是愚痴心。生死轮回从哪里来?实际上是从愚痴而来。关于这一点,我们会看到愚痴的“痴”,是疾病头,下面放一个知道的知。有的时候,“不知道”,这是一种愚痴的状态;还有一种是错误的、病态的认知。知见生病了,佛法叫产生了邪见,也会带来非常大的问题。

所以我们看到国外有一些恐怖主义、暴乱的问题,实际上有的时候不一定都是跟贪心有关,也不一定都是因为嗔恨心。素不相识的路人,彼此没有仇恨,是什么造成了血腥的杀戮呢?实际上就是愚痴带来的,就是邪见。他们认为杀死异教徒或者不同信仰的人,是很有功德的,可以升天。于是就会做下各种各样的迷乱行为,这种行为伤害别人,破坏社会,最终毁灭的也是自己。

菩萨了解到生死轮回实际上跟我们的愚痴有非常深的关系,所以菩萨就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他对众生产生了无量无边的慈悲心,在这个时候菩萨发愿,要广学多闻,并不只是学一个方面、一点点的知识就够了。佛教常常说“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对于智慧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如果追求外在的东西,很可能会让自己很疲劳,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困扰。但是智慧不一样,智慧越多越好。多一份智慧我们就多一份通达,多一份理解,破除了一分黑暗。

所以作为一个菩萨,是要广学多闻、增长智慧的。这些智慧也包括了世间的智慧和出世间的智慧,因为我们的菩萨们不一定都是出家众,如果作为一个出家人,很可能要特别关注的是出世间解脱的智慧;但是作为在家人,要想真正作为一个殊胜的菩萨,自利利他的菩萨,世间、出世间两方面都要拥有恰当的智慧才能处理好。任何一个方面还没通达,可能那个方面就会带给我们困扰跟障碍。所以有的时候与其花大把的时间玩乐,不如有一种求学无厌的心,这是非常重要的,然后“成就辩才、教化一切”。什么是“辩才”呢?

我们要想去教化众生、引导众生,最好的方式就是给予众生智慧。而给予众生智慧最好的方式就是法布施。《大智度论》强调说,法布施比财布施要更加殊胜。有几个理由:第一,财布施是有量有限的,法布施是无量无限的。我们的财物就那么多,给出去一点我们就少了一点,但是智慧不一样,智慧给出的越多,就像一灯能点千盏灯,只会让灯光更加增盛,灯灯相续、延续不绝,所以它不会让本身减少。一份智慧的法义可以利益无量的众生,但是施者本身没有任何的减少。

第二,财布施“净少垢多”,好处是有的,但是也有很多的副作用。那就是财布施本身不够圆满,有的时候给予太多也会引发一个人的依赖性,让他失去自己成长的能力。但是法布施“垢少净多”,就是给予智慧的引导,利益是很大的,不良的后果很少。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佛法特别强调法布施的原因。

财布施可以让我们的四大诸根增长,让你的身体得到营养,生活得到照顾。法布施增长的是无漏的智慧、信仰、精进、禅定,还有七觉知、八正道,给予我们的是功德和智慧。财布施的果报在三界,法布施的果报可以出离三界。另外从法布施中可以生出财布施,还可以生出声闻、辟支佛、菩萨和一切的诸佛。所以我们会看到《八大人觉经》提倡,作为一个菩萨,在修财布施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开发自己法布施的能力,这个时候就需要辩才。

辩才有四种。一是名词概念的掌握。讨论任何一件事情,首先必须要做的,是厘清概念,就像我们上午讲到了苦空观,什么是苦?你要把苦的概念厘清,佛教的苦的概念跟世间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我们说空,空的概念“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中无色”,这里“空”的概念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厘清概念很重要;第二是要能够安立内在的义理。我们讲到一个概念,不是为了谈论这个概念本身。厘清概念是为了表达它所显示的规律。因为佛法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它的理。我们为别人说法,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传达背后的理,所以对于义理要通达。

第三种就是要通达语言,你要用别人能听懂的话。比如说他是美国人,你要懂他美国的语言,要了解他的方言和他说话的内在逻辑;第四叫做“乐说无厌”,有了前面的三种,你能够厘清文字概念,能够把握住里边的义理,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传递给对方,对方能够吸收、能理解;第四是什么呢?还要乐说无厌。就是要愿意去传达,而且不会疲厌的广大发心,有一种乐趣,乐在其中。

拥有这四种辩才,我们对于众生的引导就会非常的殊胜。我们要想教化别人,自己就要拥有足够通达的智慧,要“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最后“教化一切,悉以大乐”。我们就可以给予众生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法的礼物,智慧的结晶。“教化一切,悉以大乐”,让他们可以成就最上的安乐,就是解脱的快乐和成佛的快乐。

在佛教里面认为快乐也有很多种。有美食是不是觉得很开心?一天忙碌的工作结束了,可能你想好好的躺一下,听一首音乐,看一个精彩的电影,这也是一种快乐。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快乐呢?除了物欲的快乐之外,慈悲喜舍也是一种快乐,拥有爱心也是一种快乐,这是一种奉献的快乐。所以当父母为孩子做了一顿丰盛的食物,看到小孩儿吃得很香的时候,会由衷的产生一种快乐,这种快乐不是来自于享受,而是来自于奉献,特别是你奉献的过程满足了对方真正的需要,你会有种格外愉快的感觉。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快乐呢?

还有就是放下的快乐。有时候,得到是一种快乐,放下也有它的快乐。比如说一场考试要来了,你非常的紧张,非常焦虑,特别害怕,然后你也是全力以赴。考完以后,在录取通知书拿到手的那一个刹那,怎么样?你通体放下,这件事情再也不牵挂了,再也不困扰你了,在这个时候你会体验到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放下、舍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当我们放下一个烦恼,放下某一个执着,勘破了某一种困扰,每一个过程里边你都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轻松感觉。这就是出离带来的快乐,不执着带来的快乐,放下带来的快乐。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了呢?还有的,禅定也是一种快乐。当你的心安定下来,缘取善所缘,没有杂念,你会体验到禅定的快乐。很多人念佛念到心无杂念的时候,内心无比的愉悦,远远超过了普通的娱乐。除此之外,解脱也是一种快乐,因为断除烦恼而产生的快乐,这种快乐超越了世间的快乐。成佛之乐在一切乐里面是最殊胜的。

所以在佛法里边,我们会看到给予众生快乐的方式是很多很多的,可以享受到的快乐也有很多。菩萨要给予众生的都是“大乐”,最美好、最圆满、最清净的快乐。所以作为一个菩萨也是非常殊胜的。但是我们要想能够这样去利益众生,前提是我们自己要好好的学习,所以要“广学多闻,增长智慧”。

我们每一位父母可能都是菩萨,都想给予自己的孩子最好的。那么作为一个父母,也需要广学多闻,不断增长自己的智慧,有丰富的生命体验,了解更多,我们才能给予更多。同样的,菩萨是众生的父母,看一切众生如同自己的孩子,所以为了教化众生,菩萨不会放弃自己的广学多闻。

我们讲到了三种认识,第一个是对多求、贪求的警觉;第二个是对于懈怠心的警觉;第三是对愚痴的警觉。愚痴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一个人的眼界、认识和对世界的体悟缺乏,会给我们带来局限,所以一定要不断的去开拓和提升自己。

这是对于贫苦多怨的一种觉察、觉悟。世间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的困难,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的暴力?很多来自怨恨,甚至于亲人和亲人之间,也有各种各样的抱怨。佛陀在这里说,抱怨来自于什么?“贫苦”。“贫”就是匮乏的感觉,“苦”就是逼迫的感觉,正是因为我们心灵上有匮乏,受到种种苦的逼迫,所以我们就会产生“多怨”,种种的抱怨、不平,嗔心、嫉妒心、暴躁心等等就会源源不断的冒出来,社会就会变得很动荡。如果是家庭的话,家庭的某一个成员体验到匮乏感,他感觉到痛苦,那么家庭的其他成员也没好日子过了,因为他会不停的抱怨。

这种抱怨能不能解决问题呢?我们抱怨社会、抱怨家人、抱怨学校、抱怨一切,佛法认为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困扰,叫做“横结恶缘”。就是跟众生的因缘变得更加的糟糕,结下了怨恨的、仇视的、对抗的这些不善的因缘。

所以这是一个充满苦难的恶性循环,越匮乏,越痛苦,就越抱怨;越抱怨就结下更多的恶缘,恶缘更多,我们就更苦,所以从黑暗走向了更加的黑暗。菩萨看到众生的这种苦难,他意识到要想疗愈世间的这种悲惨的现象,应该发起布施之心。布施是疗愈贫穷多怨的最好良药。他愿意为热恼焦灼的世间带来清凉,希望抹平众生身心的种种痛苦。所以在这个时候,菩萨给予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生活上匮乏的,我们慢慢帮助他解决生存问题;缺少智慧、缺少引导的,我们给予妙法,给予他智慧的开发;第三种,内心里有恐惧、焦虑、抑郁、痛苦,为他开导、安慰、劝解,给予他心灵的滋润和安慰。这样的三种布施,能够抹平众生身心的种种痛苦。

佛陀还说,布施的根本要义,就是“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一份布施的心、帮助别人的心、为别人付出的心,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有,但是有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能布施呢?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有人说我没钱、没智慧、没方法,当然,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在我们能力可达的范围内,为什么我们不能布施?因为嗔恨心,因为不喜欢对方,因为跟对方有过节,因为对方的某些缺点,因为私人的恩怨……佛陀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告诉我们“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我们有的时候不是缺乏布施的能力,而是缺少了布施之心。要想开启我们的布施之心,要想真正的去利益社会,真正的去帮助一个人,我们就需要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有一种冤亲平等的觉悟。

其实在家庭中有时候也是这样。以前我们在观音热线里边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个先生打来的。他自己也是一个佛弟子,但是妻子的怨气很大,然后他采取的方式就是冷淡,远离家庭,这样的话问题就越来越大了。他自己也觉得很奇怪,他就觉得有的时候明明知道对方要什么,但好像就是不愿意给她。想要帮家人做点家务,其实很简单,一句温暖的话语,随手可来的关怀,给予一些东西,其实并不难。因为他也学佛,对自己有很多的反思,他就发现自己就是不愿意给。

然后他问我:“法师,这是为什么?”我跟他讲,因为你的心里有着一些伤口,对方的抱怨其实也让你受伤了。当你受伤的时候,当你内心里也有对对方的怨恨的时候,你是很难去付出一种关怀的。

所以我就让他先疗愈自己心里的那些创伤跟痛苦。当他朝自己内心里看的时候,他确实感觉到了:“法师,我也快爆炸了,心里有太多的不被理解,也有好多怨气!”然后我告诉他,这时候不着急,试着把慈悲心投向自己身心的深处,去理解自己,产生一种自我关怀,来疗愈内在的创伤。当他这样来内观自己的时候,他深深地呼了口气,做了很多情绪的释放。释放之后,他突然就体验到油然而来的一种伤感,就觉得两个人既然是亲人,为什么却走到这样的一个程度了?在这个时候对双方的痛苦有了一种感知,甚至被深刻的震撼。终于打开了心灵,可以去慈悲自己、关怀别人的那种心。

我们会发现,有的时候我们特别愿意关怀小动物,愿意放生,却不愿意去帮人;有时候我们愿意帮助陌生人,但就是很难关心身边的人。为什么?其实往往是因为家人天天生活在一起,更容易彼此伤害。我们的心里会留下创伤,障碍了互相关怀的能量流通。所以作为菩萨要拥有这样的一种觉悟:不断的去疗愈自己内在的嗔恨心,去抚平自己的创伤,放下对过去旧恶的执著。能够理解别人的缺点,包容他、接纳他。

有的时候父母为什么不能对孩子很宽容?因为不能接受孩子的缺点。别人家的孩子就能接受,自己家孩子的缺点就特别难以接受。有时候我们也必须要意识到人无完人,看到对方的痛苦,一再地开启自己的慈悲之心。我们给予他三种布施: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和智慧上的三种布施。我们可以运用布施的行为来抚平世间“贫苦多怨、横结恶缘”的苦难,获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获得了社会的和谐,就是所谓的“心净则国土净”。极乐世界、清净的世界,并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来自一颗清净的心。而清净的心来自哪里呢?就是具有智慧和爱心的思想、语言和行为。

我们说到三种行持的第一种,就是常行布施来抚平贫穷多怨的问题。

这是另外一种觉悟。作为在家菩萨,要生活在世间,但要常常意识到五欲的过患。就像我们前面讲到,除了吃喝玩乐之外,生活还有其它的内容。还要意识到对五欲——色、声、香、味、触的执着实际上会带来过患,我们会网络成瘾、购物上瘾,抽烟、喝酒上瘾……带来伤害。菩萨觉察到五欲的过患,就会不贪染世间的娱乐。所以我们要经常提醒自己。

一顿豪华的大餐吃完可能身心沉重、疲惫,也许一份清爽简单的食物却更有可能让你觉得身心舒服,非常轻快、健康。各种各样的五欲虽然带来暂时的乐受,却有种种过患。我们前面讲到除了世间的快乐,还有很多种快乐:出离的快乐、解脱的快乐、禅定的快乐、奉献的快乐、智慧带来的快乐等等。

出家的生活,实际上是一种高度追求精神成长的生活。我记得以前出门,有的时候遇到一些人,他们会感觉特别奇怪,觉得你们出家人在庙里也没有电视,也不吃荤,也没有什么娱乐,怎么受得了?实际上在我们看来,出家的生活里边有很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内容,形式上虽然简单清淡,但却是很有法味的。

就像大家今天来寺院走走,暂时放下尘劳牵挂和心里的烦恼,听一些启迪心灵的法语,也会带给你一种悠然的快乐。你会发现,来寺院也没那么可怕。很多人会问你说假期不去游乐场不去逛街,到庙里干什么?因为他不知道其实佛法也有很多快乐的部分,和非常滋养心灵的愉悦享受。所以,作为出家人,很多烦恼都跟我们无缘:不用操心房价、股市、孩子的升学问题、婚姻和情感、工作谋生,有机会过一种安住于修行的清净生活。

就像经文里说到“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出家人的衣服没有那么多新潮的款式,穿来穿去就是这一个款式,但是也蛮好。出家了你不用焦虑换什么发型,永远只有一种发型,就是没有发型。“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行”,走到哪里寺院都可以挂一单,一碗素斋,其实也挺好。不执着于小家,我们才能心怀天下,把广大的慈悲和爱心遍布于整个法界和一切众生,所谓“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什么是梵行?梵行指的是清净的生活。正是因为没有了小家的系缚,才能够“处处无家处处家”,能够把心怀放开来,把广大的爱心遍布法界一切的众生。佛陀在这里告诉我们说,要看到五欲的过患。作为在家人,即使不能出家,也要有一份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之心。可以经常来寺院走走,感受一下、洗涤一下、净化一下、沉淀一下。

我们还可以定期受一次“八关斋戒”,八关斋戒叫“近住”——亲近如来而住。一日一夜之间守护清净的戒律,把爱心散布给一切的众生: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等等。即使做不到一辈子,但可以一日一夜之间来修习一下,也能种下出世解脱的善根。熏习、契入清净的梵行生活,这对我们整个的身心和生命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说,我不一定出家,但是我可以去感受一份出世的法味,这个是可以拥有的,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满意度、幸福指数可能会更高,我们也许会活得更加充实,更加安然,这是第七个觉悟。

最后第八个觉悟,也是三种行持的最后一个。

生死轮回,有苦有乐。但是从根本上来讲,每个生命受到苦苦、坏苦和行苦这三种苦的逼迫,具有无常、苦、空、不净、无我的本质。所以菩萨看生死轮回,是“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其实每个人都在受着生死的逼迫,只是我们已经太久太久接受了苦中作乐。佛陀当年带弟子出行的时候,走在路边看到一棵大树倒下了,正在燃烧,然后弟子告诉佛陀说:“世尊,你看那一棵树烧着了,正在燃烧。”这时候佛陀告诉弟子,他说不光是这一棵树在燃烧,一切都在燃烧:我们的五蕴在燃烧,我们的烦恼在燃烧,生死轮回在燃烧。所以这部经叫做《一切燃烧经》。

佛陀看到这样苦难生命的本质,众苦交集,煎熬逼迫着每一个众生。即使我们是佛弟子,大家拥有各种各样的修学方法,有自己安心立命的法门,但是可能你或多或少仍然感觉到被逼迫,仍然感觉到有烦恼、有痛苦。你会看到烦恼在逼迫着我们;无常也在逼迫着我们;还有种种内外因缘在逼迫我们。你不惹别人,可能别人会来惹你,谁都不惹谁的时候可能还会有意外发生,包括大自然本身的天灾人祸。

有一个故事,是关于佛陀的一个著名的女弟子,女众中持戒第一的比丘尼。她的故事记载在律藏里,还有好几部最古老的典籍里都记载了。

这个女孩子出生在一个大户人家,家境是很好的,是他们家唯一的女儿,家里还有个弟弟。女孩子从小很受宠爱,但是她不幸爱上了不该爱的人——他们家的一个奴隶。印度是一个种姓制度非常严厉的社会,高贵种姓的家庭绝对不能接受女孩子嫁给一个低贱种族的人。怎么办呢?这个女孩子她也是非常的坚强,她就毅然决然的跟男孩子离家出走,私奔了。逃到一个边远的地方,丈夫种地,她在家里做家务,也过了一段短暂的美满生活。

后来她怀孕了,按照印度的习俗,女性生孩子要回娘家,不能在婆家生,同时她也离开家那么久了,她非常想念她的父母,然后她就跟丈夫说:“我要回家生孩子,你送我回娘家。”丈夫就说:“绝对不行,要是跟你一起回去,我肯定会被打死的,你们家庭不能接受。”他拒绝了。这个女子只好接受了,但是她心里思念家乡的心情越来越强烈,后来她终于实在忍受不了,有一天趁着丈夫出门的时候就偷偷地跑出来。她想到:“我的父母是爱我的,看到我怀孕了肯定会接受我的。”

她就往家里走,穿过森林想回家,但是丈夫发现妻子逃走了就来追,追到半路的时候,她就生了一个男孩。孩子已经生下来了,她丈夫说你现在也不用回去了,孩子已经生下来了,还是跟我回我们自己的家吧,她想一想也接受了。又过了一两年,她再次怀孕了,这一次她思念家庭的那种心变得更加剧烈,但是丈夫仍然拒绝了她,后来她实在忍受不了,又偷偷的跑出来。

她就带着大孩子,逃到森林里,走到半路的时候,他的先生又发现了,发现了之后又追上了她。在半夜的时候,下起了倾盆大雨,这个时候她突然发现自己又要生产了,丈夫就着急去找一点柴火什么的,给妻子挡风雨。然后他就跑到森林里去砍柴,结果被一条毒蛇咬死了,倒在风雨里。

这个女子一直等不来丈夫,这时候雨越下越大,没有办法,她只好把身体拱起来,把大孩子护在身体的下面,在暴风雨中生了第二个孩子。这个小的孩子整个身体都冻得发青了,她在雨中也走不动,没有办法,只能用自己的身体来为孩子挡风雨。等到第二天凌晨风雨止息的时候,她撑着自己疲惫的身体,抱着一个孩子,牵着另一个孩子去找她的丈夫,发现丈夫倒在森林里,已经死去、僵硬了。浑身发黑,是被蛇咬死的。这个时候她没有办法,也没有力气,只好拿了一点落叶把丈夫的尸体覆盖一下,然后带着两个孩子一步一挪的往家乡走,心想:“我只有回家了,只能去找我的家人。”

路过河边的时候,因为暴雨,整个河水涨得很高。她刚生完孩子,实在没有力气同时带着两个孩子过河。后来她试了试,水太急了,怎么办呢?她就跟大孩子说:“背你们两个人,我走不动,没法过河”。就把大孩子放在岸边,说:“你在这边等我一会儿,我先把你的小弟弟抱过河,再回来接你。”她把大儿子留在河边,然后一步一步下到水里,撑着往对岸走。

她走到对岸,把小孩放在岸上,然后再回头来接大孩子。可是,当她刚走到河中间的时候,天上有秃鹰发现下面的河边有个小肉团,以为是个小动物,它就唰地一下扑下来,要来抓小孩子。她正走在河中间,突然听到鹰的叫声,还有小孩子呱呱的哭泣声,回头一看,孩子被鹰抓走了。她就赶忙大声的喊叫:“放下孩子!放下孩子!……”但是已经来不及了,那只鹰抓着孩子扇了几下翅膀消失在空中。她在河中间大哭大叫,却没有任何的效果。

这个时候她的大儿子看到妈妈在河当中喊,他就以为妈妈在喊他过去,于是他就摇摇摆摆的朝河边走,也要下到水里。母亲刚刚看到小儿子被抓走了,回头一看,大儿子正在往水里走来,她又赶快拼命地喊:“别下来!别下来!”但是她越喊,小孩就越以为妈妈在喊他过去,于是小孩就摇摇晃晃地走到水里,一个趔趄就被漩涡卷走了。她又拼命的喊“等我一下!等我一下!”但也来不及了,等她扑到水边的时候,小孩已经无影无踪。

她挣扎到岸上来,一边走一边哭喊:“丈夫被蛇咬死了,小儿子被鹰抓走了,大儿子被水冲走了!” 但是她心里还有一个信念,觉得至少我还有家可以回。她就撑着一边哭一边往家里走,到半路的时候遇到了一群人走过来,她就问路:这条路是不是通往我们城市的那条道路?对方说是,然后她说你们知道某某家吗?对方说知道,说你问这个干什么?她说我想回家看他们,对方就非常怜悯地看着她说:“可怜的孩子,你已经没有家了,因为昨天晚上的风雨太大,城里很多房屋都倒塌了。你们家也被暴风雨冲垮了。你的父亲、母亲和弟弟都死在废墟里,”他说,“你看那边的树林里那个烟,都是在安葬死者烧的烟。”

女子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她痛苦得撕扯头发和全身的衣服,衣服都掉到地上,披头散发,她经受不住这么大的打击,就发疯了。赤身裸体的在城市里跑来跑去。有的人对她吐唾沫,有的人用石头砸她,有的人骂她,她也没有感觉。

后来佛陀来到这个城市,在法会上说法的时候,这个女子因为宿世的善根,莫名其妙的,她就疯疯癫癫地跑过来,走到门口当然被人拦住了,说佛陀在里边说法,你这个疯子是不能进来的。她就不接受,大喊大叫。这时候佛陀运用神通,知道她得度的因缘已经到了。就跟弟子说,门口有一个发疯的女人,你们让她进来。弟子们就把路让开,这个疯女人就一路跑进来。当她看到佛陀的瞬间,突然她的心就安定了下来,在那一个刹那她就恢复了理性。这个时候她才发现自己赤身裸体,非常羞愧,就蹲下来,这时候旁边人甩了一件衣服给她披上。

她就问佛陀:“为什么我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难?我的丈夫、我的孩子、我的家人全都没了,为什么?知道我流了多少眼泪吗?”佛陀就告诉她:“孩子,你觉得你已经够悲伤的,眼泪流了那么多,”但是佛陀告诉她,“在无始的轮回中,因为亲人的生死离别,你所流的眼泪其实比四大海水还要多。你说你今生今世已经流了太多的眼泪,其实你不知道,轮回中你曾经流的眼泪比这还要多得多。”当佛陀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她就匍匐在佛陀的脚下,她就说轮回太苦了,我不想再流泪了,在这个时候她就发心出家。

出家以后很长时间内,她都不能开悟,因为一想到过去,她的心还是不能接受,心就疼痛收紧,没有办法证到禅定。但是她非常的精进,因为了解了轮回的痛苦,所以她后来就成为持戒第一的比丘尼,对戒律特别的严谨。她了解因为自己的任性,才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难。

后来有一天傍晚,当她在洗脚,洗完了把盆里的水倾倒出去的时候,看到水哗的流下去,有的水流了很远才被大地吸收,有的水流了一半就被吸收了,有的水刚落地就被吸入了大地,在那个刹那她突然就明白了,原来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因缘,人的因缘也是这样。有的人活到很久才去世,像我的父母;有的人活到中年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就像我的丈夫和弟弟;有的人刚出生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就像我的两个孩子。一切众生都有他们各自的因缘,其实没有什么想不通的。在那个刹那,她的心突然就静了下来。

回到了房间里,她就开始打坐。突然有一股风吹来,屋里的油灯熄灭了,在那个刹那,她一下就开悟了,证到了阿罗汉。后来她成为佛陀身边最著名的女弟子之一,获得了甚深的禅定、神通,而且是持戒第一。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在律藏和好几部经论里都有记载。

所以我们看到佛陀说“生死炽然,苦恼无量”,生死轮回在燃烧、煎熬逼迫着每一个众生。菩萨意识到生死轮回的苦难,所以就发起了大乘的心,希望普遍救济一切的众生,希望众生不要再受任何的苦难,希望众生都能够得到毕竟的快乐,究竟的安乐。这就是作为一个菩萨的第八种觉悟。

这种觉悟我们大家有没有呢?在座的诸位可能或多或少都有,比如我们不希望世间人受苦,这种心情可能很多人都有,我们希望这个世界和平,我们愿意一切众生得到快乐,愿意给予众生究竟的智慧、究竟的安乐,我们相信那肯定是很美好的。我们虽然有这样的一颗心,问题在哪里呢?就是不够稳定,不够强烈,不够专一。

有的时候不由自主的,我们又会被淹没在柴米油盐、五欲六尘里边,在日复一日的庸庸碌碌中消磨了自己的生命,消磨了自己的内在力量。对于发大慈悲心、“普济一切”这样的一种心,还没有成为我们生命的唯一的目标。

但是菩萨的生命是来源于众生、奉献于众生的,无我利他的精神是最彻底的,是坚定的,也是纯粹的。这样的一颗心来自于什么呢?是来自于对佛法的深入修行和实践,来自于对生命最通透的智慧,和深广的大慈大悲。所以菩萨会把自己整个的生命投身在利益众生的事业之中。在尽未来际利益众生的同时,菩萨也成就了自身福德智慧资粮的增长和圆满,这是最殊胜的生命存在方式。佛陀把这种人称作“大人”,大人就是菩萨。

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部经就是《八大人觉经》,八种诸佛菩萨的觉悟,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能获得这样殊胜的觉悟,殊胜的生命!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