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修心之道 (全文)
发布日期: 2023-11-08 浏览量: 1,727 次浏览
收录于合集 #1 慈心与自我疗愈29 #3佛法正见 69
各位营员,各位义工菩萨们大家早上好!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主题是《佛法的修心之道》。
来到寺院,大家这两天可能会感受到整个道场有一种祥和的、庄严的氛围。大家也参加早晚殿堂的念诵,参加禅修和读书会各种活动,在慢慢的感受和体会。其实某种程度上,我们已经在触碰到佛法的修心之道了。
在佛法里,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怎么来降伏这一颗心。《金刚经》里提问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禅宗的祖师慧可去拜见达摩祖师的时候,他也是说:“吾心难安,祈师与安”。所以,这颗心的修习和调伏,心灵的提升和转化,实际上是佛教里边的最核心的话题。
我们的生命是由身和心两个部分组成。相对来说,身体的调整我们容易做:去锻炼,吃合适的饮食,好好休息——睡好了,吃好了,锻炼好了,基本上你的身体就打理的还行。当然,我们现在很多人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不好好锻炼身体,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相比之下,心的调整要更加的复杂、微妙。为什么呢?因为这一颗心它摸不着,看不见,你想去把握它,但是却很难。所以佛法的修行,很大部分都在研究这一颗心,探索心的调伏之道。
关于“修心”,我们首先要有一些基本的认知。
一、心灵世界没有那么容易主宰
第一,就是要认识到我们的心灵世界没有那么容易主宰。千万不要认为我们已经是自己心的主人了。有的人说:我想走路就走路,想说话就说话,我不是这一颗心的主人吗?其实不是。在佛法看来你并不是你的心的主人。比如有的时候你闭上眼睛想让自己心无杂念,但是你的念头一个接一个的往外冒,是不是?有时候你不想发火,你想平静,但是火气就是不断升起。有的时候明明是很好的日子,衣食无忧,吃喝不缺,什么都挺好的,但就是莫名其妙的心不快乐,起各种情绪。所以我们会看到这个心其实是很不容易主宰的。
有的时候我们想要掌控这一颗心,用意志力来打压,不许它起杂念。但越是这样打压,就越会心烦意燥,心就会特别的动荡。有的时候你经常发脾气,你就会告诫自己说下次坚决不发脾气了,一定不发脾气。可是一遇到问题又情绪爆发,事后你就会陷入一种沮丧,甚至陷入一种自暴自弃的感觉里。有的时候你下决心说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了,好好看书了,好好上班了,但是当你一再的做不到,每次都突破了自己的界限的时候,你就会变得更加的焦躁、无助、迷茫。
在佛法看来,我们在降伏这颗心的时候需要用意志力,但是又不能只靠意志力。那需要什么呢?就需要我们去了解它,先学会跟这颗心做朋友,观察它的规律。这是第一点:我们不是心的主宰。
关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一种谦卑的态度。很多同学学佛了一段时间,往往会觉得:我已经学佛一年、两年、三年了,为什么我还跟原来差不多,心还那么动荡,那么烦恼?我们一定要有一种谦卑的观念,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得到了很多的知识之后,自己就能怎么样了。因为心是有心的规律的,并没那么容易降伏。
二、检视心里的内容
第二就是,对我们心里的内容需要加以检视。要知道,我们心里的内容并不都是正确的,也并不都是有益的。所以作为修行的第一步,我们就要学会对自己的心灵内容做出鉴别。我们的心灵内容——信念、想法、感受、甚至情绪都不一定符合实相,不一定都是合理的。意识到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所以经中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只有证到阿罗汉(果位),彻底断除了无明,降伏了贪、嗔、痴烦恼,才可以完全相信我们的这一颗心。在凡夫的阶段,永远不要相信我们心里所想或者我们的感受和认知是绝对正确的。所有这些内容,我们是需要加以洞察和检别的。
比如有的时候在家里,年轻人时不时的会有一些抱怨,觉得:“爸妈一点都不关心我!”当这样想的时候,就会觉得很烦,会有一种叛逆的感觉、痛苦的感觉出来。但是如果学会了检视自己的信念和想法,当第一念出来说:“爸妈一点都不关心我”,第二念我们可能就会扪心自问:他们真的一点都不关心我吗?这个时候可能会突然发现其实也还是有关心的。只不过他们没有用我需要的方式来关心我,让我产生了一种不被关心的感觉。他们很关心我,甚至过度关心,但是我感受不到关怀。
他们只是不停给钱,或者逼着自己去嫁人或是娶个太太,或者非要让自己去考个什么证书等等的,他们用他的方式来关心自己。但是可能自己真正想要的关心,只是说大家能坐下来好好谈谈,知道我需要什么,知道我不喜欢什么,知道我的艰难。
我们刚才讲到,我们不是心的主宰,心的内容也都不一定可信——它的内容有很多不符合真相,有很多是偏颇的、扭曲的、片面的,甚至和实相是截然相反、颠倒的,这个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恐惧感:自己这颗心如果都不能相信,都不能主宰,那么该怎么办?
当我们检视了我们心的内容,这个时候我们要跟这颗心做朋友,去了解它帮助它。
所以还要认识到第三点:那就是,心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有规律可循的心
在佛教看来,心也是缘起法的产物。我们的心理活动不是万能神创造的,不是因为神让你快乐,让你悲伤;也不是无因论,不是无缘无故没有来由的。有的人说“我没有原因的,就是不开心”,其实不是没有原因,只是你没有看到它的原因。
心是众缘和合的产物,遵循着缘起法则。所以在佛法的修行中,不要去打压这颗心,不要尝试用意志力去掌控,也不要盲目的相信自己。应该怎么做呢?就是跟自己的这颗心做朋友,去觉察它、了解它,洞察它的本质。看清它的现象,明了它的规律,然后用恰当的方式加以引导。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跟我们的这颗心做朋友,包括跟我们的身体做朋友。既然是做朋友,那么做好朋友的前提是什么?互相要交流、要了解,要学会适应彼此的性格、脾气规律。是不是?
对待我们这颗心也是这样,要了解这颗心,观察这颗心,愿意跟它做朋友,不断的跟它交流:你发生了什么?你想要什么?是什么?怎么啦?——就是轻轻的陪伴,在这个时候慢慢的给予引导。只要我们掌握了方法和规律,这颗心就会得到训练和调伏。所以佛法的修心之道是从这个地方来下手。
我们要想真正的切入修行,学会这一点是前提。必须从这个方向上走,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降伏其心,才能获得身心的自在。
接下来我们看具体的修心方法怎么做。
四、具体的修心方法
我们在讲修心方法的时候,有的人会问,这个“修心”是否就是要让我一天到晚很快乐?有的人会疑惑,干嘛要去修这颗心呢?觉得修行也挺累的,本来上班、生活、带孩子就已经够累了,现在又加了一个修行就更累了,吃好一点,穿好一点,开开心心、快快乐乐不就行了吗?也有的人会问什么是幸福,这颗心到底要修到什么程度,我这个心才算是修好了?
1// 修心的目标
在这里我要说,佛法修心的目标,并不是以我们世间层面上所认为的快乐为目的。因为快乐也分为很多种,我们通常的这种满足欲望的快乐都不是佛教修心的目标。佛教修心的目标,主要是为了灭除烦恼。
那什么是“烦恼”呢?烦恼也不一定都是心烦了才叫烦恼。我们看一下解释:扰乱身心、心不寂静的种种心理作用。“扰乱身心,心不寂静”,就是说你的心静不下来,不寂静、不清凉,这就是烦恼。
参照这个定义,此时此刻我们坐在这里,扪心自问,我们的心灵寂静吗?心宁静吗?可能有的人说,我今天心特别宁静,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但也有的人觉得,怎么这颗心慌慌张张的,很紧张,好像心里有点紧绷绷的,一种说不出来的焦虑感或者迷茫。也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颗心特别躁动,有一种兴奋、动荡,总想去抓什么,总在想接下来干什么,总在渴望。所有这些让我们的心动荡的都叫烦恼。
嗔(恨)的烦恼会让心很痛苦;发脾气、焦虑、抑郁、恐惧的时候,你的心是不寂静的,是痛苦的。但有的烦恼,比如说贪烦恼,当陷入贪着的时候,贪财、贪色、贪利,贪各种东西,有的时候它是快乐的,但虽然有乐受,但它是动荡的乐受,并且是无常的。
2// 两种痛苦
这里,我们要了解痛苦有两种:一种是身体的痛苦,一种是心灵的痛苦。
如果说你的身体有痛苦,但是你的心平静快乐,这能不能接受呢?其实是可以接受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有的时候你在看一本特别好的书,或者在看一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你觉得特别精彩,特别有意思。你上了一天班其实已经挺累了,你的身体其实不舒服了,肚子饿了或者渴了,但是因为这个内容太精彩了,你都舍不得站起来走开,舍不得结束,你接着又点开一集往下看。所以有的时候心里面开心,身体有点苦,只要不是极度痛苦,我们其实是可以接受的。
有的时候身体不痛苦,但是心灵非常动荡、非常痛苦。有些人有吃有喝有穿没啥事,但是心陷入了焦虑、抑郁,心陷入了孤独,那种感觉就觉得太差了,是吧?糟糕至极。所以我们首先要鉴别,自己的痛苦是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就像大家坐在这里,你们平时在家里可能都是“葛优躺”,往沙发上一躺,床上一靠,现在盘着腿坐在这个教室里,也没有靠背,也躺不下来,多少有点身苦(当然听我讲座的时候,你不一定非要双盘在那里一动不动,腿痛了可以松开一点。不然你就会焦躁,觉得法师怎么还不结束?我已经撑不住了。太痛了,就把腿松开,不要踢到别人就行)。那么一定程度的痛苦我们实际上是能接受的,但是极度的痛苦也不行。如果你的定力不强,心缺少力量的话你就受不了了。
佛教不逃避身体的痛苦,认为身体有可能会有苦,但是也不认为吃苦就是解脱。所以佛教不赞成无意义的苦行,因为过度的疼痛会让你的心收缩,不能够能放松下来,你的心也不能宁静了。
所以心要宁静的话,你必须得是接受了这个痛苦,心就像大地一样的包纳了它,你的心就会静下来。如果你的心在抵抗,跟痛苦在搏斗、在战争,你的心就静不下来。我们说痛苦有两种,一种是身的痛苦,一种是心的痛苦。谁都不想要心灵的痛苦,身体的痛苦呢,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克服,但是心灵的痛苦就难以忍受。
3// 两种快乐
快乐也有两种,一种是心动荡的快乐,第二种是心宁静的快乐。
什么是动荡的快乐?比如说你去歌厅里边嗨一下,去大喊大叫、狂舞一番,觉得在那个酣畅淋漓的状态下非常快乐。但是这种动荡的快乐,它依赖于外界的刺激,而且容易厌倦,当外在的刺激平息下来的时候,心并不会因此而平静下来。如果只是依靠动荡的快乐来刺激自己,或者说认为世界上只有这一种快乐的话,一旦没有了外界的刺激,比如说我们来到了寺院,也没有歌厅,也没有地方给你跳舞,甚至不许你大喊大叫,只能规规矩矩的站着坐着,你就会感觉到一种不习惯,心不但不会变得平静,反而会体验到无聊、烦躁和空虚。为什么呢?为什么这样静静的待着就那么可怕呢?实际上是因为之前一直用一种动荡的快乐来刺激自己,所以你的心就依赖于这种外界的刺激。
但是这种刺激是有副作用的,因为人容易厌倦。每天让你去大喊大叫,你也烦。你必须要想新的主意,想新的内容了。每天听同一首歌,我们也会觉得烦躁;每天吃同一道菜,每天做同一种娱乐,它都会变成一种可怕的痛苦。因为心需要新鲜的刺激。
第二种就是心宁静的快乐,这种宁静的快乐它是另外一种。
我不知道在座的诸位在人生的某一个时段,有没有体验过一种宁静的快乐?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体验到的可以举手分享一下,你有没有在哪一个时段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快乐?好,我们这边有位男生,你可以举手分享一下。
同学分享:宁静的快乐,我印象很深刻,就在19年国庆的时候,我断了网络,一个人在办公室整理一些文字资料,我觉得那天特别的宁静。那天是七十周年国庆,按理应该很热闹了,而且那天天气也特别好,但是我就一个人在办公室,就特别宁静,整个的气氛特别宁静,我感觉这是我这几十年来非常宁静的一段时间。
非常好,大家给他一个掌声——好像没做什么娱乐,甚至把网络都断了,反而你感受到另外一种快乐。有没有其他同学分享的?好,我们女生也分享一个。
同学分享:好,谢谢。我的这种快乐,我觉得是作为一个母亲应该能感受到的。就是当一个小朋友醒来的时候他会很闹腾,有时候会因为他的一些调皮会有浮动的烦恼。但是当他静静的睡在那的时候,作为一个母亲站在一个睡着的孩子旁边的时候,那个时候感觉到很幸福,很快乐。
好,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体验。因为时间原因,我们就先分享两位。我们看到他们两位的这种快乐体验有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其实没那么多的外部刺激,甚至去掉了很多的东西。我相信,在座的诸位如果要分享的话,可能也有类似的体验。比如说有时候一段紧张的任务完成,一个紧张的考试考完,突然一下你的心放下了,在这个时候你没有去做任何的娱乐,但是你的心特别的轻松,因为放下也是一种快乐。
独处的时候真正的去陪伴自己,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感觉到不需要去应付任何人,不需要去牵挂任何的东西,全然地活在当下,这个时候你也会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快乐。或者像刚才这位女生,她分享的就是当她充满爱心,跟自己的家人非常宁静的待在一起,静静的陪伴他们的时候,有一种幸福感和满足感。
所以我们会看到,这种宁静的快乐,它不一定依赖于外部的刺激,更多是跟我们的心灵内在有关。这种快乐如果经常出现的话,不但不会觉得厌倦,而且它还会带给自己一种非常深刻的满足,一种非常充实的感觉。当这样来生活的时候,你就会油然的感到,你的生命好像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真正的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存在的意义,感觉生命内在的充实。
当然心宁静的快乐并不一定都是在安静的时候,有的时候穿梭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但是当你的心安住在慈心,安住在正念里的时候,去体会此时此刻,你也会有一种宁静。真正的禅师们是二十四小时都在这种寂静中。心像晴空一样的,非常的通透、清凉,非常的满足。
所以说要谈佛法的修心之道,我们首先必须要了解心动荡的快乐和宁静的快乐之间的区别,慢慢的从依赖于外部的刺激转向于寻求内在的安宁。当我们这样找到心的方向的时候,我们就能够越来越多的活出来。你会发现你所有的疲惫、所有的困扰、所有的迷茫都会烟消云散,你会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段话就是说,烦恼的生起由三个因缘:第一,内在里边有随眠种子。什么叫随眠呢?就是沉睡的烦恼种子。这个烦恼在我们的心底沉睡,但是它随时随地可能会醒来,所以叫随眠,这个词是很形象的。第二,引发烦恼的外境。烦恼不会自己无缘无故的出来,它需要被引发。第三,接触外界时候,光有种子和对境还不够,还要有“非理作意”——“非理作意”就是不合理的思维活动。是这三个因素导致了我们烦恼的生起。
所以要想得到内在的安宁,寻找到真正的自己,去除掉烦恼的困扰,那么就可以从三个方面来下手:第一就是种子;第二是外境;第三非理作意。如果我们从这三个方面来下手,就能找到快乐、幸福和真正的安宁。这三个因缘,接下来我们一个一个的来为大家介绍。
2// 处理如何外境?
首先讲外境。
佛教并不否定外境对人的影响。有的人说:“一切唯心造,只要你的心强大了,怎么都行。” 话是这样说,但是我们的心在证到阿罗汉之前都没有那么强大。所以佛教认为环境对人还是很重要的,有的时候还会非常重视和强调这一点。在有的环境里面我们的心会动荡,有的环境和氛围里我们的心会宁静,所以佛教会强调出家,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建立出家僧团,也都说明了良好的环境对我们的身心具有保护的效果。
昨天跟我们本次活动的两位主要协调义工菩萨见了个面。聊天的时候,大家就谈到西园寺的鸽子跟流浪猫。大家现在看那些鸽子,它可以飞到你身边很近的地方,甚至飞到你身上来吃东西。但是在20年前我刚来西园的时候,鸽子都是非常怕人的。它们非常胆小,根本就不可能走近它。但是慢慢的,获得了安全感,现在就能够走近你。所以我们会看到环境的影响实际上是很大的。现在这些小流浪猫,它真的是谁来摸它都行,很多猫都能达到这个程度了。有时候你拿着手机对它的时候,它还摆一个造型给你,会非常淡定的让你去拍它,完全没有那种对抗和恐惧,它感到非常安全,那为什么呢?实际上就是环境对它的影响。所以说一个好的氛围、一个吉祥的环境就能够影响一个人。
同样,殿堂里非常吉祥的宁静微笑的佛像,清净庄严的道场,也会让你一到这里来心就很舒服。甚至有的人什么都不干,拿一本书,听一点佛教音乐,坐在水边,泡一壶茶,就觉得已经静下来了,已经挺好了。这就是环境对我们影响。要想远离引发烦恼的环境,我们还是有很多可以去调整的。
我们接观音热线时会遇到很多人跟我们倾诉他的人生问题。前天有个小伙子打电话来,讲他出生在一个非常动荡的家庭,父母脾气特别的差,所以他姐弟几个人都有心理问题。他本人问题也很大,抑郁焦虑。他就跟我讲到,曾经有好几年的时间他状态很好,没有发病。我问他是什么原因呢?他就讲,其实那段时间也没有做很多特别的治疗,原因就是他找了一份外企的工作,老总非常重视企业文化,打造了一种人文关怀的氛围,对员工们非常呵护。每个员工在这里都受到了尊重,感受到关怀。他在这样的一个企业里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的抑郁感就减少了,心理问题基本上稳住,状态还不错。
可是几年之后因为某种原因这个企业结束了,他又换了一份工作,然后很快就撑不住了,因为毕竟在心灵更深的地方还没有疗愈,之前都是环境带来的助缘,一旦换了个不好的环境,他很快就抑郁了,状态很差。所以打电话来求助,我们也会引导他进一步的走到更深处去看这颗心。这就是环境带来的影响。
一般来说,处理环境问题,我们可以在四个方面来着手:第一是身远离;第二是心远离;第三守护根门;第四就是从事正当的生活。从这四个方面,我们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因为环境问题导致的烦恼的生起。
身远离
什么是身远离呢?身远离就是远离那些会引发你烦恼的环境。假如说有些地方你去了之后心就特别动荡、情绪爆发或者特别烦躁,那么你就远离这样的环境,不去不该去的地方,远离让你起烦恼的人。清理我们的人际关系和生活圈,那么你就会获得第一种的宁静。这就是一种身远离。身远离也是重要的。
心远离
第二是心远离。心远离是什么呢?放下我们的执着。有很多东西跟牵挂有关,跟执着有关。我们检查我们的内心,有时候就会看到,心里有很多牵挂和执着。那就轻轻的看这些牵挂,问自己:我的这些牵挂,它的本质是什么?这些牵挂有必要吗?
有的人可能特别重视面子;有的人可能特别重视财富;有的人责任心太强,总在忧国忧民忧天下,最后就抑郁了。其实在佛法来讲,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业力,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福报。守护好自己、对世界友善,可能就是一种最好的存在。有的时候我们过度的牵挂,不但没有好处,甚至也可能对别人造成困扰。这个时候,就把你多余的牵挂轻轻地放下。
作为父母最牵挂的就是孩子,小孩儿开始上幼儿园了,上大学了,工作了,开始谈恋爱了,处处你都在牵挂。看到这些牵挂,也要轻轻的把它放下。把孩子的责任交托给他自己,让他去勇敢的锻炼,去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去找到他自己的方向。
当孩子有困扰的时候,你愿意倾听他,给他陪伴。但是当孩子没什么事的时候,当他走上了轨道的时候,就要学会放下,尊重他自己的人生道路。
放下执着,就是一种心远离。当我们能够做到心远离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会格外的轻松。很多时候我们的这种牵挂和担忧是一种惯性,是一种习气,但是不必要,不是必需品。
守护根门
第三就是守护根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编注),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要过度沉迷在色声香味触里边。有的时候我们把我们的根门塞得满满的,那就会让心烦乱。
正命的生活
最后是从事正命的生活。就是谋生方式要健康。如果我们的职业和谋生方式不健康,也会导致我们心的动荡。
3// 处理“种子”
从以上四个方面(身远离;心远离;守护根门;正当的生活——编注)可以改变我们的外境,帮助我们调心。但是另外一方面,现实情况的限制也会让我们很难选择环境。工作,配偶,父母和孩子,很多都是存在的事实,很难去回避。而且我们不光难以选择环境,即使没有外在的不良环境,我们也会在心里创造一个负面环境出来,创造一个假想敌,担忧一些尚不存在的事情等等。
所以调心的第二种处理方式,就是要处理“种子”(指深层心识当中潜伏状态的心理功能或能量。“种子”学说在佛教唯识学中有丰富的含义。——编注)。现代心理学慢慢发现了“潜意识”、“集体潜意识”的学说,让人们开始意识到心灵世界是很复杂的。过去人们以为,我们头脑中的想法和思想就是全部了,但是心理学家发现其实有更深的东西,那些没有被意识到的部分对我们的心灵影响也很大。
以前有一位心理老师讲到他遇到的一位女士。这位女士平时性格很好,有一天他们一起在散步,走在街上,突然从街边跑出来一条很小的小狗,这条小狗非常可爱,摇着尾巴跑到他们身边来。这个女士当时一看到小狗,就哇一声惊叫,吓得连连后退,非常恐惧。然后其他人就觉得,这么个小可爱,你怎么会这么怕它啊?
心理老师就告诉她:“你怕的不是面前的这只小狗,你怕的其实是你心里的一只狗。你现在体会一下在你心里的那只狗是什么样的?” 这位女士就感受了一下,她的心里浮现了一只又大又高、非常凶的猛犬,很吓人。其实她是小时候被狗吓过了,这是曾经遭受过的一个创伤。
在这个时候就会看到,潜意识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有的时候我们害怕见人,害怕跟人打招呼,怕的都不是这个人本身,其实我们怕的是另外的东西:是我们心里曾经的一些创伤,心里的一些担忧。在我们的心灵结构中,除了个体潜意识之外,还有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不光是跟个人有关,甚至跟社会、跟整个人类、跟生命的更深层次的连接有关。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中国现在其实是一个无神论的社会,很多人都是唯物主义者,以为人死如灯灭,“不语怪力乱神”,觉得没有神、没有鬼什么的。但是如果把你一个人扔在殡仪馆,晚上在停尸间里面待一个晚上,很多人都会毛骨悚然,是吧?你就会发现,这是不由你的意志力的,明明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但你仍然会有恐惧感,为什么?你怕的不是尸体,它们只是无生命的物理存在。就算尸体爬起来了,他也是人,他是一个活人,就更不用怕了,是不是?那我们怕的是什么?实际上是集体无意识中,对鬼、非人的这样的一些存在的认知,它在你的内心最深处连接着。
实际上我们古老的佛教,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讨论这些。佛教的种子学说和业力学说,指出我们的心灵世界存在着潜在的影响因子——就是“种子”。种子平时处于潜伏的状态,只有当它现行的时候才能为我们所了知和察觉。所以烦恼并不都是醒来的,我们的心里还沉睡着很多很多的烦恼。甚至,有些影响我们的力量不光是属于我们个人的,还有一些是跟我们的家族有关,跟我们整个国家有关,跟整个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有关。
种子很多时候处于潜伏的状态,我们是不了解、不知道的。但是种子它又会不断的现行,就是不断的醒来,然后再沉睡,再醒来,再沉睡。“种子”处在一个现起和潜伏的生灭变化之中,唯识学中将之称为“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这个心识的“种子”也会发芽,就像一颗豆子,它会长成豆苗,豆苗长大了再结豆子,成了新一代的豆种。那么这个新的豆种跟原来豆子是一个豆子吗?不是。但是它跟原来的豆子有没有关系呢?有关系。所以这就是业力的法则。心识的“种子”在不断的现行,现行以后再熏出新的种子。
一般来说,潜伏状态的种子我们是没有办法处理的。有一些只有在深度的禅定或者开悟的时候它才能被破坏掉。但是当种子现行的时候,我们就有机会做处理。所以在种子现行的当下给予正确的处理,那就可以改变新熏的种子的状态,就能够让不好的种子的力量变弱。当它再熏成一个新的种子的时候,它的力量就减少了。所以说种子现起的过程是一个重要的机会,是一个净化心灵的时机。
现在的心理学实际上也用了很多类似的方法。比如说解释和处理你的梦,因为梦有的时候是种子的浮现,你在梦中看到可怕的东西,跟别人生死搏斗,被追杀,心理学家就会分析你的梦,然后处理了你的梦之后,你的心理状态就会得到改变。
我也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也是我遇到的一个案例:有一个男孩子,他总是做同一个噩梦。这个梦其实挺可怕的,每次他都梦见自己在空中漂浮,飞着飞着,突然前面一个高压电线“滋滋滋”的放电,这个电网非常危险,但是在梦中他就不可控制的朝这个电线上飘过去……这个时候他就一下子从梦中惊醒,吓得心脏剧烈跳动。他这个噩梦反复出现,困扰了他很多年。
后来有一次我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他就跟我讲到了他的噩梦,我说那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梦。我让他在想象回到这个梦中。他就想像到了:感觉到自己好像飘起来了,正在飞,突然高压电线出现了,很可怕。这个时候我说:我们可以在想象中想着自己定住了,好像你的面前出现了透明的玻璃板,把你挡住,不会碰到高压电线,你现在比较安全,我还给了你一个抓手,你能抓住这个抓手把身体停住。你现在可以尝试着看一会儿高压电线,你离它有安全的距离,就只是看着这个电线体会它。他就做到了,在想象中抓住了一个抓手,稳住了自己,然后看着这个高压电线“滋滋滋”的放电。我问:看到它有什么感觉呢?他说很紧张,觉得千万别碰到了。我说:不要急,我们现在很安全,你再看一会儿,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个电线会发生什么变化?
当他再看了一会儿,他突然有个感觉,他告诉我现在电线变了。变成了什么?浮现的是他父亲大发脾气的样子。突然他就明白了,原来这个可怕的“高压放电”象征的是小时候父亲对他过于严厉的处罚,他曾经特别恐惧过。我说不着急,你可以轻轻地看着这个父亲,看一会儿,看看你接下来会体验到什么?开始他看到父亲的时候,他心里是很不舒服的。会突然又想到小时候爸爸发火打他的一些场景,心里就挺难受的。但是当他继续看一会儿的时候,他就告诉我,他突然感觉到父亲这种大发脾气的背后其实很焦虑、没有安全感。他过去一直觉得父亲很强大、很强势,这个时候突然他就在他的心目中发现:我怎么感觉我爸爸其实没那么强大?甚至还有点弱小。这时候他心里有点难过了,有点悲伤的感觉出来。
这时候,我就让他在想象中轻轻的告诉这个焦虑的、动荡的父亲说:爸爸,我看到了你的焦虑,我知道你也挺不容易的,我现在愿意来理解你。当他这样说的时候,这时候他自己流泪了,然后他看到他面前浮现的父亲也流泪了。这个时候我说,那你可不可以现在在想象中走过去,拥抱一下你的这个此刻的父亲呢?他就走过去拍了拍父亲的肩膀,抱住父亲,什么话都不说。静静地体会了一会儿。
处理了这个梦之后,后来他告诉我,他再也没有做过这个噩梦了。
所以当种子现起来的时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自我疗愈的机会。像做很多的自由联想,做一些意象,包括我们用沙盘,都是让种子呈现出来。然后在呈现出来的当下做工作,新熏的种子就变化了。就像刚才我讲的这个个案,这个男孩子他过去恐惧害怕父亲的种子变成了一个理解和关怀的种子,他的恐惧感和焦虑感就会减小。
当然一次的疗愈可能还是不够的,可能将来他的一些焦虑感还会一再出来。但是如果每一次的浮现,我们都能够恰如其当的去处理它,那么整个心灵就会不断地得到净化和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是什么呢?就是并不只是让内在的种子现起就够了,现起的时候必须还要正确的处理才行。否则的话,可能每现起一次它就会加深一次,都有可能。
比如以前一位老师邀请我们参加过一个心理学的课程,他们这个活动里面有一个帮助疗愈的内容就是宣泄。
“宣泄”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创伤,但是你的创伤被压抑了,没有表达,现在给你机会发泄。当时让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个女生,她小时候曾经受到她的数学老师的严厉批评,骂她笨什么的,给她造成很大的创伤,多少年她一直很自卑。最后心理老师就拿出了一个沙袋放到椅子上,说现在这就是你那个老师,然后再给了她一根棒子:你现在可以把你所有的愤怒、所有的委屈都说出来,骂他,你可以狠狠的揍这个沙袋了。开始她有点不好意思,但是经过了鼓励,她终于开始做了,对沙袋拳打脚踢。然后老师还让其他的学员跟在她背后一起对这个沙袋说:你根本就是一个不合格的老师,我恨你!这个女生一直把沙袋打到楼梯口,最后一脚踢到楼梯下面去,觉得特别解气。
整个的过程还是挺震撼的。但是跟我一起来的法师看了以后觉得很不能接受。他说我们佛教说慈悲原谅和放下,你怎么还让他骂人、打人?当时我也很纠结,也怀疑到底该怎么看待这个宣泄疗法?
后来我问了其他的心理专家,“宣泄”这个方法到底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怎么看待呢?好像跟我们佛教的理念不是太符合。后来,专家告诉我,宣泄其实是有争议的,有一些人经过了宣泄之后,确实改变很大。但是也会发现,有一些人也呈现出更强的攻击性。
学了佛法很多年以后,我慢慢的明白了,实际上宣泄的过程就是让种子现行的过程。但是在种子现行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必须要去对治它的力量的。如果说它是一种愤怒的攻击性的力量,就像这个女孩子,她过去可能是压抑的,把攻击性转向了自己,恨自己懦弱,厌恶自己无能。所以她把她的压抑释放了,可能会觉得舒服。但是如果这种攻击性没有得到对治的话,很可能以后她不压抑自己了,但是她可能会攻击别人,那仍然会带来问题。
实际上佛教运用的方法是通过理解、洞察它的本质,最后来整合,既不攻击自己也不攻击别人,而是看到了背后的实相。实相是什么呢?——每个人都在烦恼中。这样就能运用智慧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冲动。
有时候的家庭里面也会有这些问题。比如夫妻两个吵架,经常要翻旧账。同一个创伤用了二十年,甚至恨了一辈子。不断的现起,但是在现起的时候没有得到很好的疗愈。每现起一次它就更加强了一次,心里的怨恨越熏越沉重,甚至会带到下一辈子,成为来世的业力。那这是很可怕的,是不是?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在种子现起的当下,比如说突然回忆到先生或者婆婆对自己的一件很不好的受委屈的伤心事。在这个时候必须要重视,提醒自己——种子现行了!种子现行是一个机会,我要在这个机会来的时候疗愈我自己,来理解实相。如果说每一次的现起,当这些负面的东西呈现出来的时候,你都能够去关怀自己,去洞察,给自己机会去疗愈、去看清实相的话,那么你的心灵就会越来越不一样。
每成功一次,你就会熏一个新的种子进来。过去那种沉重的、焦虑的、痛苦的种子就会减少,爱和智慧的种子就会增加。如果常年坚持,持之以恒,一年、两年、三年以后,你整个人就会完全换一个人的。感到容光焕发,疲惫感和内耗减少。走路会感觉到身体轻盈,对世界、对自己都有一种爱心和信心,有一种非常不一样的正能量出来。所以说种子的转化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人得了社交恐惧症,周围人往往就会劝他:你社交恐惧,就要多跟人接触,多去见人。有的人可能多见了一些人之后,他克服了;但有些人更严重了。所以种子现起的时候,你必须要保证它的力量被改变。见人不是最主要的,见人只是一个让种子现起的过程,但是必须让他每次跟人接触都能够以一种安全感结束。让他结束在安全、平静的感觉上。这样的话,几次之后他就不怕人了。如果见了人之后他更紧绷、更焦虑,结束在一种很不舒服的状态上,那么这种暴露疗法对他是有害的,他会更加抗拒跟人接触,这里边都很微细。
我们大家学了佛法之后,一定要在这个地方有非常细致的了解。将来我们解决自己的问题,陪伴孩子,处理工作、家庭、生活、修行各个方面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就是种子现行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通过慈悲和智慧来转化。如果说每一次现起的时候都能够转化,那么我们的心灵就会不断的进步。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修正念、正知。正念、正知能够帮助我们在种子现起的当下及时识别,加以对治。这样,一段时间的修行之后,烦恼种子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小,人就会越来越平和,自信心、幸福感、安详都会出来。
第二,我们也可以修习一些忏悔法,忏悔法主要对治我们的一些负面心理。有时候我们伤害了别人,内心里有潜在的罪恶感和内疚。这种内疚也会变成一种痛苦积聚在心里,压抑着我们的幸福。
修忏悔的时候,第一步就是发露,把这个过错说出来。在佛教里边一般会说给另外一个清净的同修,这个人你对他有信心、有尊重,他没有跟自己一样的错误。对这样的一个人说出来是很重要的。在佛教认为,经过了发露,不善业的力量就不会再继续增长。
发露完了之后,第二步就是忏除罪根。告诉对方说:“某某某,我因为烦恼或是愚痴的原因,造作了某某不善法。今向大德发露忏悔不敢覆藏……”对方接受了你的忏悔,并鼓励你精进防护后不再造。
经过了这个忏悔的仪式之后,我们的心灵就会得到非常好的疗愈和释放。忏悔法是去除染污种子力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
但是忏悔发露的对象很重要,这个对象,你必须要有信心,他也对你开放,愿意接受你的发露和忏悔。如果找不到这样的一个合适对象,在佛像面前也可以。先礼佛,礼完佛之后,把自己心里的罪恶感说出来。然后观想佛菩萨理解我们的痛苦,也知道我们想要忏悔清净的愿望,接受了我们的发露和忏悔,并鼓励我们:善男子(善女人),此刻的你已经得到了净化,此刻的你是清净的,好好努力,未来做得更好。这样也会有很好的效果。这就是忏悔法门。
第三要广修诸善。我们的心灵除了有烦恼种子之外,我们还可以多多播种慈悲的种子、智慧的种子、宁静祥和的种子。大家有时候听一个好的讲座,看一本非常好的书,在生活中做一些让你内心愉悦安宁的事情,奉献爱心,把生命中的那些积极美好的愿望活出来。那么我们内心里积极的、美好的、阳光的种子也会越来越多,这些种子也会不断的现行。所以我们会发现,随着修学的深入,有时候突然会体验到宁静祥和或是一种幸福感,或者有时候心里会自动开始念佛,散布慈心,或者随念三宝、正念开启。这个时候你的内心非常的喜悦,感觉到没有烦恼,安住在无限的开阔之中。
所以不光要处理我们内在的黑暗力量,也要不断的播种正面力量的种子。特别是佛教的禅定、智慧,都是一些非常深刻有力量的修行,它们能够产生出极大的心理力量,让散乱心状态下的不善种子得到强有力的对治。
佛教的经典是佛法精要的载体,传达了诸佛菩萨非常高的精神境界和修证体悟。所以我们每诵一遍,实际上都在熏习这些殊胜的善法种子,我们的心灵就会不断得到洗涤和提升。每一部经它的内容都不一样,都可以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提升,都是很好的。
有时候两个人吵架,特别是夫妻之间吵架的时候,一方就对另外一方说:你一点都不关心我!在这个时候只有两个答案:要么是关心,要么是不关心——这样的思维模式,在心理学上把它叫做“非黑即白”: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但是现实中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对方对你不是不关心,但也不是百分百的关心,一般百分之六十、七十的关心。所以当我们指责对方说“你一点也不关心我”的时候,对方一般都会很难接受。
一般在这个时候,我们就会问:假如对方对你的关心,百分百的关心是100分,一点都不关心是0分,你感觉他对你的关心打多少分?
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就会沉默一会儿,体会了一下:我觉得我先生对我的关心,打60分吧。60分还算及格了,是吧?你会发现在这个时候心已经转变了:一开始说“一点都不关心我”的时候是零分的,那就会觉得心灰意冷,特别的难受。但是如果意识到他对你的关心有60分了,虽然还是不满意的,但是觉得还接受吧,突然就会对他有一些新的理解,看到了他关心自己的部分和他没有能力关心到的部分。因为毕竟他也是普通人,有他的追求,也有他的烦恼,有他疲劳的时候,也有想独处的时候,甚至还有他想从你这得到关怀的时候……看到了更多,你的心就会不一样,有能力更客观地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果说要么要求他百分百,要么把他批为零,那么对方就不接受,而且对抗感很强,会觉得你也不理解我,两个人就没法沟通。
所以说在过程中,如理思维非常的重要。有的时候家庭里面有纠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清官难断家务事,为什么?因为每个人是站在他自己的角度上,都对也都不完全对。所以必须要意识到,在家庭里、在单位里,不是非黑即白的,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视角不同,感受和想法就不同。
后来,经过了一些佛法的学习之后,他们就学会了一种方法,承认对方是对的:你上了一天的班你也累了,你不想刷碗,我理解;我带了一天孩子,也干了一天,我不想刷碗也是对的,首先承认两个人都对。
那怎么办?那就先不刷了吧,两个人一块出去散个步。先生回家了不用看客户脸色,跟家人一起走走很轻松;妻子在家待了一天了,正好也出门透透气。走了一圈回来,两个人心情都好了,抢着刷碗,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所以有的时候理解还是蛮重要的。我们关怀别人同时也自我关怀。就算有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至少理解了之后,攻击性也没那么强了。
在这个过程中,佛教的五蕴观、缘起观也是强有力的方式。我们前面提到“照见五蕴空”,有时候累了,不要只是沉浸在“我很累”的思绪里痛苦——而是要看看这个“累”是什么?是心累还是身体累?如果是身体累,那就觉察它,用适合的方式关怀这个身体,动一动;如果是心累,那就要问自己,这颗心为什么这么累?是不是一下塞了太多没消化的东西?或者是牵挂太多?给了自己和他人太多任务和期待,没有全然活在当下?这时候要允许自己暂时放下,清空心里过多的牵挂和执取,让这颗心重新释放出来。
当我们去观察、去理解,用爱心和智慧去陪伴了这个身与心,在任何时候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份疗愈与关怀。
如理思维的原则
如果我们的思维模式引导我们的心不发怒、不伤害;引导到关爱、关怀;引导我们放下。那么这种思维是正确的,是好的。如果发现你的思维让你更沉重、更愤怒了,更想伤害自己和他人,这肯定是有不正思维的。我们就要检查自己的思维模式,重新找到一个恰当的思维方法。只有跳出个人认知的局限,破除自我中心,避免片面,如实观照我们的贪欲、嗔心、邪见,才能止息心中的烦恼,内心变得安宁、通达和自在。
所以,佛法的修心之道是非常广博的,可以从多角度来思考和实践。在这个调伏烦恼、净化心灵、提升生命的过程中,我们要多听闻、多思考、多实践,不断的强化和提高我们灵活运用佛法的能力。入于宝山,就不要空手而回,我们学习了佛法,就要从佛法里面吸收智慧的能量。
祝愿大家在未来修习佛法的道路上,都能吸取慈悲、智慧和方便善巧,让我们烦恼不起,让我们的身心得到滋养,有能力自利利他、成就充满价值的圆满人生。祝福大家!
跟这颗心对话,让这颗心放松、放下,不要急于表现,先做自己,然后为所当为,但是也不要焦虑。这个时候你就会很舒服了。当我们照见了我执的时候,轻轻的释放它带来的焦虑和紧张,你会发现,在刹那间有一种暖流会进入你的心里。所以“无我”不会让你失去什么,反而会让你拥有这个世界。当我们有我执的时候,心里就只有“我”,而没有“世界”了,世界变成了我们的对立面。
活着是一个现实,是一个实相,为了灭而灭,这是一个执着;为了生而生也是一个执着。所以《心经》到最后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如如的行去就行,饿了就好好吃饭,累了就安心睡觉,当遇到有意义的事情需要你,而你正好又可以的时候,你就踏实去做就行。生活其实很简单,是不是?
问答部份 ——
3 问:
感谢法师刚才的解说,觉得说的非常好。我想问,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对于空,我自己领悟出来空有三个意思:第一是说它有变动的;另外就是它有生灭的;然后第三它不是恒常的。我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是不是过于狭隘?谢谢!
录音整理 | 汤春元 排版 | 智畅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本讲座录音网址:戒幢法雨音频合集
https://www.jcedu.org/202309/28586.html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