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视角下的身心关怀与疗愈
发布日期: 2023-10-01 浏览量: 1,721 次浏览
有时候,在生活中我们只是奔着美好的目标在前进,但是却很难去接受我们生命中的一些没有那么美好的部分。甚至会害怕、逃避、或者否认,假装它们不存在。但是如果这个部分没有被我们照见,没有真正地去充分了解和处理,可能当一切顺利的时候,你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旦遇到挑战,或者在一些特殊的时候,它们就会再次暴露出来,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冲击,不得不面对它们依然存在的现实。
非常欢迎大家,能够来道场来参加共修,听经闻法。前两天问了一下大家的情况,知道大家都在修学,但是在修学的过程中也有遇到各种各样人生的困难、烦恼的侵袭和生活的挑战。
确实,身在世间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这个世界被称作“娑婆”,“娑婆”的意思就是“堪忍”,需要有忍耐的精神。它是一个秽土,充满了三苦、六苦、八苦,在《瑜伽师地论》里边甚至讲到了四百多种苦。不管是在家生活还是出家生活,都有各自的艰难。但正是因为有苦,所以佛法才说离苦之道。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的主题,就是离苦之道,核心就是自我关怀,还有我们怎么来看待这样的生命和生死轮回。
在开始讲座之前,我还是想先带大家做一个小小的自我关怀的修心练习。
一
为什么要做自我关怀?
学过《百法》的都知道,我们的内心是非常复杂的,有善心所,也有不善心所,有各种各样的心灵种子,既有烦恼,也有光明。我们今天要引导大家关怀的是我们脆弱的、不够好的那一面,甚至是痛苦的那一面。
有时候,在生活中我们只是奔着美好的目标在前进,但是却很难去接受我们生命中的一些没有那么美好的部分。甚至会害怕、逃避、或者否认,假装它们不存在。
但是如果这个部分没有被我们照见,没有真正地去充分了解和处理,可能当一切顺利的时候,你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旦遇到挑战,或者在一些特殊的时候,它们就会再次暴露出来,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冲击,不得不面对它们依然存在的现实。
所以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最终要面对这些部分,直到这个部分被彻底的疗愈了,或者说彻底的成长了,我们才能走向完整和圆满。要想疗愈和提升自己,首先得要面对自己,要去照见。照见的同时,我们来给予自己关怀。
现在大家检查一下自己的手机,把手机调整到飞行模式或者是关机。手表、手链、眼镜这些,如果让你觉得不舒服都可以取下来,让自己放松舒适。
轻轻地活动一下我们的脖颈,转动的过程中慢慢地放松自己,让颈椎放松和通畅……活动一下肩膀,让肩膀不要那么僵硬。一边活动、一边慢慢地在这个部位微笑和放松……轻轻地转动上半身,转动过程中也可以慢慢地吐气,保持自己的通畅,让后背的肌肉得到放松。我们慢慢做……摇动一下上半身,压一压胯部和腿部,高度地放松两腿,让自己适应坐禅的状态……反方向旋转,一边做一边放松……调整好了以后,我们两个手就可以轻轻地扣在膝盖上,保持轻松的状态……做做深呼吸,慢慢地吐气,让自己通畅,把一些紧张感或者是压抑感轻轻地吐出来。
我们整个上半身的脊柱,可以先把它调直,头顶蓝天。下巴微微地收缩一点点,让我们感受到头顶是正的,不要昂着头。然后再把腰部放松,让自己轻松和端正的坐着。
在我们静坐的过程中,可能会听到声音,周围的各种各样的声音……意识到这些声音都是来来去去、生生灭灭的……它们的本质为空……我们不会受到打扰,也接纳和允许各种声音的来去和生灭。
现在,觉察一下我们的额头部位……感受一下我们的两个眼睛和眼睛的周围,看看这里的感觉是怎样的,有的人可能眼睛有点酸,有的人有点温热或者凉的感觉……不管是怎样的感觉,我们都接纳,并把轻柔的觉察力带入其中。
觉察和放松一下我们的面部表情,轻轻地观想一下佛陀的那种安详、寂静的状态,他能够接纳一切、关怀一切。
觉察和放松一下我们的头顶、后脑……把带着关怀的觉察力带到这些部位来,对身体的这些部位非常的友好、亲切和关怀……放松和觉察一下我们的颈椎、脖子、还有喉咙,把关怀带入到这些部位来。
觉察一下两个肩膀,慢慢地放松……我们的两个胳膊,还有双手……花一点时间感受一下我们的前胸和后背……不管有没有感觉,或者感觉是怎样的,我们都允许他们如其所是,只需要放松就好。
觉察一下我们的腰腹部位……感受一下我们的胯部……臀部……大腿部位……膝盖……小腿……还有我们的双脚……轻轻地把关怀带入到这些部位来,感受它、接纳它、关怀它、放松它。
整体性地感受我们坐着、坐着、坐着……身体与坐垫的接触……双手的接触……双脚的接触。
我们现在可以轻轻地向内看一下此刻自己的身心……可能你的内心觉得比较安定,也可能你会觉察到自己的身心里还有一个部分不能够完全放松,似乎还有一点点的紧张,有一些不安全感或者是焦虑。或者有些部分还有那么一点点的负面的情绪……我们就轻轻地看一下,心里的那些带了负面情绪的部分,看看它是怎样的一种焦虑、担忧或者说是负面的心情。
假如说用一个孩子的影像来象征它,会觉得那是怎样的一个无法放松、不太安全的小孩呢?
当我们看到这个部分的时候,可能觉得那是一个带着恐惧和不安全感的孩子……也可能是一个孤独地蜷缩在角落里的孩子……也可能他觉得悲伤,或者觉得有点迷茫,有点无助……甚至是觉得受伤和痛苦。
当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孩子的时候,可以在想象中轻轻地走近他……在离他适当的距离停下来……轻轻地注视着他,好像在说:我看到了你的存在,我愿意陪伴你;我看到了你的存在,我愿意陪伴你;我看到了你的存在,我愿意陪伴你……
用一种非常接纳、非常友好、非常开放的心态,轻轻地看着心里这个悲伤、恐惧、不安的部分,让他感受到你的友好、你的开放性和接纳……此刻你不想去评判,只想去理解和陪伴……因为你懂了他的痛苦,知道他的艰难……也许他想要你张开怀抱拥抱他,让他在你的怀抱里释放所有的委屈、悲伤,所有的恐惧和孤单……也许他什么都不想说,只希望你给他距离和空间,安静的陪伴,与他同在……让我们也给自己一点时间,深深地去陪伴他,好像在说:我知道、我知道;我理解、我理解;我愿意陪伴你,与你同在……
当这个内心里最脆弱、最孤单、最无力的部分得到了我们的关怀和理解,它慢慢地放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爱心给它,好像在说:此刻我把爱心和祝福给你……愿你平安,愿你内心安宁,愿你获得快乐和健康,愿你自信和通达……此刻我把祝福给你,愿你平安、愿你内心安宁,愿你获得快乐和健康,愿你自信和通达……愿你平安,愿你内心安宁,愿你快乐和健康,愿你自信、通达……
深深地向它开放,与它同在。在我们的理解、祝福和陪伴中,让他重新获得法的滋养、慈心的疗愈、感受到光明和同在……我们也慢慢看到,它内在也有光明和美好,我们也把祝福给予这些美好,好像在说:我看到了你的内在光明,我也祝福你,允许你成为你自己……此刻的你是被尊重的,被允许的;此刻的你是被尊重的、被允许的;此刻的你是被尊重的,是被允许的。
我们也把爱心和光明释放给整个世界、所有的存在……愿这个世界是友善的,愿这个世界的众生平安、健康、快乐和通达……愿这个世界是友善的,愿所有的众生平安、健康、快乐和通达……愿这个世界是友善的,愿所有的众生平安、健康、快乐和通达。
我们在这个状态里停留一会儿。
(五分钟后)
现在大家做一个深呼吸,深深地吸气、慢慢地吐出来,稍微活动放松一下全身,慢慢地睁开眼睛。
我们轻轻地把手搓热,搓热以后,搓一搓脸,感受自己容光焕发,头脑清醒的感觉。我们搓一搓脖子,脖子酸痛的,捏拿一下颈椎,按揉一下脖颈的肌肉,观想颈椎通畅,把关怀给到颈椎的部位。
然后我们用拳背从上往下按揉脊柱,按揉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观想脊柱通畅,把爱心和关怀给到背部和脊柱。多做几遍,直到你感觉到背部有通畅和放松。
有的人可能肩膀有点紧、有点痛,我们也可以捏拿一下,把爱心给到我们肩膀的部位。腰部不舒服也可以揉一揉腰眼、搓一搓腰部,把关怀给到我们的腰部。
腿麻、腿痛可以把两个腿松开,从上往下一直捏到两个脚腕,观想一下腿部通畅,把爱心带入到这些部位来。
刚才我们简短地带大家做了一个自我关怀修心的小练习,它可能与我们平时修的慈心禅不完全一样,它首先会帮我们看到自己内在的黑暗面或者是脆弱面,有针对性地给予关怀和慈心。
大家刚才在做的时候能不能跟得上?有没有困难?有一些应该是跟上了,能真正地看到脆弱的自己、艰难的自己,也能够给予自己爱心。
有的同学可能会有困难,因为第一次做,可能你会觉得头脑发懵,没感觉;也可能你看到了脆弱的、痛苦的自己,但是觉得没有力量来关怀它。如果是这样的话,不要急着去想要走近它、拥抱它,可能你会发现内心小孩并不愿意接受你的拥抱,甚至它可能反而会说:不要来打扰我,我只想静静的呆着。
这个时候我们就只是静静地保持距离,理解和陪伴就好,不要急着想要去改变它、疗愈它,而是说:我看到你的存在,我愿意陪伴你。这可能就是对他最好的一种关怀。只要我们给予了耐心和时间,你会发现,它也会逐渐在发生变化。过一会儿之后,他的活力、阳光的一面就会呈现出来,在这个时候,再把祝福给它,就会特别的有效果,而且你自己也会觉得很开心的。
首先自我关怀是一种见地、一种认知、是一种态度。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认知?就是即使当你处在困难挫折中、痛苦失望中,在所有不好的情境里边,作为一个生命的存在,你依然能够对自己保持一种开放性与友善,依然能够非常坚定的去关怀和支持自己。因为这个时候自己是最需要被慈悲的,只有得到了支持,我们才有能力处理问题,走出困境。
刚才我们做完这个练习了,接下来我就稍微讲一下自我关怀。
二
自我关怀是什么?
“自我关怀”是现代的术语,佛教里边一般讲的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
在佛教里边关于自利和利他,佛陀在《阿含经》里面有这样的一段经文,说到有四种人:第一种人是纯自利的;第二种是纯利他的;第三是既能自利又能利他的;第四种是既不自利又不利他的。一般来说,既能够自利、又能够利他被认为是最殊胜和最圆满的。
因为一个人如果是纯自利,只为了自己,那么他是不够圆满的。如果说只是纯利他,但是没有自我关怀,没有自我成长,那么我们的利他也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受到了自己能力与自己不好状态的束缚,我们并不能够很好地利他。所以在佛教的视野里边,强调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利他行,我们说有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就可以帮助我们来做到利他。但是自利怎么来做?实际上,所有的戒、定、慧三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全部都是自我关怀。但是很可能之前我们没有从自我关怀的角度上去理解。即使学佛了很久,但是谈到自我关怀的话题,仍然是有点懵懵的,或者心里还是觉得有点困惑。
首先自我关怀它是一种见地、一种认知、是一种态度。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认知?就是即使当你处在困难挫折中、痛苦失望中,在所有不好的情境里边,作为一个生命的存在,你依然能够对自己保持一种开放性与友善,依然能够非常坚定的去关怀和支持自己。
当一切很好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很愿意关怀自己或者也挺认可自己的,甚至还有点自恋、自傲。最难的是当我们受到挫折、失败、痛苦的时候,感觉自己很负面的时候,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往往就习惯性的非常严苛地指责自己,会觉得:我怎么会这样?为什么我做不到?有的时候可能会怀疑自己,产生一些批判性的自我否定,觉得:我这个人怎么这么差劲,我是不是完蛋了?或者说我修了这么久怎么还这么差、还不行?所有这些自我否定、自我批判就会让我们的痛苦放大,本来已经很艰难了,但是又给了自己这么多的批判,会让自己雪上加霜。
就像佛陀在经中说的,中了第一支箭,但是又中了第二支箭。本来我们遇到挫折,遭遇了身心的艰难,已经很不容易了,那就是我们中了第一支箭。但是我们又责备自己,产生自我批判,那就让我们又中了第二支箭。所以在这个时候,这样的一种负面态度,就会让我们深陷在消沉的情绪之中,产生焦虑、抑郁、恐慌、绝望、无力感这样的一些障碍,它会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人际关系,包括我们的佛法修行都带来影响。所以说自我关怀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态度。
在任何时候,不管自己出现了什么情况,我们的第一个态度首先都是要坚定不移的去关怀和支持自己,给自己慈悲。因为这个时候自己是最需要被慈悲的,只有得到了支持,我们才有能力处理问题,走出困境。
三
自我关怀的三个主要元素
自我关怀有三个主要的元素。第一个就是正念,第二就是要了解到共通的人性,第三就是真正的把慈悲活出来。
1
第一元素:正念
什么是正念?正念就是以如实的态度面对和觉照,既不否认、也不逃避,既不忽视、也不夸大,是什么就是什么的一种态度,承认身心中实际发生的情绪和痛苦。
比如说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别人说了一些什么,别人态度不好,我们可能就受伤了,可能有时候我们会就否认说:我不生气,这些没事的。但是可能其实是真的生气了。如果我们否认自己的情绪,说“我不生气”,或者觉得“我不应该生气”,那就没办法产生自我关怀。
实际上,作为凡夫,肯定是有嗔心有贪心的,我们用佛菩萨的境界来比照自己,那并不现实。往往要么创造出一个虚假的自我,或者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困惑。
所以说正念是自我关怀的第一个维度,实际上,正念它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确实有生气的情绪生起了——首先要承认这个事实,不忽视它,但是也不夸大它。
有的人也可能会夸大自己的痛苦。比如说发现自己生气了,有的人可能就会觉得:我怎么这样子?我修到现在修成什么了!就会把自己全盘否定。其实没必要。因为愤怒也好、沮丧也好、贪婪也好,它都只是一个情绪,愤怒只是愤怒、悲伤只是悲伤、孤独感只是孤独感,它是一个缘起而生的现象,本质是无常无我的。天没塌,你也没有完蛋,当负面情绪灭去,我们依然能够活出阳光。
所以要实事求是地看,不回避,也不夸大。所以这其实都牵涉到见地。我们要坚信一点,所有的负面情绪一定会过去,它是无常的、无我的,它只是一个众缘和合的现象。众缘和合它生起了,众缘离散,它就会灭去。它没有自性,不是一个真实的实体。当我们有了这样的见地之后,就更容易处理自己的愤怒。
比如说,你辅导孩子,小孩却很不听话,你可能一刹那之间,就有种暴怒的感觉,甚至想对他大喊大叫。但这时候你要清楚的告诉自己:一个,我知道自己确实很愤怒;第二就是这个愤怒也是无常的,我相信它会过去的,我相信我不会一辈子都在暴怒中,它只是一会儿,不会控制我的一生。有了这样的一个态度之后,你就更容易去处理你的情绪。
然后要做的,就是观照和理解。把情绪看清楚,看清它的本质是什么。如果你只是觉得太难受了,淹没在痛苦中,那还不行,仍然解决不了问题。
但是如果能够把自己的痛苦看清了,知道它是怎样的一种痛苦,那就会好很多。比如说孩子不听话,你暴怒了,那么这个暴怒的本质是什么?可能会体验到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为什么你就不能优秀?为什么你总是让人操心?接着可能体验到一种受伤感,比如说:你知道爸妈有多不容易吗?怎么就不知道感恩?甚至于你可能还把在工作里受到的欺负,在外面受到的艰难添加到情绪里面来:我在外面都已经这么难了,回家了你还给我找事!
当你明白了自己最主要的几个愤怒是什么,就得到了理解自己的机会。“恨铁不成钢”——你会发现这里边其实也有我们的渴望,对孩子的一种投射。但是有时候平心静气地想,我们自己又真的很优秀很完美吗?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完美,又凭什么要求孩子永远完美?虽然现在不完美,但毕竟他也在学习、也在成长,我们可以给孩子时间,用耐心陪伴他成长,慢慢教会他走向更好。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的心就会好很多,对未来开放,而不是受困于自性见,觉得孩子的不好是真实的、永恒的。
第二点,如果你感受到:“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凭什么这样对待我,为什么你还不争气,为什么还不努力?”这个时候你会看到,其实作为小孩也挺无奈的。因为我们所有的付出,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自愿的,因为爱他而自愿地付出。在这个时候我们会看到,在第二种愤怒里面,更多的是需要自我关怀,就是要有一种无怨无悔的精神——“我为你所有的付出,都是我自愿的,因为我爱你,因为你是我的孩子,生而为父母,我必须为你做这些”。当你非常坚定地勇猛起来,承担了这个生而为父母的责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委屈感。
当然,另一方面也要意识到我们自己也很需要关怀,本来已经到快到极限了,又遇到孩子的事情,造成了沮丧和崩溃。你会看到,其实作为自己也有权利需要被关怀。这个时候与其对孩子大喊大叫,不如好好地去关心一下自己。暂时离开那些压抑的感觉与氛围,到外面散散步,吹吹风,看到这个世界依然是阳光灿烂的,慢慢放松自己,渐渐地,你的心就会有一种被疗愈的感觉,那些痛苦和情绪就慢慢平复了。或者也可以去打一座,对自己修慈心禅,观照呼吸和身体感受,甚至于给自己做顿好吃的,疗愈、安慰一下自己。
这样,你通过关怀自己而不是攻击别人的方式,把愤怒转化为慈悲,这样的话,感觉会好很多。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越是攻击对方,对方会越逃避,甚至与我们对抗,我们的内在就被撕扯得更厉害。但是当我们不再去攻击对方,转为疗愈和关怀自己,很快就能够平静下来。当我们平静了、状态好了,会发现更容易处理孩子的问题、家人的问题、工作的问题。跳出来看,事情也不大,在生死面前都是小事,能接受就接受,不能接受它也总归会过去。突然就会觉得海阔天空,力量和信念又回来了。
所以说自我关怀的第一点就是正念,正念的态度非常重要,它直面、承认了我们所有的痛苦;第二既不忽视,也不夸大;第三就是开启了机会真正地去理解我们痛苦的本质。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一些艰难的时刻,这不是我独有的,而是生而为人都可能会经历的。所以此刻我愿意去关怀和理解自己,给予自己这些坚定的爱与支持。同时我们也把心向世界开放,愿这个世界再也没有这些痛苦,愿这个世界所有的人都能获得智慧、获得慈悲、获得生命关怀之道。把痛苦转化为出离心和菩提心,这样的话我们就会获得不一样的力量,增长了对佛法的坚定和信心。
2
第二元素:了解共通的人性
产生自我关怀的第二个要素,就是要了解共通的人性。我们会看到,我们的很多痛苦是生而为人可能都会遇到的,比如说孤独感,与亲人分离,在修行上遇到了艰难,或者说在外面被人伤害了。我们会看到这是生而为人几乎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我们自己、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家人、我们的同事,谁又不是在经历着一些人生中的种种的苦难?想到了这些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更博大一点。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一些艰难的时刻,这不是我独有的,而是生而为人都可能会经历的。所以此刻我愿意去关怀和理解自己,给予自己这些坚定的爱与支持。同时我们也把心向世界开放,愿这个世界再也没有这些痛苦,愿这个世界所有的人都能获得智慧、获得慈悲、获得生命关怀之道。把痛苦转化为出离心和菩提心,这样的话我们就会获得不一样的力量,增长了对佛法的坚定和信心。
3
第三元素:慈悲——用友善的态度来对待
第三点就是慈悲——用友善的态度来对待。有了前面两点,我们就能够对自己产生出慈悲,如果没有前面的两点,有时候想关怀自己、慈悲自己,都觉得无从下手,会觉得很难爱自己,很难做这种关怀。但是有了前面两点之后,慈悲就会自动打开。
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像对待好朋友一样来对待自己,可能会轻轻地与自己做对话,好像在说“某某某”——有的女生就喜欢喊自己“亲爱的”,男生可能不会这样喊自己,就会说“某某某,我知道你挺不容易的,此刻你正在经历一些艰难,但是此刻我愿意陪伴你,愿意作你最好的朋友,我们一起来面对,一起走向未来。因为有佛法,因为我们内在里有自我关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用正规的慈心禅来修习,也可以做一些自我对话,把爱给自己。当然也可以用一些行为表达,比如说给自己倒一杯水,或者像我们刚才带大家做的,来按摩一下脖子、按摩一下肩膀、按摩一下后背,按摩到每一个部位,我们都把爱心给到这些部位来,就是从身体上开始,都是一些非常好的方法。
一般来说,在处理一些情绪的时候,如果身心状态不太好,这时候直接处理情绪觉得有困难,可以先从身体入手,从关怀身体开始。哪个部位不舒服,就把手放在那个部位去一边按摩,一边把爱带入其中,与它们对话,这样从头到脚调理了一遍,就会感觉轻松很多。然后再去观心就容易了。这个就是慈悲,用友善的态度来对待自己。
四
自我关怀的四个层次
自我关怀有四个层次。
1
第一层次:了解自己
第一个层次,是要了解自己。要想真正地学会自我关怀,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能做到什么、自己的底线是什么。
因为这个世界可以说不管是家人也好、社会也好,甚至于修行团体的其他同修也好,对我们都有期待,每个人都希望我们是完美的,但是我们不一定能做到。有时候承担了自己担负不了的东西,答应了别人不适合的一些事情,或者说当家人期待我们要怎么做的时候,我们发现这是一种不合理的期待,不属于我们的,那要能识别出来。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我们可能就会在过程中迷失了自我。(这个“自我”不是我执,而是缘起层面的自体。)
比如说你本来是很适合搞艺术的,但你的父亲特别喜爱科学技术,而且他自己这个梦想还没实现,他可能就特别希望他的女儿能成为一名科学家,不停地鼓励你学理科。如果你不了解自己,很可能就会按照他给你规定的路线往前走,但是走着走着就迷茫了,造成了内在的分裂和冲突,你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出问题。
所以只有了解了自己,才有可能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当然,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己要什么、适合什么,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当我们的内在比较统一的时候,做一个选择通常不会太困难,而且会非常的喜悦,没有任何犹豫的。但是如果我们做一个选择特别艰难、反复犹豫,无法做决定的时候,那我觉得这时候要特别小心,关注一下我们内在里是否还有一些东西没被认识。
以前有很多人经常问我们一个问题:法师,我到底要不要出家?一方面非常想出家,一方面又一直在犹豫,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出家。
一般我的回答就是这样的:当你还在犹豫的时候,就说明你的因缘还没成熟。如果内在里边整合统一了,出家的决定就没有那么难,在那一刻,你会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作下了决定。有的人说我出家怕父母难过,怕自己将来不适应。但其实所有这些都只是外在的理由,更深的原因可能还是你自己还没做好准备。
所以,了解自己是自我关怀的前提,虽然这一点有时候很难做到。但是也不要因为“我都不知道我要什么、适合什么”,而又加了一层自我批判:“我怎么这么笨,我连自己都不了解”。因为真正认识自己是很难的,不要让法师的开示又变成了你的负担与困扰,我们知道这个方向就行了。然后常常向内如实观察自己所呈现的身心现象,尝试着去了解自己的根性、好乐、特长,自己的愿景,自己的底线和界限。
当这些我们很清楚的时候,别人也会慢慢地了解我们,他才有可能重视或是尊重我们的选择和我们的界限,才有可能以适合我们的方式与我们相处。但如果说我们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的话,别人就没法照顾到我们。
2
第二层次:学会自我管理
自我关怀的第二个层次,要提升的是学会自我管理,就是自我约束的能力。
自我管理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关怀,千万不要认为自我关怀就是随心所欲,想干嘛就干嘛。那是圣者的境界,证得阿罗汉才可以随心所欲,阿罗汉以下都是不行的。因为我们的心里有烦恼、有贪嗔痴。虽然说有时候我们的善心所在起作用,但是要知道,很多时候不善心所也在起作用,贪嗔痴一出来它可能就会破坏我们的幸福与我们的自我关怀。
所以说自我管理的能力是第二项,有所为,有所不为。我经常讲的一句话:感性需要被理性淬炼。有的人说:我这个人就是很感性!但是不要把感性当做习以为常,而是要去淬炼感性,用理性去检验它。不然的话,贪吃可能就会吃得太多,造成各种的肥胖、高血脂、高血糖,吃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就会伤害到自己的身心;有的时候我们贪玩,没完没了的打游戏,可能就会浪费时间,消耗了自己的内在能量,错过了学习和进步的空间,失去与家人沟通、与朋友来往的机会。所以要学会行为管理、时间管理、人际关系管理、情绪管理、健康管理,这些都是智慧,每一个部分都是要学习的。
所有这些,我们作为一名佛弟子也是要学习的,不能说我就一声佛号念到底——如果不了解怎么管理情绪、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来管理健康、管理人际关系,那么违缘就会很多,生活之中就经常碰雷,搞得焦头烂额,障碍了自己的修行。
3
第三层次:学会自我疗愈
自我关怀的第三个方面就是学会自我疗愈。
今天首先带大家做的小练习,就是疗愈自己的一个过程,这样的练习我们可以经常做,在任何时候都要学会自我疗伤。因为在滚滚红尘中,我们的心是不断地受伤的,娑婆世间很苦,很不容易,所以说要学会自我疗愈。
4
第四层次:自我慈悲,坚定支持自己
最后一个就是对自己慈悲,坚定地支持自己。
对自己慈悲不是一种自私,也不是自恋,而是自我关怀。
身和心不是我的,不是我、也不是“我所”,身和心都是遵循着缘起法的规律在运作,当我们给予它关怀,适合它的缘起,这个身心就朝健康的方向走;我们不关怀它,给它的都是不适合它的缘起,身心就朝不健康的方向走。所以说自我关怀、慈悲是重要的,这与我执、与自私都是无关的。
因为自私的特点是什么?自私的一个特点就是心是封闭的,他只关注自己,他的态度只是从自我的角度看生命。而佛教的自我关怀则是从无我的角度看生命,没有我,没有我所,只有此身、此心。把个体放在万法的整体框架中来看待,所以心是开放的。
总结
以上稍微给大家做了关于自我关怀的介绍,知道它是一种见地和认知,是一种生命态度。
第二,为什么要自我关怀?就是防止中第一支箭之后,再中第二支箭。
自我关怀的三个主要的内涵,第一个就是
要有正念;第二要意识到苦谛,共通的人性;第三就是学会慈悲。
它的四个层次:从了解自己开始,学会自我管理,学会自我疗愈,最后学会慈悲。
我们看到佛法它是慈悲与智慧之道,要学的内容还是很细的,所有的佛法都是生命关怀,从这个点上契入来学佛,就能学得很开心,特别顺畅,法的成长能够很快进来。
自我关怀的意义
我们一旦学会了自我关怀,再去关怀他人就容易了,因为懂了自己之后,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他人。比如说:在任何时候都不批判别人,对别人的消极状态也能保持开放的心。我们能对自己保持开放与友善,对别人的状态也能感同身受,所以我们也能接纳他:我知道你也在苦中。
比如小孩做不出来作业或者各种拖拉,你知道他其实也是很苦的,他也是很艰难的,首先就是接纳他。当他陷入到负面的状态里的时候,我们就会慈悲他、而不是是批判他。
第三我们可能也会用正念、共通的人性与慈悲来去处理。
五
从四个层次关怀别人
1
第一,了解对方缘起
首先,了解他适合什么、能做什么、界限是什么。
有时候我们大人对孩子,不愿意去了解小孩。小孩说:我不许你翻我笔记。你就觉得小孩懂什么,我是你妈妈,我有什么不能看的?你就会否认和忽略他的个人空间和底线。你也要学会了解他。
2
第二,帮他学会自我管理
第二,帮助他学会自我管理。有的时候大人带孩子,就是大包大揽,什么都揽过来。你们不会干家务,我来干,你就去学习就好!打扫卫生我来做,买东西我来帮你买,什么都是包揽的。结果小孩一直到了很大了啥都不会干,他也没有学会自我管理,因为所有的日程和活动都是大人包揽的。所以要学会培育孩子的自我管理,就是陪伴他去管理他自己。
3
第三,教会他人自我疗愈
第三学会了自我疗愈,也会把这些方法教给他。
当他难受了,跑到你这里来诉苦的时候,你就不只是着急发火,而是会冷静地教他一些方法。比如孩子被小朋友欺负,说妈妈我太恨他了等等的,这时候你就不会与他只讲一些大道理说“你怎么能去恨别人”什么的。而是会与他讨论具体的事件,安抚自己的受伤感,梳理过程中的缘起,并从中开启领悟和成长。只有学会了自我疗愈,才能够教会他人自我疗愈。
4
第四,自我慈悲和慈悲他人是一体的
最后对自己慈悲,我们也更容易把慈悲绽放给这个世界。
因为我们对世界本来就是有爱心的,因为轮回中一切众生就是我们的亲人,都做过我们的家人、父母、兄弟姐妹,所以我们对世界的爱一直都在。当我们的心开启了,我们会发自内心地希望世界美好。为什么有的人反社会,想毁灭这个世界?那是因为他内在里面的伤痛。当他疗愈了他的伤痛,他就能爱这个世界。
自我关怀与关怀他人其实是一体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们能做到自我关怀,我们就能关怀他人。我们不擅长自我关怀的时候,关怀他人其实也是不擅长的。不能说没有这个心,但是可能做起来没有那么善巧。
我们看到佛法它是慈悲与智慧之道,要学的内容还是很细的,所有的佛法都是生命关怀,从这个点上契入来学佛,就能学得很开心,特别顺畅,法的成长能够很快进来。不能把学佛当成任务,当成要求和评判。
这就是今天与大家做的分享。
问答部份 ——
问
法师好,我有两个问题要请教法师。第一个困惑就是我们有很多的苦,很多的烦恼。但是佛法太浩瀚了,当自己面对烦恼的时候,不知道该选择哪一种方法才对?
第二个问题是,这一年多的佛法的学习,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启迪,就是认识到佛法是无限的智慧与无限的慈悲。但在世俗生活中,慈悲与智慧如何取得平衡?比如慈悲过度的话,就显得自己的智慧有点欠缺,容易被人占便宜,心有不甘;如果智慧过度的话,感觉自己好像慈悲少了一点,在算计别人。
答
这两个问题都是挺好的。第一个问题——佛法这么浩瀚,“武器”这么多,该用哪一个呢?
我觉得如果是这样的话,当遇到困惑的时候,你可以列一个你手里的“武器清单”。比如说现在我很烦,我特别烦躁,那我手里有多少个“武器”?你不要在头脑里想,而是拿一张纸列出来。比如第一修慈心禅;第二做自我关怀;第三与对方沟通;第四调整我的认知;第五念观音菩萨;第六拜佛忏悔;第七干什么干什么……你列一个清单出来,列了清单之后,你在上面选一下,觉得此刻你最想用哪一个,你就用喜欢的一种方法。
比如说:此刻我不想去修慈心禅,我就想出去放生去,你就去放生,先放个生再说,满足自己的愿望。放完生之后觉得舒服一点,但是心里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你就再看一下清单,我还有什么“武器”?再选一个你当下最想用的,你再继续试。
我觉得这样的话,经过训练,熟练了之后,你可以轻易地列出一大堆的清单出来,慢慢地就知道你最拿手的几个“武器”。当然这几个“武器”还可以升级,随着佛法修行精通了,它们对你的滋养会越来越大。
开始认知的时候处理起来很笨拙,像个小学生。随着经常使用,总结经验,再听别人的分享,听法师开示,反复学习。后面的话你用这些“武器”,就能用到大学生的程度,甚至专家级、教授级了,那就厉害了。
当然,佛法并不只是用来救急的,它更是我们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所以也要有自己的专修法门和定课,长期坚持。让它形成强大的串习力量,不断提升我们的生命品质。
第二个慈悲与智慧的平衡。它是这样的,智慧永远都是第一位的。你想“智慧太多了,就不慈悲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有智慧,就能看到苦,才会有慈悲关怀的可能。知道人际界限,知道什么是属于自己的,什么是属于别人的。你才可能不会把别人的东西完全担过来,把自己搞得很被动,而对方也没成长。你会从自己能做到的层面上,和对方实际需要的层面上来关怀别人,这是一种智慧,但是同时它仍然是慈悲的。
如果没有智慧,可能看到别人很苦,你就“哗”一下子冲上去了,承诺了、担负了你担负不了的责任,结果最后别人还怪你:你答应帮我,你怎么把事情搞成这样子,为什么你做不到。反而两个人闹崩了。所以说智慧永远是第一位的,在智慧的前提下的慈悲才是真的慈悲,无智的慈悲那不是佛法讲的慈悲。这就是为什么自我关怀第一个它首先讲正念,第三他才讲到慈悲。
问
请问法师,我父母亲的离世给我打击很大,这段时间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做什么事情都没有任何的兴趣和动力,特别地躺平。也会开始批判自己,很痛苦。听完开示以后,好像慢慢地又找到了一点方向。请师父给我一些更深入的指导。
答
与亲人分离,对我们都是一个打击,但对每个人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来说,具备了佛法的正见和修学,我们会对生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知道它并不是一切的结束,而是新一期生命的开启。每一个生命最终的目标,是超越生死轮回,而不是长久住世。能够把心安住在法上,就不致于太过孤单无助。
但有一些情况下,即使具备了佛法的基本修学,但仍然感觉无法面对亲人离世的痛苦,那就可能还有更深层面的原因。像你父亲去世之后,你好像一直都比较消沉,这个部分好像就特别的明显。
这可能有几个原因:一个就像你刚才看到的,你的内心小孩儿,在你的内心里有孤独的部分。当爸妈都在的时候,这个孤独的部分它被掩藏了,它只在你的内心深处沉睡着,就像种子一样。但是当他们离开的时候,你一个人面对世界,你突然发现你不愿意这样面对。你想要爸妈在,与你一起面对世界。
所以这个时候你的孤独感的阴暗面,就会呈现出来。你也会发现,可能开始的时候只是需要陪伴自己的内心小孩(内在里孤独脆弱的部分),与他同在,发送慈心给他,给他时间让他慢慢放松,得到理解与陪伴,等他自己转化,变得阳光起来,这是需要过程的。
第二,如果迟迟不能疗愈与释怀,这个可能也有家族创伤在里面,那可能还要从更深的部分要做一些处理,甚至得到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
再一个就是为父母做一些回向、超度,为他们做一些功德、放生,多做做功德。
想到他们的时候,就不断地在心里把爱告诉他们,虽然说他们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同时他们还活在你的心里。你可以在心里与他们对话:“我是爱你们的,感谢你们给我这么多的照顾……同时也请你们祝福我,祝福我获得幸福,让我能够阳光地走向未来……我也承诺会照顾好自己,以此来报答你们为我所有的付出。”当你这样做的时候,我相信你会感觉到,你心里的父母会非常的喜悦与欣慰,看到他们释怀,你也会更加容易释怀。
问
非常感谢法师开示,我也是18年开始学佛的,一直到现在。之前学佛的话,可能更多的是在利他,发菩提心上面修,很少关注到自我关怀。我平时也是很愿意为家人付出很多,期待也高,但是家人对自己回馈没有那么高的时候就很失落,会产生很多的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一种在刚刚出现的时候,我自己觉察到了,我是让它沉睡,不让它显现出来;还有一种情况我让它很自然地显现出来,这个时候就观照它,做疗愈。我的疑问是,如何在还没有显现的时候,让那些不好的负面情绪的种子保持沉睡的状态?
答
是保持不了的。因为情绪也是无我的。“无我”有三个含义,第一非恒常;第二非主宰。就是说我们主宰不了我们自己,因为外缘是掌控不了,只要还有烦恼的种子,它就有爆发的风险,除非通过深度的修行,彻底转化了业种。
但是你处理的方法我觉得是对的,小的情绪并不是每一个都要去处理的。特别我们学佛了以后,我们的“武器”还是很多的,有些法门稍微修一下,负面情绪就会灭去,所以不处理也是可以的。
但是比较大的情绪,或者挥之不散、反复出现的,或者一段时间你感觉到自己正能量不够了,那你就静下来,系统地观察和自我疗愈。当然,遇到哪怕是很微小的一些情境,心里有不适感,如果你很有兴趣,想了解自己,洞察负面情绪的本质,那也是一个挺好的成长。
这都是比较灵活的,不必要一天到晚都在分析自己。但是如果你分析,最好就要把它分析到位,让你的智慧和自我关怀真正产生出力量来。切忌是想了很多,但越想越复杂,越想越纠结,那还不如不想,直接放下,把心安住于法上。
我觉得可能你还遇到了一个挑战,就是你身边的人并不总是理解你,或者说不能深度的理解你,久而久之,你就会有不满意的感觉,感觉缺少滋养。那就要看到这一点,不要期待别人的理解。付出的时候,一定要提醒自己是无怨无悔的。
第三就是有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地分享。这个就看智慧与因缘了,因为我们身边的亲人,有的人情商比较高,愿意倾听,就比较好谈话。有的人他对心灵不感兴趣,只喜欢外在的东西,做生意、干活、打游戏,你与他谈心灵、谈情绪,他就头大了,这就难一点,但是我们也要接受。我们把自我关怀给到自己,自己理解自己,多与自己对话,多多给自己陪伴和鼓励。这样你把你自己打理好了之后,阳光灿烂的出现,自然就能得到别人认可的滋养。
所以有时候不要去要别人给不了的。人与人差异非常大,他们有缺点但也有优点,所以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强大了,世界就没有问题了。《入菩萨行论》说,要想脚不被扎伤,不用把整个大地都铺上毯子,你只要把脚底包上就行了。就是就这么简单,走到哪里都没问题了。
最后师父也祝福大家,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学佛的道路中越走越好,把自我关怀、关怀他人的慈悲与智慧活出来,获得满意、幸福、光明的未来。
(全文完)
录音整理 | 悟苇 排版 | 果甚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本讲座录音网址:戒幢法雨音频合集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