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念住经》解读(二)——“ 随观念住 ” 的四种关键特性 5
发布日期: 2023-09-27 浏览量: 2,191 次浏览
收录于合集 #大念住经讲解 5个
各位法师、各位营员、各位义工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分享《大念住经》系列导读。上次是做了一个开场白,给大家大概地展示了一下“四念住”在佛教里面的重要地位,还有四念住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精神。今天会正式为大家解说“身、受、心、法”每一个念住的具体内涵。
这里用了四个短语(精勤、正知、具念、远离)来界定四念住。对于这些内容我们要非常的了解。
我们看看什么是“随观”?“随观”的巴利文动词是“anupassati”,其中“passati”的本意就是“去看”的意思;“anu”是强调的意思,强调去看。如果从它的巴利文本意,可以解说为“重复地注视、反复地观察”,或者说是“仔细地观察”。但在我们这个翻译里面把它翻译为“随观”,用“随观”一词是为了来描述这种特殊的观察,就是从某个特定的观点,对于被观察对象的一种审查。
说到“随观”的时候,用了四个短语来界定,那就是“念住”的四个特别关键的特性。第一个是“精勤的”,就是说,我们要修念住,首先需要精进。这种精勤是平衡而持续地运用精进,不断的把心安住在正念上。“平衡”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说到精进的时候,总觉得是在用力猛冲,但是在禅修里的精进,实际上不仅仅意味着要用力,而更是一种平衡的用功。一般我们会用“调琴”这个比喻。
当时佛陀有一位弟子,他是贵族出身,从小养尊处优,都不怎么走路的,走的都是地毯,所以他脚底的汗毛都长得很长。出家之后他接受了四念住的教法,就非常精进的修行。在印度,行禅的时候是打着赤脚来回走。当他反复行禅、大量行禅的时候,他的脚都被地面磨破了,鲜血淋漓,整个的经行道上就这样血迹斑斑。虽然他这么用功,依然没有证悟。这个时候他就产生了退心,觉得:我舍弃了这么多——家庭、财富、所有的亲人——来修行,而且在僧团里,我觉得已经够精进,够努力了,可是还不能开悟。他就觉得是不是应该回到世间去,做做慈善,用家庭的财富来利益社会。这个时候他就产生了退心。
佛陀知道他的心之所想,就喊他来跟他聊一聊。佛陀说:“你在家的时候会弹琴吗?”因为他是大家出身,他当然是非常的精通。琴棋书画是中国传统,印度也是一样。他说:“我很精通弹琴”。佛陀问他:“一个琴弦,如果你拧的过紧或过松会怎么样?”他说:“那声音不好。过松声音也不好,只有把它调到不紧不松,恰到好处才是最美妙的。”这时佛陀就告诉他说:“修行也是一样,太用力或者太松懈都不是最佳状态。”当这样说了之后,这个年轻的比丘他非常有领悟力,他就明白该怎么用功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迅速地进步,后面证得了阿罗汉。
所以,我们用的第一个词是“精勤”,它的特点就是平衡而持续地运用精进,维持住我们的随观。就像大家在这几天里面,实际上对你们真正的要求是,从早上一睁开眼的那一个刹那,就开始觉知了:知道醒来,知道起身,知道洗脸、走路、穿衣服、叠被子,然后走出房间,走进禅堂。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还要觉知你躺着、躺着,检查自己身体的感觉、心念、呼吸,直到入睡。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精进的禅者,实际上他是长时间的安住在正念里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的进步,我们才真正的吸收到了四念住禅法的第一种精髓。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在禅堂里打坐的时候才是用功,当铃声一结束,今天的禅修结束了,下坐了就放飞。这样的态度其实表示你并没有真正掌握正念的精髓。正念的精髓,它的第一个词就是“精勤的”,实际上是把正念融入到你所有的生命里面,须要把它活出来,你活在正念中,正念在你中。
第二就是“正知的”。正知,清楚地知道此刻正在发生什么。当你疲劳的时候,要知道这是身体的疲劳还是心的疲劳,这个疲劳是在头上、在肩膀上、在腰上、在腿上,还是在心里?那是怎样的一个疲劳呢?在这个觉知过程中我们就开启了我们的正知。如果很疲惫的时候,你只是说:“我好累,我好累。”这样的“知道”还不是正知,因为你已经掉进了痛苦中,觉得自己很可怜,为自己伤心。
当我们观的时候,就简单的标明:“累”。但是这样标明你可能没感觉,你会觉得好像这样观“累”没什么感觉,跟不观没有区别。在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深入的去看这个“累”到底是什么。这个过程中就有一个智慧,就是知道它是什么。
同样的,我们今天听了法师的讲座特别的开心,如果只是标明“开心”那还是不够的,你还要知道这是怎样的“开心”,这个“开心”在你身体上哪些部位?如果它是在你的心里,那是怎样的一种开心呢?也可能带着一点感动,也可能它里面带着一种喜,也可能它是一种打开,或者觉得好像什么东西贯通了的那样一种愉快感。当你深入去理解了这些的时候,你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所以“正知”就是要清楚的知道。
一般来说,在我们的注解里边会提到四种正知。
(1)益处正知
这四种正知,第一个是“益处正知”。比如说你要出门去干点什么,或者我们要说一句话、要做一件事情,要知道它是有利益的还是没有利益的——有益还是无益,这是最起码的。如果觉知到了你的一个想法,比如说想冲出去把某人打骂一顿,那你首先就要意识到自己觉知到了一个“想要做”的冲动,接着就可以观察这个冲动,它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没有目的,只想宣泄出来让自己舒服,或者只想让对方难受,那你就会发现,实际上这种冲动并不能带来任何的益处,很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要收拾烂摊子,面临对方的反击,或者让自己在事后产生懊恼心。所以第一个是益处正知。
(2)适宜正知
第二就是“适宜正知”,即使知道是好的,那我们也要看它是不是在一个合适的时候。有的时候可能你特别想顶礼法师,但是场合不合适。比如说在公共餐厅、走在大街上,一声“师父”扑通一声跪下来,在那里顶礼——这个时候就不是太适宜。一般来说,顶礼需要在合适的场合。师父在吃饭的时候、躺着休息的时候、走在大路上等一些公共场合不太方便的地方,都是不适宜的。即使你的顶礼是一个很好的善法,但我们也要观察它是不是适宜。
(3)行处正知
第三是“行处正知”。就是要知道在做的过程中,有没有正念,有没有安住在法上面。有时候我们想去打扫卫生,看着房子脏了,我们就刷刷刷的去扫地了,那还是不够的。当你扫地的时候要检查自己,是带着正念在扫地吗?我有没有觉观?带着觉知来扫地,跟只是去扫地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行处正知,就是不离开自己的法门。
(4)不痴正知
最后一个是“不痴正知”,在过程中不要带有邪见。不要认为有一个“我”。扫地了之后觉得“我好能干,我干了那么多事情”——是身体在做,一念的善心来推动名法、色法运作的过程。所以做完了之后不要觉得很骄傲,把功劳都归给“自我”。我们应该感恩这个身体,它辛苦了;感谢这一念的善心,成就今天这么多善法。感受到喜悦的同时,也更有正念,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善法生起,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美好。
当我们用“无我”的这种观念来看待的时候,它会带来非常不一样的态度,我们会变得如实,过程里面不会有傲慢、嫉妒和攀比。当看到了别人吵架、打架,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不会觉得那个人好差劲、可恶。那些不善法是身体在做,由那一个刹那所起的烦恼心所推动。当我们这样来看的时候,就会发现烦恼真的很可怕。我们会为他感觉到怜悯,也会更重视烦恼,思考如何不让烦恼占据自己,如何帮助别人来降伏他们的烦恼心。
这四种正知实际上都是智慧。我们在正念的教法里不只是觉知,它的觉知里面是带着智慧的。“知道”的越深刻,受益就越大,修行就越深入。所以肤浅层面的“知道”,我们的收获只是肤浅的;非常深的“知道”,它会带来非常深的转化和体验。
这就是念住的第二个特征:“正知的”。它清楚地知道此刻正在发生什么。比如我们大家此刻:身体在坐着,耳门在听,眼门在看,心知道;可能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在不断的生起、灭去,流动变化。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守护好自己,对这个身心有觉照,也有慈爱关怀。看到自己身心当中所涌动的各种现象,观察它们,渐渐的让自己安详、沉稳、放松,把所有跟此刻无关的牵挂放下。
有时候,即使我们坐在这里听课,要是观自己的心,你会发现心里还是有些东西在负担着。可能是操心家人,可能是操心未来,甚至可能是操心法师,都有可能——觉得师父应该这样子说话,我觉得应该怎么样,一会儿结束了我要干什么等等。这样你的心依然会有很多的负担。看到了,我们就可以暂时的放下这些不必要的牵挂,让自己全然的在此刻、在此时、在此地。这个就是正知。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 慈正 排版 | 果甚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