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弘法活动 > 斋戒共修 > 2023-08-27-周日共修-明旭法师-净土三资粮3

2023-08-27-周日共修-明旭法师-净土三资粮3

发布日期: 2023-09-10 浏览量: 1,954 次浏览

更多精彩回放请点击:这里

各位信众,各位义工,大家上午好!

前面两周,我们把净土三资粮中最重要的一个,也是第一个,信愿行中的信,展开为大家做了一个讲解。今天,我们讲解剩下的第二个、第三个资粮。第二个是愿,第三个是行。

对于阿弥陀佛,对于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我们真信,我们是有一个愿力的,有“愿去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一个动力。所以,“愿”非常重要。净土宗所讲的“愿”,它是有具体内涵的,它不是我们一般所提的出离心、菩提心,这两个都是比较大的范畴。净土宗的“愿”,它有特指。它指的有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是愿离娑婆。佛教中认为我们的世界是娑婆世界,不仅包括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人世界,也包括三恶道,也包括天上,这个世界是娑婆世界。当我们对极乐世界生起信心之后,我们是愿意离开这个世界的,因为这个世界其实不是那么美好的。随着年纪的增长,人生阅历的丰富,我们这种体验会越来越深。

“愿”的第二个指向,就是愿生净土,愿意到极乐世界去。这两个同等重要,一是愿意离开我们的娑婆世界,一是愿意到极乐世界去。二方面缺一不可。有的人可能愿意离开这里,但可能还想到其它地方去;有的人可能去是想去极乐世界,但是这里还放不下,其实都跟愿是相违背的。所以这里的愿要全面去看:一是愿离开,离开我们的世界;一是我们愿意往生到净土。

如果只听表面意思,这是非常简单的,但每个人的愿力其实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能愿力特别弱,有的人可能长期去熏习自己的愿力,愿力会变得非常强烈。所以对于这里讲的“愿离娑婆愿生极乐”中的愿力,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讲,都是需要去提升的。我们如何提升去净土的愿力呢?我们要把西方极乐世界跟我们的娑婆世界做一个对比。从两个方面做一个对比,这也是净土宗特别强调的。

一个是从苦乐的角度做对比。我们这个世界在我们的体验中基本上都是痛苦的,或者,从佛教的一个根本的见地上讲,本质都是痛苦的。为什么痛苦?因为我们的世界,无论是我们现在的身心,还是外在的世界,其实都是我们的业力所招感的,就算里面有善业,它也是在轮回之中。所以从本质上来讲,它其实是苦的,是不圆满的,是有缺陷的,我们想在这个世界找到绝对的安全感,绝对的皈依处或者绝对的那种美好,在这个世界肯定是会落空的。因为从本质上来讲,这是大家的业力所招感的一个世界。在我们这个世界中,大家对苦的体会应该还是蛮深刻的。各种各样的痛苦:很多人随着年纪的增长,慢慢会生病,一生病,突然觉得太苦了;还有一些可能是情感方面的,陷进去之后,我们会发现好长时间都走不出来,心里也是特别的痛苦;当然,还有一些求不得苦。包括简单的,人只是为了生存,可很多人还要面对生存压力,也一直在其中受苦。这是在感受层面的苦。就算有的时候我们会体会到一些快乐,体会到一些幸福,那个时候我们会误以为这个世界还是快乐的。如果我们去看自己在快乐时的那个状态,我们会发现那种逼迫感其实是一直存在的,我们没办法停住在那个快乐下,我们发现后面总有一股力在推动着自己,在逼迫着自己,其实,也是一直都处在痛苦之中。当然我们可能感受最深的还是苦苦,就是在感受层面是苦的。当我们处在快乐中,或者处在比较放松的时,我们就不太去观察了,但其实在本质上还是痛苦的。有的人说我们这张脸其实就是一个“苦”字,两个眉毛就是草字头,眼睛跟鼻梁一连,就是中间的“十”字,下面一张嘴巴就是一个“口”。所以不管我们是苦脸也好,笑脸也好,或者是没表情,本质上,其实都是苦。这是做一个观想。极乐世界就不一样,因为极乐世界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成的,它在本质上是没有痛苦的。像《阿弥陀经》所讲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它只有快乐,没有痛苦。所以,从苦乐的这种角度做一个比较,有的时候我们就能生起“愿意离开我们这个世界,愿意生到极乐世界”这样一种愿力。这是第一个角度。

第二个是从清净跟染浊的角度做一个比较。我们这个世界现在所处的时代,在佛教中被称作五浊恶世。在我们这个时代,罪恶或者不善法非常普遍。我相信身处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有体会。非常常见的“说妄语”,太多了。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在佛教中看来,就是所有的不善法汇聚的一个时代。五浊,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还有命浊。

劫浊是对后面所有的浊法从总的方面做一个说明。劫是一个时间单位,它本身并不是染污的。我们不能说年月日是染污的、是不清净的。只是说,到了劫浊的时候,这些不善法会汇聚到一起。佛经中讲,人寿刚开始是84000岁,到了减劫的时候,每一百年,减一岁,然后一直减到人寿2万岁,这个时候,就开始进入劫浊了。“二人寿”,它指的是平均寿命。现在大家的平均寿命,可能还不到100岁,跟2万比起来,已经差得很远了。平均寿命越少的时候,浊的这种程度是增加的,这种不善法、这些罪业汇聚的程度越来越强烈。人寿一直会减到十岁,那个时候会经历大三灾,小三灾中的刀兵劫。在刀兵劫的时候,人的身高都变得很小,可能就十来厘米。虽然很小,但那个时候,路上随便拔一根草,立马都能变成刀,都可以去杀人。所以那个时候更痛苦。我们虽然现在还没到那种程度,但是其实也已经很苦了。这是第一个,劫浊。

第二个是见浊。在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不正见,这些不正见是不符合我们的内心、不符合人生、不符合宇宙的实相的。这些不正见在佛教中,有一些归纳。我们经常讲的身见、边见、邪见、还有见取见、戒禁取见,这是五种不正见。这五种不正见,如果学过教理,我们知道它讲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如果没有学过,可能只是听一个名称。

简单讲一下,身见,就是佛教经常讲的我见,认为有一个我。边见,建立在身见上,认为“我”死后有、“我”死后没有。认为“我”死了就没了,这是断灭见。认为“我”死了之后还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存在,这是常见。这两种都是边见。还有一些邪见,这些邪见,具体解读,分成四个。第一个邪见是认为无父无母。无父无母不是说生命的出生没有父母,而是认为父母对一个人来讲,或者对一个生命来讲,他们是没有恩德的,是没有养育之恩的,这在佛教看来是一个邪见。第二个邪见是认为没有前世没有后世。但是到底有没有前世,有没有后世?从感性上看,当我们学佛之后,我们是相信有前世后世的,但如果一定要较真到底有没有,较真一定要看到,我觉得很多时候也不现实,因为我们不具备这种宿命通。但是在佛教中,在理性上,也给了一个答案,给了一个解释,就是用倒着推(反推)的方式来理解。比如,我们每一念生起来,前一念得要灭去,就像我现在讲这句话,上一句话必须得灭去,那就是前一念之前,其实还有前面一念,然后这么一直推一直推,就能够推到我们出生的那一念,就能推到投胎的那一念,那么投胎的那一念之前,其实还有一个念,那个念就只能放在过去世了,不然放在哪里?所以,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有三世。这也是一相对理性的一个证明。无前世无后世,这是第二个邪见。第三个邪见,是认为无凡无圣。认为大家都差不多,没有凡夫和圣贤的这种区别。这也是一个不正见。如果没有凡夫和圣贤的区别,那很多东西可能都没有必要了。最后一个邪见是没有因果。没有因果也是一个邪见。见取见,身见、边见和刚才讲的那四种邪见,执著它们一定是不正确的。最后一个是戒禁取见,就是执著不能解脱的一些戒律,比如牛戒,狗戒,认为像牛一样生活,像狗一样生活,就可以得到解脱。因为他们在神通中看到这个人的前世,然后这一世因为持牛戒、狗戒等生到天上去了,这是他们只观察了一段因果得出来的。还有一些人就是执著一些形式,认为一定要怎么样才能够解脱,这也是一种不正见。

这五种不正见,统归到见浊里。我们现在会听到许许多多的观点,对这些观点,如果没有鉴别能力,我们可能也会陷入到一些不正见中。因为很多观点,它里面有正确的,有合适的,也有不正确的,它们混在一块儿,如果我们对佛教的根本见地没有一些了解,其实很容易在其中受迷惑。所以我们闻思经教,也是不断地去树立正见的一个过程。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各种观点特别多,我们刷刷视频可能也会听到好多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观点,其中有的比较符合佛法,有的已经离得很远了,有的甚至完全是相反的。

第三个是烦恼浊,就是平常讲的贪嗔痴慢疑,各种各样的烦恼。我们体验是非常明显的。

第四个是众生浊。因为我们有见浊这些不正见,再加上固有的烦恼,这两个一组合,就会去造业,造业就会招感,来生的生命。在业力招感下的这种生命,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本身是非常脆弱的:身体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内心有时候更脆弱。可能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相对比较脆弱的点,在那里其实是有恐惧的、也是有怯懦的、甚至是有犹豫不决的、是有孤单的,这些都归到众生浊的范畴了。

最后一个是命浊。一个生命不可能一直长久,我们讲人寿不过百年,寿尽的时候,他就会无常掉。

这是五浊的具体内容。

但极乐世界,它正好跟这个完全是相反的。

首先,这边是不善法汇聚的这样一个世界,这样一个时代。但是极乐世界是在阿弥陀佛的愿力的基础上建立的,那边全部都是清净法,因为烦恼在那边不现行。

其次,极乐世界那边没有邪见,全都是正见。无量光也是阿弥陀佛的名号之一。光明在佛教中就是智慧,在极乐世界,全部充满着智慧光明,它全都是有这样一个正见在。还有,跟烦恼浊对应的是常寂光。我们这边是有烦恼的,而在极乐世界,就算我们还没有成佛,但是我们的烦恼因为没有这样一个外境,它也不会现行,到最后我们也会把这些烦恼的种子全部转掉,全部对治掉,也会究竟地成佛。常寂光指的是佛陀的法身,蕴含着佛陀的智慧和功德在里面。它跟烦恼完全是相反的。

最后,极乐世界的生命,都是九品莲花为父母,是莲花化生,这不同于我们这边世界都是胎生的。所以,那边的生命无论身体还是内心,都没有那么脆弱,反而是非常有力的。我们这个世界,寿命到了就得走掉。但是极乐世界是一生补处,一直到我们脱离轮回,一直到我们成佛,中间都不会再有死亡。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会讲转五浊,转这边的五浊为五清。我们通过不断地从极乐世界的清净面跟我们这个世界染浊的这一面做对比,然后我们能够生起“愿意离开,愿意往生”的这样一个心。对愿力的提升,可能要做这样一些观修才会生起来。

对于念佛的人,关于愿意往生的这个愿力,有时候,我们还有一些误区,在这边也要了解一下。

第一个误区,念佛不是为了追求福报。这个误区刚开始可能不会有。刚开始我们都知道念佛是为了往生。如果是修净土的,我们肯定会特别明确这个观点:念佛是为了往生。但是念着念着可能就走偏掉了。就像我们刚开始学佛,我们是为了追求觉醒、追求解脱。但是学着学着可能也走偏了。我们刚才唱的歌是“不忘初心”,其实,对于念佛,也要不忘初心。这个初心就是“愿意往生”的这颗心,不能忘记这点,不然念不了多久,多数人都会走偏掉。因为念着念着,我们就会发现念佛不是为了追求往生了,可能就为了追求福报了。因为有的时候我们觉得往生好像离自己很远,但是这些福报可能是现成的。我们有时会讲:念佛一声,福积无量。我们能念一声阿弥陀佛,它其实有很多的福报在里面,福积无量,是有无量无边的福报在里面的。有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去追求福报,反而忘记了往生的这样一个根本大事,这已经偏离了往生净土的愿了。

在经文上经常讲,包括近代印光大师也经常提到的,就算有很多的福报,它有时候也有很大的过患在里面。像印光大师讲的“第三世堕”。这个讲法也是从十祖截流大师传下来的,这个讲法乍听时,我们会觉得比较残忍,但是印光大师讲的已经很委婉了。他讲,如果我们不追求往生,我们因为念佛,积累了很多的福报,就会导致一个问题,因为有这些福报在,我们来生会过得比较好,会富贵,会变得非常有能力,出身也比较好,方方面面都比较好,紧接着就一个问题,人在富贵中其实是很容易造恶业的,本来有烦恼没断,有烦恼在,再加上外界的这些富贵加持,就很容易造恶业,造了恶业之后,第三世就容易直接堕落到三恶道中去了。这其实是很惨的。

所以,念佛,一定不要为了追求福报,一定要去追求往生。虽然我们不追求福报,但是这些福报还是会跟着我们,有的时候我们不追求,它反而变得更多,有的时候我们去追求,不仅有刚才的过患,有的时候福报还会相对变少。这个“第三世堕”的说法,是从十祖截流大师开始讲的。截流大师用的语言听着其实更让人警醒。他说,如果我们不追求往生,去追求福报,其实跟五逆十恶是差不多的。为什么讲跟五逆十恶差不多?因为五逆十恶也要到三恶道。追求福报,然后按照刚才那样一种讲法,那基本上也是到三恶道。同是堕落到三恶道这个角度来讲,其实大家都是差不多的。截流大师有的时候在用语上更直接,印光大师已经讲的很柔和了,但是我们听着觉得还是蛮恐惧的。本来好好念佛,最后换得这样一个结果。谁愿意这样子?当然,这是提醒,就是要把“往生”作为第一目标,而不是以“追求福报”为目标,不然,我们会掉进去。念佛不是为了追求福报,是为了追求往生。但就算不为了福报,这些福报也都一直会跟着我们,我们也会得到它。这是第一个误区。

第二个误区,念佛不是为了忏悔业障。我们都听过,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有人就问蕅益大师,念一句佛的确能消这么多业障吗?蕅益大师回答,当然能行,肯定能消这么多业障,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全部都能消掉的,这个不用怀疑,肯定是这样,绝对没有问题。但是,蕅益大师接着讲,就算能消这么多业障又有什么用?因为无量劫以来,我们不知道造过多少恶业了。他接着讲,就算每天念十万声佛,这一生一直这样念,但最后能消的业障也是极其有限的,没有消的其实还是有很多。所以,我们不能把消业障作为一个首要的目标。有的时候我们感觉自己业障重,要去消一消,的确是很管用的,但我们不能把消业障作为念佛的首要目标。念佛的首要目标就是为了追求往生。因为追求往生,我们在念的过程中,业障同时也消了。不是我们不追求这个,它就得不到,它也是可以得到的,该消的业障也会消掉,同时也不影响往生。但是反过来的话,可能就得不偿失了。因为我们在这个世界虽然消业消得多,有时候造业也造得挺多。所以我们念佛不是为了追求消除自己的业障,而是为了追求往生。所以,不要掉到这个误区中去。

第三个误区,念佛不是为了对治烦恼。有的人念佛,念着念着就开始用念佛来对治自己的烦恼了。净土中讲带业往生,就是不断烦恼,横超三界。但有时候我们在念佛的过程中,必定会有贪心、也有嗔心,贪嗔起来的时候必定是不舒服的,虽然刚开始还是为了往生的,但是这个当下的不自在、不舒服是现成的,所以很快就变成不希望自己有贪心,有嗔心。贪心、嗔心起来之后总想着去对治,怎么办?我们一般的教理是要把它对治掉的,佛教中也有很多方法。但是对于念佛来讲,在这个时候,我们更要观这个世界是苦的,自己的生命是苦的,然后提升自己的愿力去往生,而不是在这个时候就想着怎么把自己的烦恼对治掉。这其实跟往生的愿力是相违背的,就错开了。所以这一定要注意。虽然我们不去主动对治它,但只要我们一直提升自己的信心,提升愿力,其实烦恼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弱下来,甚至会消失掉。所以不要在贪嗔心生起的那一刻把自己的往生的愿转变掉。念佛不是为了对治烦恼。虽然不是为了对治烦恼,但它有对治烦恼的作用在。就像我们很多人学佛不是为了求什么,但是学着学着,最后我们发现,那些东西好像最后都跟着我们了。反过来,我们为了求那东西,好像至今都还没得到。有的时候就是这样。这里也主要是阐述这个道理,不然,有的人一段时间之后,感觉自己烦恼还这么重,就不念了,觉得这个好像没用。我们要知道:念佛本来就不是对治烦恼的,念佛本来就是为了往生的。如果我们的信心比较坚固,清净心一起来,其实这些烦恼也就弱下去了,也不会成为问题的。但有的时候我们信心没起来,又没有愿力,愿往生的心也比较弱,然后烦恼又多,又很痛苦,就想把它对治掉,半天没对治掉,然后就没信心了,就可能去修其它的法门了。这个时候,我们其实是进入误区了,所以才会有这种结果。

第四个误区,念佛不是为了清除妄念。有人认为念佛就要念得清清静静,当发现自己的妄念不断,甚至念不下去了,有的时候就想用佛号代替这些妄念。除非功夫到一定程度,其实刚开始我们基本上都做不到。我们一边在念佛,一边还是有些妄念起来的,这些都没关系,到一定时候,心自然会静下来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要把目标转掉,为了让自己的心静一点,最后搞得去追求禅定了。这些对于我们讲的净土法门之外的其它法门,都是提倡的,但是净土是不提倡的,净土提倡的就是坚固自己的愿力和信心,这些妄念我们不用管,到一定时候它也会弱下来的。

第五个误区,念佛不是为了开发智慧。我们一般所理解的智慧是先通过闻思修,把见地掌握了,把佛法的一些法先掌握了,再把它落实到止观中,然后再开发智慧。这是通途佛教会讲的,一般都是这样引导大家的。但对于念佛来讲,它是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来开智慧,这种方式就是不断地念佛,因为佛号是阿弥陀佛的法身的显现,它蕴含很大的功德,我们每一个人内在其实也都是有清净的佛性在的,它就是通过佛号不断地去激活内在的这一份清净心,智慧最终就会开出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不假方便,心得自开,然后入无生法忍。跟我们一般所理解的闻思修相比,它是不同的理路,这两种理路在佛教中是同时存在的。但是对于念佛来讲,在念佛的过程中智慧也会开的。虽然会开智慧,但是有的时候有的人念着念着他的愿望可能就慢慢变了,变成先追求智慧,这也是净土中不提倡的。我们要首先想到的是往生,因为往生了,这些东西全都有了,如果没往生,就算开智慧、小悟一下,能悟到什么程度都是说不准。没有见道照样轮回,就算见道了也还有很多的习气毛病要修掉。所以也是要发愿生净土的。

念佛有的时候看着很简单,但是念佛的目的,就是我们讲的愿力,对于净土来讲,就是为了往生。如果我们不谈净土、不谈往生,我们想用它干其它的事,那也可以。但我们要是已经有了追求往生的人生目标了,那我们就不要再干其它点了。一旦为了其它的目的,我们的愿力肯定会弱下来,愿力一弱,那我们能不能去净土,都会成为问题。能不能去,就是看我们有没有信心,有没有愿力。信心可能对有一些人来说是更难的。有了信心之后,只要见地正确,我们的愿力可以慢慢提升出来。虽然愿力相对信心来说可能会比较容易一点,但也小心,不要走偏了。

第三个资粮,就是行。信、愿、行是净土三资粮。愿,是引导大家发愿要去极乐世界。行,是谈怎么去的问题。对于净土来讲,因为阿弥陀佛有愿力在,我们想去的话,基本上条件是很低的,可以说是无条件的。什么叫做无条件?就是我们想去就都能去。所以我们专门修净土、专门修念佛,当然是能去的。如果我们不专门修这个,还同时修其它的法,比如,修慈心、修正念、或者参禅、或者多学教理、不断地闻思修,修这些能不能去净土?也能,就是基本上是所有的人都能去。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力就是要把往生这件事情做得非常简单,特别简单。简单到什么程度?我们只要有信和愿,然后再愿意念一句佛,一句、十句都可以去。当然,我们得有信心、愿力,没这两个,光念佛号也不行。如果有信心、愿力,我们就是念一句佛号也可以去,念十句也可以去。当然,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知道念了多少句了,见面打招呼都是“阿弥陀佛”。其实已经念了很多,关键是信心和愿力。

虽然这个条件很低,甚至没有条件,但是这里的一些点还要再提醒一下。

第一个问题就是,既然都能去,那我们到底是要专门去修净土,还是先修我们喜欢的法门,然后把这些功德回向到极乐世界?只要是建立在信心和愿力的基础上,这两种都能去。但就净土宗本身来讲,它提倡的是专修净业,专念弥陀,它提倡的是专修。但可能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有的人可能专修的因缘到了,他就直接去专修了;有的人可能因缘还没有到,还要去修其它的法。所以,每个人根据自身的情况会不同,但是从净土宗本身来讲,它提倡的是专修。

为什么提倡专修?因为专修,在念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去深化自己的信心和愿力,愿意往生,愿意相信西方极乐世界,愿意相信阿弥陀佛,会不断地深化。因为不断深化,所以往生的概率,基本上就是一百个人专修,一百个人去,一万个人专修,一万个人去。但是如果是杂修,杂修指的是,我们修其它的法门,然后把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这也是可以去的。但是这个可以去的前提就是看我们有没有信心和愿力。修其它法门,有的时候对于净土的信心和愿力会弱下来,甚至间断,因为我们的心长时间不在这个上面熏习,而是在其它地方熏习。如果我们的信心和愿力依然很强,那当然可以去。但有一些人在修其它法门的过程中,慢慢地可能去净土的愿力会弱下来的。远离弱下来还能不能去呢?这就说不定了。所以,有的时候净土宗的一些大德在开示的时候也会讲,如果杂修,去的概率就没那么高,就变得很低了。

从二祖善导大师到近代的印光大师,净土宗的所有祖师大德基本上都会提倡专修。每个人的时间因缘不一样,反正总有一个时间,总有那么一个点,可能就会让我们愿意去专修的。很多净土宗的大德,包括藕益大师,他本来是学教参禅的,是很厉害的人物,但是他生了一场病,发现自己的表现跟一个凡夫、没修行的人没啥差别,然后他就彻底相信弥陀,彻底愿意靠阿弥陀佛了,觉得靠自力太难了。这也是在生命中的一个因缘下突然出现的。所以我们对专修和杂修的取舍要能够清楚。

专修分成两个,一个是正行,一个是助行。善导大师把正行分为五种。念阿弥陀佛名号,只是五种正行中的一种。只不过我们现在最提倡的是这种,除了这种之外,还有其它的四种。比如,一心专门读诵净土三经,即《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这也是属于专修的范围。我们念这些经典也可以去净土。比如,一心专注观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十六观里面的前十三观,如果能做那些观,也可以去净土。比如,一心专门礼拜阿弥陀佛、一心专门供养西方三圣,这些都属于专修里面的正行。

但我们最提倡的是一心专称阿弥陀佛名号。为什么要提倡这个?因为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的一个核心就是名号度众生。有的人觉得净土宗太简单了,一句阿弥陀佛,好像啥都搞定。它从形式上来讲是简单,但它的难点在前面的信心和愿力上,特别是在信心上。为什么这个事情变得简单了?因为阿弥陀佛有大慈悲,有大智慧,他是有很大的能力的,所以他才能把往生变得很简单。其实往生是一件非常困难、非常复杂的事情。我们基本上靠业力都去不了。阿弥陀佛可以给我们做到这么简单:只要信就可以去,我们只要念一句佛就可以去。那是因为他有大智慧、大慈悲在,所以在行门上变得非常的简单。念佛可以去,这是跟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呼应的。所以我们更提倡持名念佛这样一种方式。这是正行。

除了正行,还有助行。助行是帮助我们去念佛。它最核心的是,如果我们现在的信愿还不坚定,这些助行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信愿;如果我们的信愿已经非常坚固了,这些助行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往生的品位。它有这两个方面的作用。每个人根据自己所处的状态来判断到底有没有“信”。

助行在《观无量寿经》中,它体现在净业三福上:一者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第一个净业统摄了一切人天法,第二个净业是统摄了一切声闻乘,第三个净业是统摄了一切大乘。虽然它里面只是提到了这几个,但这几个都属于助行。如果信愿还没有生起来,或者还不坚固,那我们通过这三个助行,或者通过修其他法门,有的时候福报跟智慧积累到一定的时候,也会激活我们对净土的信心和愿力,帮助我们生起信心和愿力。如果信心和愿力已经非常坚固了,我们再去做这些助行,它会提升我们往生的品位,比如,九品往生。如果我们没这些助行,往生的品位还不确定,但加上这净业三福,往生的品位基本上是可以确定的。如果我们发菩提心,那往生的品味都是很高的,至少都是上品。所以我们对助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是蛮重要的。

如果我们修其它法门,是为了实现那个法门的一些阶段性的目标,虽然总目标大家都是一致的,但如果是为了实现阶段性的目标,那其实它就属于杂修。但是如果我们修这个东西是为了增强净土的信心和愿力的,那这就是一个助行。主要是看发心。这是关于正行和助行。

最后是关于念佛。这个我们都特别熟悉了,念佛的方法也是特别多的。历史上每过一段时间,我们都会总结一下念佛的方法,有的时候会把它总结为十种,这个是通过不同角度去进行总结的,有:大声念、小声念、金刚持、结合一些观想去念......这些所有的方法中,现在最提倡的是十念法。

十念法有两种。一种是宋代的慈云遵式禅师提出的十念法。这个十念法不是指我们念十声“阿弥陀佛”。为什么提倡十念?因为阿弥陀佛有个十念往生愿,所以后代的祖师大德会提倡这个。这边讲的十念不是指念十声。慈云遵式禅师讲的十念是指我们念十口气,就是我们每天早上起来,深吸一口气,然后“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直这么念,念多少声无所谓,把这口气念完。每天早上起来念,这是针对比较忙的人,有的人事情特别多,就提倡这种方式,终生去做,每天早上起来,念十口气。这十口气每次念的佛号数目可能不一样,也无所谓。吸一口气,把这口气念完,然后再吸一口气,再念完……总共十次,这是十念法。印光大师讲,我们可以早上念十口气,中午念十口气,晚上也可以念十口气,再不要多了。这种方法是比较摄心的,但是不提倡多,多可能会伤身,因为我们要深吸一口气,然后一直念,再吸一口气,再念。不提倡多,我们最多就是早中晚各做一次。

另外一个十念法是印光大师所提倡的。这个方法不是指十口气,就是指十声佛。它也是为了摄心所用。因为我们念佛有的时候内心容易散乱。怎么避免我们心猿意马?就是我们念一声佛,在心里面记个数字一,再念一声记个数字二,再念一声记个数字三,再念一声记个数字四......如果那些数字记得清清楚楚,那我们的心是乱不掉的,同时佛号也念了。念到十之后,然后再回来从一又数到十。如果觉得一下子数到十,觉得强度还是很大的,那我们就可以把它分成两次,一次从一数到五,从六到七的时候,也等于是从一数到五,两个一到五加起来就是十。但我们现在更多人可能用的是三三四,就是连念三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 三、三、四,这样总共是十声。这样念是非常摄心的,因为我们的心要去记着现在念到第几声了,所以我们就不好再去打妄想。因为我们的心,对于意识来讲,一刹那只能有一个意识、只能有一个念头出来,记数后它就不可能再去干其它的了,但如果不记数,它可能就去干其它的了。

这是念佛的方法,现在最提倡的十念法。大家平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念佛去记数。

有的人也疑问念佛要不要记数?这点在真正的念佛人中,也是有争议的。有的人觉得念佛不用记数,记数是要跟阿弥陀佛算账吗?有的人觉得念佛还是要记数的。这个怎么看待?记数是非常容易摄心的。如果我们已经念了很久了,那不记数也无所谓。如果我们是刚开始念佛,我们还是要去记数。就算我们不喜欢记数,至少每天保底的一万声还是要记的,至于后面记不记,根据自己的情况。

念佛到底是念四字还是念六字?有的时候也会有这个争议。到底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是“阿弥陀佛”?刚开始念佛,我们还是最好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 “南无”解决的是我们的信愿问题。如果我们的信心和愿力都没有解决,那我们念“阿弥陀佛”,能不能去净土不一定,但是通过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断地巩固自己的信愿,当我们的信愿解决了之后,我们可以换成四个字 “阿弥陀佛”。也可以每一座或者每一次念的时候,前面先念六字,念到后面转成四字。这是念佛的一些方法。

还有念佛的心态,同样也是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些心态,有的时候就是泛泛悠悠的。我们这些心有惭愧心、欣厌心、悲痛心、感恩心、还有至诚心,每一个心都是可以的。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展开讲了。这里特别提倡至诚心,因为我们念佛是要感通阿弥陀佛的愿力,要想感通阿弥陀佛的愿力,我们如果没有至诚心、虔诚心,是很难做到感通的。净土法门的一个特点就是感应道交,这个建立在我们有没有真信切愿,或者更直白一些,就是我们有没有非常诚恳的心,有没有虔诚的心。所以我们会特别强调这点,有这种心,我们就能感通到阿弥陀佛的愿力,能够感应道交。就算我们还没有到往生的时间,自己也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走。所以,在念佛的时候,一定要有至诚心。这是关于念佛的一些心态,特别强调要至诚。

最后,念佛也是有很多利益的。永明延寿大师,也是佛教中非常厉害的一个祖师,他在《万善同归集》中,把念佛的利益分成十种。最后一种是念佛一定可以往生,这是一个来世的利益。前面还有九种利益,这九种都是这一世的利益,就是我们在没走之前,现世的利益。具体是什么利益,大家可以找来看一看。我觉得有必要强调这一点,有很多人觉得念佛要得到好处,还得等走了之后,现在还得不到,其实这是对净土宗的一个认识误区。念佛的现世利益其实也是特别多的,这里分成了九种,很多内容跟我们现在还是蛮相关的。如果现在已经有一些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出现了,就是业果已经显现出来,我们处在特别痛苦的时候,那么在这个时候去念佛也会化解这个痛苦,同时可能连外在的一些东西都会转化掉,它也是一个现实的利益。这个跟我们还是非常有关系的。

这是今天所讲的内容,一个是关于愿力,一个是关于行持,行持主要是念佛。信愿行三资粮,三者是统一的整体,其中一个资粮强了,其它的也会跟着强,一个资粮弱了,其它的也会跟着弱。就像我们的信心强了,那我们的愿力肯定也就强了,我们愿力强了,我们自然就愿意念佛,也就不用别人督促我们了。如果念佛多了,它也会激活我们净土的一些善根,它也会跟阿弥陀佛的愿力相感应的,无形中也会增强我们的信心。所以它们三个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提升了一个,其它的也都会跟着提升。但我们最好还是按照信愿行的次第来修,从最基本的信心开始。

我希望我们大家从现在开始就慢慢去准备这些资粮,不要等将来有时间了、等老了再去准备,因为无常这个事情真的说不清什么时候就发生了。我们先把这些准备好,未雨绸缪。这个最重要的事情先把它办了,剩下的事情其实都是可办可不办了,都没有那么的重要。所以要先把这些东西准备好,看看自己的信心、愿力,还有念佛的行持,到底有没有准备好。

文字整理及校对:慧振、慈晨,正慈、净竑、李小兔、心溶、心惠、徐利平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