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三风建设 > 戒幢春秋 > 自我关怀与离苦之道 (二):正念

自我关怀与离苦之道 (二):正念

发布日期: 2023-08-31 浏览量: 1,024 次浏览

自我关怀 202304 界文法师

#界文法师讲座

首先自我关怀是一种见地、一种认知、是一种态度。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认知?就是即使当你处在困难挫折中、痛苦失望中,在所有不好的情境里边,作为一个生命的存在,你依然能够对自己保持一种开放性与友善,依然能够非常坚定的去关怀和支持自己。因为这个时候自己是最需要被慈悲的,只有得到了支持,我们才有能力处理问题,走出困境。

  • 续前 ——
    刚才我们做完这个练习了,接下来我就稍微讲一下自我关怀。

二  自我关怀是什么?

“自我关怀”是现代的术语,佛教里边一般讲的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

在佛教里边关于自利和利他,佛陀在《阿含经》里面有这样的一段经文,说到有四种人:第一种人是纯自利的;第二种是纯利他的;第三是既能自利又能利他的;第四种是既不自利又不利他的。一般来说,既能够自利、又能够利他被认为是最殊胜和最圆满的。

因为一个人如果是纯自利,只为了自己,那么他是不够圆满的。如果说只是纯利他,但是没有自我关怀,没有自我成长,那么我们的利他也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受到了自己能力与自己不好状态的束缚,我们并不能够很好地利他。所以在佛教的视野里边,强调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利他行,我们说有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就可以帮助我们来做到利他。但是自利怎么来做?实际上,所有的戒、定、慧三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全部都是自我关怀。但是很可能之前我们没有从自我关怀的角度上去理解。即使学佛了很久,但是谈到自我关怀的话题,仍然是有点懵懵的,或者心里还是觉得有点困惑。

首先自我关怀它是一种见地、一种认知、是一种态度。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认知?就是即使当你处在困难挫折中、痛苦失望中,在所有不好的情境里边,作为一个生命的存在,你依然能够对自己保持一种开放性与友善,依然能够非常坚定的去关怀和支持自己。

当一切很好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很愿意关怀自己或者也挺认可自己的,甚至还有点自恋、自傲。最难的是当我们受到挫折、失败、痛苦的时候,感觉自己很负面的时候,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往往就习惯性的非常严苛地指责自己,会觉得:我怎么会这样?为什么我做不到?有的时候可能会怀疑自己,产生一些批判性的自我否定,觉得:我这个人怎么这么差劲,我是不是完蛋了?或者说我修了这么久怎么还这么差、还不行?所有这些自我否定、自我批判就会让我们的痛苦放大,本来已经很艰难了,但是又给了自己这么多的批判,会让自己雪上加霜。

就像佛陀在经中说的,中了第一支箭,但是又中了第二支箭。本来我们遇到挫折,遭遇了身心的艰难,已经很不容易了,那就是我们中了第一支箭。但是我们又责备自己,产生自我批判,那就让我们又中了第二支箭。所以在这个时候,这样的一种负面态度,就会让我们深陷在消沉的情绪之中,产生焦虑、抑郁、恐慌、绝望、无力感这样的一些障碍,它会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人际关系,包括我们的佛法修行都带来影响。所以说自我关怀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态度。

在任何时候,不管自己出现了什么情况,我们的第一个态度首先都是要坚定不移的去关怀和支持自己,给自己慈悲。因为这个时候自己是最需要被慈悲的,只有得到了支持,我们才有能力处理问题,走出困境。

三 、自我关怀的三个主要元素

自我关怀有三个主要的元素。第一个就是正念,第二就是要了解到共通的人性,第三就是真正的把慈悲活出来。
1第一元素:正念
什么是正念?正念就是以如实的态度面对和觉照,既不否认、也不逃避,既不忽视、也不夸大,是什么就是什么的一种态度,承认身心中实际发生的情绪和痛苦。

比如说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别人说了一些什么,别人态度不好,我们可能就受伤了,可能有时候我们会就否认说:我不生气,这些没事的。但是可能其实是真的生气了。如果我们否认自己的情绪,说“我不生气”,或者觉得“我不应该生气”,那就没办法产生自我关怀。

实际上,作为凡夫,肯定是有嗔心有贪心的,我们用佛菩萨的境界来比照自己,那并不现实。往往要么创造出一个虚假的自我,或者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困惑。

所以说正念是自我关怀的第一个维度,实际上,正念它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确实有生气的情绪生起了——首先要承认这个事实,不忽视它,但是也不夸大它。

有的人也可能会夸大自己的痛苦。比如说发现自己生气了,有的人可能就会觉得:我怎么这样子?我修到现在修成什么了!就会把自己全盘否定。其实没必要。因为愤怒也好、沮丧也好、贪婪也好,它都只是一个情绪,愤怒只是愤怒、悲伤只是悲伤、孤独感只是孤独感,它是一个缘起而生的现象,本质是无常无我的。天没塌,你也没有完蛋,当负面情绪灭去,我们依然能够活出阳光。

所以要实事求是地看,不回避,也不夸大。所以这其实都牵涉到见地。我们要坚信一点,所有的负面情绪一定会过去,它是无常的、无我的,它只是一个众缘和合的现象。众缘和合它生起了,众缘离散,它就会灭去。它没有自性,不是一个真实的实体。当我们有了这样的见地之后,就更容易处理自己的愤怒。

比如说,你辅导孩子,小孩却很不听话,你可能一刹那之间,就有种暴怒的感觉,甚至想对他大喊大叫。但这时候你要清楚的告诉自己:一个,我知道自己确实很愤怒;第二就是这个愤怒也是无常的,我相信它会过去的,我相信我不会一辈子都在暴怒中,它只是一会儿,不会控制我的一生。有了这样的一个态度之后,你就更容易去处理你的情绪。

然后要做的,就是观照和理解。把情绪看清楚,看清它的本质是什么。如果你只是觉得太难受了,淹没在痛苦中,那还不行,仍然解决不了问题。

但是如果能够把自己的痛苦看清了,知道它是怎样的一种痛苦,那就会好很多。比如说孩子不听话,你暴怒了,那么这个暴怒的本质是什么?可能会体验到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为什么你就不能优秀?为什么你总是让人操心?接着可能体验到一种受伤感,比如说:你知道爸妈有多不容易吗?怎么就不知道感恩?甚至于你可能还把在工作里受到的欺负,在外面受到的艰难添加到情绪里面来:我在外面都已经这么难了,回家了你还给我找事!

当你明白了自己最主要的几个愤怒是什么,就得到了理解自己的机会。“恨铁不成钢”——你会发现这里边其实也有我们的渴望,对孩子的一种投射。但是有时候平心静气地想,我们自己又真的很优秀很完美吗?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完美,又凭什么要求孩子永远完美?虽然现在不完美,但毕竟他也在学习、也在成长,我们可以给孩子时间,用耐心陪伴他成长,慢慢教会他走向更好。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的心就会好很多,对未来开放,而不是受困于自性见,觉得孩子的不好是真实的、永恒的。

第二点,如果你感受到:“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凭什么这样对待我,为什么你还不争气,为什么还不努力?”这个时候你会看到,其实作为小孩也挺无奈的。因为我们所有的付出,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自愿的,因为爱他而自愿地付出。在这个时候我们会看到,在第二种愤怒里面,更多的是需要自我关怀,就是要有一种无怨无悔的精神——“我为你所有的付出,都是我自愿的,因为我爱你,因为你是我的孩子,生而为父母,我必须为你做这些”。当你非常坚定地勇猛起来,承担了这个生而为父母的责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委屈感。
当然,另一方面也要意识到我们自己也很需要关怀,本来已经到快到极限了,又遇到孩子的事情,造成了沮丧和崩溃。你会看到,其实作为自己也有权利需要被关怀。这个时候与其对孩子大喊大叫,不如好好地去关心一下自己。暂时离开那些压抑的感觉与氛围,到外面散散步,吹吹风,看到这个世界依然是阳光灿烂的,慢慢放松自己,渐渐地,你的心就会有一种被疗愈的感觉,那些痛苦和情绪就慢慢平复了。或者也可以去打一座,对自己修慈心禅,观照呼吸和身体感受,甚至于给自己做顿好吃的,疗愈、安慰一下自己。

这样,你通过关怀自己而不是攻击别人的方式,把愤怒转化为慈悲,这样的话,感觉会好很多。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越是攻击对方,对方会越逃避,甚至与我们对抗,我们的内在就被撕扯得更厉害。但是当我们不再去攻击对方,转为疗愈和关怀自己,很快就能够平静下来。当我们平静了、状态好了,会发现更容易处理孩子的问题、家人的问题、工作的问题。跳出来看,事情也不大,在生死面前都是小事,能接受就接受,不能接受它也总归会过去。突然就会觉得海阔天空,力量和信念又回来了。

所以说自我关怀的第一点就是正念,正念的态度非常重要,它直面、承认了我们所有的痛苦;第二既不忽视,也不夸大;第三就是开启了机会真正地去理解我们痛苦的本质。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 悟苇 排版 | 果甚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