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三风建设 > 戒幢春秋 > 见贤思齐,常随佛学 ——《普贤行愿》(18)

见贤思齐,常随佛学 ——《普贤行愿》(18)

发布日期: 2023-07-19 浏览量: 1,405 次浏览

收录于合集  #普贤行愿品   18个

《行愿品》第四讲  界文法师

诸佛菩萨,他跟我们的区别在哪里呢?他的智慧,他的发心,他的高度和视角跟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要观察诸佛如来他们所有的生活——他们是怎么修行的,他们做了什么,然后把这个作为我们内在的所缘境,引发我们自己“见贤思齐”向佛菩萨学习的志愿。这时候我们的整个身心,就会换到另外一种频道里面去。

  • 续前 ——
    今天来参加共修的各界朋友们,全体的义工们,大家早上好!
    又到了每周一次共修的时段。前面我们经过了三周的时间,把《普贤行愿品》的前面七个大愿,已经做了开显。今天我们讲最后三条大愿,就是——常随佛学、恒顺众生和普皆回向。
    我们知道《普贤行愿品》是普贤菩萨为善财童子所开示,关于如何契入不思议解脱境界的微妙殊胜法门。这十条大愿,每一个大愿,都是尽未来际、周遍十方的,它会融入一个佛子全部的身心里,成为他生命的存在形式。
    在这样的修行过程中,我们个体的身心,就与诸佛如来广大的功德之海,能够念念契合,念念融入。从小的地方说,点点滴滴,一件小事、一合掌、一低头、刹那的恭敬,都能够摄入普贤行愿。从大了说,诸佛如来的生命也就是这样活出来的,我们也如是的去活出来。

我们首先看“常随佛学”,经文: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常随佛学”指的是什么?“言常随佛学者,谓佛从因至果,所历之行,所为之事,为我所缘之境”,就是诸佛如来他们从最初发菩提心开始,一直到成就圆满的佛果,所有的行持,所有度化众生、自利利他的事业,都作为我们的所缘境。
“引出自心之志,随而学之。”就是说我们要观察诸佛如来他们所有的生活——他们是怎么修行的,他们做了什么,然后把这个作为我们内在的所缘境,引发我们自己“见贤思齐”向佛菩萨学习的志愿。这时候我们的整个身心,就会换到另外一种频道里面去。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处处都在我执、法执、贪、嗔、痴、慢当中,有种种烦恼,以凡夫心来处理各种问题。但是诸佛菩萨,他跟我们的区别在哪里呢?他的智慧,他的发心,他的高度和视角跟我们是不一样的。

“乃以观智,融己身心”。“常随佛学”最主要的一点,就在于用观智把诸佛菩萨他们的内在世界,他们的见地、态度、方法融在我们自己的身心里。“令常住如是之境”,常常的安住在这样的一种状态里,“勿使一念趣于六尘五欲颠倒境也”,不让自己堕入到凡夫心的世间思惟里边。这个就是常随佛学最重要的要义。
“行者苟能以佛历苦行之境,常作心观者,设遇苦事,乃称本愿,不生怨恼。”如果我们能用诸佛菩萨所经历的苦行之境“常作心观”,这样的话,哪怕我们经历了一些苦恼,经历了一些挑战和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但是我们会想到:诸佛菩萨是不是也曾经受过这些折磨,经受过这些委屈、挑战?这正是我向他们学习,来圆成我的大愿,消去我的业力,打磨自己的执着的最好时机!所以说这正是修行时,正是用功时。在这个时候就不会生起怨恼,不会怨天尤人。

“逢诸乐事,自无耽染,”凡事很顺畅,别人都在赞叹的时候,不会去贪著。为什么呢?“以非常时心观之所愿故。”我们会看到,我们所获得的成就,我们所得到的功德,跟诸佛菩萨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沧海一滴。在这个时候就不会有那么大的骄慢心,不会得少为足。所以常随佛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用心的方法。
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经历的烦恼可以说是太多了,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不公平不合理,各种各样的纠结。有的时候树欲静而风不止,你想安安静静的修行,踏踏实实的上班生活,但是身边却总是出问题。有时候你不惹别人,别人却来找你的麻烦,不经意间就爆雷等等。如果我们去为这些烦恼的话,你会发现这就是红尘滚滚,苦海无边,我们的生命就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消磨了。

那么诸佛菩萨他们在修行的道路上,是不是都一帆风顺呢?其实我们遇到的所有的问题,他们也都遇到过,甚至比我们还惨,挑战还更大。
不要说过去生中,就看我们释迦牟尼佛这一生,他所经历的磨难,那也是很多很多的。他刚出生,母亲就去世了;到了婚后,一直没有孩子;到了29岁,才有了一个男孩,但是在孩子出生的当晚,他就出家了。离开了家园,放下了王位,离开了美丽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白发苍苍的父亲和抚养他长大的姨母,他去追寻两位印度最著名的修习禅定的大师,虽然获得了所有的成就,但是依然发现并不能解决他的问题。后面他进入苦行林中做了六年的苦行。一天只吃一麻一麦,尝试各种苦行。可以说印度最难的苦行,他都尝试了,但是依然没有办法令他满意。最后他放弃了所有的苦行,在菩提树下静坐,最终领悟到生命的本质。
但是开悟成佛了之后,是不是就一切都顺利了呢?那也没有。也曾遭遇到各种攻击,打压。
曾经有一个外道女性,受到了收买,然后把盆子藏在衣服里面,伪装成怀孕。当佛陀在讲经大会上的时候,这个妇女就走出来,捧着自己的肚子,然后指着他说:“你在这里说的倒好,但是我们的孩子就要出生了,你什么钱都没给。”当时所有人都震惊了,但是佛陀当时只说了一句话:“你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也知道是怎么回事。”因为佛陀的威德力量,这个时候那个女性就惊慌失措,她在往后退的时候摔了一跤,肚子上绑的盆就掉出来,让所有人了解到她的这种诽谤。

后面在僧团发展的时候,外道他们也买通了一个女性,每天来寺院。白天过来,晚上她在寺院的外面找了一个地方躲藏起来,到天快亮的时候,她才伪装成回程的样子,给人一种假象,好像她每天都是在寺院里过夜的。一段时间之后,这群人就把这个妓女杀害了,把她的尸体埋在僧团的道场里面。然后他们就装模作样,到这个寺院里来搜查,果然就挖出了这个女人的尸体。然后他们就抬在街上示众,说释迦摩尼的僧众,杀害了这个女人,还埋尸。有一段时间,导致出家人都没有办法外出乞食。因为别人对他们指指点点,有各种各样的讥笑,或者鄙视的眼光。僧团遭受这个不白之冤一段时间之后,这几个强盗杀手,在小饭店里因为分赃不匀产生了内斗,互相打起来,被官府拘留了,这时候这个案子才水落石出。
有一次他在一个部落弘法的时候,当时的部落主请他在那里三个月结夏安居,但是却忘了做任何的供养,而且当地还遭遇了旱灾,食物异常短缺。因为结夏安居不能够离开,但是又没有人供养。当时附近有一个马队,他们看到了,心生怜悯,就说:我们一天就供养一点马的饲料给你们,如果你们能接受,那我们也愿意供养的。所以当时佛陀跟僧团在三个月之间只能吃马麦过了三个月的时间。

所以我们会看到佛陀他也经历了磨难和种种的苦行。还有他的家族被琉璃王屠杀,被弟子提婆达多背叛。晚年的时候,他身边的一些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都先他而去,提前入灭了。当时他已经是80岁的老人了,面对这些衰老、疾病、亲友的离世,还有弟子的背叛。
所以我们佛陀并不都是受到万众拥戴的,在鲜花和掌声中高高在上的那样的一尊佛,他经历了人生所有的苦难。
当我们了解了佛陀所经历的修行,我们就会看到,我们所承受的一些艰难,有时候没有被人理解,受到了一些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要做的,无非就是砥砺前行,去开发自己的智慧,超越这滚滚的红尘。对自己负责,不被这个红尘所吞没,掉在琐碎的杂事里。
有时候看看我们的烦恼,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很多夫妻之间的争吵,无非就是为了谁刷一次碗,东西摆的正不正,今天买的菜是在这个还是那个菜场,都有可能带来冲突。但是如果我们跳出来看,生死面前,在诸佛菩萨所经历的挑战面前,我们受到这一点点的不开心、不如意,算得了什么呢?
所以说,如果我们能够常随佛学,常常的去观察、去思惟诸佛菩萨他们的佛心、大愿,我相信我们可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包容一切,把所有的挑战都视为磨砺我们的增上缘,打磨我们的出离心,菩提心,打磨我们的空性慧。所以这就是常随佛学对我们的重要性。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 智阐 排版 | 明明 图片 | 赵德明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