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三风建设 > 戒幢春秋 > 如何用佛法处理内心的愤怒与痛苦?

如何用佛法处理内心的愤怒与痛苦?

发布日期: 2023-07-03 浏览量: 2,106 次浏览

三日慈心禅开示之4:慈心禅与慈悲喜舍四种心行

慈心禅 - 修习慈心

在佛教的修心体系中,认为有四种心是世间心里最殊胜的,称之为“四梵住”,包括了慈、悲、喜、舍四种心行。
慈心,是希望众生获得安乐,以维持有情的利益为特征。所以当我们在修习慈心的时候,我们希望他人平安,也希望我们自己平安,希望每个人获得利益、安乐,希望内心平静,身体健康,获得快乐和通达。当我们现起这样的心念的时候,这就是慈心生起的特征。

1、生起“真实”的慈心

有的人可能会问:法师,我怎么知道自己到底发没发出慈心来?我只是在简单的念诵呢,还是我的心里真的有慈心呢?怎么鉴别?
其实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扪心自问,体会自己的心,是不是真诚的。比如说,当我们默念“愿我的父母平安……愿我的父母亲平安……”的时候,可以问一下自己的心:“我是真的希望他们平安吗?”如果心里的回答“是的,我是真心实意的希望他们平安,远离一切危险,没有敌意”,这个时候就是一个真实的慈心生起来。
但是如果我们嘴巴里这样念,心里却并没有这种真诚的愿望,有口无心,那就流于了口头的念诵,起不到慈心禅提升心灵的效果。
同样,当我们默念“愿我平静喜悦……愿我平静喜悦”的时候,扪心自问,我们是真的希望自己平静、喜悦吗?如果回答是“是的,我愿意像一个好朋友一样地爱护自己,真心地希望自己内心安宁、平静喜悦”,那你的慈心就是真的。

所以说,在每一个慈心禅的祝福词里面,都必须要有真心实意——“愿我健康自在”,就是真的希望自己健康。因为身体有了病苦,可能很多事情就会受限制,给自己给别人带来麻烦,甚至于修行也受到了障碍。强健的色身,也是我们修行的增上缘,我们是完全可以给自己这样一个祝福的。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心门就会打开来。
为了帮助强化我们的慈心,我们也可以观想自己微笑的样子、得到祝福幸福的样子、健康有活力的样子。让这样一种慈心变得更加开放和充分。所以修慈心禅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带有真诚,心里有真正的爱。
当慈心生起来的时候,它就会产生出利益众生的行为,展现出柔和的话语。当我们朝别人发送,也是同样的,真的希望他人平安。
比如:“愿我的父母平安……愿我的父母平安”的时候,那么要问自己的心,是真的希望他们平安吗?然后心的回答确定了:是的,我真的希望他们是平安的,不要遭受灾难,希望他们得到平安和守护。这个时候我们的慈心就会真诚。
当我们生起真诚慈心的时候,我们的话语就会变得柔和,行为也会变得友善,它跟我们那种伤害别人的念头和行为是截然相反的。
所以,当慈心生起的时候就会调伏恼害、去除怨恨和敌意。

2 、如何对待嗔心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说一方面我们在修习慈心,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能随时会生起嗔心。
比如我们在打坐,别人却在那边哗啦哗啦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坐下去,一会儿开门,一会儿关门,可能我们的嗔心就会冒出来了。当嗔心出来的时候,我们的慈心就会消散。一般这时候我们就会指责、愤怒,甚至希望对方遭受苦难,而不是希望对方得到快乐。可能你会想:“最好他受点惩罚!这样不安住,不守纪律,最好开除!”
你会发现嗔恨心生起来的时候,我们就会倾向于伤害,想让对方受苦的这种感觉会出来。《清净道论》中谈到,一个生起嗔心的人,可能会希望他人变丑,不被人喜爱,希望他失去财产、名声、健康、快乐等等,遭受恶报,甚至是下地狱,诸如此类的。
但是当这些嗔心生起来的时候,它首先影响的,是我们自己的身心。就像我昨天引导大家做的观想,当想象去攻击一只小动物,让它痛苦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自己的身和心也紧绷起来。但是当我们尝试着去爱它,温柔地对它的时候,我们自己的身和心也都得到了放松缓和。
佛法为什么让我们断恶修善,为什么受持戒律不伤害众生?实际上并不只是一种道德的说教,它更是为了一种生命关怀,是我们生命自身安乐的需要。

有的人可能会说:那这样的话难道我就不能发火了吗?以后如果看到了不如法的行为,我生气是应该还是不应该啊?假如我在寮房里,天气很热,我浑身都黏糊糊的,想赶快冲个澡休息。但是我的室友可能一直在淋浴间占用着,这时候我会很恼火。如果对我说不应该恼火,那我就会觉得,本来我已经很不舒服了,然后我现在发火权利都没有了,那我不变得更痛苦了吗?我该怎么办呢?
我给出的一个建议就是,遇到这种情况,当然我们是有权力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的,完全可以向对方提出你的正当要求。比如说礼貌地提示对方注意时间,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及时的休息。只要你的理由是正当的,你的方式也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那么这样的一个合理的沟通是健康的,不一定非要以嗔恨和攻击的形式来表达需求。
但是对我们内在的这种愤怒该怎么来处理呢?
比如我们在路上塞车了,别人挡在我们前面,或者说他开车的技术很糟糕,一直掉不过头来。你自然不会去责怪他什么,因为他就是技术差。但同时你的心里也确实很恼火,甚至会想骂人、发怒,怎么办呢?
如果我们经受过了慈心的训练,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把责备别人转化为关怀自己。这个时候要朝自己的心里看,首先承认自己的愤怒。自己正在遭受什么呢?就像我们今天讲的、心灵的痛苦——“生气、烦躁”,要意识到自己正在遭受心灵的痛苦。

我们修慈心不是说“愿我没有心灵的痛苦,愿我平静喜悦”吗?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遭受心灵的痛苦的时候,我们就有机会来慈爱关怀自己了。看一下自己为什么这么痛苦,原因是什么?
很可能因为着急去赶路,而对方发生的障碍,激发了自己的焦虑感,那样的一个焦虑的自己的更深处,可能是紧张、不安全感,低自尊。或者也有可能就是单纯的一些苦受,比如说天热,等着洗澡,但是又等不上,所以自己有愤怒。有一些愤怒可能来自于我们对公平、秩序、诸事顺遂的渴望受到了挫败或是阻碍,比如觉得世界应该是怎样的,但实际上不是。
在这些时候要意识到自己在受苦,经受着一些精神的折磨,所以就能够对这个受苦的自己生起慈悲,发送慈心给自己:“愿我内心安宁……愿我内心安宁……愿我平静喜悦……”
轻轻的去关怀自己那些痛苦的感受。不管是因为不安全感、是因为孤独、或是因为我们渴望自尊被人认可,或者说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在经受着不舒服。在这个时候都可以去呵护自己。就像一个母亲关怀一个在痛苦中的孩子一样的去理解和关爱自己,而不是责怪自己,或是任由自己在焦躁痛苦中淹没。可以轻轻告诉自己:“没事,放轻松放轻松,一会儿就好了。他总归要冲完澡的,总归要出来的,耐心一点,我在陪你……我在陪你。”
不断地向自己发送慈心,来做自我关怀。这样的话,我们的痛苦就会减轻到最小的程度,同时也不会伤害到别人,也不会生起那么多的嗔恨心来。所以,与其愤怒别人,不如关怀自己。

当然,如果你需要采取一些行动来保护自己正当的权益,那都是可以的。修慈心并不意味着你就必须要自我牺牲。只是说,我们在保护自己正当权益的同时,我们也不愿意去伤害任何人。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采用一种最大程度的慈悲和智慧,对自己和对方都要有一种理解、接纳和关怀,尽可能运用建设性的方式来处理。
因为这些嗔恨攻击的行为,不一定真的能解决好问题,但它首先已经伤害到了我们自己。很多人因为脾气不好,经常处在愤怒和敌对的状态,焦虑、抑郁,睡眠、饮食、身体都受到了损伤,这不是佛陀希望看到的。
在佛陀的心地里,他希望每一个众生都受到关怀,每一个众生都能够得到理解,得到合理的对待。慈心禅不仅仅是一种禅定,它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是一种生命的态度。
我们一旦拥有了这样的生命态度,我们整个的生命就会发生一种非常本质的变化,会非常坚定的关怀自己,同时也会真正开启对别人的关怀。我们会思考以怎样的方式来生活、来相处是最好的,怎么样产生这种生活的智慧。这就是慈心禅,我们要对它有深刻的了解。

我们经常地了解这些佛法,就会发现,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是可以用到佛法的,我们的用功就会变得很深细。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可以修习慈悲喜舍的场景。所以千万不要认为,佛法就是我们盘腿打坐的时候才能够修的一种定,它实际上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

3、培养令慈心生起的因

有的人说:“法师,我知道慈悲心很重要,但我这个人就是缺少爱心,对自己对别人就是生不起慈心来,没有感觉,怎么办呢?”
一般来说生起慈心的原因有两种:
一、通过观察思维他人的可爱面或是美德,就可以促发我们的慈心。
比如说,当你想对父母修慈心,又觉得有困难的时候,那就可以去回想一些能够激发你的爱心的场景,比如生病的时候,父母带你去医院,在照顾你;天冷了,给你拿来厚衣服增加保暖;饿的时候,做了可口的饭菜。运用这些回忆观想,看到他们的可爱面,可能你会意识到:“我的父母非常勤劳,能吃苦,他们为子女和家庭奉献和付出很多。”
想到任何一个部分,都有可能打开我们的心,产生绵绵不断的慈心去祝福他们。希望他们平安,远离危险;获得平静喜悦,没有心灵的痛苦;健康和自在,没有身体的痛苦;快乐通达。
对于师长这一组也是这样。当想到某一个老师曾经照顾我们的那种场景,想到了老师曾经给过我们的帮助和教诲,想到从他那里所得到的知识和所有的指导,我们的感恩心生起来的时候,都会很容易生起对师长们的慈心。这时候慈心的修行变得非常的顺畅和容易。
第二,我们也可以通过另外一面的观察来生起慈悲心,就是苦的层面。
观察父母衰老的痛苦,观察到父母、师长他们所经历人生的种种艰难,意识到每一个人都被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的苦痛所折磨,想到生而为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内心就会变得柔软,希望他们没有心灵的痛苦,希望他们没有身体的痛苦,希望他们快乐通达。这就是慈悲心生起的原因。

4、慈心的近敌和远敌

那么慈心的敌人是什么呢?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近敌”——渴爱和贪着。它们似乎与慈悲很接近,但其实是慈悲心生起的障碍。
比如,我们对一个好朋友修习慈心:“愿他平安……愿他快乐通达……”,突然可能会产生一些杂念,就会想:他是个很好的人,我希望成为他最好的朋友,是他最重视的人……这时候突然意识到他还有其他朋友,跟别人也走的很近,忽然内心里就生起了不适感和痛苦,那我们的慈心就变味了。
这种痛苦的本质,其实来自于对关系的渴求和贪著。所以纯净的慈心必然是清静的,是无私的。

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常常会生起渴爱和贪着,是修习慈心禅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我们会看到人世间的爱,其实有的时候很矛盾。
比如说一个母亲非常爱她的儿子,孩子生病的时候,可能这个母亲会想:最好我来生病,我替他承受痛苦,宁愿我多累一点,让孩子不要受苦,希望他生活开心。但是当孩子长大了,娶了媳妇进来,当儿子跟媳妇表现得很恩爱很开心的时候,那个母亲突然可能就会有一种心酸、难过、失落,就会抱怨:“看我养的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产生出另外一种不愉快的心情。
按理来说,作为母亲,对孩子最大的爱心,不就是希望孩子快乐吗?但是为什么当他快乐的时候,作为母亲突然又难过了呢?那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让她难过的不是慈心本身,而是贪爱和执着,希望自己在儿子心里更重要。所以要把它们鉴别出来。
当我们鉴别了慈心和贪爱,就可以避免贪爱对我们产生的伤害。实际上这种贪烦恼的破坏性是很大的。我们在生活中,处处都能看到人际关系中的贪爱给我们带来的系缚和痛苦。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它展现的就更为强烈。爱一个人爱得越深,当这个人离开的时候,或者去世的时候,我们的痛苦也就越深。
但是如果对一个人生起的是慈心和悲心的话,我们的内心是清凉的,不会这么纠结。

第二种,慈心的“远敌”——嗔恚,就不用多说了。因为嗔心的行相与慈心是截然相反的,识别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慈心的成就,就是嗔恚的止息。当你观察到自己的嗔恨心止息了,那就说明我们的慈心还是产生了它应有的效果。
慈心的失败就是产生爱著。
就像我们前面说到的,如果我们在修慈心的过程中对对方生起了执着、占有欲,想要被重视,想控制他、得到他,那我们的慈心就失败了。因为在这个时候,如果对方没有相应的回应,我们就会陷入愤怒、痛苦。如果对方回应了,可能这个执着就捆得越来越深。所以说慈心的失败就是产生了爱著。

慈心禅 - 修习悲心

除了慈心之外,还有悲心。
悲心是不希望众生遭受痛苦,希望他们减少痛苦,悲心所对治的是伤害。有的时候当你想去伤害一个人,如果突然看到了他的苦难,可能就会有一种不忍心的感觉出来。如果你没有看到他的苦难,就不容易遮止自己伤害他的心念。
害心跟嗔心还不完全一样,嗔心可能只是发火,但是害心很可能并没有那么愤怒,但是想伤害对方的心念却很强。
有时候我们看小孩儿会很残忍,抓了一只小蚂蚱,他会一个一个的把它的腿给撕下来,翅膀撕下来,把头拽下来。为什么孩子会去伤害这个小动物呢?这其实就是一种害心。
为什么他对治不了自己的害心?是因为他没有理解到这个小动物的苦难。如果他真正意识到这个小动物所经受的痛苦,他就不忍心了。所以悲心是对害心的一种强有力的对治。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在小学、幼儿园里,一些不懂事的孩子会更容易欺负其他的小孩,那是因为他不了解被欺负的那种痛苦。他以打人、欺压别的孩子为快乐,觉得很开心,觉得好玩。那么一旦他成年了,经历了人生很多的苦难之后,他慢慢的就会意识到,原来被人欺负、被人孤立、被人嘲笑是那样的痛苦。这时候他就会变得更成熟,就不太会去用刻意的行为伤害别人。除非是因为有另外的原因,比如说因为他对对方的愤怒。或者是他想逃避更深的痛苦,他用伤害别人来让自己心里更深的痛苦得到暂时的麻痹或者缓解。一旦他拥有真实的悲心,就不会忍心去伤害别人。

慈心禅 - 修习喜心

第三种心是喜心。
喜心在我们修慈心禅的过程中也会体验到。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在禅修引导的过程中会说:当你修慈心的时候,你可以想象对方快乐的样子,微笑的样子,幸福的样子。这个时候你祝福他“愿你快乐通达……愿你快乐通达”,其实里边也包含了喜心,就是一种随喜的心。它是因为看到别人的快乐而感到喜悦。
喜心在我们的生命里也都是有的。
作为父母,如果你做了一餐饭,孩子特别爱吃,吃得很开心,那么父母的心里会有一种特别愉悦的感觉,这就是喜。我们给朋友们送礼物,都希望这个礼物让他惊喜,最好他收到之后感到:哇!好开心!这个时候你的心里会觉得像吃了蜜一样,特别的愉悦。这其实也是一种喜心。
喜心生起的因缘,是因为看到众生快乐,看到众生得到成功。喜心可以对治的主要就是嫉妒,因为嫉妒心就是不希望对方快乐,不希望对方成功。
所以我经常开玩笑说,在我们的微信朋友圈里是最适合修喜心的。因为你的朋友们在那里晒自己的各种幸福。过去你看到可能马上就会不爽了,觉得他又在晒恩爱了,又在显摆。但是如果慈心禅修的好的话,你可能会换一种方式——马上转成喜心,就可以默念:愿他不失去他所拥有的一切……愿他不失去他所拥有的一切。在这个时候你的心也会很愉快。
我们在晚课里念诵《慈经》:“愿他不失去以正当途径所获取的一切”——这一句就是修习喜心。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在生活中来修这个随喜,一旦发现哪一个人很快乐,得到了成功,得到了他要的东西,那就可以马上在心里默念:“愿他不失去他所拥有的一切……愿他不失去他所拥有的一切。”在这个时候,你的心也会变得很快乐,生起了愉悦和安宁。当然前提是他所得到的必须是正当的,不正当的快乐是不行的。
我们经常地了解这些佛法,就会发现,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是可以用到佛法的,我们的用功就会变得很深细。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可以修习慈悲喜舍的场景。所以千万不要认为,佛法就是我们盘腿打坐的时候才能够修的一种定,它实际上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

用慈悲喜舍四种心来安住在我们自身的觉性上,才是一个真正的佛法修行者应有的态度。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的心就会变得非常的博大和开阔,洞悉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深刻的部分。在这个时候我们会有无尽的爱心,但是又不施加任何的执著。

慈心禅 - 修习舍心

第四种心就是舍心,慈悲喜舍的舍心。舍心是没有贪嗔的一种平等心。
举个例子,就像孩子长大了,那么父母就会对这个孩子说:选择你自己想要的生活,你自己走向你的未来就好。这个时候他不再去试图控制和操纵孩子,意识到孩子作为个体的独立性,这个时候舍心就会生起来。
作为父母或者作为朋友,我们有时候会卷入到众生的成功或失败中,对众生生起贪、嗔、或者各种执着,往往越是你爱的人,越是跟你关系近的人就越难以放下。所以我们经常说要“放下,放下”,但是很难。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经过舍心的训练。
所以我经常会告诉一些父母:你一天到晚都在操心你的孩子,那你有没有意识到一些事实?比如说孩子的考试,是你考的还是孩子自己考出来的?他肯定会回答说:是孩子自己考出来的;孩子生病了,是他自己在承受着生病的痛苦,通过吃药和治疗得到了痊愈,还是你代替他痊愈的?父母一般都会回答说:是孩子自身的恢复力,最终他好了。
所以我们会看到,孩子的每一个成功,其实都是有他自己的努力在里边的;孩子的每一个痛苦,其实也都是他自己在亲自承受着。这个时候,我们的舍心就会生起来,深深地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他自己业力的主人,每一个众生都是独自行走在他自己的生命轨迹上,别人无法替代,只能陪伴。
这时候为了修习舍心,我们就会默念:“每个众生是他自己业力的拥有者……每个众生是他自己业力的拥有者……”这样我们的舍心就会生起来。

慈、悲、喜、舍四种心是不能够截然分开的。我们对他人修习的时候可能都同时具有了慈悲喜舍这四种心。
比如我们在祝福师长,父母或者亲人的时候,一方面希望他们快乐,同时也是希望他们远离痛苦,为他们的收获感到喜悦,同时也深深的了解每个人都是自己业的所有者,都是因自己的业力而受生的。
在这样的一些认知之下,我们的心就会变得非常的博大和开阔,洞悉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深刻的部分。在这个时候我们会有无尽的爱心,但是又不施加任何的执著。
用慈悲喜舍四种心来安住在我们自身的觉性上,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佛法修行者应有的态度。

当然,即使是获得了正见,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作为凡夫,仍然有可能一再生起贪心、嗔心、嫉妒、执着,但是跟之前比,我们已经发生了变化。因为已经了解了慈悲喜舍的理念,对过程中现起的不善心有了拣别的能力。发现它们的时候也不要去过度责备自己,而是要尝试着去洞察,这些嗔心、嫉妒、抓取的背后,那是怎样的一个自己呢?
可能是一个害怕孤独的自己;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自己;一个希望被重视、渴望被关注的自己。一旦看到了这些心念背后的生命痛苦,我们不需要去责备自己,而是应该对这颗受苦的心灵生起慈悲喜舍,用爱心来疗愈它:愿我平安……愿我没有心灵的苦痛,平静喜悦……
随着我们深深地理解、陪伴,去拥抱感知到的所有痛苦,那颗动荡的心灵,痛苦、纠结的心灵就会慢慢变得放松,得到了滋养。我们会体验到一种从容安定的新的生命态度。这个时候,相信我们会对佛法、对自己、对未来也会拥有更大的信心和信念。
关于慈心禅修习过程中的心行转化,后面还会跟大家做进一步解说,大家自己也要反复的去深入体会。

慈心禅 - 修平等慈

从今天下午到明天,我们都是对可爱者这一组来修,可爱者包括了师长、父母、亲人们和朋友们。大家一组一组地慢慢修,不要推进得太快,每一个群组都要修到非常的顺畅。
我们会发现一开始换了一个新的群组,比如说“愿我的亲人们平安”,可能想到我们的亲戚们,并不是马上就能生起慈心,甚至可能还想到了一些不开心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回忆和观想跟他们相处中一些愉快的场景,他们对自己表现出爱和关心的那些时刻。也可以通过观想他们幸福的样子,生起喜心;或者思维到他们所遭受的生命苦难而生起悲心,来引发我们的慈悲喜舍。
当慈心不充分的时候,定力变得微弱,我们可能就会有烦躁的感觉。比如说,开始对自己修慈心,我们已经修得很顺畅了,内心很安定。但是可能换到发送给亲戚们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心不太容易安住,杂念不断地冒进来,甚至产生烦躁或是疲惫感。这是因为对他们的慈心还没有生起来,我们就需要借助一些观想反复的修习。
一旦我们的慈心真正的生起了,心就会很容易安住。有顺畅的感觉,定力就会生起来。这个时候,祝福词像磁铁一样把你的心吸住,你的心不愿意离开慈心,不想改换,更愿意长时间安住其中,增长定力。

如果已经做了一些努力,但是仍然效果不太好,杂念一直生起来,慈心不能生起。这个时候就应该倒回来再对自己修慈心,或者对已经生起慈心的可爱者,比如说师长或者是父母来修慈心。当心稳定了之后,再转过去修亲人们这一组,反复几次,可能亲人的这一组就能够生起来。
但如果还是修不起来,怎么办呢?那你也可以跳过去,先修下面一组,就是朋友们这组。朋友们对你来说就比较轻松了,你就可以观想你最好的闺蜜、你的某一位好友,他们陪伴你、跟你一起很开心的那些时刻,或是想到他们的痛苦和脆弱。这个时候就先修朋友这组。等到这一组修的非常安住了,我们再倒回来修亲人们这组,直到对亲人这一组也能够修起来。
先不要急着修普通人和敌人。因为有的时候普通人这一组一开始也不容易生起,而且敌人的话更困难,我们可以放在后面慢慢的来尝试。目前我们主要的精力先用在把可爱者这一组修好,修到非常的熟练、通畅、稳定。

有的人可能说:法师,我只想对自己修慈心,不想发送给别人,可以吗?
是可以的,但是论典中说,只对自己修慈心无法得到慈心的定。慈心定的生起,必须要突破自己和他人的界限。对于可爱者、中等者、敌人和自己,没有分别心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根本定。
所以,为了我们的修行,作为一个佛教徒,为了开启对众生的大慈大悲,我们也要尝试着把爱心发送给其他的众生。
你会发现,如果能够对别人生起爱心的话,我们对自己的认可会更高,会更有自信心。但是这种心理不是自恋,而是真正的产生一种信心和信念。所以对其他的众生修慈心也是重要的。我们不能得少为足,觉得对自己修慈心已经很安定了,已经满足了,那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展开来,最终把慈心发送给一切众生,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佛教的慈心禅的博大,还有它的超越的境界。
得到了禅定之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去修观的话就会非常顺畅,障碍也会非常少,烦恼变得微薄。信心、精进力、正念、定和慧,这五根和五力它们可以互相增上。
任何一支变得强大,它也可以提升其他的几支。当你的信心生起来,你的正念、精进力也会加强,定也会增长,智慧也更容易显发。同样的,当你的精进力生起来了,你也比较容易产生信心,产生正念和定。你的定增长了,你的正念也会增长,慧也容易开发,信心也会增长,也更容易精进。
所以信、精进、正念、定和慧这五支我们都要培育,每一个培育好了,对其他的都有帮助。我们不要有分别心,这都是必须要修的品目。
今天晚上关于慈心禅我就讲这么多,开放一点时间给大家提问,对我今天晚上的讲座,还有你们白天一天的修习,有哪些问题?或者有哪些想分享的?

录音整理 | 慧朋    排版 | 明明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