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离心(三):人命在呼吸之间
发布日期: 2023-06-26 浏览量: 1,883 次浏览
(续前)
三、思惟苦而出离
思惟八苦、三苦、三恶道之苦,而后发起出离心,使我们精进地学佛求解脱。这是通过思惟苦而出离。《增一阿含经》卷26载:“戒成就比丘当思惟五盛阴无常、为苦、为恼、为多痛畏;亦当思惟苦。”《菩提道次第论》对这个方法做了详细地整理。“思惟苦而出离”是比较容易能够用起来的方法。
四、思维暇满人身而修行出离
凡夫心与无明、烦恼相应,喜欢追求欲望的满足,即使我们知道无常的道理,也不想着出离,不是住于常见中,就是住在断见中。无明,即愚痴,不了达事、理。我们被无明所罩住,无明像一张看不见的网一样罩住我们,使我们处于迷暗的状态,不能够真正认识无常和苦,不愿意出离,活在我们固有的世界里。
通过思惟暇满人身可以帮助我们出离。我们能够得到人身是很难的,我们能得到人身而又能够值遇佛法就更难了。经里说:“得人身者如爪上泥,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就是说,我们今生能得到人身是不容易的,就像我们手上的泥土一样,一点点,几率是很低的;但是我们来生得不到人身,几率是非常非常高的,就像大地的泥土一样多。《杂阿含经》中有“盲龟值浮木”的比喻来说明能够生而为人是很难的。这个比喻是:大海中有一只老盲龟,寿命无量劫,每隔一百年,会浮起来探出头来一会儿。在这汪洋的海面上,有一块有一个小孔的木头,在大海中漂浮不定,一会儿东,一会儿西,随波逐流。这只龟百年一次浮出水面,能刚好把头伸进木孔的几率是极小的。如果我们失去人身,想再一次得到人身,比这只盲龟的头值伸到木头小孔还要难上很多。
远离八种无暇,具足十种圆满,满足这十八种条件,才能叫做“暇满”人身。八种无暇分别是生在地狱、饿鬼、畜生和长寿天中,和执邪见、聋哑、蔑悷车、无佛出世。落到地狱,或为饿鬼,痛苦不堪,无暇顾及佛法。落在畜生道会比较愚痴,很难修学佛法。长寿天,无想天和无色天都算是长寿天,恒处定中,也就不会思维佛法。人生苦乐参半,反而便于修行。即使生为人,但是执邪见,执没有前世、后世、业果、三宝等邪见也会不愿意修习佛法。聋哑,即痴呆盲聋喑哑,没有能力学习佛法。“蔑悷车”即边地,没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游行说法的地方,没有因缘听闻佛法。无佛出世,就没有佛法。
十圆满,即五种自身五圆满和五种他圆满。《瑜伽师地论》卷21云:“云何自圆满?谓善得人身、生于圣处、诸根无缺、胜处净信、离诸业障。”善得人身,即若得男身,男根成就;或得女身,具足女根,不是黄门等。生于圣处,即生于中国(五印度或中印度),乃至有佛四众弟子游行之区域,就是出生在有佛教的地方。诸根无缺,即六根俱全,不是残疾人。胜处净信,即净信律藏(包摄三藏)是世出世一切善法所生处。离诸业障,即不自作或教他作无间罪。如果犯了某一条无间罪,今生就不能得到圣道。我们自身具备这些良好的条件,我们才能有因缘学习好佛法。
《瑜伽师地论》卷21云:“云何他圆满?谓诸佛出世、说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随转、他所哀愍。”从外部的环境来说,我们具备了五个条件,即五种他圆满,才能有因缘学好佛法。“诸佛出世”,即有菩萨经三大阿僧祗刧积集资粮,现证无上正等菩提。“说正法教”,即诸佛世尊、圣弟子、一切正士为他宣说正法。“法教久住”,即佛陀在世和佛陀涅盘后不久,正法没有消失。“法住随转”,即证得正法的修行者见到其他有能力证得正法的众生,使他同样也证得正法,使他随顺教法而转。“他所哀愍”,即施主对修行者起哀愍心惠施资具,如法衣服、饮食、医药等。
谈到“暇满”,是说,生而为人是很难的,能够碰到佛法是很难的,能够碰到正法那就更难了。你的身心还要没有障碍,能够听得进佛法,能够有信心,能够依教奉行,这个福报其实是很大的。我们也可以想想,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个人信佛?其实并不多。有多少人能够正信佛法?好像也不多。有多少人能够正信大乘佛教?似乎更少。信之后能够依法修行的人到底有多少?其实并不多。我们放眼全世界,虽然好像佛教徒很多,但是正信的并不多,依教奉行的其实也并不多,大概都能够数得过来的。
所以我们能够信佛,能够正信,能够依教奉行,能够有因缘碰到正法并依之修行,其实是很难得、很稀有的,肯定是在诸佛前种过无量无边的善根的。我们不应妄自菲薄。我们确实信佛,也有在修,但是我们也会有烦恼,好像也修不上去,但我们不应该有退却之心。其实我们是非常有善根的,我们应该相信我们跟佛法、跟正法有很深的因缘,是很难得的。
五、念死而出离
《佛说四十二章经》载:“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数日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饭食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之间!’佛言:‘善哉!子可谓为道者矣!’”
佛陀的弟子说人的寿命有数天这么短的时间,佛陀说你还够不上真正去修证得道。有的弟子说人的寿命有吃顿饭这么短的时间,佛陀还是说你够不上修证得道的条件。其实,人命在呼吸之间。你会说我觉得自己还挺健壮的,还能活20年、30年,但是有时候意外情况安生了,一口气上不来,人就没了,确实人命就在呼吸之间。生命这么无常,我们可以多念佛求生净土,解决生死问题,净土法门是一个很好的法门。
不管修什么法门,在当下我们要去立一个归向,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你至少要知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找到解决生死问题的办法。有时候我们会说现在平均寿命有80岁左右,但是60岁走的人有,40多岁走的人也有,我身边也会有一些走的比较早的,虽然不多。其实很难说自己什么时候会走,这个的确是很难说的。所以中国佛教的功课本里边,有这个偈颂——《普贤菩萨警众偈》,晚殿结尾时都会念,这个偈颂非常好。“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人的生命像河水一样去了,就不会返回来了。“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一天天地过去了,我们的寿命在减少,就像搁浅的鱼,慢慢地水少了,鱼就要死掉了,有什么快乐呢?所以“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就像头上着火一样,我们要赶快去救火,尽快修行。后面两句是出自《法句经》。我们念念在兹,也会让我们更精进地修行。
《清净道论》对“死随念”这个法门,整理得非常详细。《清净道论》说:“欲修念死的人,独居静处,当起‘死将来临’,‘命根将断’,或‘死、死’的如理作意。”
它是“十随念”之一,也是上座部四护卫禅之一。我们可以修一修这个法门。虽然它是用来修定的,但是也会帮助我们生起出离心。《清净道论》说:“勤修念死的比库,是常不放逸的。”
六、观察无常、苦而出离
我们现在修出离心可能用“思惟修”比较多,比如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我们学《菩提道次第论》,里面思惟修的修法是比较多的。但是如果我们还能做一些内观——直接的观察,会更能帮助我们成就出离心。《杂阿含经》卷一说:“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 观察无常,因为无常,所以没有我,没有主宰;因为无常,一切法都是不能够永住的,快乐也是会消逝的,所以它是苦的。世间是没有乐的,哪怕说是乐的也是无常的。
我们这个世界、人的身心都是无常的,是一种行苦。做一些内观,就能直接观察到我们身心是苦的。比如你可以看你的心念,我们心念现在就在无常迅速地变化,念头就像流水一样快速流转。能直接观察到心念是无常的,会有更强烈的出离心。如果我们的心是无常的,我们心念的对象——境界也好,色法也好,也是无常的。《清净道论》中将观智分为十六种,其中的“怖畏现起智”是观察诸行的生灭而生起的,进而生起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等,成就这些智慧都是在帮助成就出离心。所以内观——直接观察,是非常重要的。
七、识涅槃而出离
认识到涅槃而出离。无常,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周易》中的“易”,其中一个意思就是变易,也就是无常。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唯物主义者也知道无常。大家都知道这个世界是无常的,但是绝大多数人并不想求解脱。我们可以苦中作乐,至少是有些乐受,一些快乐的事情当然也会有。但是我们要知道,你认识的苦是一方面,还要认识到有涅槃,这是另一方面。你觉得真的有涅槃,你才会真正出离,你才会愿意出离。当我们看到行苦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个人生、世界的意义并不是特别大,它是无常迅速的,只有涅槃才是乐的,才能够完全离苦的。
什么是涅槃?有时候可能讲得很复杂,但是说简单也简单,我们可能对这个概念理解得不是特别透彻。涅槃一词的梵文是nirvāṇa。因为涅槃一词是梵文语词音译过来的,我们理解的时候会隔着一层,理解的时候可能会有障碍。涅槃即灭却烦恼之状态。其实就是你的烦恼没有了,就是涅槃。到底有没有一个地方叫涅槃,这个并不重要。经文里说,你的烦恼没有了,就是涅槃。
对于涅槃,佛教的“说一切有部”和“经部”对涅槃的理解也是有不同的,大乘佛教还讲无住处涅槃。不需要把涅槃想那么复杂,把“烦恼没有了”理解为涅槃就可以。这不是我说的,是《阿含经》里面说的。如《杂阿含经》卷18记载:“涅盘者,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盘。”没有烦恼就是涅盘,我们现在有烦恼就不是涅盘,当烦恼灭掉了就是涅盘。
我们的人生是在三世两重因果里边。我们前世因为有无明、行两支,即过去世的惑业,为招感现在世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支的因,识等五支是现在世的果,这是一重因果。爱、取、有三支是现在世的因,爱、取是烦恼,有是业,现在世的惑业,为招感未来世苦果的因。
未来世的老、死二支是现在世惑业之因所招感的果。这是第二重因果。有前世因就有今世果,有今世因就有来世的果。我们经过修行,把无明去掉了,把爱、取去掉了,那就没有来生的生和老死了。当我们没有烦恼的时候,那就没有来生,就不会在三界里边轮转,就能够解脱,得到涅槃。所以说涅槃复杂也挺复杂,说它简单也可以是很简单的。
涅槃,可以理解为一种乐。《杂阿含经》卷41中说:“有身之欲,亦复无常、变坏之法,有行灭、涅槃、出离之乐,汝当舍离有身顾念,乐于涅槃寂灭之乐为上、为胜。”涅槃是出离之乐,寂灭之乐。涅槃乐不是感官之乐。它没有烦恼的恼乱,不用受行苦,即不用受变化之苦。它是没有苦的,那时它就是乐的。《别译杂阿含经》卷4云:“能修布施者,大获于功德,后得涅槃乐。”这里也提到最终获得涅槃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文化,其实很难想象我们为什么要离开三界,儒家说要入世平天下,道家说可以羽化成仙,那么,我们干嘛要选择寂灭呢?所以,在文化上,中国儒道文化与印度文化是有差异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去会通。会通到什么程度,还是取决于我们去理解儒、道的时候应该怎样去理解,都是有很多诠释的角度的,至少大体来看,中国儒道文化与印度文化区别还是比较大的。
(未 完 待 续)
……
讲座:海慧法师
录音整理 | 果云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