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幢讲堂 | 虚拟世界里,如何面对别人的批评和称赞?
发布日期: 2023-06-05 浏览量: 1,078 次浏览
生活中,
成功与失败如影相随,
赞美与批评也往往同时出现。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面对赞誉与诋毁,
如何保持心灵的宁静与超然?
来参加皈依共修的各界朋友们,所有的义工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早上雨下得很大,天气也变得有点冷,大家能够顶风冒雨,放弃在家休息的时间一起来戒幢讲堂参加皈依共修,这就是一种精进闻法的精神。首先要随喜大家!
今天,我们继续分享《法句经》的法义。
我们知道《法句经》是一部非常古老的经典,记载了佛陀当年跟弟子们的随机开示。通常是简单的几句话,围绕着现实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来展开讨论。
我们来看一个偈颂。这个偈颂很简单,只有四句话:
“全被诽谤者,全被赞扬者,
过去将来无,现在亦无有。”
这个偈颂被收在《法句经·忿怒品》里,当时有一位虔诚的佛弟子,名字叫阿拘拉。这位居士跟随佛陀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感觉到佛陀的教诲非常殊胜,于是就带了很多朋友来到僧团,想让他们听闻佛法。
阿拘拉跟我们大家也差不多,自己学佛了以后感觉很好,总希望邀请朋友们家人们一块来分享法义。佛陀的时代也是这样的。我们看到会觉得非常亲切,它所描绘的也就是这样一些真实生活的情境。
阿拘拉带了他的朋友们来到了僧团,他们首先肯定是要找请善知识开示。于是,他们就去见了离婆多尊者。离婆多尊者是一位实修派,他的禅定非常深,个人的修持也非常好,但是不喜欢多说话。阿拘拉带着朋友们来了,顶礼了他之后,他就坐在那里一句话也没有说,带领大家一直在打坐。
坐了一会儿之后,因为刚来摸不着头脑,觉得怎么一直也不说话,就闭着眼睛坐在那里?他们等了一会儿,实在坐不住了,就退出来了。然后几位朋友说:这位尊者坐在那里确实很庄严,但是我们却不懂他想告诉我们什么。他的教法是无声的,太高深了。能不能给我们详细解释一下这个佛法?
这样,阿拘拉就想,离婆多尊者说话太少,这样肯定不行,于是他就带他们来见舍利弗尊者。想着舍利弗尊者是佛陀教下智慧第一,非常擅长说法。于是他们就来到了舍利弗尊者的寮房。
顶礼了之后,舍利弗尊者果然滔滔不绝,为他们开示了甚深的法义。讲得可以说是非常玄妙,也非常的深奥。可是呢,这几位初学的朋友们,感觉有点像坠入了一片迷雾之中,很多的法相义理听不懂。因为实在是没有接触过,第一次来,听到讲了这么多的法相术语,这么多深奥的道理,他们觉得难以理解和接受。于是他们就再次告辞出来。
这时候阿拘拉也有一点着急了,他说不行的话我们再换一位,找阿难尊者。阿难尊者,是佛陀的侍者,他听闻过佛陀所讲的全部经典,而且阿难尊者为人非常友善亲切,具有爱心。他最擅长的就是给大家讲些比较浅显活泼、生活化的佛法。
他们就去见了阿难尊者。然后,阿难尊者就为他们用非常简略的语言开示了佛法。但是,这几位朋友听了之后仍然不满意,他们就觉得讲得太含略太概括了,还没有体验到法味。于是,他们就再次退出来。
退出来之后,阿拘拉感到有一点撑不住了。于是,他就把朋友们带到佛陀面前。
佛陀说:你们从哪里来啊?
他们说:我们从家乡过来,今天特地来闻法。
佛陀说:感觉怎么样?
阿拘拉就非常老实地汇报了。他说先见了离婆多尊者,尊者没有开示,只管打坐。见了舍利弗尊者,开示得太高深。见了阿难尊者,开示得太简略。我们感觉到没有办法体会到佛法的喜悦。
这时佛陀就微笑着告诉他们:
确实,佛法的传授实际上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需要让自己内心所领悟到的法理流淌到听众的心里,成为听众自己的智慧,这个过程实际上是非常奇妙的,也非常不容易完成。
首先需要自身对佛法有非常精深的通达,第二还要有殊胜的善巧方便。必须根据每一个众生的根性,运用非常灵活的方法,选择适合他的方式,讲契合他的法门。这即使是大阿罗汉有时候也难以胜任。
佛陀这样说了之后,阿拘拉他们总算觉得明白了:原来如此!这样看来,不要太急功近利,我们以后还是需要多到寺院里来,多亲近几位大德,多听闻一些不同的法义。
其实每位尊者也都用他们的方式为我们说法了,说不定哪一天,某一个场合,某位法师的一句话进到了我的心里,可能就够我受用一生。
这个时候,阿拘拉的他朋友们之前的那种焦躁、失望和挫败感就消失了。告辞了佛陀,他们已经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同时他们也开启了新的信心,打算以后要多多的闻法。
事实上,听闻佛法的过程,不光对法师有高要求,对于听众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在禅宗里边有时候把它叫做“啐啄同时”。
什么意思呢?就像母鸡孵卵,母鸡把卵孵了21天,到了小鸡快要出壳的时候,小鸡会从里边啄壳,母鸡同时从外面啄蛋壳,内外一起用力,咔嚓一声,这个蛋壳就破裂开来,小鸡就能诞生到这个世界上来。
有的时候光靠小鸡自己的力量,它打不开蛋壳。但如果小鸡不在里边啄的话,就不知道蛋有没有成熟。蛋必须成熟了,小鸡必须长成熟了,才是破壳的时候。所以光靠母鸡的力量也不行。
当我们内在的根性成熟了,已经做好了准备,在这个时候可能法师的一句话,我们的心就会突然明白一个道理,智慧就会进入其中。所以阿拘拉的这些朋友们明白了应该怎么来看待我们听闻佛法的过程,他们就准备经常来,多多的闻法。
同时也意识到,要想真正领悟佛法,自己也是需要用功的,也需要有积累有沉淀,让自己成为成熟的根性,等待破壳的刹那。这样,几位朋友满意地顶礼了佛陀,开心地回去了。
但阿拘拉独自留了下来。因为阿拘拉心里仍然还有一些问题想单独请教佛陀。他问佛陀:既然一切要观待时机条件,听经闻法也好,度众生也好,以后我该怎么做?可能未来我也想弘扬佛法,有时候我能利益一些人,有的时候我度化不了,那么我应该有怎样的心态?
阿拘拉独自留了下来。因为阿拘拉心里仍然还有一些问题想单独请教佛陀。
他问佛陀:既然一切要观待时机条件,听经闻法也好,度众生也好,以后我该怎么做?可能未来我也想弘扬佛法,有时候我能利益一些人,有的时候我度化不了,那么我应该有怎样的心态?
这时佛陀就为他说了这个偈颂:
“全被诽谤者,全被赞扬者,
过去将来无,现在亦无有。”
什么意思呢?
佛陀说在这个世界上,从古至今,沉默者、多话者、少话者都被毁谤,没有不被毁谤的。这里“毁谤”不是指无中生有,而是指批评。他说甚至大地、太阳、月亮,包括佛陀本人也是有人称赞有人毁谤。
他鼓励阿拘拉:我们应该怎么看待?——我们应该拥有信心。不要因为一时没有成功,遇到挫折,就丧失了信心。佛陀告诉我们,在我们的人生中,甚至佛法的修行中,我们总归会遇到称赞,也会遇到批评,这个很正常。从古至今,“全被诽谤、全被赞誉”,每个人都曾经被称赞,每个人都曾经被批评。
他说即使是大地,也有人会觉得地太潮湿了,有的觉得地太干了。今天下雨,可能有的人就觉得下雨太好了,很清凉,很滋润,“烟雨江南”太美了;有的人就觉得:好讨厌,怎么又下雨了!我的鞋子也湿了,衣服也潮了!所以佛陀说甚至是土地、太阳、月亮,包括佛陀本人都是有人批评和有人夸赞的。所以,首先他就鼓励阿拘拉要有信心,不要那么轻易放弃,因为这很正常。
然后接下来面对别人的批评和称赞,我们是不是就不管了呢?
有的人说,我才不管别人对我怎么看,只要我自己做得好就行了。是不是这样呢?有时候我们听到这句话觉得好像也挺有道理的。我只要管我自己的发心,我只要管自己努力,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批评和赞誉,好像说得很对。
但是有时候我们又会觉得好像有点不对劲,这是不是也有点太自我了?别人批评你,说不定也是有原因的;别人赞扬你肯定也不是随便的。那我们怎么来看待批评和称赞?
佛陀在说了前面的部分之后接着说,对于称赞和批评,实际上需要加以鉴别,不能一概而论。刚才说到,“我不管别人称赞我还是批评我,我自己做好就行了”这个说法还是太简单粗暴了。我们看佛陀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他说在这里需要鉴别:愚者的称赞和毁谤并不重要,但是智者的称赞是真正的称赞,智者的谴责是真正的谴责。佛陀回答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简单粗暴的,他会非常细致地鉴别。
什么是愚者,什么是智者?所谓的愚者和智者并不是一种人格上的批评,而是指我们在称赞和批评的过程中是不是带有智慧。
因为有的人称赞和批评,他并没有把智慧带入其中。比如说,有人一听到佛教马上就说迷信。那么当说“迷信”这个词的时候,可能说的人本身对佛法其实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可能只是看到了一些表面现象;甚至可能是因为听别人说佛教是迷信,就跟着说佛教是迷信。
那这样的批评里就缺少了智慧的分别和拣择。有时候有的人也会称赞:“这个人好有修行!”但是可能他对这个人接触得非常少,并不真正了解。那么这样的称赞也并不重要。因为这样的称赞不一定是真实的称赞。
智者的批评和智者的称赞,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什么是智者?就是,他经过了亲身的体验,经过智慧的拣择,深入地运用了理性。我们上次“皈依共修”说到了“理性和感性”。那么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依据的,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来自于如实的观察和思考。因此智者的批评是真正的批评,智者的称赞是真正的称赞。
一个智者要去夸奖一个人的时候,他不是笼统地夸奖,而是真实地看到了功德。在这个时候他会如实地赞叹功德:某某法师威仪很好,我们就夸奖他威仪好;某某法师的心地慈悲友善,我们就夸奖他是一位慈悲的长者。某某法师,他的教理学问非常广博,我们可以夸奖他拥有智慧和多闻。这种夸奖就是智者的夸奖。
智者的称赞是真正的称赞,智者的谴责是真正的谴责。这些称赞和谴责是我们需要加以注意的,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成长。
佛陀在这里提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成败得失,和所有的赞誉与批评?称赞和批评本身并不重要,但是称赞和批评的内容却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不去过于执著称赞或批判本身,而是倾听、重视称赞的内容是什么,批评的内容是什么,相信对我们拥有一个智慧的人生、觉悟的人生,一定会非常有帮助。
有的时候,可能我们的家庭生活也非常相似:家长会对孩子提出批评,给予称赞;孩子有时候也可能会称赞和批评指责家长。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都会遇到这些挑战。当我们第一念感到“我的孩子批评我了”,或者“我的先生又指责我了”,那么你第一念不要着急,不要马上就生气。而是应该提醒自己:“佛陀说了,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批评,每个人都会遇到称赞,即使是阳光、大地还有月亮。”
你要先沉住气,然后要拣别,看看他指责的内容是什么?他所指责的情况,可能说明了他心里的一种认知和感受。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要关注的是他的话里面的内容,有他想表达的东西,然后视之为一个学习,一个调整自己或是理解别人的机会。
同样,当别人夸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意识到不用太高兴。因为每个人都会遇到夸奖。即使是太阳、下雨,也有人夸它们,其实它们只是自然现象。我们要对他人夸奖的内容加以鉴别,他夸的到底是什么?我们真的具备这些品质吗?
如果具备的话,你应该感觉到非常欣慰,因为我的这些善的品质,这些美好的品德与行为获得了别人的认可和称赞。佛陀讲智者的称赞是真正的称赞,在这个时候你应该随喜自己,而且以后更加的努力。
有一些称赞,如果你听了,感觉到它所称赞的内容好像并不是自己,“我没那么好啊?”这时你就要有一种平常心,因为称赞和批评,我们随时都会遇到。称赞本身不重要,称赞的内容最重要。那么,你会获得一个从容的态度、一个有智慧的生命状态。
这就是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法句:“全被诽谤者,全被赞扬者,过去将来无,现在亦无有。”佛陀用他的大智慧告诉我们,称赞与批评只不过是世间普遍的现象;同时也指出我们应该用智慧的态度来看待它们,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成就觉悟的人生。
最后,也祝愿大家都能够拥有像佛陀一样从容、理性、光明的智慧。希望在我们人生中,每一句称赞、每一句批评,都能成为我们成长过程中非常殊胜美妙的资粮,让我们的生命越来越有智慧,让我们的人生越来越开阔通达。阿弥陀佛!
原创|界文法师
录音整理 | 慧绍 校对 | 心心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