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三风建设 > 戒幢春秋 > 戒幢讲堂 | 唯识宗的修行特色 (上)

戒幢讲堂 | 唯识宗的修行特色 (上)

发布日期: 2023-05-04 浏览量: 4,819 次浏览

一般人都会执著某个东西,世间人会执著有我,小乘佛教会执著佛陀所说的法。现在《解深密经》说,佛陀所施设的法,也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就有点像禅宗所说的标月指一样,不必拘泥于文字。这个说法比较特殊,颠覆性非常大。

尊敬的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晚上好!
因为平常上唯识的课比较多一点,所以有人会来问我,唯识的修行方法是什么?我自己感觉唯识宗的修行方法比较难,或者说线索比较多。所以,想借着这次禅修开示的机会,与大家一起探讨一番。

确实,在历史上我们看到的唯识宗的论典非常多,而汉传唯识的传承者,慈恩宗的玄奘法师或者窥基法师并不是以禅修闻名的,他们主要是翻译和注疏,跟中国其他宗派的祖师多多少少不太一样。比如说,华严宗的祖师,我们会推到杜顺和尚去,他是有禅定和神通的。天台宗的祖师慧文大师、慧思禅师,也是有禅定和神通的。禅宗的初祖菩提达摩,并没有多少论著,但他能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比他的作品更有说服力。
唯识宗的创宗者无著大师,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禅修者。按照传说中的记载,他是证得了三地——发光地的菩萨。他在讲法的时候,别人看不到他,就看到光在那里。他上升到弥勒内院,听弥勒讲法,其神通、禅修是极其厉害的。他开创了后来被称为唯识宗的瑜伽行派,“瑜伽”就是止观修行的意思,只是在后面的发展当中,它慢慢变得理论化,名相概念异常复杂,出了许多大论师。但是在早期的时候,在《瑜伽师地论》中,内容还是偏重于修行的。所以说,我们要考察唯识宗的修行,往往不是看它后期一些名相繁多的论典,而是要回到它最早期的一些经论,比如说《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当中去看。

从无著大师的生平来看,他的禅修很厉害。我们知道,在见到弥勒之前,他曾经闭关三年,但没有成就。然后又闭关三年,还是没有成就,后来要放弃的时候,碰到菩萨的指点,就又回去闭关,前后潜修有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之后,我们看到的故事是这样子的:他看到路上有一只生疮的狗,皮肤溃烂,就想用叶子把溃烂伤口上的虫子挑掉,又觉得好像会把虫子伤害了,于是就用舌头去舔狗的伤口,把虫子移开,这时候他一下子看到了弥勒。

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当然,我们很多人可能会理解为,他以前没有见到弥勒是因为他的慈悲心不够。因为弥勒(Maitreya)的意思就是慈,所以弥勒菩萨也被称为慈氏菩萨。当无著真正生起了慈悲心,与弥勒相应了,所以就看到了弥勒。当然这是一种解读了。但是不是还有另外一种解读的可能?我们知道,无著见到弥勒之后,就把弥勒扛在自己的肩膀上,与他一起到城市里面去,然后其他人都看不到弥勒,只看到那只狗坐在他肩上。然后弥勒就跟无著讲:“你看,凡夫是无法看到我的吧!”为什么只有无著能看到,其他人却看不到?并不是说弥勒使用了障眼法或者幻觉让别人看不到他,而是这里面包含着万法唯识的道理。
这个故事当中,无著之所以能够见到弥勒,并不仅仅是大悲心的成就,更是因为他有了对唯识的体悟。如果我养了一条狗,我说这是个菩萨,别人肯定觉得我疯了。那么,当无著带着那条众生眼中的狗去城市里面的时候,有多少人会相信他的话?当唯识师说,你看到的世界其实是假的,都是你自己变现的,有多少人会去相信这件事情?

“瑜伽师”这个称呼,早在无著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些早期的经论中已出现了瑜伽师的名称。瑜伽师到底是什么人?说起来是比较奇怪的。因为在小乘佛教的宗派当中并没有提到由“瑜伽师”组成的宗派。我们知道有一部书叫《异部宗轮论》(又称为《十八部论》),专门讲部派分裂,什么大众部、上座部啊!但里面并没有提到瑜伽师的部派,它好像从无著的时代突然冒出,因为出现了一本厚厚的,长达一百卷,记录瑜伽师修行次第的《瑜伽师地论》。不过,这并不符合历史的事实。因为在一些经论当中,甚至在律藏当中,就已经明确提到了瑜伽师。有些学者去考证这些瑜伽师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没有形成一个宗派?他们解释说:其实瑜伽师在每一个僧团里面都有,它不特属于什么宗派,说一切有部里面有瑜伽师、经部宗里面也有瑜伽师。部派中除了讲经说法者,还有专门禅修的僧人,这些禅修者都可以被称为瑜伽师,故他们不属于一个固定的宗派。
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以前不显山不露水的瑜伽师,到了无著的时代,会逐渐形成为大乘瑜伽行派(Yogācāra)?若套用天台宗的术语,这叫做由禅出教。即经过多代的努力,瑜伽师在禅修的过程中有了新的领悟,而无著将其系统化,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了与其他宗派的明显差异。如果只是修安般,不净观等传统禅修,讲述五蕴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是没有办法形成一个宗派的。因为你修的东西,其他宗派也有。你一定得有一些其他宗派所没有的特殊禅法及其配套理论。而这个时候,瑜伽师们就产生了以下这些足以立宗的核心理念。

第一个概念“离言自性”,最早出现在《解深密经》中。《解深密经》的第一品叫做胜义谛相品。“胜义谛”这个词,可能在大乘佛教中听的比较多,小乘佛教中讲的比较少。比如说,在《阿含经》中是看不到什么叫世俗谛、胜义谛的,这个词语应该是在大乘佛教时期流行起来的。《解深密经》谈到的胜义,是一个大乘佛教的概念,字面意思是“殊胜智慧所缘的境界”。它所指涉的真谛,不仅与小乘佛教不一样,也与清辨、月称等中观师不一样。
胜义谛,就大乘佛教来说,基本上就是指空性,但唯识宗特别强调其为离言自性。离言自性,就是说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不可说的,但是它又是真实存在的,它是我们所有语言文字背后所依的东西。而语言文字,包括佛所说的,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直到涅槃,全部都是“本师假施设句”,都是遍计所集。
这个说法肯定与小乘佛教有很大的冲突,因为它等于是否定了小乘佛教修行中所依仗的最基本的法相。比如说,大家经常读的《般若心经》中说“五蕴皆空”,小乘佛教肯定不会这样讲,但大乘佛教就有这样一种“空”的倾向。不过,唯识宗虽然也说“空”,但它认为《般若经》的“一切皆空”不能依文执义。因为“空”不是什么都没有, “空”不可言说,但它却是真实存在的,这个叫做离言自性,也就是胜义谛。

《解深密经》中说,本经所说的法是究竟了义的,它既不同于《阿含经》中所讲的一切皆有,也不同于《般若经》中所说的一切皆空,而是一种非空非有的中道,即假说自性是没有的,而离言自性是有的。因为这个离言自性的概念,故瑜伽师在禅修时,就不再去观察名言施设的五蕴等,而是去寻找这些假说自性背后的离言自性,这是他们认为的胜义谛。经中批评了小乘的一些禅修理论,比如有人认为唯观五蕴得道,有人认为唯观十二处得道,有人认为唯观四谛得道,有人认为唯观十二缘起得道,经中说这些都是增上慢,因为要证得的,应该是通于一切法,平等无二,不可言说,超越言语表达的那个东西,因为只有这个东西才能构成大乘修行的基础,只有这才是真正的胜义。
这个说法比较特殊,颠覆性非常大。因为一般人都会执著某个东西,世间人会执著有我,小乘佛教会执著佛陀所说的法。现在《解深密经》说,佛陀所施设的法,也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就有点像禅宗所说的标月指一样,不必拘泥于文字。比如,当佛陀说生死、涅槃的时候,你不能以为真的有个生死,真的有个涅槃,以为两者是对立的,厌此欣彼。而是要认识到生死与涅槃都是假名施设,二者在离言自性上是不二的。这样一种超越性的思维,我觉得要反复地去思考,因为这是大乘佛教比较核心的内容。就是说在大乘佛教的禅修中,对于这种非常玄妙的、非常深刻的道理,要深入思考。它比小乘佛教所讲的一些禅修,相对来说要复杂得多。
如果你说我只修白骨观或安般念,那这些都容易上手。但大乘禅修的所缘,则往往很微妙,难以去把握。比如说观空性,观离言自性、观胜义谛,这不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对象,往往需要理性的思维作为前期铺垫。
因此,我觉得我们要改变一些不恰当的想法。我们平常会觉得禅修的时候什么也不要想,或者说想得简单一些,但实际上闻思修并没有截然不同的界限。比如说,你在听闻的时候,难道就不思考吗?而你在思考的时候,难道没回忆你所听闻的内容吗?又你在禅修的时候,难道从不思考法义吗?故冒然以为,禅修时什么法义也不应思维观察,这是不合理的。(原创:净智法师    录音整理:慈涵 校对:王霞 道向)

(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