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三风建设 > 戒幢春秋 > 戒幢讲堂 | 信仰建设与佛法修行(上)

戒幢讲堂 | 信仰建设与佛法修行(上)

发布日期: 2023-04-04 浏览量: 834 次浏览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们,大家晚上好。又到了我们每周共修的时段。今天晚上我与大家分享的主题围绕着《信仰建设与佛法修行》来展开。

大家入座以后,先不着急用功,先观察一下自己此刻的身心……感受一下自己的坐姿……我们的面部表情……感受一下我们的内心……花一点时间给自己静心和放松。

我们可以从头到脚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用自己比较轻松的方式来觉察一下,做一个身体扫描。一方面开启我们活在当下的觉察力;另外一方面也是很好的调身、调心的过程。如果发现内在有一些紧绷、抓取感,我们也可以轻轻地让自己放松和放下,轻轻地观一下心里的那些执着,照破它。

刚才我们的主持人也说到,作为一位佛弟子,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有很多重要的命题是需要我们去正确把握的,它们甚至决定着我们的修学之路是否能够健康地完成,也决定着我们修行最终所得到的成果。

在佛学院这样的学修环境中,我们也能够看到,有一些同学,随着学修的深入,信仰也变得越来越坚定,对佛法有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对修行渐渐地掌握了它的理路和方法。但是也有少数同学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反而觉得有一种退心,或者,甚至原来的信仰受到了挑战和动摇。那怎么来看待这些问题,怎么样在修学的过程中去正确的培育我们的信仰?怎么样在过程中,增进我们的佛法修行?

今天晚上我会从三种“不要”和三种“需要”的角度来讲。什么是三种“不要”?就是说有三种对佛法、对信仰的错误态度,是我们需要调整的。

第一、不要把佛法只是当作我们遇到问题、遇到困难时候的止痛剂,或者说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应急的手段,当做一个工具来使用。佛法它不只是一种工具,不只是为了解决我们的某些问题,或者说为了让我们过得舒适一些的一种手段。而是要把佛法真正地当作我们生命的依止,也就是皈依。

在接听观音热线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问题就是,很多人会问:修哪一种法效果最好?或者我应该读哪一部经?念哪一尊佛?等等的。他可能会换了很多种法门,试过了很多种方法,但是仍然不满意、不确定。总在想有没有更有效的方法。

实际上每一个法门都有它殊胜的地方,其实没有好与坏之分,关键就在于我们能不能真正地去终身行持一个法门,有没有真正地把法作为我们生命的依止。这是非常重要的。不然的话,很可能我们诵《地藏经》《金刚经》,或者念某一个咒子,多少带着一种功利性,带着一种目的,把它当做一个工具,还没有把这部经典或者修习的方法,视为我们生命的依止。这样的话,我们的修行其实是非常肤浅的。

它会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有问题时我们很精进,但当我们没有那么困难了,问题解决了,我们就很容易懈怠下来。另一种是,如果我们的现实问题一直没解决,我们也会变得失望或放弃,觉得法门没有帮到自己。或者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之下,很容易见异思迁——今天修这个法门,明天又换内容,后天又来一种——就是不能够深入。但不能深入就不能得到非常深的受用。

所以我们也要反观自己,我们在空闲的时候,在忙碌的时候,在无聊的时候,在遇到危机的时候,在看似一切都好的时候,佛法有没有成为我们始终的依止?我们的心能不能把它作为一种安心处?

不然的话,有的时候佛法解决了我们的问题,可能信仰就会加深;一段时间,觉得没有达到我们要的那种效果,我们的信仰就会退失,但是却忘了佛法本身对我们生命的终极意义和重要性。

第二、就是不要把修行视为任务,而是要把它变为一种滋养,一种生命关怀。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也会看到,很多人在修行中进进退退,一段时间很精进,但是忙起来了,有的时候遇到困难,心情沮丧了,身体不好的时候,往往就很容易荒废。总归是优先把修行推到后面去。

前面一种是遇到问题的时候才想起来修习佛法;这一种就是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不能修了。没有问题、空闲的时候才愿意修。这其实就是把修行当成了一种任务。当身心状态都比较好,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可能我们会选择修一下法,诵一部经,打坐;但是遇到挑战的时候,我们就没心思了,甚至觉得:我已经压力很大了,我已经很苦了,还要来修行,还要逼着我来打坐、来共修,就好像苦上加苦。如果我们对修行是这样的一种认知的话,它就会障碍我们对法的深入,修行就不容易相续,也很难深入进去。

所以说,不要把修行视之为一种任务,而是要把它变成一种生命关怀,视之为一种滋养,从法里面来吸收到法味,真正的体验到它对我们心灵的滋养。在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容易出现那种进进退退、反反复复的过程,它会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部分,就像吃饭、喝水、呼吸空气一样的重要。
越是身心状态不好的时候,我们越是要去修行,越是愿意去修行,在这个时候,我相信,我们佛法的信仰就会越走越深入,佛法它会融入到我们生命中,成为我们生命的一个部分。

之前有一位信众,他打观音热线时,谈到了他对佛教的一些看法与困惑。

他讲到了一个例子:他前段时间访问了一位师父,这位法师一个人住在一个小道场里边面,他在那边住了一小段时间,回来之后他就觉得有点很难理解。他就讲了这位法师一天的生活是怎么过的:

他早上5:00起床,打坐两个小时,到7:00下坐,吃个早餐。上午他一般就做一些礼佛、拜佛的功课。吃完午餐之后,他稍微午休一下,接着就会行禅,到了大概下午3:00左右,他就再打坐两个小时,坐到5:00下坐。然后散散步,与同住的禅者做些法的交流。天黑之后他就回到房间,看看书,做一下晚功课休息。日复一日。

居士就有点难以理解,觉得一个人怎么可能过这么单调的生活,一直这样过,每天都是如此。

我就告诉他:当一个人的心安定的时候,是不会体验到那种无聊与动荡的。我们这种无聊、烦躁的感觉现起来的时候,如果你观这颗心的话,你能看到这颗心它其实是动荡的。

有的人会觉得禅修很枯燥、很无聊。其实不是的,一颗无聊的心是动荡的;而禅修真正地修进去了之后,心其实是很安宁的。一颗安详宁静的心,它不会有无聊的感觉,反而会觉得非常的坦然、踏实和稳定。过程中可能还有很多的法喜,还有很多智慧层面的感悟浮现起来。

所以修行其实没那么可怕,也没那么枯燥。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会以为修行很枯燥?那是因为我们的心没有安定下来,我们才会有这种感觉。但是当你的心稳定下来了,你的心能够去除掉一些烦恼,让烦恼暂时不现起,进入一种无贪、无嗔、无痴的状态的时候,实际上这颗心它很平稳,也很安乐,甚至是非常的安乐。

所以对于他所遇到的这位师父来讲,佛法的修行就不是一个任务,而是对生命的滋养。否则日复一日,每天都是给自己塞任务,而且常年没有假期,可能一个人就逼疯了。但是对于他来讲其实很安乐,没有任何问题,而且还乐在其中,感受到收获。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调整心态,尝试着从各种修行中得到滋养,把修行视为生命关怀,而不是任务,我们的修行就会越走越深,而且可以长期地坚持下来,不但不会间断,感觉还会越来越好。

像我们的早晚课诵,日常的禅修,甚至于我们的教理学习,都要从生命滋养、生命关怀的角度来体会它,慢慢的,你就能够乐在其中,感受到很多的滋养。

关于信仰,第三个要注意的是,不要目的性太强。

什么叫目的性太强呢?就是太过于功利主义,特别急功近利。不要有这样的一种心态。

一般来说的话,初学者,刚刚进入佛法的新人最容易出现这些问题。刚刚出家的时候都有类似的一些心态,信心满满,也有很多雄心壮志,总是好像都奔着开悟、成佛做祖这样的一个目标而来。当然,有这样的目标和愿景,其实本身是好事,但是切忌太急功近利,不要目的性太强。

刚出家的时候听到别人说,当代已经没有人开悟了,甚至于禅修中心里,真正证悟的也没那么多等等的各种说法,就会对自己造成一种冲击,觉得有一种迷茫:信仰之路还有没有希望?心里会有这样的一些质疑。

但是随着修行和不断的参学,现在的观点已经完全不同了,心态也变得完全不一样,现在更重视的,是在万事万物之间,在每一件事情中的进步和成长。

有一句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我们在生活、修行中遇到的每一个挫折、遇到的每一种困难和挑战,甚至我们犯了一些错误,它里边其实也都能够让我们获得一种智慧。如果我们有一种成长意识,愿意在万事万物中来学习的话,就会发现其实这一条修行之路是很踏实、很落地的。我们在修学的过程中能学到很多。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之后,整个人与当年相比已经完全不同,会有很多的对生命、对佛法的理解。

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传,他从初发心修行到成佛,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根据《南传菩萨道》里边的介绍,即使是阿罗汉,他也需要过去生中的福慧资粮的积累,才能有利于证得圣果。而一些三明六通具足的大阿罗汉,特别是像舍利弗、目犍连这一类的上首大阿罗汉,他们在过去生中已经修习了漫长的劫数。正是因为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逐渐的积累和进步,他们所获得的成就和果位,才远远地超胜于普通人。

如果说释迦佛在他初始发心的那一世,他就急着说,我马上就要成佛,如果做不到,我就放弃,我就不信仰了,他也不可能成就后来殊胜的佛果。

我觉得对于我们的信仰和修行来讲,需要的是一种重视过程的心态,不要过于功利心,要有学佛就要学一辈子,甚至尽未来际修行的定位。有这样的一种信念和决心,生生世世不离佛法。

当然,这一生我们也不放弃证得禅定、开发观智,乃至证悟果位的可能性,但是同时也要有一种尽未来际修习佛法的长远心态,从当下做起,从万事万物中来学习,点点滴滴来成长。

有这样的定位,我们的修行就会非常的踏实,非常的从容。就像农民在种地的过程中,他播种下去了之后,不会急着去问,怎么还不结出来麦穗?他不会着急的。他只是该浇水的时候就去浇水了,该上肥的时候就去施肥了,过段时间该除草的时候他就去除草了,如此而已。去做了自己可以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到了秋天,麦穗自然就结出来,还结得非常好。他不用去过于焦虑,不用去焦急等待。把过程管理好,实际上是最重要的。

刚才讲的这三种“不要”,
第一就是,不要只是把佛法作为一种止痛剂,而是要让它作为生命的依止。
第二就是,不要把修行视为任务,而是视之为一种生命滋养和生命关怀。
第三就是,不要目的性太强,过于急功近利,而是踏踏实实地安住在每一个当下和过程中。

未完待续

...

◎整理:悟苇
◎排版:智畅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