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正知 | 付出得不到回报,如何平衡自心?(22)
发布日期: 2023-03-20 浏览量: 1,088 次浏览
收录于合集 #护正知品 21个
“为自及有情, 利行不犯罪,
更以幻化观, 恒常守此意。”
为了自利利他,在行为上要遮止错误的行为,多做利益安乐的行持。另一方面,当我们做所有这些的时候,又要以诸法如幻的空性正见“恒常守此意”。要知道,一切都是因缘和合,不要觉得自己像救世主——我在拯救你们,我为你们做了这么多——产生对自我的傲慢和执著,要“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这样来修如幻观,就能够使我们的内心变得豁达、开阔,而不会有那么多的挂碍。否则的话我们就会产生无量无边的傲慢,当众生不听我们的话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能这样?!就会暴发愤怒和伤害。
要知道一切都是因缘法则的作用,众生是依他自己的善根而成长,我们所做的工作其实只是助缘。我们只是尽我们自己的一份心,他的成长是他自己在成长。同样的,当我们已经为众生做了很多的工作之后,他没有变得更好,甚至还不领情,那这也是他自身成长的机缘还没有成熟而已。在这个时候我们也不必要产生一些无意义的愤怒、沮丧或是挫败感。
我们有时候在人际关系中,会分不清自己和别人的界限,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会把它们混在一起。当别人进步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是“我的工作”,是“我的功劳”,产生很多傲慢或者自大。当别人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往往也会觉得这是“我的问题”,产生很多的自责和挫败感。但是其实我们不是“上帝”,佛法从来都不会认为有这样一个“上帝”可以操纵别人、主宰别人。其实每个人都有他自身的因缘,有他自己的生命轨迹,有他自身的福报和努力。看清楚哪些是我们应做的,哪些是对方应做的,了解了界限,我们才会有一颗轻松无碍的心,在这个世间与人相处,才能够真正做到自在。否则的话,我们的内心就有可能会变得动荡纷乱。这些偈诵的含义是非常深的,不是念一下就可以了。真正在生活中去落实的时候其实并不容易。
我们在弘法的时候也是这样,可能你花了很多的努力,对方却觉得没有收获或者并不满意。但其实每个人都有他的因缘,每个人对法义追求的程度不一样,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一样,每个人烦恼的大小不一样,我们只需要尽力做好我们该做的这一部分就行了。有的人可能会一下子进步非常大,对佛法产生极大的热情,觉得收获很多,在这个时候也不要觉得:这是我做的不错!然后就自我感觉很棒,可能很大一部分是对方自己的善根很好,善于思维,善根成熟。而另外同样闻法的一些人可能根本就没兴趣,我们也不必要过多的把对方的责任担负在自己身上,觉得自己不行,而对自己的弘法事业产生了动摇。这个时候要了知,可能这也是他自己的善根因缘还没有成熟。
我们在经典里看到,即使是佛陀亲自带领的僧团,也有退心的、还俗的,甚至还有提婆达多分裂僧团。但是佛陀不会把这些都纳在自己身上,觉得自己很无能,连我的弟子都管不好,他不会这样想。有时候也是他们自身的善根因缘问题。
所以这里的幻化观,一方面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一切法是因缘和合,我们不是“上帝”,我们不需要对一切负责,每个人对他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也对我们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就是最好的。应该用这种心态在世间“ 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做到最好、最圆满,我们的内心也会最自在,这样自利利他的行为才是如理如法的。否则,用一种带着自我执著的心,要么生起傲慢,要么生起挫败感,心总在动荡中。所以这一点要特别的注意。
最后寂天菩萨总结了一下:“吾当再三思: 历劫得暇满;故应持此心, 不动如须弥。”了解到我们经历无量劫才获得这样一个暇满的人生,此时此刻才闻到了正法,那么我们应该保持正知与正念,让内心如须弥山一样不动不摇,不为一切外境所转,不为一切内心的烦恼所动摇。以这样的心态安住在世间,利益一切众生,求取无上的佛果。
这就是关于律仪戒的部分,讲到了核心的精神。这些偈诵的含义都非常深,大家要仔细的去体验,该背诵的把它背下来。
未完待续
...
◎录音整理:道澄
◎排版:智畅
◎摄影:俞坚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