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正知 | 遮止坏毁学处 (20)
发布日期: 2023-03-14 浏览量: 1,469 次浏览
收录于合集 #护正知品 20个
各位同学,上节课我们学到《入菩萨行论》关于生起正知正念的方法,要守护我们的菩萨学处,就必须要守护内心,但是要守护好内心,前提是什么?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怎么生起呢?
首先就是要了解失去正知的五个方面过患;然后生起正知的方式,就是通过生起怖畏堕入恶趣的警惕心,听闻法义;通过正思维,观想自己的行为和想法都毫无保留地显现在一切诸佛菩萨的面前,生起惭愧心、敬重心、畏惧心。不断忆念诸佛菩萨的功德,靠听闻的力量、思维的力量、惭愧心的力量,我们就能够把正念提起来。正念提起来之后,自然而然就能够建立起正知,它就有了基础。
第三部分我们学到,有了正知正念之后如何来守护学处。昨天讲到的是律仪戒,主要就是身口意三门的清净,有了正知正念,我们就有了观察身语意三门的能力。仅仅是观察还不够,还要了知到它是否适宜。当我们在走路的时候,当我们在安住的时候,我们的威仪还保持的好吗?我们的心放在了什么地方,有没有拴在“正法柱”上?这些理解起来不困难,但是执行起来,就需要常常提起警觉。否则的话,我们就会回到平时的凡夫心状态——散乱的、缺少管理的状态。
其实正知正念就是对我们的心和行为的一种管理。没有学习佛法的人,一般来说不会去管理自己的念头,也很少去有意识的觉照自己的状态,想得更多的就是应对外在的东西——我们想管理环境,但不想管理自我。而学过佛法的人则会从管理自己身口意的状态起步,进而以适宜的方式与外界互动。
如果我们只是明白这个道理,但没有办法经常按照这个来实施,那么我们对佛法的学习,其实还是非常浅表化的,顶多像经里讲的种一下善根种子,还没有进入真正的修行的阶段。
所以这一部分的教法大家不要简单的就过去了,要不断的来落实它。学习佛法不在于知识学的很多,关键是对一些比较核心的内容要常常思维,不断的去提醒和落实它,这是最重要的。经常的再去反思一下,看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真正的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有哪些困难障碍,哪些问题?这样就会学的比较踏实。
今天我们继续往下学,首先是“遮止坏毁学处”,主要就是为了断除我们的一些错误的串习,这是律仪戒的部分。律仪戒的第一部分是“守护”,第二部分是“犯轨”。“犯轨”是从45诵到58诵,他列举了各种错误,让我们了解这些地方。寂天菩萨所列举的这些,我们会感觉到都是非常微细的地方,是我们平时不太注意的。我们一起读诵一下从45诵到58诵。
这一段广泛列举了我们非常容易疏忽的地方,谆谆提醒我们:“无义众闲谈, 诸多赏心剧,临彼境界时, 当断意贪著。” 在我们大家日常闲谈聚会,或者遇到了一些有精彩的电影、好听的音乐这些场合的时候,能不能紧守住我们的心念?能不能像受伤的人保护他的伤口一样来保护自己的内心?在这个时候要注意,当谨守正念,不应心生贪著。他首先提醒我们的是,在这样一些散乱的、充满诱惑的场合,作为一个修行人,要格外的警惕,在这些场合不是要格外的放松,而是要特别的警惕。
第二“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这个也是经常见的,就是有时候我们坐在那没事,就拿了根草和棍子在地上画来画去,或者拔拔草,掐掐树,这些行为。隆莲法师的译本是:“无故掘地断生草,或复占相观星宿”,还包括了一些其他的,比如看相,仰观星宿,预测吉凶,这样的无意义的事情。这个时候,“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就是以畏罪的心情舍弃这些毫无意义的无聊事情。
“若身欲移动, 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 安隐如理行。”当想要移动身体,或者想要说话的时候,先观察自身的动机,然后“安隐如理行”。这时的心态应是怎样的?心态应该非常稳定、安详,行为是非常恰当的。
“吾意正生贪, 或欲瞋恨时,言行应暂止, 如树安隐住”。当我们生起贪欲、嗔恨的时候,就要暂停,觉知自己内心状态的波动。当处在烦恼中的时候,不要做决定,也不要发表言谈,这非常的重要。
我们很多人平时不多说话,可是经常会在很激动的状态下,去说很多话或者做很多的事情。往往说出来以后,自己又觉得后悔,有一些话说了还不如不说,产生很多负面的后果。所以寂天菩萨讲的是非常到位的,作为一个学佛者,我们还是慢一点、稳一点比较好。在这个时候不着急,觉察到自己很动荡,呼吸变得急促,身体紧绷,那就首先调整自己的呼吸和心跳,先不急着说话和做事。
“掉举与藐视, 傲慢或骄矜,或欲揭人短, 或思伪与诈”,在这个时候生起掉举、蔑视、傲慢或者骄矜。傲慢,是因为感觉自己高大;蔑视就是认为对方渺小;骄矜,是凭恃自己所拥有的,觉得自己拥有的比较多,而产生的一种喜。“或欲揭人短, 或思伪与诈”,想要揭露别人过失,或者心生虚伪,产生欺骗。“或思勤自赞, 或欲诋毁他”,赞美自我、诋毁他人,口出恶言,产生争斗。在这些情况下,“如树应安住”,觉察到自己的这些不良状态时,首先要像大树一样的安住下来,把自己观想作一棵树,安住自己的内心。
“或思名利敬, 或欲差仆役,或欲人侍奉, 如树应安住。” 想求名闻恭敬,得到别人的恭敬赞叹,想差使仆役,让别人为自己做事,得到别人的侍奉,这个时候应如树一般安住下来。
“欲削弃他利”,有的时候想削减别人的权益;“或欲图己利”,或者想贪图自己的利益,“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为了这些想要发言,那就应该安住。“不耐懒与惧, 无耻言无义”,产生了不耐烦、懒惰、害怕,这里的“无耻”主要是指肆无禁忌;“言无义”就是言不及义,说一些毫无意义、没有内容的话。“亲友爱若生, 如树应安住”,产生了凡夫的情感执著,在这些时候,如树应安住。
我们看到整个从47诵到53诵里边,都是对内心的一些观察。我们应该多做上面的这些反思,在说话交流的时候也不离开这些警惕心。想一想,如果我们平常都不说多余的话,不做多余的事,你会发现其实能说的话也不多了。是不是有这种感觉?如果在上面列出的这些不良情况下我们都不说、不做,那我们会说什么?可能真正的就是说一些慈悲语、柔软语、利益语,虽然这些美好的语言往往不是那么容易,不是太多。
所以这些偈诵我觉得都是挺好的。经常这样练习的话,一个人的身心肯定是非常寂静、非常调柔的,会让人觉得很安详,不会有那种躁动的感觉。一个真正的菩萨,他能够观察自己的动机,调整自己的身语意,就会寂静下来,不会说很多无义之语。
“应观此染污、 好行无义心,知已当对治, 坚持守此意。”了解了这样的一个充满烦恼的染污心,它所热衷的事情其实很多是无聊的,在这个时候就要严厉的对治它,坚守它。我觉得这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应该有的素质。
我们作为出家众,在寺院这个范围内有这样的福报,不需要去谈很多东西。道友之间的交流,可能也就是一些简短的问候,或者关于修学的心得,远离了人情是非,其实这种交流很愉快。即使有时候为了法义争得面红耳赤,但是大家马上就能“相视一笑泯恩仇”,感觉也很好。而且会觉得这样一个氛围和互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不断的在向上进步。所以这样一个道场、集体,也是要珍惜的。
未完待续
...
◎录音整理:道澄
◎排版:智畅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