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正知 | “惭” 与 “愧” 的区别和自律能力的培养(16)
发布日期: 2023-02-27 浏览量: 4,371 次浏览
收录于合集 #护正知品 14个
特别要注意这“惭、愧”两个心所,在修行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这两个心所的特征都是崇善拒恶,所以惭和愧常常被俱提,但是它们的心理基础是不同的,大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
相对来说,“惭”是更本质的,它的定义是“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它是依靠自己的自觉,自发的力量。
那么“愧”是什么呢?它是“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因为想到面对大众舆论的压力,担心被别人知道了不好,会产生一种“愧”的力量来止息自己的恶行。
相对来说“惭”是更本质的。一个人断恶修善的动力必须是来自内部,才会有更深刻的对治力量。它是我们内在的一种道德感,内在的一种自尊自强的力量,它就比较本源。“愧”的话,是依世间力,觉得面对大众、面对舆论的时候,有一种害怕和羞耻,它是靠外部的力量,往往还不够深刻。
很多作父母的在家庭教育里边,培养孩子道德意识的时候,往往是有一点问题的。有时候父母过分的严厉,对孩子管教过多,那么小孩子他自己就失去了道德的自觉性。就是说父母的心情和态度代替了他对道德的认知,父母告诉他这件事能做,那件事不能做。他做了一些事情,父母觉得不好,那就是不好的,就会被惩罚。父母如果觉得他做得对,那就是对,他就会受表扬。但是如果父母没有通过引导和交流,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本身的性质,这样的话,小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就不能够形成一种真正的道德意识。这个“惭”的心理就不能够很好的成长起来,他更多的心理是“愧”。那就成了这样:只要父母认为对的,就是对的;只要父母不知道,或是父母不反对,就没问题。那么他以后就会失去他内在的一种道德感,这种“惭”的内在道德的力量就会非常弱。
为什么会非常弱呢?跟他成长的过程,跟他受的教育有关系。就是说只要不被别人知道,或者如果大家都这样做,他就觉得没问题,没有内心的道德感的冲突。因为觉得大家都这样。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呢?就是这种“惭”的能力不够,我们会发现,我们所谓的道德意识更多是“愧”。但是这种“愧”它是外在的,是比较肤浅的。如果周围的环境里缺少了一个监督,或者周围的人力量都比较弱,或者都不太重视的话,自己的这种道德自觉力就下降了。
在一个道场里,大家都很持戒,我们就持戒很精进。如果别人都不持戒,有部分人会发现自己也变懈怠了。为什么会懈怠呢?那是因为缺少了“惭”,更多的是“愧”。面对外界,你不再有这种来自外在的压力。这个时候断恶修善的动力就会下降,对戒律会越来越松弛。
其实这跟一个人的成长有关系。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比较民主,对孩子的教育比较尊重孩子自身的认知和体验的话,那么孩子会自己成长出来一种自尊自强的道德感。他如果认为这个是对的,自己坚持的是有道理的,他就会坚持,他就产生了这样一种能力,这就是“惭”,它是依自法力的。不管他的环境如何,不管别人做得再差,他自己都会很好的来坚持他的道德。但是另外一种人的话,环境里的监督如果弱,他也会放松;环境紧,他也跟着紧。我们大家对这个要了解。
当然两方面都很重要,但是“惭”从某一种角度来讲更本源。我们的断恶修善的动力必须来自于内部,才有更深刻的对治力量。如果这一部分我们没有培育出来的话,会缺少这种内在道德感的督促。所以我们自己要经常的去培育它,这就是正知正念的一个方面。
论主在这里面讲到,通过思维过患而生起警惕;通过依止善知识和善友,听闻法语生起净信心;通过如理思维,知道我们的一切都被诸佛菩萨所了知,从而生起恭敬心、惭愧心、怖畏心;随念佛陀清净正直的品质,产生见贤思齐的内在动力。如果能这样用心,我们就很容易成长,就能够不断地把我们的正知正念提起来。
在《道次第略论》里面讲到四种“生罪因”,有四种原因会造成我们犯戒。一是无知,因为不懂戒律;第二是放逸,没有正念正知,会放逸;第三是不敬重,就是缺少对戒律、三宝和师长的恭敬心;第四是烦恼炽盛,有时候烦恼太炽盛,我们抗拒不了内心的冲动,也会犯戒。
无知可以通过听闻学处来对治,学戒是很重要的。放逸的对治有三种:一是正知正念;二是有惭有愧;第三是怖畏异熟果报,就可以对治放逸。不敬重的对治,就是培养我们的敬重心。培养我们对三宝的恭敬,还有对戒律的重视。烦恼炽盛的对治,就要观察我们内心里哪一种烦恼更炽盛,识别出最主要的烦恼是什么,然后集中力量先对治这个最炽盛的烦恼,这样的话就不容易犯戒了。
第三十三颂是生起正知:“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当为了守护心门,而提起了正念之后,接下来正知自然就会来临。寂天菩萨在《入行论》里面告诉我们,正知正念是有次第的。先生起的是正念,然后生起的是正知。
正知是在正念生起之后,对身语意的进一步的观察,它是明觉的。观察我们的行为是时、非时?应不应做?状态如何?如实而知,了解觉察。这样的话,“逝者亦复返”,所有忘失的佛法会重新返回到我们的内心里来,一切的善法功德也重新回来了。所以这个偈颂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就是整个第二部分,关于正知正念生起的方便。如何来生起正知正念,这个已经讲到了。
未完待续
...
◎录音整理:道微
◎排版:智畅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