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幢学术 · 讲座 | 程恭让:佛教释经学 ——《瑜伽师地论-摄释分》文字及义理诠解
发布日期: 2023-02-13 浏览量: 1,948 次浏览
2023年2月6日-12日,戒幢佛学研究所举办“戒幢学术活动周”,邀请多位专家和学者与会,开展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本次学术周,由戒幢佛学研究所主办,苏州大学宗教研究所、上海大学佛教思想史暨人间佛教学研究院协办。
2月8日下午1:30-4:00, 在西园寺拈花堂顺利举办第一场戒幢学术讲座。
本次讲座主题为“佛教释经学专题——《瑜伽师地论-摄释分》文字及义理诠解”,由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程恭让教授主讲,本所研究部副主任法驰法师担任主持人。
本次讲座分为四个部分。
一、佛教释经学的概念本质问题
程教授首先以《四分律》与《阿毗达摩俱舍论》为例说明了证法(adhigama-dharma)与教法(upadeśa-dharma)的相分与融合。认为证法和教法是“佛法”概念中两层意义的法,这两种法是在两个向度上展开的:一个向度是佛陀的证法和教法,一个向度则是在佛弟子及后世佛教学者的意义上展开的。所以佛教的释经学,本质上应该在证法和教法的这种辩证关系中来理解。
接着程教授说明了佛教释经学的四个层次。
(1)佛陀的教法已经是其对于佛陀证法的理解与诠释;
(2)佛教教法弘扬、传承中的诠释问题;
(3)以佛教教法的翻译及其理解为中心的诠释问题。
(4)以佛教从古典形态到现代人类文明体系中的佛教,也将必然经历新的诠释、理解与重新的思想建构的问题。
二、佛教释经学的称谓
在讲座的这个部分,程教授主要分析了佛教诠释学、解经学和释经学三种称谓的区别。他认为中国佛教的释经学,从本质上说继承了“依义不依语”的印度佛教释经学传统,充分发扬了《法华经》善巧方便诠释思维的作用,不过也倾向把“至理”与“语言”有所对立,强调意在言外,得意忘言,一定程度上对于语言文字有所轻视。而如果善巧理解与处置,则这样的诠释特征也可以理解为中国佛教释经学的一种价值特色。
三、关于佛教思想史上一些重要的释经学理论体系的回溯
关于佛教释经学的思想体系,程教授从中选取五种重要的诠释理念予以分析:
1. 原始佛教经典的释经学原则。例如四依说、七法说和“一向说与非一向说”等等。
2. 善巧方便说。从《法华经》中可以看出佛教教法的根本是善巧方便,而善巧方便则有随宜密意说及大揭秘两种说法形式。
3. 四种悉檀说。即《大智度论》所示范的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和第一义悉檀的诠释模式。
4.《究竟一乘宝性论》。提出依据七种“金刚句”解释一切佛经的诠释理论。
5.《瑜伽师地论-摄释分》,则系统地建构了一个佛教释经学的理论体系。因为它一方面依据原始佛教经典的体系予以阐发,另一方面也依据大乘思想予以诠释,所以这不仅是瑜伽行派的释经学体系,也不仅是整个大乘佛教的释经学体系,而是大小乘通用的释经学体系,其主要的特点即是佛教释经学的规范性、系统性及理论性。
四、关于《瑜伽师地论·摄释分》释经学理论体系的解读与诠释
程教授认为《摄释分》的理论结构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1、总论《摄释分》的义理结构;
2、经体论;
3、释经论;
4、说法论;
5、释经例论;
6、总结《摄释分》的释经学思想,并认为中间四个部分最为重要。
接着程教授以《摄释分》中部分文句为例,阐述了其总体结构及其释经学的重要思想理念之一(经体论)的相关问题,并概念说明了这些释经学的原则是如何在微观上运作的。教授在这一部分讲解中,特别说明《瑜伽师地论》的上述释经学体系其实包涵理论释经学及实践释经学的区分与整合的问题。
此讲座基于传统佛教思想而勾勒出了整个佛教传统释经学的框架。从中可以看出,理解与诠释始终都是佛教智慧中的重大核心关键,所以释经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操作,在佛教思想发展过程中,在佛教弘法事业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当代佛教研究者来说,一项非常重大的任务是如何基于传统佛教教法的弘扬、传承、翻译及其诠释而针对我们的时代提出新的诠释、理解与重新建构。
在答复三位场下同学的提问后,教授结束了本次学术汇报。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