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三风建设 > 戒幢春秋 > 护正知品 | “ 正知 ”的含义及与 “正念” 的区别(2)

护正知品 | “ 正知 ”的含义及与 “正念” 的区别(2)

发布日期: 2022-12-22 浏览量: 3,719 次浏览

收录于合集 #护正知品  1个

正知。“知”就是明了的意思,它是一种认识事理的能力。什么是正知呢?《集异门论》里对正知的定义也是非常的清晰,讲的非常好:

我们看到正知的含义里面还有“拣择”,有选择、了解、机黠通达的能力。还有审察聪睿、觉明慧行、毗钵舍那。我们会看到在正知的含义里,它更强调慧学的成分。

前面讲到“念”是与定相关的,而“知”强调的是慧,这一点大家要清楚。与它相反的心所,叫做“不正知”,不正知是什么意思呢?“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就是说如果对你的所观境缺少了正确的知见,那就会产生谬解,会障碍我们的正知;“毁坏为业”,造成我们戒行的毁坏。所以说“不正知者,多所毁坏故。”

《成唯识论》里面讲到:“有义:不正知,慧一分摄,说是烦恼相应慧故。”有些论师认为,不正知也是一种慧,但它是一种与烦恼相应的慧。《瑜伽师地论》说“此是痴分故”,认为这个不正知,它是与无明相应的,它是痴烦恼,而不是慧。这是《成唯识论》里做的一些总结。隆莲法师翻译的《入菩萨行论广解》里面,贾曹杰大师讲的很清晰了:“无忘善所缘相之正念,及观察三门时非时之正知。”正念的特征就是“无忘失善所缘”。正知的特质就是观察。观察什么呢?身语意三门;“时、非时”就是说,恰当不恰当,正确不正确,合适不合适?这就是正知。

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关于正知也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我们可以翻到94页的最下面一行到95页,如石法师对正知做了一个介绍。他说:“所谓正知,是指对自己身心各阶段状态,了了分明的明觉心态。与此相反的,不正知就是心不在焉的心理状态。”他又引了安慧的《广五蕴论》说:“云何不正知,谓于去来等,不正观察故。”《唯识三十论》则说,于进退之际,对身与心的活动不能正知体现。

如石法师他对正的解释,就是正在的意思。他把它解释为现在进行时,他说“正”不是形容词——正确、不正确或者正、邪,他认为不是这个意思,他认为是“正在”的意思,正在知道就是正知了。当下,你要是不知道,你心不在焉了,就是不正知。他认为不是正确与否的这个“正”。

当然这还是有一定讨论余地的。很显然,“知”里面带有理解性。“正知”它有两层含义:

第一它肯定是当下的,当下就要了知。但是除了了知之外,对它的正确适宜与否也是要明了的。如果你不了知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那这能叫正知吗?这就很难说了。实际上四念处里,对“身、受、心、法”的念,其实就包括了“正在觉知”的意思,它都有的。但是为什么安立正念之后,还有个正知呢?主要就是,你不光是对这个所缘境知道了它,系念了它,而且对它的对不对、正确与否,应该有鉴别。

比如说,我们打坐在观察自己的威仪的时候,知道自己头已经歪了,这个时候不光能够知道,而且知道歪了不对,知道身体的这种偏移是有问题的,那么才能够调整过来。这样,这个“正知”才能成为修行中的善的心法。所以说在这一点大家要注意。

了解了正念、正知之后,我们就知道在护持菩萨学处的时候,整个都离不开正知和正念。假想一下,如果我们在修习的过程中,没有了正念,会出现什么问题?就会出现掉举、散乱了。如果没有正知的话,会出现什么问题呢?分不清对错,不知道自己这些行为合适不合适,不知道自己的状态好不好。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看到很多没有正知正念的情况。如果没有正知的话,我们前面讲到,它是“毁犯为业”,很容易就违犯了各种各样的学处。这些微细处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对心的要求很细,这种觉知的能力、拣别的能力很细致。

未完待续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