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觉 | 购物成瘾的烦恼
发布日期: 2022-09-16 浏览量: 2,135 次浏览
收录于合集#八大人觉经讲座 3个
(续前)
第二个觉悟是对修惑的觉悟。跟见惑不同,修惑是迷于事相的烦恼。这种迷惑会产生哪几种烦恼?就是贪欲、嗔恨、傲慢和无明。诸佛菩萨的第二个觉悟:“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在这迷惑于事相的四种烦恼中,佛陀特别指出了欲望,他说“多欲为苦”。
有的时候即使我们了知了无常、无我,我们并不一定都会断除烦恼。有的人觉得正是因为无常,所以我们要赶快吃点好吃的,玩点好玩的,不然就没有了。所以在面对无常的时候,我们会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变得非常的正面,会去关爱家人,爱护世界,用功修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另外一种人体验到了无常的时候,他就会变得格外的放逸起来,要拼命的去抓取,贪吃、贪玩,再享受一点。在之前的一些报道里面,我们看到心理学家也做了一些研究,发现了这样的差别。
那么怎么来看待欲望?某种程度上说,欲望的破除确实更难一些,即使了解了无常、无我,但是我们仍然可能会有渴望感,对境界生起贪染。我记得以前带禅修的时候,有一位学员问我:“法师,你在教我们禅修的时候,叫我们不要去贪,不要去嗔,但是如果大家都没有贪了,生活还有意思吗?我也不能享受美食了。花开了,我去欣赏花开之美,种种美景好像什么都是贪,我还活着干什么?”
所以她在这个时候就变得很抗拒,特别的焦躁。实际上,远离了贪欲,并不是说你不能够欣赏世界,你仍然可以感受美好的食物,感受美丽的风景,享受跟家人在一起的温暖,但是贪跟不贪差别在哪里?无贪的时候你的内心是清凉的,你的内心是无所求的,不抓取的,差别在这里。
如果你品味一个美食的时候,产生了抓取感,沉迷其中并渴望更多。那么在这个当下,你的心是紧张和动荡的。有的时候你遇见了一个很有好感的人,如果你只想着怎么来抓取住他,让他只对我一个人好,不要再关注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人,你会发现你会活得很焦虑很累。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用一种不抓取的态度,用一种内心清凉的态度欣赏别人的优点,我们也无怨无悔的付出我们对他的关怀,那这恰恰是佛教所说的“慈悲喜舍”,实际上我们会收获更加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贪欲是一种非常隐蔽的破坏力。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们会有网瘾,游戏成瘾?有的时候我们在淘宝买东西,会购物成瘾,要剁手但是又舍不得剁,每个月还债就太痛苦了。干什么都有上瘾的,喝酒有酒瘾,抽烟有烟瘾,所有的东西都把我们死死的捆住。如果反观我们的人生,我们会看到在很多时间里我们都在被欲望所困扰、所遮蔽。
我们的追求一方面建构了我们的生活,但同时它也困扰着我们,遮蔽着我们。所以佛陀在这里说,“多欲为苦”,欲望并不都是好事,欲望需要被警觉,如果太多了,就变成了痛苦。所以叫做“生死疲劳,从贪欲起”。
我相信可能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有时候会觉得很疲劳,为什么疲劳?抓取了太多,太在意,放不下。佛陀看的非常透彻,所以他在这里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作为一个凡夫,我们不可能没有欲望,但是我们需要去觉悟、去管理我们的欲望。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够获得轻松自在的生活,才能拥有整个的世界。
有人说:“我也不贪财,也不贪地位……”但是很可能在贪其它的东西,可能贪著别人的认可;贪着在别人眼里的一个形象;贪着一些情感,最好全世界和我在乎的人都把我看的最重,把我看的很高大……所有这些在意都是贪着。有贪着就有不自由,有贪着就有疲劳。
所以一个贪求的人,很可能实际上一辈子也都没有打理好过一个家庭、一段感情,但是一生就这样过去了。比如孩子,有的时候我们一辈子抓一个人还觉得抓不住他,甚至于你抓住了,他又长大、结婚,又娶了他的媳妇。即使是夫妻,一起生活了一辈子,到最后晚年的时候,病痛、死亡又夺走了他的生命,又把两个人分开。
所以我们看到无所求的佛陀,他可以拥有整个世界,但是他又不被这个世界所系缚。不被这个世界所系缚,意思是什么?其实就是不被自己的欲望所系缚。所以我们经常说,不是世界困扰了我们,是我们对世界的执著困扰了我们。刹那之间的放手,你就会体验到清风明月,整个世界都是你的,关键是你能不能放过自己,能不能放下心里持续不断的抓取。所以这种觉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有的人说,没有贪欲了,那我还能获得财富、地位和别人的认可吗?
其实别人认可你并不是因为你抓取他,他才认可你;只要你有优点,只要你有美德,只要你对别人展现了关怀,对别人有用,那么他就会认可你。财富也不是因为你贪财,你就能拥有财富。为什么能拥有财富?是因为你拥有技能,过去生积累了福报,善结人际关系,加上勤劳,具有精进力和把握因缘的智慧,所以我们就能够获得财富。所以不用担心我们对治了贪著,我们的整个世界就很可怕。佛陀在这里告诉我们并不可怕,反而是“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 法理 排版 | 智畅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