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正道 5 | 正语 正业 正命
发布日期: 2022-07-14 浏览量: 3,321 次浏览
【 八 正 道 · 戒学 】
正语、正业、正命
又到了我们每周一次共修的时段。坐下来以后先观察一下此刻的身心,调整一下自己的状态。我们可以感受一下自己的面部表情,如果觉得自己的表情很僵硬,也可以观想一下佛陀的微笑。在我们的眉心,在我们的面颊,在我们的心口,在我们的全身那些僵硬、紧张的部位,观想佛陀自在的、寂静的、安详的微笑的感觉。
这样,就能够很快地调整我们的身心到达一种比较放松自然的状态。我们也可以轻轻地觉照一下我们的脖子、肩膀,整个的背部、腰部、胯部、腿部,每一个部位。渐渐地,随着把觉察和自我关怀带入到我们的身体上面来,人慢慢地放松下来,心也就更容易安定。我们再观一下我们的心态,如果觉得自己的心有点急躁、动荡或者有压抑感,我们也可以同样轻轻地暗示自己:放轻松,放轻松……让自己放下、放下,给自己鼓励,用一种开阔的、接纳的态度,帮助这颗心稳定下来。
同样,我们也意识到身处的空间,对我们身处的世界都保持一种开放性、友善之心。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感受到身心的自在和安稳。在这样的架构之下来禅修或者听佛法的分享,我们的状态会好很多。
前两次跟大家分享的是八正道里的正见和正思维。今天会跟大家来分享,关于正语、正业、正命和正念这方面的内容。因为八正道的内容是非常广的,所牵涉的面也是非常之多。所以我在这里可能只是截取几个比较关注的重点,跟大家分享。目的也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关注和思考,一起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去践行。
八正道中,正语、正业、正命,这三支属于戒学。我们说戒、定、慧三学可以含摄八正道,正见、正思维属于慧学,正语、正业、正命是戒学,正念、正定是定学,正精进可以通于三学。
谈到戒学,一般我们都会讲戒行,戒的本质就是不伤害,远离损恼,不管是损恼自己还是损恼他人,它有防非止恶,遮止不善法的作用。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戒学,它就不再是一种遥远的,或者说让我们感到有一点望而生畏,觉得有压力,而会成为每个人要想过好幸福生活、实现生命安乐所必备的一种素养和能力。所以戒学是意味深长的,它的内容也是非常的广博和微细。
要想把戒学行持好,一般来说离不开四种重要的品质:第一是信心;第二是正念;第三是智慧;第四是精进。如果我们能够在信、正念、慧和精进这四个方面不断提升的话,戒学就会得到很好的落实。
因为波罗提木叉戒是以信来成就的。只有对佛法深具信心,对佛陀关于戒律的开示深具信心,对戒师有信心,我们才能把这些戒条持好。不管是居士的五戒,沙弥的十戒、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前提都是一种信心。如果我们深信戒法对我们的身心是好的,深信它能够改善我们的生命状态,深信戒条受持可以帮助我们的身心远离损恼,有了这种坚定的认知的话,我们在行持的层面就会非常有动力,就比较容易行持得圆满。
根律仪戒的核心是守护根门,在六根门接触到对境的时候,能够守护好。不让我们的身心被境界困扰。这样一种根律仪的守护,是以正念来成就的,需要我们有觉照力,有觉察力。否则的话,我们的身心时时刻刻都在遇缘对境,没有正念护持,色身香味触法都可以很轻易地夺走我们守护根门的修行。
资具依止戒,需要的是智慧成就。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衣服、卧具、钵,享用的食物、医药,都需要智慧的观照,用一种智慧的方式去看待我们所拥有的物品资具。对于饮食常做药物想,对我们所拥有的,都要从这些角度来看待——就是为了维持这个色身,为了增益我们的修学,为了实践自利利他,为了让我们的生命能够圆满。它的背后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是一种洞察力。否则,我们很可能把饮食变成了一种享乐,在拥有这些东西时产生种种贪着和邪见。那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就不再是一种助缘,反而变成了违缘,变成了负担和障碍,这样的修行就得不偿失。所以说资具依止戒也是意味深长的。那就是如何把我们拥有的一切、受用的一切转化为修行增上的助缘,而不是让它变成违缘。所以它是以智慧来成就的。
活命遍净戒,指的是远离邪命自活,它要以精进来成就。因为一份正命的生活,需要精进的发心。如果我们懒惰懈怠,有享乐或者坐享其成的期待,或者其他的一些不正的思维,都会造成邪命自活的问题。所以说过一份正命的生活,需要精进力的摄持。
拥有了信心、正念、智慧和精进,还要对治我们容易违犯的四种因缘。一般来说,论典里说的四种违戒因,包括无知(对戒律的不了解)、放逸(缺少一种精进守护的心)、不敬重(对戒律缺少尊重)、烦恼盛(烦恼炽盛,贪嗔痴过于强烈)。除了修习前面的信心、正念、智慧和精进四种品质,我们也要善巧对治无知、放逸、不敬重和烦恼盛这样的违缘。所以说戒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一个人综合佛学素养的表现。一方面我们要对戒法有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要多学多思,还需要有实修的强大支持。有了这些,在综合的架构之下,我们的戒学,修起来比较安乐,也容易把修行提升上去,在修学中获益,不断地进步。
八正道中的戒学,先正语,然后是正业,最后是正命。八正道中,正见放在正思维的前面,正语放在正业和正命的前面,正念放在正定的前面。这样一个次第的安立也是有它内在涵义的。
如果说正见是正思维的前提,那么正语相比正业来讲,在生活中它比正业可能要更普遍一些。毕竟正业,行为上的杀、盗、淫没有那么经常发生,但是语业,它是无处不在的。我们每天都会有大量的语言交流,语言的行为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它无处不在。语言可以带来安乐,也会造成痛苦。在佛教的正语里,远离四种邪妄的妄语、恶口、两舌和绮语。与之对应,佛教所提倡的正语有四种:第一真实语;第二爱软语;第三和诤语;第四质直语。如果我们能够实践这四种正语,善的语业,我们的生活、修行、人际关系就会变得非常的安乐,会减少很多的伤害、很多的烦恼。
妄语的定义是“违想而说”,就是我们所说的跟我们心里所想的是相反的,违背不一致。佛教的真实语,除了心口如一、说真话之外,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就是说话符合事实。反观很多的语言会发现,我们所说的东西常常没有那么实事求是或者没有那么符合事实。有人动不动就说“这个地方很不好”,或者说“这个人很差劲”等等。可能我们的本意是想说“我在这里看到了某些缺点或不足”,或者说“看到了这个人的某些问题”。可是当我们说“这个人很不好”的时候,我们可能就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给这个人贴上了一个“不好”标签。这样语业的表达,很显然它没有那么真实和实事求是。我们可能会看到这个人在此刻、此件事情上,有他的问题或缺陷所在,但是在其他的部分、其他的事情上,他有他的优点。在这个时间上他的行为是不好的,可能在下一个时间上他的行为又是好的。
所以当我们用“好”与“不好”给一个人贴上标签的时候,我们已经失去了语言的如实性。如果我们能够关注语言如何来符合事实,做到求真求实的话,那整个的生活、人际的沟通就会发生非常非常大的变化。以偏概全或者贴标签、过于夸大或者过于减少,都会出现种种问题。
与恶口对应的正语叫做爱软语。语言要美好、要柔和,听起来让人感受到愉悦,不会觉得是粗暴的、伤害的、攻击性的,但这只是爱软语的一个表面的特质。要想真正地做到爱软语,需要我们在说话的过程中,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以同理心,以尊重和关怀为前提。如果没有同理心,没有尊重,没有关怀,那语言的文词再美妙也很难是真正的爱心。就像上次说到的“常不轻菩萨”的公案,他能够深深的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尊重每一个人内在的佛性,不敢轻慢任何一个人,有这样的一种非常美好的姿态时,想要去修习爱软语就很容易了。如果再有同理心,能够站在他的位置上,站在他的角度,从此时此刻他的因缘上有所理解,那我们的语言肯定能够在人际关系中带来疗愈、带来和谐和互动中的增上。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 慧朋 道澄 校对 | 仁熙 排版 | 慧英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