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正道 3 | 不做 “ 路怒型 ” 的人
发布日期: 2022-07-11 浏览量: 1,802 次浏览
【 八 正 道 · 正思惟】
如其所是,接纳缘起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晚上吉祥。
又到了我们每周共修的时段,我们坐在这里,首先还是调整一下自己的坐姿,观察一下我们此刻的身心状态。不管是在听禅修开示,还是在自己用功打坐的过程中,实际上一个好的架构都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我们要想能够生活得安乐,我们可能首先就要一栋遮风挡雨、地板比较光滑平整的房子。然后我们在这个房子里面,就会比较安乐。我们禅修,包括在生活中学习、做事情,都要有一个架构,要运用正念正知来观照自己的这个身心。如果我们感觉到有紧绷的地方,包括身心的所有不舒适、不端正,都可以很好的来调整它。只有当我们身心变得端正、稳定、放松和舒适,我们才能够全力以赴,非常安乐地用功,来学习,来生活。所有的部分其实都是一样的。
此刻我们可以先检查一下我们的面部表情……微微地舒展开我们的额头和眉毛……眼睛垂帘,放松……面颊放松,展现微笑……这种微笑不一定真的是笑出来的那种感觉,可以带一点点那种微笑的味道。当这样来调整我们的面部表情的时候,我们的心境会觉得更安适,也会慢慢的更容易沉淀下来……嘴角微微有一点点上翘的感觉……面颊有一种放松的感觉,这个时候我们坐得像一尊佛……
用关怀和接纳的态度观察我们的脖颈、肩膀、手臂……我们的胸背部位、腰腹部位……我们的胯部、腿部跟脚部……每一个部位都可以轻轻地觉察一下,释放掉那些不必要的紧张感,允许它们如其所是,一种没有任何负担的、轻松的状态……我们也放下心里的牵挂,放下心情的紧张……轻轻地暗示自己全然地在此刻……过去法已经灭去,未来法还没有生起,我们全然地在此时此刻……
在修行用功的过程中,不给自己添加任何的负担,不要求自己必须要修出什么来的那种感觉,没有渴求,只是如其所是的,非常纯粹地安住于善所缘。或者就是安住在耳门上,此时此刻听到的声音,还有声音所传达的语义。让自己处在这样一种非常纯粹的状态之下来安住,渐渐放松我们的身心。这样的话,我们就会能体验到“现法乐住”这样的一种安乐,长时间也可以不产生疲厌,不会焦躁。随着时间,我们的心沉静下来,反而会体验到心的清明,体验到心的觉照。
上一次我们谈到正见,知道正见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见地之外,佛教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也是非常重视的。我们知道,正思惟可以导向解脱,不正思惟就会增长我们的烦恼。
说到正见和正思惟,很多人就会觉得佛教好像是特别的理性,甚至是过于理性,不够感性。但其实,佛法是不是不重视感性呢?那肯定不是这样的。我们看到,佛教里面讲到了种种的善心所和不善心所,谈到贪、嗔、慢、悭、嫉妒,也讨论包括善心所里面的信心、慈悲,所有的这些部分,都是感性的。所以说,在佛教的修行里面,不是过于理性,其实我觉得我们往往是不够理性。我们真正要去提升我们的理性,能够用理性照亮我们的感性,淬炼我们的感性。到了这个程度,我们可能才能真正达到修行境界和人生境界的圆满。如果我们跟着感觉走,掉在情绪里面而不自知,那么这肯定不是一个好的状态。
但是如果我们隔绝了我们的感性,不观察、不了解,也不愿意面对,甚至否认它们的存在,那我们也不可能超越这个感性。虽然我们回避它,但是所有的这些东西,烦恼或者各种各样的动荡情绪,它们并不会自动消失,只要引发它们的因缘还在,就会一再地从我们的心里冒出来。所以最终我们只有选择直面所有这些感性的部分,同时运用我们的理性——就是正见和正思惟,去面对它、照亮它,去看清楚它的本质,了解它里边的缘起,让它接受理性的淬炼与转化。
只有当我们这样不断去深化我们的理性的时候,把它渗透到修行、工作、学习的所有环节里,我们的修行才会变得满意,生命品质也才能达到圆满。
如何把理性贯彻到生活中的时时处处呢?如何来鉴别和看待我们的理性,到底是如理的还是非理的?一般来说,在教理上经常会说到三种正思惟:第一是出离思惟;第二是无嗔思惟;第三就是不害思惟。
首先,当我们的见地和思惟方式能够导向不执着,导向出离,那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样的一个思维方式是一种正思惟。如果我们的思惟方式使我们的执着更深了,更难以放下,那就很显然我们的思维方式很有可能是出问题了。当然具体的问题是什么,那就去观察和诊断,然后去做处理。
第二,我们的思维模式必须是导向无嗔的。就是说去除了敌意,导向开放,导向友善。
第三,我们的思维方式必须是导向于不伤害,就是不伤害他人和自己。
在这样的正思惟的标准之下,很多时候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发现其实还是很不容易的。有的时候我们想要放下,想要获得出离思惟,但是不容易。有时候我们想要克服我们的嗔心,但是发现嗔心难以对治,甚至于很强烈,很难处理。有时候我们也一再地会冒出那些伤害自己和他人的破坏性的念头和情绪。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来开启三种正思惟,能够去实践它们呢?我觉得可能就是,我们要想修习正思惟,它的一个前提就是要有足够的理性,要有足够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说尊重事实的理性是尤其重要的。
比如说,《入行论》里面的这个偈颂:
若事尚可为,
何故不欢喜;
若事不可为,
忧恼有何用?
有的时候做一件事情,如果我们还能够改变它,或者在过程中我们还有可以去做的东西,那我们不必不欢喜;但是如果一件事情确实无能为力,做不到任何的改变了,那不开心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这个偈颂它是非常理性的。有的时候我们明明知道是这样的,但是我们也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呢?它的核心其实就是我们对自己想要的有贪著,而不能够如实,不接受当下现实本来的样子。
一个最简单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塞车。当交通阻塞,我们塞在路上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误点,耽误开会、上课、耽误了很多事情,会遭受到很多损失。但是当塞车的时候,有一部分人,他们很快就接受了现实,然后他闭上眼睛打个盹休息一会儿,或者说他就开始打电话把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赶快安排。既然已经迟到了,就把后续的弥补的行为安排好。但是却有很多的人在这个时候,就会陷入到情绪里面,他们发怒、焦躁不安,变得很激动。如果塞车的时间继续加长,可能他们的情绪会变得越来越剧烈。等到塞车的过程一结束,那一批已经休息得很充分的人,已经做了很多准备的人,他们就迅速地进入状态,就能把接下来的生活处理好。但是那些沉浸在情绪中的人,他们会久久难以平静,长时间不能够从这个事件中恢复出来。
两种人的差别在哪里?实际上最核心的差别就是接不接受现实,能不能接受事情本来的样子。如果我们不能够如实,觉得它不应该是这样子的,贪著于我们头脑中想象的另外一个样子,那我们就会一直在悲愤和冲突中。
所以出离思惟的一个前提,实际上就是离贪,离贪才能如实,如其所是。就像塞车,塞车是一个意外事件,甚至会是因为有些人的过失造成的,但是塞车它也是一个已经发生的事实。所以接受这个事实,才是一种理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对这个事件做反思,或者做处理,但是反思和处理的前提就是能接受事情发生的现实,我们才可能心平气和地把事情处理到最好。所以如实其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态。
录音整理 | 周亮莉 校对 | 仁熙 排版 | 慧英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