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三风建设 > 戒幢春秋 > 教育 | 出坡中的“道”

教育 | 出坡中的“道”

发布日期: 2022-05-08 浏览量: 3,004 次浏览

扫地看起来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其实不然,其中藏着深刻的“道。”
经典中记载,佛陀在逝多林见地不净,就亲自拿扫帚扫地,当时舍利子、大目犍连、阿难陀等人见到佛陀扫地,就一起过来协助佛陀打扫。将逝多林打扫干净后,佛陀开示了扫地的五种功德:一者自心清净,二者令他心清净,三者令诸天欢喜,四者植端正业,五者命终之后当生天上。

戒幢佛学研究所的一位学员因为参与园内清扫,有感而发写了一个偈子:

耕作扫地皆是道,搬柴运水亦是禅。

心头若无烦恼事,法喜常在眉宇间。

这个偈子是对扫地之道隐藏的内涵的一种深入挖掘。生活中点点滴滴都有道,道体现在语默动静中,体现在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中。扫地,搬柴,运水,吃饭,都体现了修行人的修为。生活中处处都是禅。出家人追求一种自在的境界,虽然平时都会有烦恼,但因为内心闪耀着观照的太阳,时时去保持觉知,就能在生活中保持安然和快乐,眉宇间便会绽放出觉醒和法喜的光亮。

历史上有许多高僧大德都亲自出坡,而且在出坡中了悟佛法真谛。比如被称为“国清三隐”或“天台三圣”的丰干、寒山、拾得三位祖师,都常常参加出坡,且因时时接触大自然,留下了许多启迪心灵的禅诗。例如寒山的诗作中便常有出坡的精彩描写:

携篮采山茹,挈笼摘果归。

(《栖迟寒岩下》)

折叶覆松室,开池引涧泉。

已甘休万事,采蕨度残年。

(《卜择幽居地》)

我们应该向祖师大德们看齐,在出坡中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珍惜西园中的花花草草和古树名木。

戒幢佛学研究所的另一位学员说,通过出坡,心会变得更细致。在打扫各个角落时,看到一棵平时从不关注的小草,都会加以留意。一草一木都变得可亲可爱。通过扫地,对西园的风景更熟悉了。还有一位学员说,西园能保持这么美好的环境,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修行人的努力,一花一木都有祖师大德的精神留存在其中,经常参与扫地体现了一种传承。同学们清扫过每个角落,亲近每一棵大树后,将来回忆起来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他有一次打扫到“大德曰生”处,发现前面的四棵大树特别美,从前花园花房那里看过来,真是一个非常祥瑞的大华盖!当时看了非常感动。

扫地体现观察力和专注力。“它也是一个修止的过程。每一个重复的动作要很小心,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当看到小虫子时,要心生悲悯,防止扫到它们。扫的时候还要不轻不重,声音太响了会影响路过的人,太轻了又达不到效果,人来人往时还得懂得回避。这都是对止观双运的实践。”一位对扫地作观察修的学员如是说。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学员们在课堂上闻思正见,是一个“闻道”的过程,而在扫地中检验正见,落实正见,则是“修道”。道不远人,只因为我们心中有“道”,时时都能从一片树叶的飘落中、一朵柳絮的飞舞中、扫帚的每一下挥动中、一名清扫者身影的移动中、每一次移步换景中……发现“道”的存在,发现心与道的合一。

文/心谈
图/果一
视觉/常观
后期/智元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