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弘法活动 > 斋戒共修 > 十善业道 | 故事:不肯放手的猴子 (14)

十善业道 | 故事:不肯放手的猴子 (14)

发布日期: 2022-04-12 浏览量: 1,981 次浏览

佛法修行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断除烦恼。圣者和凡夫的差别不在于有没有神通,也不在于能打坐多少小时,也不在于他是不是哲学家、思想家,而在于烦恼的减轻和灭除,这是圣者与凡夫的根本差别之所在。

说到烦恼,一切的烦恼都是从我们的心里生起。身业的不善、语业的不善,说到底,根源还是从我们这一颗心里生出来的意业。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是关于意业方面的,了解三种意业非常重要。

到底什么是烦恼?可能很多人也没有特别地去思考过。我们会认为心里烦、不开心、不舒服就是烦恼,这种定义其实还是不够准确、不够普遍的。在我们的经论里是怎么定义烦恼的呢?“谓若何生,令心相续,极不寂静”,认为一切烦恼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让你的心无法宁静,是心的一种动荡。

大家乍听到这句话,就会思考:什么叫心不宁静?在人生的某一些时刻,我们大家有过那样的一些场合、一些瞬间,我们的心是宁静的:可能是在某一个休息日的清晨,安心整理家务;也可能是在单位里完成了一天的工作,漫步在小路上;也可能是看到一朵花开,或者静心读诵一篇经典;也可能是在你帮助了某人之后,放下的瞬间。可是这种宁静也是非常少、非常短暂的,很快我们的心思又开始动荡起来,或者说在心灵的深处一直是动荡的。

佛教认为心不寂静是烦恼的一个特征,这样来看,我们的烦恼就太普遍了。但是它也有轻有重,严重的话,我们的心极度动荡,烦躁到睡不着、吃不下,无法安住;有时候没那么严重,可能只是觉得一天又一天忙忙碌碌的,时间过得很快,突然静下来,觉得心有点空洞洞的,或者心里面总想抓住什么似的,会有点慌张,或者有点迷茫、不安。

佛教对烦恼的研究是非常深入的。在这里分开来说,烦恼有三大类,那就是贪、嗔和邪见。佛陀着重为我们指出远离这三大类烦恼,断除这三种意业上的不善,我们就能获得生命的自由和喜悦,能够如实见到世界真理的真实智慧。

首先,离贪欲,得到五种自在。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佛陀在这里指出,如果我们能够远离贪欲,不受贪欲的束缚,就会获得五种自在。

什么叫自在?我们说“自由自在”,也可以说自在是一种自由的感觉,有人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可见自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的,甚至认为它的价值超过了生命、超过了爱情。

有时候扪心自问,自己是否自由?当我们这样问自己的时候,会发现生命总归有一些不自在和不自由的感觉,有时候好像外在的一切都很好,但是我们心里仍然感觉不到自由自在。当我们体验到这些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原因出在哪里。佛陀在这里指出,如果离贪,那我们就会获得生命自在的感觉。

阿姜查禅师曾经讲过一个东南亚猎人抓猴子的公案故事。

我们知道猴子非常机灵,猴子在密密麻麻的森林里窜来窜去,普通人根本就追不上它,想用箭把它射下来也很难。但是猎人们发明了一种方法,抓猴子几乎毫不费力。他们准备一只葫芦,把里面掏空,将炒熟的花生装一些在葫芦里,然后葫芦用牢固的绳子拴在地上,再把葫芦的周围撒一圈花生,洒好了猎人就藏起来了,躲在旁边等着。

过一会儿猴子们就来了。它们闻到了花生的香气,纷纷跑下来,看了看周围没人很安全,就开始一边捡一边吃,一会儿就把地上的花生吃光了。之后还想要,就看了看葫芦,猴子还是很聪明的,然后它就把爪子伸到葫芦里,满满的抓了一把花生。抓住之后就出问题了,猴子的手是很小的,它可以很轻松地伸到葫芦里,但是抓了一把花生之后怎么都拿不出来。猴子就着急了,“吱吱吱”地一边叫一边拼命地拽手,但是怎么都拔不出来,这时候猎人听到了猴子的叫声,知道已经有猴子被困住了,他们就匆匆的走出来。猴子看到猎人来了,就更害怕了,非常的愤怒、焦虑,它又踢、又打、又叫,就是不能放手,最后它绝望了,猎人很轻松地把它拎起来,装到口袋里带走,直到这个时候猴子的手还没松。

这个故事意味深长。当我们在耻笑猴子太傻的时候,其实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有时候我们的这种愤怒感、焦虑感,甚至我们的绝望感比猴子还要强烈,但是我们也没有放手。放手是很困难的,阿姜查在这里意味深长地指出了这一点。

不是想放就能放下,我们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乎什么的时候,所在乎的东西就会对你的生命产生系缚,并且这样的系缚非常难以放下。

佛教为什么强调修行,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听闻正法,要做种种的修行?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能够不被贪欲所系缚。有时候不是说想放下就能放下,我们以为放下了,其实不过是:我们放下了这个又抓住了那个。完全地放下可能会害怕,会觉得很难想象。只有真正的圣者,开悟的阿罗汉、佛菩萨们都是已经完全放下。随着修行的深入,一位修行者从极度的抓取到慢慢地获得自由,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放下并不是放弃,有人说本来在家上班也积极,做家务也肯干,听了界文法师的讲座之后,不上班了,家务也不干了,“法师让我们放下”,那就麻烦了,所以离贪它是非常微妙的。

“放下”是不被系缚,我们要观察我们的心被系缚的部分,我们的心被什么抓住了、被什么捆住了。

觉得上班太烦,觉得上班系缚了我们的自由,如果上班是一种系缚的话,那没有工作的人应该很快乐了,但是实际上很多人没有工作的时候依然不快乐。那么你就要问自己,上班时是什么把你系缚住了?我们真正地参透了自己到底是被什么抓住,才能从这里获得自由。

也许我们太在乎领导的脸色,也许我们很在乎在单位里能否获得足够尊重,也许我们有安全感的问题,也许我们不够自信,还有可能想要的东西与我们自已的现实不匹配,你会发现每个人的被系缚点都不同。

佛教的无贪,实际上就是要觉照困住我们的那个点,慢慢地能发生一种变化,它不是一种自我批判——上班就产生罪恶感,觉得赚钱是一种贪,照顾家庭也是一种贪。其实佛教里开悟的圣者也有在家生活的,初果、二果、三果的圣者他们也会工作,会有家庭,但是他比我们自由,非常有智慧。这一点其实是意味深长的。

当我们去觉照心灵被抓取的那部分的时候,我们就会某种程度地产生松动的可能性。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恰如其分,最后让我们的心灵真正地强大,这才是我们不被系缚的可能性所在。如果我们的心太弱小、太空洞,我们的心灵不够强大,就不敢放手,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不知道万一放手了会发生什么事。佛陀告诉我们,当有一天我们的心灵足够强大的时候,能够照见实相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可以离贪的,离贪之后没那么可怕,生活还是生活,家人依然是家人,你可能变得更快乐,生活变得更从容、更有智慧。

如同禅师所说,开始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间一个阶段可能“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但是真正通透了以后“看山又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味道不同了。佛陀在这里告诉我们,离贪第一个功德能够成就“三业自在,诸根具足”,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身心自由的感觉。

第二是我们的六根变得强健起来。因为贪欲的原因,很可能会伤害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你打游戏打一个晚上,第二天眼睛也花了、腰也痛、腿也肿了,精疲力尽、头脑蒙蒙的,缺少了一种清醒的记忆力,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都受到了损伤。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离贪的第一个功德是成就身心的自在、六根的强健。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 陶苇 陶英 校对 | 妙深 排版 | 智凰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