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文法师《八大人觉经》讲座:“第三觉知”
发布日期: 2022-01-06 浏览量: 2,407 次浏览
(续前)
对治了这两种对理性和事相的迷惑之后,接下来我们要开发三种认知,产生三种认识。
第一种认识就是要“少欲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我们来看经文:“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就是说要对我们不知足的感觉生起觉悟。觉悟的生命跟迷惑的生命最大的差别在哪里?其实就在取舍之间。我们整个的生活实际上都跟取舍有关,我们要什么,不要什么,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其实也就在于取舍的差别。就像大家选择上午来听讲座,但是很可能别人选择在上午打打游戏,看一段电视剧,也可能选择在上午干一点什么非法的事情。每个人的取舍不同,结果就不同,所以说生命和生命之间的差别在于取舍。
当我们说到“少欲知足,安贫守道”的时候,并不是一种消极不作为的状态。实际上它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足够透彻的观察和了解之后,善于取舍,要注意“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后面还有一句“惟慧是业”,把追求智慧作为生命最核心的一个目标。
我们经常说佛教让人少欲知足,就会觉得好像很消极,“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侍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这就是很多人对佛教的印象,觉得这就是佛教,非常清闲。其实不是的,这是最大的误解。“山寺日高僧未起”,你要到寺院里会看到,出家人天不亮都已经起床了,都已经开始做早课了,比在家人起得更早。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他要追求的实际上是智慧。
菩萨对凡夫心没有厌足的特性有足够的认识和警惕,会意识到,没完没了的追求,不管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都不是一件好事,很可能会带来种种过患。所以有少欲知足的态度,然后把生命的重心放在真正的道业上,叫“安贫守道”,关注自己心灵的提升,关注自己所积累的善法,特别是智慧的增长和开发,是菩萨关注的重中之重。这是第三个觉悟所强调的。
一般,我们父母非常爱孩子,给他足够的钱,希望他考上理想的大学,希望她找到高富帅的男朋友,基本上大家到庙里都是这样来发愿的。很少有父母发愿:让我的孩子拥有大智慧。很少很少。
但是如果你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在一个小孩一生中真正能守护他的生命,真正能够让他获得成功、获得平安、获得幸福、获得安乐的是什么?其实是智慧。如果这个孩子有足够的智慧,他才能打理好所有的事情。给他钱财,你并不能保证孩子真的就幸福了;找了一个高富帅的男朋友也未必就能保一辈子。如果我们没有智慧,很可能即使得到了幸福,也会亲手摧毁了自己的幸福。
有的父母为孩子做功德,回向、发愿非常的功利、具体。就要考某一个大学,非清华北大不可;或者让自己的孩子非干什么不可;必须要结婚,必须生孩子,还要必须生男孩……但是父母却很少关注孩子到底具有多少智慧,他有没有具备架构好人生规划的智慧,有没有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有没有解脱烦恼的智慧,有没有处理消极情绪的智慧,有没有照顾好自己身心的智慧。
如果用这个标准来看,我们的很多孩子都不合格。他可能连买个东西都不会买;连洗衣服都不知道该怎么洗;不会做饭做菜,饿了只能去点外卖。如果父母不在了,他就不能够很好地关怀好自己的身心,安排不好自己的作息。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佛教跟世间的观点其实在很多方面是不一样的。
佛教不认为没完没了的追求是重要的,反而认为适可而止。也并不是苦行主义,越苦越好,越穷越好,但是同时也说“少欲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把追求智慧、追求身心的修炼看作最重要的。
没有智慧就像一个人没有眼睛。一个盲人生活在世间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他看不到危险,不知道该怎么来避开。所以拥有智慧就拥有了这样的眼睛,不管世间的智慧还是出世间的智慧,带好一个孩子,做好家务,干好一个工作,包括修习佛法,处处都需要大智慧。
所以如果我们把握了这一点,我们就走在了成佛之道上。这样看成佛不难呢?并不难,道路很清晰。但是要说不难呢,又特别难。因为什么呢?给孩子留个五十万、一百万容易,但是你要想慢慢的引导孩子具有大智慧,这个挺难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己的智慧也不够,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这里。
如果父母拥有了足够的智慧,当然可以给孩子足够的智慧。你有一桶水,你给别人一碗水有什么困难呢。但是最可怕的是有时候我们作为父母,自己没有智慧。所以这就会很纠结,只能想着怎么多给一点钱,多给点物质——“最好把孩子赶快嫁掉,塞给她的老公,我就放心了”。这是一种逃避的心态。其实在任何时候都来得及,不管我们到了什么年龄,都可以重新开启智慧之旅。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 法理 排版 | 智畅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