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总第015期——西园寺的旧与新
发布日期: 2022-01-02 浏览量: 4,544 次浏览
•慈云
枫桥路上有一家咖啡馆。 我刚到苏州的时候,喜欢在傍晚时分独坐在这家咖啡馆的二楼,点杯菊花茶,默默地看风景。窗外恰好是西园寺的正门口。寺院古色古香,大门已经紧闭,门前宽阔的广场寂静无人,只有一座牌坊耸立着。浑圆的落日悬在寺院西侧的屋檐上,与山门上的大红匾额交映生辉。山门外是条缓缓流淌的河。
当时对西园寺只有一点点了解。 心想,不愧是座有着七百年历史的古刹,门面如此庄严,如此美丽,这是种包藏着凛然正气的美。在一个清清朗朗的大白天,向寺院走去。那条河上有两座平行的石拱桥。踏上其中一座桥,一步步缓缓 上升,快要到达桥中间的时候,忽然发现眼前没有了任何风景,只剩一片蓝天。分明身后是熙熙攘攘的长街,前面是殿宇幽深的道场,但在这一刻, 整个世界似乎已经空了。
只要再走上几步,眼前就会再次景象丰富起来。
踏人山门,一条笔直的道路通往天王殿,右边是钟楼,左边是鼓楼。路旁树木成荫,碧绿的树叶配上建筑的黄墙黑瓦,这些饱和的色彩形成一种阳光般的暖意。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才注意到,这一带建筑并不是古迹。从照壁到两座石桥,再到山门殿和钟鼓楼,还有那条道路,它们都是新的,建成仅仅几年时间。只有那座牌坊是清代的御赐牌坊。
以前总是坚定地认为,老房子与新房子的感觉大不相同。即使外观相似,老房子似乎有一种更自然、 更柔和、更温润的气息。然而在这里,旧与新竟然衔接得这么好。
经过一年半载, 对西园寺越来越熟悉。它在历史的尘烟中屡经兴废,目前大致上可以分为新旧两部分,新的除了前边那一大片,还有一座仿古建筑在后边, 名叫三宝楼。旧的部分居中,是明清的建筑与园林。
站在寺院的香花桥旁边环顾四周,是一件很享受的事。因为这里是传统建筑的核心区域,气韵非凡。它们绝大部分是清代的广慧老和尚住持西园寺时建造的。
西园寺在咸丰年间被战火烧成了残垣断壁。有识之士想把寺院恢复起来,请来了广慧老和尚那时还不是老和尚, 而是一位四十三岁的法师。
他也曾经面有难色。因为他已经不再血气方刚,但他面临的任务是把一片废墟变成一 座寺院。这种无中生有的事情,谁敢轻易承当?可是他答应下来。为了这个承诺,他一直忙碌到七十多岁。
老和尚的慈悲,直到今天依然笼罩着我们。当初他的一念决心,化成了房屋和殿堂,化成了佛菩萨的法相,化成了罗汉堂里栩栩如生的五百位尊者,化成了大殿旁边悬挂的云板。现在大家每天都在他营造的环境里生活与修行。雨雪霏霏的日子,缁素弟子们去上早晚殿,或者从寮房走到斋堂,不打伞也不会淋湿。老和尚的心很细,他让那些屋檐和回廊总是转弯抹角地遮蔽着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天气,我们都只需要保持着安详的威仪。
但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山门殿和钟鼓楼一直没有恢复。 寺院前部的格局残缺过很久,在近年才补上。想必是今人与古人的发心相通,所以建造出来的房屋没有什么障碍地融汇为一体。
那座三宝楼,轮廓有点像我童年时梦中的官殿,但它比宫殿朴素得多。墙壁雪白,线条雅致简约。每次我仔细地观察它,都被那种既大气又细腻的效果吸引。它的优美不需要多余的点缀。
它的形成让寺院倾注了十余年之功。听说,三宝楼是用硬币盖起来的。
就是那一枚枚躺在功德箱里的硬币。
这个道场虽然据有天下名园,却不追求商品经济,也不做经忏佛事。这一份不为财帛所动的清高,使它的院墙里经常安静得好似远在深山。所以,做什么大手笔的工程,都必须汇集十方信众的力量,万涓成水。
西园寺的出家人生活朴素,朴素到说出去就会让社会上的很多人张口结舌的地步。如果只为了过上这样的日子,显然是不必费心经营的。但他们并没有选择遗世独立,而是热情地造房子,办教育,出书籍,接引来自四面八方的信众,经年累月,无休无止。
想起了老舍的一段文字。其中写道,有一位买卖旧货为生的小伙子。他路过一户清贫的人家,那家人拿出一件衣服,想用这衣服换几个钱去买果腹的粮食。那件衣服接到手里感觉是温暖的。它刚从一个人身上脱下来,还带着体温。
在家庭当中,财富和能量互相分享。为了群体的利益,其中一个成员情愿忍受寒冷,做出一些奉献和牺牲。但是,为了不计其数的素不相识的人,是不是也能这样?
如果可以,那就是大慈大悲。
从元代直到今天,寺院的历任住持以及他们的支持者是群勇敢的人。 他们勇敢得可以源源不断地拿出自己的生命力来布施。
而寺院那些带着古意的新建筑也仿佛带着体温,它们是用新鲜的时间、精力与血汗换来的。
有一天,望着西园寺里一面普普通通的墙,我忽然觉得,即使这里金砖布地,房屋都由玛瑙、翡翠、宝石组成,它的珍贵程度和实用价值也不比现在更高。
因为悲愿无价。因为承载三宝。因为勇猛精进。因为其中蕴涵着一种既柔和又坚忍的信心。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