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人世间杂志 > 《人世间》总第015期——与生命相约

《人世间》总第015期——与生命相约

发布日期: 2022-01-01 浏览量: 2,181 次浏览

——西园寺“观世音心理疏导热线”追踪报道•本刊记者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困惑和烦恼。在生活压力下,人们时而疲惫不堪,时而进退维谷。在修学旅途中,也可能遭遇难解的课题。在这样的时刻,就会期待一个有深度的朋友, 帮忙理清思绪,照亮前程。于是有人拜访心理咨询师,有人求助于寺院里的出家人。西园寺有一条免费提供咨询的心理热线,由常住法师和居士接听,他们结合佛法的调心之道和心理学技术,尽力帮助来电者和来访者,更重要的是启发大家唤醒自身的力量,通过了解自己来改善命运。

西园寺“观世音心理疏导热线”于2008年6月面向社会开通,第12期《人世间》进行过相关报道。热线号码为0512- 65833539,每周二、四、六晚上7点到9点开通,白天接受预约来访咨询。一年半的时光过去了,截止到2009年12月,这条热线已接受了数百人次的咨询。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热线的咨询师,提炼成功的咨询经验,与读者共享。

(热线为来电来访者保密,本文提到的咨询案例皆不涉及身份与隐私,披露咨询过程中的具体对话是经过当事人同意的。)人生在世,难免遇到困惑和烦恼。在生活.压力下,人们时而疲惫不堪,时而进退维谷。在修学旅途中,也可能遭遇难解的课题。在这样的时刻,就会期待-个有深度的朋友, 帮忙理清思绪,照亮前程。于是有人拜访心理咨询师,有人求助于寺院里的出家人。西园寺有一条免费提供咨询的心理热线,由常住法师和居士接听,他们结合佛法的调心之道和心理学技术,尽力帮助来电者和来访者,更重要的是启发大家唤醒自身的力量,通过了解自己来改善命运。

西园寺“观世音心理疏导热线”于2008年6月面向社会开通,第12期《人世间》进行过相关报道。热线号码为0512- 65833539,每周二、四、六晚上7点到9点开通,白天接受预约来访咨询。一年半的时光过去了,截止到2009年12月,这条热线已接受了数百人次的咨询。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热线的咨询师,提炼成功的咨询经验,与读者共享。

(热线为来电来访者保密,本文提到的咨询案例皆不涉及身份与隐私,披露咨询过程中的具体对话是经过当事人同意的。)

一、解除痛苦从观照力开始

观世音菩萨以“寻声救苦”著称,他以各种身份和形象示现人间,救拔众生的苦难。这条心理热线以菩萨圣号命名,表达对三宝功德的赞叹,也表示这种心理咨询是借助当代的先进技术,把慈悲和智慧传递出去,搭建佛法和人间的桥梁。

热线的来电和来访总是充满各种诉苦的声音,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这很正常,人生本来就是苦的。在世间,人们肯定会遭遇痛苦的局面,当然也会经历快乐,而快乐一旦逝去,立即转化成痛苦。

佛教讲苦,不是为了悲观地沉溺其中,而是为了正确地了解苦和超越苦,这也正是“寻声救苦”的作用所在。

每个人都重视自己并希望自己幸福。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人们跟随外境东奔西走,深陷其中,作茧自缚,反而造就了痛苦的根源。在这样的过程中,忘记了观察自己,同时对外界也缺乏如实的观察。

咨询师发现,人们平时通常不愿意提到痛苦,但是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却往往使用放大镜看待世间,把痛苦放大,觉得困难是一个强 大到无法改变的对手,无奈地唱出悲伤的歌谣。

也有很多人在理念上明白:待人接物应当心胸宽广、拿得起放得下、不钻牛角尖......然而,这不是说一说就能做到的。心念快如电转,一个未经训练的人,极难捕捉到念头的起伏变迁,所以无论知道多少道理与格言,依然总被情绪控制,不能自主。

在与烦恼的竞赛中,知己知彼才有可能打赢。想解除痛苦,首先需要把对于外界的兴趣转个方向,学会往里看。

这就是佛教主张的“培养观照力”的意义所在——觉知,感受,内省。与生命相约,才是真正地善待自己。

二、自我观察的几个人手处

佛法的调心包含这样的训练:审视自己,了解烦恼的成因,从而消除烦恼。而心理学的疏导技术,能帮助人们从痛苦造成的混乱中镇定下来,冷静面对现实,并且比较容易地找到观察自己身心的切人点。

在热线的咨询中,常用几种方法帮助来电来访者开始观察自己。

(一)重现过去的感觉

第一种方法就是直接观察身心,比如回忆过去的某种经历,同时观察自身的心态与感受。

在具体的引导中,咨询师有这样一种感觉:很多人由于长久地忽略身心,觉知力相当麻木。他们怀着满腔痛苦前来倾诉的时候,只会说“不舒服”,却说不清怎么不舒服,不能贴切地运用“沮丧”等词汇具体地形容当下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咨询师就会引导他们先从身体的感觉开始观察,比如体验自己肌肉是否紧张等。

[愚者调境不调心,智者调心不调境。

想要知道过去的事情对你还有多大影响,只要把它在心里重现起来,观察身体的感受是否紧绷,你就会明白。当心灵的观照力不够强的时候,至少身体的反应会很明确。]

相关案例:想换种活法

有位来访的中年女子,曾在某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做过一番事业。 但她一直非常厌恶那种快节奏的紧张生活,不喜欢职场上的交往方式和竞争方式,在工作中越来越焦虑、抑郁。后来她迁到一个中等城市,与过去的亲友断绝来往,试图过一种清心寡欲的简单生活。然而她发现自己仍然不能放松,总想逃避现实,来自以往生活的任何信息都会使她不愉快,而且在崭新的环境中遇到问题时也处理得非常无力。以下是咨询过程中的部分谈话内容。

咨询师:你的问题在于总是压抑自己的一些想法。你每往下压一一次,就增强了-次它的力量。将来积累到-定时候,它日强烈地反弹上来,你会应付不了的。

有些人遇到一点小事就发作,但他们不出大事。另一些人总是显得很平静,如果是真平静,那没问题。但如果他是压抑自己,总有一天会失控。

有些人虽然不懂佛法,也会自己想办法发泄。比如独自喝酒,喝醉了又哭又诉,情绪也就随之发泄出来了。历史上的“竹林七贤”就是那样。当然,那样的方法副作用太大,最好不要模仿。

要学会面对和接受自己的情绪。还有,注意跟人沟通。有什么想法,心平气和地表达出来。或许对方不采纳你的意见,这不重要。你表达了,就足够了。否则内心会积累负面的东西。不久前你过去的工作圈里有人想来找你,你不肯见。你当时的感觉是什么?

来访者:拒绝。

咨询师:拒绝是你表达的态度。你的感觉是什么?

来访者:厌恶。

咨询师:是恶心?

来访者:是的,想呕吐。

咨询师:厌恶的是什么?

来访者:是那个圈子里共同认可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咨询师:你是不是很蔑视他们?

来访者:我觉得别人怎样生活与我也没有太大关系,我主要是蔑视过去的我自己。

咨询师:你觉得你以前的那段生活怎么样?来访者:它带来了金钱的收人、名声的增长、人际关系的全面铺开。我所有的社会能量都是那段经历换来的。可是我很不喜欢它。

咨询师:为什么不喜欢?

来访者:因为经历了太多痛苦。总是在做我不想做的事情。

咨询师:用一个词概括那段日子,你会怎么说?

来访者:很难受。

咨询师:再说得确切一些 。

来访者:很糟糕....

咨询师:你不敢碰那个点啊!你看,你总是用比较抽象的词汇在外围环绕着它!

来访者: (沉吟片刻,下定决心表达出来)很失败!

咨询师:失败。好。所以现在你下定决心,换一个环境,不再重复过去的生活内容,以此来改变自己。大变活人,就像重新投生了一次。可是你要知道,即使真的重新投生了——拿我们现在来说,我们这一世投生之后,已经把过去生中的具体事情全忘记了,可是过去的业力依然会跟随着我们。

不要以为可以一下子切断过去,要接受它。你可以斩断外在的东西,但你能在心里让它消除吗?

愚者调境不调心,智者调心不调境。

想要知道过去的事情对你还有多大影响,只要把它在心里重现起来,观察身体的感受是否紧绷,你就会明白。当心灵的观照力不够强的时候,至少身体的反应会很明确。

现在观察一下,当你想起过去的工作和生活,身体的感受是什么?

来访者:我平时很少想这些。

咨询师:现在想一想。

来访者: ...... (开始想,忽然流泪了)咨询师:怎么样?

来访者: (想忍住眼泪,没有成功)我觉得......全身都在发抖。

咨询师:继续观察!

来访者: (泪下如雨 )真不知道反应会这么严重。

咨询师:你压抑它,它就是这样的。

来访者继续哭了很长时间,慢慢地平静下来。咨询师:现在怎么样?

来访者:很舒服。很温暖。

咨询师:哪里温暖?

来访者:全身都很温暖。有什么一直冻结的东西开始融化了。但只是融化了一点点。

咨询师:看来宣泄一次还不够。

你想要强行脱离过去,会很苦。因为已经执著过太久。有痛苦,不要再强忍,不要再逃避,让情绪自然地散发出来。但是别跟着它走。既不要加强它,也不要压抑它。静静地观照着它,它终将“弹尽粮绝”,消耗殆尽。对待这些情绪的原则是四个字:围而不打。

(二)看看烦恼的样子

另一种方法是引人心理学的意象疗法,将烦恼化为具体的形象来面对与观察。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当一个人遇到不愉快的事件,感到受挫或不幸,他很可能觉得胸口发堵,就像堵着块大石头。 咨询师引导他“看一看”胸口里的那块石头是什么样子。当这个人仔细观察时,他会发现那块石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黑暗和沉重。然后咨询师再引导他将这块石头拟人化,和石头进行善意的沟通,让石头“自愿”从胸口里走出来。

相关案例:给孤独起个名字

咨询师发现来访者心情不好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者怕孤独,于是引导他闭上眼睛,观想自己在三宝的慈光照耀下,温暖、安全地面对问题,并把这种问题表现为一种形象。来访者顿时面露恐惧之色。

咨询师:不要怕,在三宝加持下,你是安全的。你看到了什么?

来访者:一个类似鬼怪的东西。

咨询师:正面的还是侧面的?

来访者:正面。

咨询师:他是什么样子的?

来访者:全身都是黑色的,很瘦,很高,头发根根直竖。

咨询师:他在干什么?

来访者:他张牙舞爪地吓唬我,好像要扑过来。

咨询师:他旁边还有没有什么东西?来访者:有一圈带刺的荆棘。

咨询师:你觉得他为什么在这里?

来访者:他攻击一切落单的人。

咨询师:想不想走近一点?

来访者:不,不怎么想!

咨询师:试着走一一步, 只走一步,可以吗?

来访者: ......好吧。

这个形象就是来访者心目中孤独的象征。咨询师继续引导来访者在观想中和这个形象沟通,给它起个名字,并逐渐走近,握手,拥抱。来访者慢慢接纳了这个形象,给它起名为“小黑”。小黑的样子开始随之转变,态度从凶恶变成冷嘲,又进-步变得平静, 变得诚恳,最终变得友好,外貌也从阴森恐怖变得越来越可爱。最后,小黑四周的荆棘也柔软了,失去了伤害性。

咨询师:你的问题不会通过一次咨 询就解决掉。但是这次经历会让你了解,任何问题,当你直面它的时候,它其实没有那么吓人,还有,是你的善意转化了小黑。如果你在想象中攻击他、伤害他,结果将完全不同。

(三)勇敢地直面噩梦

一些人经常被可怕的噩梦纠缠,甚至多年都无法摆脱。在梦里,恶鬼变现出种种可怕的形态,折磨他们,恐吓他们。

咨询师说,同样是梦见鬼,原因不尽相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勇敢地面对噩梦,仔细观察,才会找到原因,逃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有人梦见的鬼实际上是旧日的心理阴影。经过观察,他最终从鬼的外表特征发现,那是一个曾经伤害过他的人。自从明白了这一点,这样的噩梦就不再出现了。因为当事人了解到,那并不是真鬼,而过去的不愉快已经永远过去了,他不会因此再受到伤害。

有的佛教徒相信鬼道众生的存在,在梦中见鬼,可能会采用念佛、持咒等方式试图超度鬼,但如果那个“鬼”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这样做不一定会取得明显效果。

咨询师建议一位这样的来电者, 下次再梦见鬼的时,好好地体会一下面对这个鬼的感觉。来电者听从了建议,当他不再急着逃开,而是鼓起勇气面对那个恶鬼时,他感觉到那个鬼“很冷”,这让他忽然有一种想要温暖它的想法。

这样的心念一动,原本一直步 步进逼的恶鬼忽然转身离开,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这与面对代表孤独的“小黑”,用善意的沟通使他改变,可以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一次的面对,只是暂时解决了恶鬼缠身的困扰,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对这个鬼的来源作深入探索的。

这个案例使咨询师联想到佛陀。在成道的那个夜晚,各种魔军前来考验他,佛陀唯一的方法就是安住在慈心中。在任何问题面前,镇定地面对,保持慈悲,都是最有效的力量。

(四)通过绘画找问题

绘画从心中涌现,是心灵的表达。通过绘画,可以间接地发现心理上的特征和问题。

有一种心理测试的方法名为“房、树、人”,测试者在一张纸上画出房屋、 树木和人。一般来说,房,代表个体出生、成长的家庭。体现对家庭的想法,感情和态度;树,表现自我形象、姿态,显示内心的平衡状态;人,体现心理和躯体上的自我。

一位来访者学佛多年, 却直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家人的关系,这让他很苦恼,也很困惑。他笔下描绘的那个自己没有耳朵,闭着眼清,嘴紧紧地抿着,也没有手和脚。

看着这幅自己亲手画出来的画,他领悟到,没有耳朵不善于倾听,闭着眼睛缺少观察,紧闭着嘴巴不肯沟通,没有手脚缺乏行动。这正是他目前的状态,没有增加觉照力和慈悲心,却反而封闭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对家庭丧失了兴趣,给孩子的关心少了,跟配偶也不怎么交谈了。

这幅画使他有了一个改变的开始, 他开始思考,应当如何在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中体现佛法的内涵。

三、针对典型问题的调心术

纵观这条热线接待的数百次咨询,可以总结出其中些频繁出现的典型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有明确的次第和套路。

(一)如何处理愤怒

愤怒的情绪非常普遍。无论是工作中还是家庭里的矛盾,也不管让人感到愤怒的对象身份如何,一言以蔽之,都是当事人感到别人对不起自己。

咨询师先运用心理咨询的共情,表示理解和安慰,建立咨询关系,接下来就可以用佛教的方法展开分析了。鉴于来电和来访者不一定都是佛教徒,措辞尽量通俗化,避免过多的术语。

1、告诉对方,遇到问题,愤怒是普通人的自然反应,但愤怒不能解决问题,愤怒往往会使问题变得更麻烦、更严重。

2、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引起了愤怒。在具体分析中,让对方意识到,让他产生愤怒的不仅仅是刺激事件,更重要的是,他对事件的认识和看法,以及他内心深处愤怒的种子。建仪他回观内心,反省自己,而不是总在外在因素上纠缠。一般来说, 愤怒的产生,要么就是因为观念有问题,要么就是嗔恨的习气未能得到有效管理。

3、对方通常会有一种难以改变的观念——“那个使我愤怒的人不可饶恕”。引导对方站在那个人的角度,体验他的感受,感到他也是身不由己的,同样也是愤怒情绪的受害者,对他产生悲悯。

4、指出事件的影响不完全是负面的,痛苦的经历可以促使人成长,帮助人体验到世间的无常和脆弱,从而不会过分贪恋亲情和友情,变得更加超脱。这样的心理疏导,佛教徒和对佛教有好感的人通常很容易接受。

5、佛法告诉我们,因果真实不虚。提醒对方,积极地断恶行善,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能招感美好的果报。

这样一番疏导,大量来电者或来访者都表现能够接受,愤怒情绪也得到了明显缓解。但他们通常也会表示,如果下次发生类似的事情,他还是难以控制自己。

从这里开始涉及修行,咨询师可以这样强调:理性虽然重要,但仅有理性是不足够的,佛法的修习需要反复训练,经常思维,不断地进行正确的重复。愤怒的情绪是无始以来形成的,不能急于彻底解决,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同时,提醒对方保持正念。当愤怒情绪生起时,要知道自己在生气,并且观察它,正念的力量即使还很微弱,也能让愤怒的能量降低。随着观照力增强,愤怒会弱化。修行的功夫提升,表现在从愤怒生起到觉知提起的时间越来越短。最后,在愤怒的萌芽状态,觉知就能够提起来,这时,你就不再受愤怒的左右了,而且还可以幽默地对愤怒说一声:

“老朋友,你好!你又来啦!

(二)改善婆媳关系

古往今来,婆媳关系难以调和一直是个顽固的家庭问题。热线接听了不少身为婆婆的老年信众来电。她们觉得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结婚后疏远了自己。

共情之后,咨询师表达四点内容:

1、用商量的语气告诉对方,晚辈态度的转变未必蕴涵恶意,可能只是年轻不懂事的表现,长辈理当“大人不计小人过”,大可不必为此难过。另外,儿子建立自己的小家庭之后,生活重心有所转移也是不可避免的。

2、问问自己,对晚辈的关心方式是否能够让人接受?过度或不恰当的关心反而会使晚辈产生心理压力。

3、在心理咨询的疏导层面,以上两点已经够了。但对于学佛的人,不能停留在这里。进一步告诉对方,对儿子的爱,实质上很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需要。佛教徒应该知道,世间无常,有求皆苦。母爱从世间的角度来说是无私的,但佛法讲得更透彻:这其实还是一种贪。再美满的家庭,终究会被死亡拆毁,对亲情抓得越紧,分离时痛苦越大。

4、对修行人来说,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坏事,它能让人清醒地学会放下,因而,活得更洒脱、更自在。

有了出离心,在生活中就会游刃有余,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自然随之改善。

(三)对自己宽容些

还有许多心理问题是过于追求完美。主要表现在做事非常谨慎、认真,重复出现某种念头,想要抗阻却抗阻不了,过分自责,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咨询师会建议这样的来电来访者去医院检查,排除生理障碍。如果问题没有这么严重,通用的咨询方法是:

给对方一些鼓励,告诉对方,既然已经为此非常痛苦了,对自己宽容一些,不要过分苛刻。就像看一面墙,可以看到黑点,但也要看到白的部分。今后,对于重复生起的念头,不要悍然给它一个价值判断, 说它是“不好的”、“不对的” 、“不应该的” ,不要在念头上继续进行加工,继续加工就是佛法所说的“头上安头”。排斥必然引起反弹。对于不如法的念头,惭愧是对的,但过分自责和不满会加重心理负担。

宽容,并不是放纵。不要让这些念头蔓延和扩散,应该既不迎合,也不打压。这个道理,如同上文一个咨询案例中所说:围而不打。

然后进行一番如理思维。 过于追求完美是自我在作怪,太在乎别人的看法,觉得自己应该完美,这是个面子问题。说穿了,这就是我执的表现。为什么自己就不能有一点缺陷呢?直面自我,慢慢地就会有效果。

在这里还需要注意一点——“ 围而不打”是一个适用性很宽广的原则,但此中的分寸感并不容易把握,不可能一开始就做得恰如其分。在修行中,我们必然会不断地偏离,那么就不断地调整。

四、对于来电来访者的帮助

这条热线对于来电来访者的帮助和影响,大致可以分为几种情况。

有人在佛法修习上产生困惑,咨询师给予直接的帮助和指导。一些接受了民间信仰而对于佛教缺乏正信的人,由此找到了学佛的正确道路。还有一些人由于在学佛过程中未能掌握要领,虽然精进,却修得比较偏,通过拨打热线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也颇为受益。

而有人出现了心理问题,或遭遇情感痛苦等人生逆境。有了咨询师的倾听和陪伴,也找到了慰藉和放松感。

咨询效果不明显的,一种情况是来电来访者问题比较严重,如患有精神分裂症、强迫症(严重的神经症)等等,需要专业的精神治疗或长期的心理治疗。另一种情况则是来电来访者单纯地期望三宝的加持和护佑,梦想由此变得万事如意、左右逢源,却完全不愿意改变自己。

佛法是修心之道。在心田里播下美好的种子,才会有美好的收获。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