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法音宣流 > 戒幢讲堂 | 智慧之心,清凉大爱(上)

戒幢讲堂 | 智慧之心,清凉大爱(上)

发布日期: 2021-08-20 浏览量: 1,400 次浏览

2021年5月,初夏时节,西园戒幢寺面对社会大众举办了一期禅修活动。禅修营中,界文法师为大家介绍了佛教的慈悲观,以及相关调节身心的见地与方法。现将文字分享如下:

今天是我们禅修营的第一天,能够感受到大家基本上都已经进入了状态,修得也比较精进,可以说是初尝法味。今天晚上我讲座的内容,是关于佛教的慈悲观。

在大家看来,佛教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人是活在理性中还是感性中?有的人觉得佛法很理性,也有人觉得佛教是一种信仰,是感性的。对于自己,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自己是感性的,也有的人觉得自己这个人是理性的。

但是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活在感性的世界里,而不是活在理性的世界里。当我们说“我很理性”,这本身就是一句感性的话。所有的理性都是概念,概念最终都通过变成一种体验的方式进入到我们的生命中。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活在感性的世界里。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根门来感受、体验这个世界。而所有的概念法、所有的理性,只有进入到我们的生命里,才能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一方面,所有的感性都必须要经过理性的淬炼。没有经过理性淬炼的感性是盲目的,是缺少智慧的,不一定都能带来利益。有的时候,甚至还会伤害自己和他人。所以说,所有的感性都要经过理性的淬炼,不能因为我们生活在感性的世界里,就觉得自己所有的感性都是合理的,是理所当然的。

另一方面,只有能够通达所有感性的理性,才是最彻底的理性。有些男生觉得自己很理性,但是他说:“我理解不了我家太太。我家的夫人太感性,所以我看不懂她,不了解她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样的话,其实这位先生的理性还不够理性。要是他的理性足够深,那他就都能理解了。因为世间法和佛法都是缘起的,“有因有缘诸法生,有因有缘诸法灭”,作为太太的每一个感性的态度,每一个情绪,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有因有缘的,所以也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如果我们足够理性的话,是能够完全通达所有的感性的。

如果我们能够从这样的角度去看,那么我们的心里就不再纠结。如果说你是一个感性的人,你就要不断地提醒自己,用自己的理性来淬炼自己的感性,用你的理性之光去照亮自己的感性。要去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每一个感性的本质,它的来源、它的流动变化的规律。

每一个理性的人,要把你的理性坚持到底,最终你能够懂得所有的感性,你能够活得真实和通透,而不是以一种隔离的方式,好像离开现实生活之外活在大脑的世界里,活在念头世界里,没有活在真实的世界里,那是不行的。

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够真正地理解佛教的特点。

在佛陀看来,人类的情感生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染污的爱,一类是非染污的爱。有时候我们会想,佛陀他有没有情感生活?大家说佛陀有没有感情呢?有没有啊?肯定也是有的。我们看到经典里记载,曾经有位生病的比丘瘫痪在床上,大小便已经把身体都浸泡了,也没有人照顾。佛陀在巡视僧团的时候发现了,他就把这个比丘抱起来,给他弄清水冲洗身体,换上干净的床褥,安慰他、为他开示……你会看到佛陀也很感性,是吧?他也不是冷冰冰、没有情感的。也没只是说一句“这就是你的业力!”就不管不问了,是吧?他当然知道这是每个人的业力所致,但是同时,佛陀也仍然会展开关怀之手。

还有位目盲的比丘穿不了针,没办法缝衣服,佛陀亲自帮他穿针引线。有的小沙弥,乞食的时候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因为大家都供养阿罗汉、大比丘,没有人愿意供养刚出家的小孩子,觉得他们没有修行,没有功德,这些小沙弥们就饿得面黄肌瘦,得不到好的营养。佛陀就专门制定了戒律,要求比丘应该照顾好这些年幼的沙弥,不要让他们遭受饥饿,让他们不要遇到这些乞食困难的困境。你会看到佛陀很有人情味。他出家之后也回乡度化父母;还亲自赴约,度化他出家前的老朋友---瓶沙王;他的父亲净饭王去世的时候,佛陀也亲自为他抬举棺木。所以我们会看到,佛教并不否定人类的情感。他的情感非常纯粹,是经过了修行和智慧的淬炼。这样的情感,不再带来痛苦、烦恼、纠结,反而能够利益这个世间,产生出力量。

谈到这个问题,我想到一个案例。有一对年轻人,结婚后挺恩爱的。有一次一家人出门,小夫妻俩在车上,互相喂对方吃的。男方的妈妈正好在旁边,看到了之后,心里就非常的难过,脸色有点不太好看。男方的姐姐就在那里训弟弟说:“你懂不懂事啊?当妈的面前,还在秀恩爱!”

在旁观者看来,按理作为母亲应该说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儿子婚姻幸福,两个人很恩爱,作为母亲应该感到高兴才对。为什么母亲反而变得难过起来,大家说为什么?可能是有点嫉妒了,也可能有失落感等等的。所以我们会看到,作为凡夫的爱,因为它是有染污的,就没那么纯粹,就会带来痛苦。因为自己受苦了,母亲也许就会给儿子脸色看;或者会对这个儿媳妇有纠结的感觉,把她设置为一个不受欢迎的对手,或者一个竞争儿子关心的对象。这样的话,这个儿子夹在两个女性中间,他也会变得很纠结很为难:一方面是他最爱的母亲,另外一方面是他感情很深的妻子。这个时候,我们就发现这种爱也会带来痛苦,也会带来伤害,甚至可能会导致家庭的破裂。

所以如果一个情感,它没有经过足够的淬炼,实际上破坏性也很大的,我们的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伤害就有多深。如果是一个陌生人,他们两个年轻人在那里秀恩爱,不会伤到自己。正因为是你最爱的孩子,所以你就完全受不了。那么,这个背后的核心是什么?其实,都跟自我有关。

我们会看到,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认可,都希望能获得重要感,当别人注意到我们,尊重了我们,呵护了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很快乐、很幸福;但是,被忽略的时候,发现他对别人也挺好的时候,我们就会有一种失落感和难过。所以,并不是母亲对儿子的爱带来了痛苦,真正带来痛苦的是什么呢?其实是“自我”,她的自我想要得到关怀。匮乏感、孤独感,真正伤害人的是这个,并不是慈悲本身。

母亲对孩子肯定有慈悲心,但是在慈悲和我们内在的匮乏感交错的过程中,很有可能我们就没有能力去自利利他,没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甚至可能会伤害到别人。所以说,爱也是一种须要学习和培养的能力,只有一个人内心非常强大的时候,他才能够真正地做到自利利他,才能不会受伤。

前提是至少我们不受伤,更进一步我们才有能力去自利利他。这个做婆婆的如果匮乏感太深,我执过分的强烈,那么不但自己受伤,而且还会伤害到孩子,甚至伤害到孙子,伤害到周围其他人。当我们在苦海中的时候,我们就到处诉苦,放射我们的负面情绪,所有接触我们的人,可能都被拖到这个苦海里。苦海无边!(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 明霞 图片 | 道强 校对 | 妙定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