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弘法活动 > 斋戒共修 > 戒幢讲堂 | 如何处理欲望 (上)

戒幢讲堂 | 如何处理欲望 (上)

发布日期: 2021-05-05 浏览量: 3,069 次浏览

今天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我们大家相聚在庄严的戒幢讲堂,来亲近三宝、听闻佛法,一起熏习慈悲和智慧的种子。今天继续为大家分享《杂阿含经》的选读。是《杂阿含经》第五六一经。

这部经典的背景是阿难尊者依止佛陀在俱睒弥国安住的时候,当时古印度很多的修行者、宗教人士知道佛陀和他的弟子们来到这座城市,他们就纷纷前来,与佛陀、佛陀的弟子们有很多交往互动。

因为古印度是一个宗教非常发达的地方,大家对于身心世界、修行、人生都有很多的思考和探索。知道佛陀已经领悟了出世间的真理,被称作觉悟者,当时很多印度修行者会怀着一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想来了解佛教的思想、佛教的修行方法。

这部经典里边讲到一位“异婆罗门”(指其它宗教),他来到阿难住的地方,上门拜访了阿难。两个人打了招呼共相问讯、慰劳。坐下来之后,他就问阿难:“何故于沙门瞿昙所修梵行?”

“沙门瞿昙”就是佛陀。因为那个时候他们都会用这个姓氏来称呼他,就像我们说张大师、李老师这个意思,它是一个姓氏。“你为什么要跟着佛陀来修行?”他这个问题问得也是比较直接了当,直接切入主题。

那么阿难就回答这个婆罗门说:“为断故。”

这位婆罗门就问:“尊者何所断?”你要“断”什么呢?

阿难就回答说“断爱”。

婆罗门接着问尊者阿难:“何所依而得断爱?”

婆罗门的意思是带有质疑的。在他看来,世界上每个人都活在爱和欲中,如果让自己完全地断除爱和欲,那活着还能干什么?而且他也觉得“断爱”好像不太可能。所以他就非常尖锐地提出这个问题:你怎么来“断爱”?

答言:“婆罗门,依于欲而断爱。” 阿难的回答也是挺有意思的,他说:“用欲来断爱。”

婆罗门听了之后就有点难以接受了:“尊者阿难,岂非无边际?”

你用一种欲望去断另外一种欲望,再用下一个欲望去断除上一个欲望,这样的话不是没完没了吗?断了一个又来一个,什么时候才能断得了欲和爱?

“婆罗门,非无边际,如是有边际,非无边际。” 阿难却胸有成竹,慢条斯理地跟他讲,并不是没有边际、没完没了的,用欲来断爱是有边的。

婆罗门就问他:“尊者阿难,云何有边际,非无边际?”为什么这样说,凭什么说你是有边的,而不是没完没了的?

为了引导这位婆罗门来思考,阿难在这个时候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这位婆罗门,他说:“婆罗门,我今问汝,随意答我。”我来问你一个问题:“婆罗门,于意云何,汝先有欲来诣精舍不?” 你今天来到我的精舍见我,你是不是先要有“欲”——想来的欲望,然后才会来?

婆罗门答言:“如是阿难。”是的。我肯定有一个想来的欲望才会来。

“如是,婆罗门,来至精舍已,彼欲息不?”你到了我的精舍,你想来精舍的欲望还在吗?

婆罗门回答说:那这个欲就没有了。

那阿难继续问他,你要来精舍,光有欲望还不够,你还要行动。你开始出门、上路,要有精进;然后你还要有方便,你在路上还要一直走下去,直到你到达这个地方。有时候找不到路,现在用手机导航,古人没有导航他可能要问路,然后还要筹量,不断指导自己走得不迷路,走的是正确的道路,没走偏、没走错,最后才来到这精舍。但是,你到了精舍之后,你的精进、方便、筹量还在吗?

答言:“如是,尊者阿难。”这位婆罗门就回答说:我已经到了,就不用再走,我也不再分辨思考这个路对不对了,因为我已经在这里了。这个时候所有的欲、精进、方便、筹量全部都止息了。

阿难就说,既然如此,那我们用欲来断爱也是这样的。但是要断除一种爱著,并不是仅仅只靠“欲”,总共要有四种法来成就它。

“如是,婆罗门。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四如意足。以一乘道净众生,灭苦恼,断忧悲。”

所以这个时候阿难告诉对方,佛陀所说的法门能够断除我们所有的爱染,这不是只靠意志力来做到的,而是“有因有缘诸法生,有因有缘诸法灭”。如果我们能够修习“四如意足”,就可以直达“净众生,灭苦恼,断忧悲”了。

那什么是“四如意足”呢?第一个就是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第二是精进定;第三是心定;第四是思维定,断行成就如意足。我们大家学的“三十七道品”里有欲、勤、心、观四神足。(“三十七道品”里有四神足、四念处、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总共是三十七个)

佛教要断除爱染,并不是靠意志力,也不是一种道德的说教。我们每天都给自己讲:一定不能再贪了,贪吃、贪睡、贪玩,贪上网,耽误了太多的事情,每天都在责备自己,但是断不了,一会儿抓这个,一会儿抓那个。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不是只靠意志力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缘起法,也需要众缘的和合。阿难在这部经里边,就告诉婆罗门,佛教里边是从四个方面来修习断爱的。

第一是欲;第二是精进;第三是定;第四是智慧。从“欲、勤、心、观”这四个方面来修习成就之后,我们的内心就得到了提升和净化,产生法的喜乐、定力和智慧。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断除我们的爱染,对种种五欲的执著。所以这就讲到了:

“圣弟子修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依离,依无欲,依出要,依灭,向于舍,乃至断爱。爱断已,彼欲亦息。”

就像你已经来到了精舍,想来精舍的动机就自动会灭去。同样的,当我们用欲来断爱,当爱消失的时候,你的“善法欲”也自动就消失了。这个意思就像我们《金刚经》讲的:“我所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佛陀的教法,就如过河的船筏,当过了河之后,你还要把这个船背在身上吗?肯定就不需要了。所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一旦到达,这些法就要放下了。连法也不要执着,更何况是非法。所以修精进也是这样的,当你完成了,你的精进也可以止息了。

然后是“心”和“观”:

“修精进定、心定、思维定断行成就。依离,依无欲,依出要,依灭,向于舍,乃至爱尽。爱尽已,思惟则息。婆罗门,语意云何,此非边际耶?”

阿难给他解说了原理之后,就问婆罗门说,你觉得佛陀的教法是有边际的、还是无边际的,是可以完成的、还是完成不了的?

婆罗门回答说:“尊者阿难,此是边际,非不边际。”这时候婆罗门就心开意解,他非常高兴,心里豁然开朗。了解了佛法真正的本质和过程。

我们会看到原始佛教的这些典籍都非常简短,但是法门的含义和内容却是非常重要的,它所指向的,是我们修行中点点滴滴的具体问题、困扰,并为我们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法。从这一部经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第一就是佛教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断除爱染,实现心灵的净化、烦恼痛苦的灭除。首先婆罗门问,你为什么要跟着佛陀修梵行,阿难就回答说为了“断爱”。

这里的“爱”指的是贪爱。在佛法里边爱也有很多种,有染污爱和非染污的爱。非染污爱就是慈悲喜舍,就是我们说的大爱;染污爱就是贪著五欲,跟执着相应的。为什么说五欲是佛教里边认为需要对治、断除的呢?有的人讲,生活在欲望中不也挺好吗……


未完待续…

图片 | 道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